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外线-变频技术联合杀菌在油田水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刘德俊 申龙涉 刘雨丰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6-49,共4页
将油田采出水回注是一种提高原油产量经济、有效的方法。由于废水中含有大量有害的硫酸盐还原菌,它不仅腐蚀设备,而且还会造成土壤和环境危害。因此,在回注之前必须对硫酸盐还原菌进行处理达到回注的要求。通过采用紫外线实验、变频实... 将油田采出水回注是一种提高原油产量经济、有效的方法。由于废水中含有大量有害的硫酸盐还原菌,它不仅腐蚀设备,而且还会造成土壤和环境危害。因此,在回注之前必须对硫酸盐还原菌进行处理达到回注的要求。通过采用紫外线实验、变频实验和紫外线、变频联合杀菌实验,并且对老的工艺和设备进行了改造,开发出了适合油田紫外线和变频式微电脑水处理器的物理杀菌工艺,使原来废水中含菌103个/mL减少到10个/mL,达到回注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还原菌 紫外线 变频 杀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封存协同提高气藏采收率研究进展
2
作者 刘业新 柏明星 +2 位作者 刘泳言 杜思宇 王雨童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72-1277,共6页
系统论述了CO_(2)封存协同提高气藏采收率(CSEGR)的机理与影响因素,包括增压与驱替、置换吸附、重力分异、CO_(2)-水-岩作用机理,以及温度与压力、储层渗透率与非均质性、地层水与盐度、CO_(2)注入速率、气体组分的影响。分析了目前CSEG... 系统论述了CO_(2)封存协同提高气藏采收率(CSEGR)的机理与影响因素,包括增压与驱替、置换吸附、重力分异、CO_(2)-水-岩作用机理,以及温度与压力、储层渗透率与非均质性、地层水与盐度、CO_(2)注入速率、气体组分的影响。分析了目前CSEGR的先导试验案例,并进行了展望。研究可为CSEGR的现场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封存 提高气藏采收率 驱替 吸附 重力分异 先导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井前期利用对三次采油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继红 金璐 +1 位作者 关宇 王法琴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8期1780-1782,共3页
在考虑井网演变趋势的基础上,利用三次采油井网,对目前注采不完善区域及断层附近等剩余油富集区先打井进行水驱挖潜,后转为三次采油井开发,以实现油田的高效开发。采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高效井前期利用对后期三次采油的影响,结果表明:高... 在考虑井网演变趋势的基础上,利用三次采油井网,对目前注采不完善区域及断层附近等剩余油富集区先打井进行水驱挖潜,后转为三次采油井开发,以实现油田的高效开发。采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高效井前期利用对后期三次采油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效井前期利用三次采油的最终采收率比无高效井三次采油高约0.11%,增加可采储量达1.3×104 t。由于高效井的前期利用可增加可采储量,因此证明了高效井的前期利用是正确的、有价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井 三次采油 聚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石化含油废水混凝气浮处理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庆吉 胡景泽 +6 位作者 孙秀梅 李东 陈曦 李颖 陆浩然 王列 魏炜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56,共12页
随着我国油气开发过程中主力区块油气含水率的不断攀升以及非常规油气资源的深入开发,油气开采伴生废水水量逐年增加。油气开采技术的不断更迭致使废水水质呈现油含量高且乳化稳定性强、悬浮物含量高且密度变小的特性。针对乳化油、分... 随着我国油气开发过程中主力区块油气含水率的不断攀升以及非常规油气资源的深入开发,油气开采伴生废水水量逐年增加。油气开采技术的不断更迭致使废水水质呈现油含量高且乳化稳定性强、悬浮物含量高且密度变小的特性。针对乳化油、分散油和轻质悬浮固体的去除成为含油废水处理工艺中较为关键的环节。概述了混凝和气浮除油的原理及影响因素,综述了混凝气浮系统的研究现状,包括对气浮气泡产生方式、气浮池结构以及气浮耦合工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旋流场与涡流场相结合,同时强化复合功能性药剂体系在涡流场中的破胶与聚结分离效果,实现集氧化、破胶、絮凝、气浮和分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混凝气浮反应系统的开发及应用将是未来油气田污水处理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污水 混凝 气浮 反应装置 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压背景下粘土矿物转化的化学动力学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46
5
作者 孟元林 黄文彪 +5 位作者 王粤川 孙洪斌 殷秀兰 肖丽华 高建军 胡宝林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61-467,共7页
在目前的粘土矿物转化化学动力学模型中,人们仅考虑了温度、时间和流体介质的影响。然而新近的一些研究表明,超压可以抑制粘土矿物的转化,增加反应活化能。通过超压调节反应活化能,建立超压背景下粘土矿物转化的化学动力学模型,并... 在目前的粘土矿物转化化学动力学模型中,人们仅考虑了温度、时间和流体介质的影响。然而新近的一些研究表明,超压可以抑制粘土矿物的转化,增加反应活化能。通过超压调节反应活化能,建立超压背景下粘土矿物转化的化学动力学模型,并根据渤海湾盆地板桥凹陷、歧北凹陷超压发育井和歧南凹陷超压不发育井的粘土矿物实测资料,确定了相关参数。模拟结果表明,在超压井中,伊/蒙混层中蒙皂石层含量S%的计算值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但与Pytter和Reynolds(1989)模型的预测结果相差甚远,在压力系数为1.2~1.7的地层中,超压对s%的抑制最大可达15%-20%。由于在蒙皂石向伊利石转化的过程中,释放出大量Si^4+ , Ca^2+ , Mg^2+ , Fe^3+,Na^+等阳离子,所以超压对粘土矿物转化的抑制,导致了泥岩中这些阳离子生成量的减少和相邻砂岩中许多胶结作用的延迟,这非常有利于深层(埋深〉3500m)优质储层的发育和油气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 粘土矿物 优质储层 成岩作用 盆地模拟 深层 化学动力学 黄骅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识别砂岩储层大孔道方法研究 被引量:33
6
作者 孟凡顺 孙铁军 +1 位作者 朱炎 冯庆付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63-468,462,共7页
通过对测井原理、水淹层解释、大孔道形成机理的研究,总结大孔道形成后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并利用层次分析原理对各个因素综合分析,提出1个准确合理的综合参数,最终实现人机交互式识别大孔道,称之为大孔道参数法。将其应用到大庆喇... 通过对测井原理、水淹层解释、大孔道形成机理的研究,总结大孔道形成后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并利用层次分析原理对各个因素综合分析,提出1个准确合理的综合参数,最终实现人机交互式识别大孔道,称之为大孔道参数法。将其应用到大庆喇嘛甸油田大孔道判别中,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正确率达80%以上。结果表明:大孔道参数法识别大孔道是行之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道 层次分析法 测井 大孔道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粘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的化学和流变学原理 被引量:22
7
作者 聂立宏 孙文丽 +1 位作者 管玉荣 鲁娜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9-282,共4页
综述。前言讲述了压裂液发展史及粘弹性表面活性剂(VES)压裂液的产生。微观结构原理一节讲述了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各种形态、可形成蠕虫状胶束的各类表面活性剂,尤其是美国Schlumberger公司的ClearFrac压裂液中使用的由芥酸合成的季铵盐... 综述。前言讲述了压裂液发展史及粘弹性表面活性剂(VES)压裂液的产生。微观结构原理一节讲述了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各种形态、可形成蠕虫状胶束的各类表面活性剂,尤其是美国Schlumberger公司的ClearFrac压裂液中使用的由芥酸合成的季铵盐类。稠化原理一节给出了蠕虫状胶束数量C(L)和平均长度L表达式,讨论了表面活性剂体积分数、温度、胶束分离能对L的影响,图示了VES压裂液稠化过程。破胶原理一节介绍了烃等油类和亲油物质在蠕虫状胶束内增溶,引起VES压裂液破胶的过程。图3参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弹性表面活性剂(VES)压裂液 胶束凝胶压裂液 蠕虫状胶束 胶束凝胶形成 不饱和长链烷基季铵盐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泉三、四段异常高孔隙带预测 被引量:11
8
作者 孟元林 丁桂霞 +5 位作者 吴河勇 姜文亚 修洪文 李亚光 王又春 王正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13,共6页
松辽盆地北部泉三、四段发育3个异常高孔隙带,主要由有机酸溶蚀储层形成。为预测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横向展布,应用成岩作用数值模拟技术,对松辽盆地北部泉三、四段成岩阶段和成岩相的展布进行研究,探讨影响次生孔隙发育的地质因素并对异... 松辽盆地北部泉三、四段发育3个异常高孔隙带,主要由有机酸溶蚀储层形成。为预测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横向展布,应用成岩作用数值模拟技术,对松辽盆地北部泉三、四段成岩阶段和成岩相的展布进行研究,探讨影响次生孔隙发育的地质因素并对异常高孔隙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次生孔隙发育的储层主要形成于曲流河、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砂体,目前处于中成岩阶段A1亚期,发育中期溶蚀成岩相;从盆地边部到中心,早期压实相、早期胶结相、早期溶蚀相、中期溶蚀相、晚期溶蚀相和晚期胶结相呈环带状展布,在纵向上相邻的成岩相,在横向上也相邻,可称之为'成岩相律';泉三段Sq3异常高孔隙带主要分布在中央坳陷周围的边缘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孔隙 成岩作用 成岩相 沉积相 扶杨油层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W-01系列防蜡降粘剂在不加热集油中的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吴迪 林森 +4 位作者 孟祥春 艾广智 梁辉诚 李太朝 杨淑芹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1-44,共4页
为解决大庆油田环状集油流程“三不”(油井采出液不掺水、不加热 ,油井不用热水洗井 )集油试验中集油管道压降上升过快、抽油机不能正常生产的困难 ,在油井油套环形空间连续点滴和批加HW 0 1系列油井及集油管道防蜡降粘剂 ,取得了油井... 为解决大庆油田环状集油流程“三不”(油井采出液不掺水、不加热 ,油井不用热水洗井 )集油试验中集油管道压降上升过快、抽油机不能正常生产的困难 ,在油井油套环形空间连续点滴和批加HW 0 1系列油井及集油管道防蜡降粘剂 ,取得了油井防蜡和降低集油管道压降双重功效 ,既实现了试验集油环秋季、冬季和春季 2 2 1天“三不”集油 ,又节省了大量的油井清防蜡剂 ,取得了良好的节能降耗效果。本文对该试验作了简要的介绍 ,指出了试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集输 防蜡降粘剂 HW-01 不加热集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扭转冲击钻井稳态钻进动力学特性及现场应用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思琪 毕福庆 +2 位作者 李玮 赵欢 李显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7-104,共8页
为了解决PDC钻头在深井钻进时出现的黏滑效应问题,提出扭转冲击钻井提速技术。保持该技术在稳定的工作状态是提速的关键。为研究扭转冲击钻井稳态钻进时的动力学特性,基于振动学理论,建立考虑钻杆能量耗散的扭转冲击钻井系统力学模型,... 为了解决PDC钻头在深井钻进时出现的黏滑效应问题,提出扭转冲击钻井提速技术。保持该技术在稳定的工作状态是提速的关键。为研究扭转冲击钻井稳态钻进时的动力学特性,基于振动学理论,建立考虑钻杆能量耗散的扭转冲击钻井系统力学模型,基于稳态钻进条件对力学模型求解,分析模型特征参数对冲击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最后通过扭转冲击工具的现场应用实例进一步验证扭转冲击钻井稳态钻进的提速效果。结果表明:高钻压低转速配合优选的PDC钻头有利于扭转冲击钻井稳态钻进;钻柱的阻尼和刚度分别有利于扭转切削运动和轴向钻进运动;钻头与岩石相互作用特征参数对扭转冲击钻井稳态钻进影响不明显。文安M井应用实例表明扭转冲击钻井稳态钻进可减缓PDC钻头磨损、显著提高机械钻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 PDC钻头 动力学特性 稳态钻进 钻速 现场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载荷作用下钻头冲击破岩机理研究及现场应用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李思琪 李玮 +3 位作者 闫铁 高晗 毕福庆 马红滨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51-55,112,共6页
复合载荷冲击破岩作为新的高效破岩技术之一可以解决复杂难钻地层机械钻速缓慢、钻具失效严重等问题。基于弹性力学和冲击力学理论,建立了复合载荷作用下压头的破岩模型,分析了模型因素对压头侵深的影响。同时,应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了复... 复合载荷冲击破岩作为新的高效破岩技术之一可以解决复杂难钻地层机械钻速缓慢、钻具失效严重等问题。基于弹性力学和冲击力学理论,建立了复合载荷作用下压头的破岩模型,分析了模型因素对压头侵深的影响。同时,应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了复合载荷作用下岩石位移和应力的响应。通过现场应用进一步证明复合载荷冲击破岩的提速效果。理论研究结果表明:该破岩方法可以在保证钻深基础上,减少钻具失效;还扩大了岩石的响应范围和载荷的作用区域,加剧了岩石振动的剧烈程度;当激励频率与岩石固有频率相同或接近时,岩石产生共振,整体振动位移达到峰值。现场应用效果表明,高频低幅轴向冲击工具应用井段平均机械钻速可达3 m/h,与常规钻具相比,平均提速可达67.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载荷 冲击作用 侵深 破岩效率 现场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家庄凸起东段北斜坡带沉积特征及有利砂体预测 被引量:6
12
作者 任怀强 郭元岭 +2 位作者 赵乐强 刘惠彪 赵丽丽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18,共3页
储层沉积特征是油田开发初期的重要研究内容。研究表明,陈家庄凸起东段北斜坡带沙二段—馆陶组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滨浅湖滩坝以及河流相沉积。通过岩心相分析进一步划分了各类沉积的亚相和微相类型。在砂体展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 储层沉积特征是油田开发初期的重要研究内容。研究表明,陈家庄凸起东段北斜坡带沙二段—馆陶组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滨浅湖滩坝以及河流相沉积。通过岩心相分析进一步划分了各类沉积的亚相和微相类型。在砂体展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勘探实践,提出扇三角洲前缘砂、冲积扇扇中水道砂以及滨浅湖滩坝砂为该区最有利于油气成藏的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冲积扇 扇三角洲 河流相 陈家庄凸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碱三元复合体系的乳化作用及其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孙哲 卢祥国 +1 位作者 郭琦 王春丽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2-87,114,共7页
通过岩心驱油实验研究了弱碱三元复合体系的乳化作用及其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原油接触后,三元复合体系中部分表面活性剂和碱会转移进入到油相中去,但聚合物却难以进入;随油水体积比和接触时间的增加,表面活性剂和碱在油相中... 通过岩心驱油实验研究了弱碱三元复合体系的乳化作用及其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原油接触后,三元复合体系中部分表面活性剂和碱会转移进入到油相中去,但聚合物却难以进入;随油水体积比和接触时间的增加,表面活性剂和碱在油相中分配系数增大,但二者作用机理不同;原油组分、乳化、碱和聚合物对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相中的分配均有影响;与聚驱相比,弱碱三元复合驱的注入压力较高,含水率较低,采出程度的增幅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碱三元复合体系 分配系数 原油组分 物理模拟 乳化作用 采出程度 机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常规稠油油藏乳化降粘剂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宣英龙 王树坤 +1 位作者 马德胜 桑国强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8-52,共5页
研究了乳化剂浓度、油水比、剪切速度对扶余原油乳液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乳化剂浓度、油水比和剪切速度的增加,乳液的稳定性逐渐变好。当油水比<55∶45时,乳液为水包油型;>55∶45时,为油包水型。剪切速度45 cm/min时,形成... 研究了乳化剂浓度、油水比、剪切速度对扶余原油乳液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乳化剂浓度、油水比和剪切速度的增加,乳液的稳定性逐渐变好。当油水比<55∶45时,乳液为水包油型;>55∶45时,为油包水型。剪切速度45 cm/min时,形成的乳液完全为水包油,随着剪切速度的增大,乳滴颗粒粒径逐渐变小,最后全部为油包水型。乳化剂聚合物二元驱提高采收率幅度高达25.4%,表明乳化具有启动携带降低原油粘度的作用,对低渗常规稠油油藏限压注入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 常规稠油 乳化 降粘 波及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多元醇钻井液的研制及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邱正松 黄维安 +3 位作者 徐加放 吕开河 于连香 李建辉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7,141,共3页
基于钻井工程中安全快速钻进及油气层保护对钻井液的严格要求,开发出了改性多元醇防塌剂,在此基础上通过优选其他处理剂和配方优化研制出了一种新型醇类钻井液。改性多元醇防塌剂抑制性强,润滑性好,利于环保,而且具有较好保护油气层效... 基于钻井工程中安全快速钻进及油气层保护对钻井液的严格要求,开发出了改性多元醇防塌剂,在此基础上通过优选其他处理剂和配方优化研制出了一种新型醇类钻井液。改性多元醇防塌剂抑制性强,润滑性好,利于环保,而且具有较好保护油气层效果。改性多元醇的防塌作用机理表现为:(1)吸水机理,多元醇的强吸水性抑制水化物的形成,降低了泥页岩中粘土的吸水趋势;(2)渗透机理,通过降低钻井液滤液的化学活性,阻止水分子向泥页岩内渗透而稳定井壁;(3)竞争吸附机理,通过与水分子争抢页岩中粘土矿物上的吸附位置,阻止水分子与粘土反应形成可使粘土膨胀分散的有机结构;(4)成膜机理,通过吸附交联、粘附形成连续致密膜,该膜渗透率特别低,对井壁起固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液 改性多元醇 防塌 油层保护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SP的继电保护测试仪信号采集装置硬件设计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磊 陈琼 +1 位作者 王博楠 丁小伟 《现代电子技术》 2010年第1期93-96,共4页
继电保护测试仪检定技术是检定继电保护测试设备性能指标是否满足要求的技术。详细介绍基于DSP的继电保护测试仪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可以精确采集继电保护测试仪的各项参数指标,采集数据准确可靠,为继电保护测试仪检定装置的研究提供... 继电保护测试仪检定技术是检定继电保护测试设备性能指标是否满足要求的技术。详细介绍基于DSP的继电保护测试仪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可以精确采集继电保护测试仪的各项参数指标,采集数据准确可靠,为继电保护测试仪检定装置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重点描述该采集装置的硬件组成和电路设计,并简要分析各部分的功能及主要芯片的工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P 继电保护 数据采集 US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市田间阔叶杂草生物学特性及群落调查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亚光 高淑梅 李柏树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81-385,共5页
实验调查了哈尔滨市及其周边地区旱田、水田和蔬菜田阔叶杂草的发生情况、杂草种类、杂草密度和主要优势杂草,掌握了不同作物田间阔叶杂草群落分布概况。结果表明,旱田(玉米,大豆,小麦)主要阔叶杂草有12科20种;水田以禾本科和莎草科杂... 实验调查了哈尔滨市及其周边地区旱田、水田和蔬菜田阔叶杂草的发生情况、杂草种类、杂草密度和主要优势杂草,掌握了不同作物田间阔叶杂草群落分布概况。结果表明,旱田(玉米,大豆,小麦)主要阔叶杂草有12科20种;水田以禾本科和莎草科杂草为主且危害较重,阔叶杂草种类虽多但危害不大,共有10科12种;蔬菜田7科8种。各作物田以一年生杂草为主,不同作物田杂草群落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叶杂草 密度 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浓度试验区不同注入方式驱油效果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春生 崔海清 +1 位作者 徐炳涛 蒋玉卓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年第15期3714-3718,共5页
为提高原油采收率,寻找剩余油挖潜的方法,进一步完善聚合物驱油理论体系。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不同注入方式对高浓度试验区适应性,优选出最佳段塞组合,为试验区注入方案设计提供参考依据。主要开展了(1)相同聚合物、不同浓度、单... 为提高原油采收率,寻找剩余油挖潜的方法,进一步完善聚合物驱油理论体系。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不同注入方式对高浓度试验区适应性,优选出最佳段塞组合,为试验区注入方案设计提供参考依据。主要开展了(1)相同聚合物、不同浓度、单一段塞驱油效果研究:采用炼化超高分2 500万和再创700万抗盐聚合物,其中炼化超高分2 500万聚合物注入浓度为1 000 mg/L、1 500 mg/L、2 000 mg/L、2 500 mg/L、3 000 mg/L五个浓度点;再创700万抗盐聚合物注入浓度为800 mg/L、1 100 mg/L、1 400 mg/L、1 700 mg/L、2 000 mg/L五个浓度点,开展水驱后聚合物驱油实验研究,得出不同阶段采收率、含水率变化规律。确定注聚的调整时机,优选两种聚合物单独驱油最佳注入浓度、聚合物用量以及最终提高采收率效果;(2)相同聚合物、不同浓度、多段塞组合驱油效果研究:采用超高分2 500万聚合物,注入浓度分别为2 500 mg/L、2 000 mg/L、1 200mg/L,聚合物总用量2 000 mg/L.PV,通过各段塞大小变化,组合成4套方案,最终后续水驱到含水98%,得出不同流度控制方案对驱油效果的影响,评价确定2 500万聚合物不同浓度梯次段塞组合方式及提高采收率效果;(3)不同聚合物、不同浓度、多段塞组合驱油效果研究:根据第一个实验的结果确定炼化超高分2 500万和再创700万抗盐聚合物合适浓度,总聚合物用量2 000 mg/L.PV,测定3套方案注入压力、综合含水率、吸液指数及采收率等的变化,评价不同聚合物、不同浓度、多段塞组合驱油效果,评价确定两种聚合物不同浓度多段塞组合驱油效果。最后,综合对比三种方案的采出程度、压力和聚合物用量,确定高浓度试验区的最佳注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浓度 炼化超高分 抗盐聚合物 段塞组合 室内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程度水洗油层聚合物驱适应性室内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志华 李景岩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52-355,344,共5页
基于大庆油田杏12-3-检3222井葡Ⅰ3层取心解释资料,选取水驱油效率分别为70~80%、40~50%及10~20%的强、中、弱三种不同水洗程度天然岩心,测定黏度相同(40~45mPa·s)、浓度不同(1.5、1.3、1.1g/L)、名义相对分子质... 基于大庆油田杏12-3-检3222井葡Ⅰ3层取心解释资料,选取水驱油效率分别为70~80%、40~50%及10~20%的强、中、弱三种不同水洗程度天然岩心,测定黏度相同(40~45mPa·s)、浓度不同(1.5、1.3、1.1g/L)、名义相对分子质量M不同(1.7×10^7,2.5×10^7,3.5×10^7)的大庆HPAM聚合物溶液产生的残余阻力系数,均小于20,即均未引起岩心堵塞,考虑流量~压差曲线,排除了M最小的聚合物。在接长至30cm的洗油天然岩心上进行驱油实验,分别注入M、浓度(g/L)、45℃工作黏度(mPa·S)分别为2.5×10^7、2.0、194和3.5×10^7、15、173的聚合物溶液0.54PV,采收率分别比水驱增加4.513%和4.003%。强、中、弱水洗程度的3支30cm岩心并联驱油,分别注入聚合物溶液(M=2.5×10^7,浓度1.3g/L),聚合物凝胶调剖剂(至1/3、1/2岩心长度)+聚合物,注入化学剂总量0.64Pv,采收率分别提高17.06%、21.12%、22.03%,调剖+聚驱使中水洗特别是弱水洗岩心的采出程度明显增大。给出了半径1/3调剖+聚驱的采收率、含水、岩心分流率曲线。M=2.5×10^7的聚合物较能适应大庆不同水洗油层,聚合物驱前深部调剖可提高中等和弱水洗油层的动用程度。图3表5参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洗程度 聚合物驱 适应性 残余阻力系数 岩心驱油 深部调剖 采收率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下分流河道建筑结构模式的建立及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善义 兰金玉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3年第5期9-12,共4页
在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后期,水下分流河道内部夹层及其建筑结构对注入剂驱油及剩余油形成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挖潜水下分流河道内部的剩余油,以水下分流河道建筑结构模式的建立为基本出发点,以现代沉积模式和古代野外露头为指... 在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后期,水下分流河道内部夹层及其建筑结构对注入剂驱油及剩余油形成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挖潜水下分流河道内部的剩余油,以水下分流河道建筑结构模式的建立为基本出发点,以现代沉积模式和古代野外露头为指导,结合研究区岩心、测井曲线等资料,提出了一整套河控三角洲内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内部建筑结构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界面级次的划分及识别、夹层倾角、个数、厚度、分布位置和夹层间结构体规模等研究,建立了水下分流河道内部建筑结构模式,即水下分流河道内部夹层呈平行状,且中部夹层较密。通过水下分流河道建筑结构的建立,为更好地寻找剩余油的分布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分流河道 夹层 建筑结构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