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庆葡南油田黑帝庙油层油气水分布规律 被引量:1
1
作者 姜福聪 李忠权 +1 位作者 李洪奎 龙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71-678,共8页
针对大庆葡萄花油田南部黑帝庙油层油气水分布规律复杂、缺乏油气水层测井解释标准的情况,充分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在现有的岩心、试油和测井资料的基础上,开展储层"四性"关系研究,建立适应标准电测图和横向测井图的油气水识... 针对大庆葡萄花油田南部黑帝庙油层油气水分布规律复杂、缺乏油气水层测井解释标准的情况,充分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在现有的岩心、试油和测井资料的基础上,开展储层"四性"关系研究,建立适应标准电测图和横向测井图的油气水识别图版,从而对研究区的标准曲线进行油层与水层识别,确定黑帝庙油层油水分布的范围和特点;综合天然气模糊识别及AVO烃类检测方法,确定葡南油田黑帝庙油层油气分布区域;在综合分析黑帝庙油层油气水宏观分布规律的基础上,优选有利布井区,部署评价井。在黑帝庙油层油气水分布规律的基础上,优选出油气有利区15.22km2,部署评价井18口,已实施钻井13口,预测结果与实钻井的符合率达到92.3%。研究表明,葡南油田黑帝庙油层构造高部位、深大断裂附近或断裂密集带、储层较发育的地区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区。油层主要发育在黑帝庙一组下部的4、5和6号层,气层主要发育在黑帝庙二组顶部的1号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性”关系 油气水识别 油气水分布规律 黑帝庙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西部稠油水平井蒸汽驱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刘薇薇 刘永建 王明学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20期4762-4766,共5页
大庆西部斜坡江55区块油藏埋藏深度浅,油藏温度低,油层厚度比较薄,直井冷采产量很低,因此开发该油藏的比较可能的开采方式为水平井蒸汽驱和水平井蒸汽吞吐。为了改善其开发效果,针对水平井蒸汽驱,应用CMG数值模拟软件在三维地质建模的... 大庆西部斜坡江55区块油藏埋藏深度浅,油藏温度低,油层厚度比较薄,直井冷采产量很低,因此开发该油藏的比较可能的开采方式为水平井蒸汽驱和水平井蒸汽吞吐。为了改善其开发效果,针对水平井蒸汽驱,应用CMG数值模拟软件在三维地质建模的基础上对注采参数进行了优化。通过改变井距、水平段长度、采注比、蒸汽干度、注汽速度等生产参数,预测开发效果,对比生产效果确定合理的生产参数。结果表明:水平井水平段长度300 m时蒸汽驱总体效果比较好;蒸汽干度要达到0.4之上;蒸汽吞吐三周期之后转蒸汽驱效果最好;井距越大,采出程度越低;油层越厚,采出程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水平井蒸汽驱 数值模拟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沉积微相带自动跟踪方法 被引量:6
3
作者 薛林福 王剑 +2 位作者 王东坡 梅启太 孙权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8-92,共5页
储层沉积微相带自动跟踪是在井间地层划分、对比和沉积微相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计算机技术自动确定沉积微相分布、微相带边界和绘制沉积相带图的方法 ,主要包括井位坐标变换、网格化、插值、叠置、边界搜索及绘制沉积微相带图等步骤。该... 储层沉积微相带自动跟踪是在井间地层划分、对比和沉积微相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计算机技术自动确定沉积微相分布、微相带边界和绘制沉积相带图的方法 ,主要包括井位坐标变换、网格化、插值、叠置、边界搜索及绘制沉积微相带图等步骤。该方法的关键步骤是采用蠕虫插值法和空间插值法 ,以确定呈带状和片状分布的各种沉积微相 ,通过网格叠加把这些沉积微相分布结果叠加起来形成最终的沉积微相分布图。蠕虫插值法不同于常规插值法 ,是根据地质规律模拟人对带状分布的沉积微相分析的一种智能方法。根据这一原理所开发的微相带跟踪系统软件 (MFBTS MicroFaciesBeltTracingSystem)能够快速分析和跟踪沉积微相及储层的分布。该方法已初步应用到松辽盆地葡萄花油田 ,由MFBTS软件所产生的结果图与人工绘制的沉积微相带图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带自动跟踪 空间插值法 蠕虫插值法 葡萄花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包裹体常规特征在油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8
4
作者 王红军 蔡迎春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0-52,共3页
在储集层成岩过程中 ,胶结物和次生矿物形成时常常会有流体被包裹在其内 ,形成储集层中的流体包裹体。流体包裹体在储集层中的种类、含量、分布等常规特征以及它们与成岩矿物的结构关系可以用来分析油气运移及圈闭充注模式。根据包裹体... 在储集层成岩过程中 ,胶结物和次生矿物形成时常常会有流体被包裹在其内 ,形成储集层中的流体包裹体。流体包裹体在储集层中的种类、含量、分布等常规特征以及它们与成岩矿物的结构关系可以用来分析油气运移及圈闭充注模式。根据包裹体的均一温度 ,结合盆地的古地温模式和储集层埋藏历史 ,可以确定包裹体形成时的地层埋深及对应的地质时代 ,依此可以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通过某油气藏中储集层流体包裹体特征的研究 ,从油气运移及充注圈闭的角度 ,对该油气藏的形成机制作出了合理的阐述。认为该油气藏的成藏期为早第三纪末 ;油、气、水 (主要是油与水的混相液体 )同期运移至储集层 ;油气经过长距离运移聚集成藏 ,成藏后几乎没有再经历调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 流体包裹体 特征 储集层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TPC-1低温调剖剂的研制及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尉小明 张春山 +3 位作者 刘庆旺 范振忠 徐德魁 倪玉伟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1年第4期63-65,共3页
针对大庆油田采油七厂注水井井温偏低 ( 5~ 3 0℃ )的情况 ,研制开发了LTPC - 1低温调剖剂。该调剖剂以聚丙烯酰胺和丙烯酰胺单体为主剂 ,在其他化学助剂共同作用下形成具有较高强度和弹性的凝胶体。实验结果表明 ,LTPC - 1调剖剂具有... 针对大庆油田采油七厂注水井井温偏低 ( 5~ 3 0℃ )的情况 ,研制开发了LTPC - 1低温调剖剂。该调剖剂以聚丙烯酰胺和丙烯酰胺单体为主剂 ,在其他化学助剂共同作用下形成具有较高强度和弹性的凝胶体。实验结果表明 ,LTPC - 1调剖剂具有低温 ( 5~ 3 0℃ )下成胶时间 ( 2~ 3 0h)可调、凝胶强度高 ( 10× 10 4~ 4 0× 10 4mPa·s)等特点。岩心实验表明 ,该调剖剂对岩心的封堵率大于 95 % ,具有较好的封堵效果。 2 0 0 0年进行了现场试验 11口井 ,成功率10 0 % ,单井平均注水压力上升 2 .4MPa。截止 2 0 0 0年 11月 ,与其相连通的 4 7口油井已累计增油 90 5 6t,获纯经济效益 4 84 .3 5× 10 4元 ,投入产出比为 1∶6.2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调剖剂 岩心实验 封堵率 现场试验 投入产出比 油田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沙罐坪石炭系沉积微相特征及其储渗单元 被引量:3
6
作者 徐国盛 王德斌 +2 位作者 王庆鹏 周连德 张瑞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0-174,206-207,共5页
石炭系气藏是川东地区沙罐坪气田的主力气藏,属裂缝-孔隙型气藏,随着勘探开发的深入,系统研究黄龙组沉积体系的内部构成、空间配置与沉积相模式,理清储集体的分布规律,对划分气藏的储渗单元显得十分迫切。在充分利用地质、测井、薄片等... 石炭系气藏是川东地区沙罐坪气田的主力气藏,属裂缝-孔隙型气藏,随着勘探开发的深入,系统研究黄龙组沉积体系的内部构成、空间配置与沉积相模式,理清储集体的分布规律,对划分气藏的储渗单元显得十分迫切。在充分利用地质、测井、薄片等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沉积体系分析方法,对黄龙组的岩相组合和沉积环境做了详细研究,识别出3种亚相、8种微相,研究了各亚相的沉积特征和沉积条件。对石炭系气藏进行中-高渗区、低渗区的储渗单元划分,储渗单元在含气范围内呈"主体高外围低"的整体分布态势,单元划分为气田中后期开发调整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沉积微相 储渗单元 石炭系 川东地区 岩相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氡测量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尹兵祥 王南萍 刘洪涛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3-25,共3页
氡测量作为地表综合物探及地球化学勘探的重要方法 ,可以快速而经济地取得研究区的勘探资料 ,预测油气的存在或确定已知油气藏的边界。结合吉林油田具体实例 ,介绍了氡测量应用于油气勘探的方法原理 ,并阐述了氡测量的方法技术。应用结... 氡测量作为地表综合物探及地球化学勘探的重要方法 ,可以快速而经济地取得研究区的勘探资料 ,预测油气的存在或确定已知油气藏的边界。结合吉林油田具体实例 ,介绍了氡测量应用于油气勘探的方法原理 ,并阐述了氡测量的方法技术。应用结果表明 ,在研究区内 ,表层因素对氡测量的影响比较小 ,深层断裂的影响也不明显。测量结果与已知井资料吻合较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综合物探 地球化学勘探 放射性测量 氡测量 油气勘探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作用及其在W-1堵水剂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尉小明 刘庆旺 +1 位作者 王修利 李庆伟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17-318,322,共3页
介绍了诱导作用的基本概念及其存在与否的判断模式。W - 1堵水剂由阳离子化聚丙烯酰胺 (CPAM)、硫代硫酸钠、重铬酸钠、硫脲等药剂共同组成 ,具有成胶时间可调 ( 6~ 2 1h)、凝胶强度高[( 15~ 2 0 )× 10 4 mPa·s]特点 ,在大... 介绍了诱导作用的基本概念及其存在与否的判断模式。W - 1堵水剂由阳离子化聚丙烯酰胺 (CPAM)、硫代硫酸钠、重铬酸钠、硫脲等药剂共同组成 ,具有成胶时间可调 ( 6~ 2 1h)、凝胶强度高[( 15~ 2 0 )× 10 4 mPa·s]特点 ,在大庆油田使用后经济效益显著 ,投入产出比为 1:4 .4 1。室内对比评价实验结果表明 ,单独以重铬酸钠 /硫代硫酸钠或重铬酸钠 /硫脲氧化还原体系为交联剂时 ,堵水剂存在交联过速或交联过缓以及凝胶强度过低的问题 ,均无法满足堵水剂成胶性能的要求 ;而以重铬酸钠 /硫代硫酸钠 /硫脲复合体系为交联剂时 ,堵水剂成胶时间可调、凝胶强度较高 ,满足性能要求。通过实验判断模式及机理判断模式分析 ,均证实了诱导作用是W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作用 延缓成胶 机理 油田开采 W-1堵水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绘制沉积微相图算法设计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洪奇 刘洪涛 +3 位作者 李元江 邵才瑞 张福明 陈志锋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4-26,共3页
成功地给出了沉积微相边缘追踪算法和边缘线生成算法。根据相带连通边界井之间的位置关系 ,将每一口边界井的周围生成的一系列单元控制线连接起来就可以画出沉积边缘线 (相带线 )。单元相带线的形状是由 3个控制点的位置决定的。针对沉... 成功地给出了沉积微相边缘追踪算法和边缘线生成算法。根据相带连通边界井之间的位置关系 ,将每一口边界井的周围生成的一系列单元控制线连接起来就可以画出沉积边缘线 (相带线 )。单元相带线的形状是由 3个控制点的位置决定的。针对沉积微相图上各种错综复杂的微相叠合及接触关系 ,系统地归纳和设计了 2 0 0多条规则。应用这些规则和算法 ,可以准确地求出相带线的位置。特别是运用控制线单元的生成技术 ,用户通过鼠标在屏幕上拾取控制线单元的控制点就可以实现人机交互功能。同时 ,向量成图技术使得成果图件的复用、修改和再生成为可能。实际应用结果表明 ,计算机自动绘制沉积微相图软件的绘图效果能够满足地质工作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绘制 沉积微相图 边界追踪 单元控制线 算法 程序设计 油气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搅拌方式对Ni-TiN复合镀层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马春阳 柳世达 邢子健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14期3284-3286,3298,共4页
采用机械搅拌和超声波搅拌的电镀方法,在45钢基体上制备Ni-TiN复合镀层。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AS)、扫描电镜(SEM)及摩擦磨损试验机对复合镀层的TiN粒子复合量、显微组织及其耐磨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搅拌-电沉积制备的Ni-... 采用机械搅拌和超声波搅拌的电镀方法,在45钢基体上制备Ni-TiN复合镀层。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AS)、扫描电镜(SEM)及摩擦磨损试验机对复合镀层的TiN粒子复合量、显微组织及其耐磨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搅拌-电沉积制备的Ni-TiN复合镀层,其TiN微粒的复合量最大值为10.7wt%,而机械搅拌-电沉积制得的Ni-TiN复合镀层,其TiN微粒的复合量最大值为8.8wt%。采用机械搅拌时,Ni-TiN复合镀层表面有大量粒径较大的颗粒出现,其平均粒径在3μm;而采用超声波搅拌时,Ni-TiN复合镀层表面颗粒相对较小,约为1μm。摩擦磨损试验表明,超声波搅拌-电沉积Ni-TiN复合镀层的磨损程度较小,而机械搅拌-电沉积Ni-TiN复合镀层的磨损程度则较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搅拌 超声波搅拌 复合镀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