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庆油田CO_(2)驱油技术研究试验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6
1
作者 程杰成 白军辉 +7 位作者 李玉春 刘勇 李国 孟岚 杨铁军 贾世华 韩重莲 李佳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4,共9页
CO_(2)驱油技术具有驱油经济效益与减排社会效益兼得的显著优势,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该项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庆油田开展CO_(2)驱油技术的研究较早,CO_(2)非混相驱应用规模长期保持国内领先水平。论文系统总结了大庆油... CO_(2)驱油技术具有驱油经济效益与减排社会效益兼得的显著优势,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该项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庆油田开展CO_(2)驱油技术的研究较早,CO_(2)非混相驱应用规模长期保持国内领先水平。论文系统总结了大庆油田CO_(2)非混相驱开发设计、跟踪调整及分层注入等理论技术成果,介绍了特低渗透榆树林油田CO_(2)非混相驱工业化试验、中低渗敖南油田CO_(2)驱先导试验及古龙页岩油藏CO_(2)驱试注试验,展望了大庆油田CO_(2)驱油与埋存技术的应用前景及不同类型油藏技术攻关方向。研究成果可为国内同类型油藏CO_(2)驱油与埋存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油田 CO_(2)驱 提高采收率 矿场试验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水老油田深度开发面临挑战及发展方向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合 杜庆龙 +6 位作者 高兴军 孟岚 杨冰冰 邹存友 王治国 朱振坤 梁鸿雁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24,共10页
高含水老油田是我国石油储量和产量的主体,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支撑国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在全面肯定中国高含水老油田重要战略地位的基础上,深入剖析高含水分类油藏开发现状,指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提高采收率、... 高含水老油田是我国石油储量和产量的主体,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支撑国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在全面肯定中国高含水老油田重要战略地位的基础上,深入剖析高含水分类油藏开发现状,指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提高采收率、低成本高效开发及全生命周期绿色开发3大方面的挑战,明确了高含水老油田总体发展方向及核心关键技术,一是发展以“大幅度提高采收率”为目标的精准开发技术,二是发展以“智能高效”为目标的采油工程技术,三是发展以“高效、绿色、智能”为目标的地面工程技术。研究成果为中国高含水老油田今后较长时期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 老油田 深度开发 挑战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油水平井多簇裂缝扩展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侯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7-146,共10页
大庆油田致密油水平井近年来主要采用密切割布缝进行压裂改造,多簇裂缝扩展将产生诱导应力,从而导致各簇裂缝延伸均匀程度不一致。为此,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大庆油田致密油水平井多簇裂缝扩展数值模型,采用扩展有限元(XFEM)模拟... 大庆油田致密油水平井近年来主要采用密切割布缝进行压裂改造,多簇裂缝扩展将产生诱导应力,从而导致各簇裂缝延伸均匀程度不一致。为此,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大庆油田致密油水平井多簇裂缝扩展数值模型,采用扩展有限元(XFEM)模拟方法,研究了2个布缝参数(簇距、段内簇数)、3个压裂施工参数(压裂工艺、施工排量及液体黏度)对裂缝扩展的影响。同时对比分析模拟结果与矿场实际光纤测试的各簇产能贡献结果,发现模拟的各簇裂缝长度与各簇的产油贡献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证实了模拟结果的正确性。模拟结果表明:当簇距缩小至5m时,各簇应力干扰明显,不利于裂缝扩展,当簇距达到10m及以上时,平均单簇裂缝半长变化不明显,合理簇距约为10m。平均单簇裂缝半长随段内簇数的增加呈增大趋势,但非均匀延伸程度也随之增大;与桥塞段内多簇同时改造相比,连续油管单簇依次改造模式更有利于裂缝延伸;平均单簇裂缝半长随施工排量的升高呈增大趋势,提高施工排量还能促进裂缝均匀延伸。平均单簇裂缝半长随液体黏度的升高呈增大趋势,可适当提高高黏液体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水平井 裂缝扩展 扩展有限元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CNN-GRU神经网络补全测井曲线和可解释性的智能岩性识别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婷婷 王振豪 +2 位作者 赵万春 蔡萌 史晓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针对传统岩性识别方法在处理测井曲线缺失、准确性以及模型可解释性等方面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MSCNN-GRU神经网络补全测井曲线和Optuna超参数优化的XGBoost模型的可解释性的岩性识别方法。首先,针对测井曲线在特定层段丢失或失真的问... 针对传统岩性识别方法在处理测井曲线缺失、准确性以及模型可解释性等方面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MSCNN-GRU神经网络补全测井曲线和Optuna超参数优化的XGBoost模型的可解释性的岩性识别方法。首先,针对测井曲线在特定层段丢失或失真的问题,引入了基于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MSCNN)与门控循环单元(GRU)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曲线重构方法,为后续的岩性识别提供了准确的数据基础;其次,利用小波包自适应阈值方法对数据进行去噪和归一化处理,以减少噪声对岩性识别的影响;然后,采用Optuna框架确定XGBoost算法的超参数,建立了高效的岩性识别模型;最后,利用SHAP可解释性方法对XGBoost模型进行归因分析,揭示了不同特征对于岩性识别的贡献度,提升了模型的可解释性。结果表明,Optuna-XGBoost模型综合岩性识别准确率为79.91%,分别高于支持向量机(SVM)、朴素贝叶斯、随机森林三种神经网络模型24.89%、12.45%、6.33%。基于Optuna-XGBoost模型的SHAP可解释性的岩性识别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可解释性,能够更好地满足实际生产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识别 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 门控循环单元神经网络 XGBoost 超参数优化 可解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与黏土矿物的化学反应动力学特征
5
作者 李小刚 李坤阳 +3 位作者 杨兆中 朱静怡 袁健峰 易良平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1-338,共8页
为研究黏土矿物在超临界CO_(2)焖井过程中的溶蚀行为与反应强度,选取4种主要黏土矿物进行超临界CO_(2)与黏土矿物的地球化学反应实验研究。采用X射线衍射法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法,分析了4种黏土矿物的矿物成分、元素组成及微观结构对超... 为研究黏土矿物在超临界CO_(2)焖井过程中的溶蚀行为与反应强度,选取4种主要黏土矿物进行超临界CO_(2)与黏土矿物的地球化学反应实验研究。采用X射线衍射法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法,分析了4种黏土矿物的矿物成分、元素组成及微观结构对超临界CO_(2)环境的响应特征,基于过渡态理论方程建立了各黏土矿物与超临界CO_(2)的地球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4种黏土矿物中钙蒙皂石反应最为剧烈,反应后黏土矿物质量分数下降超30百分点,生成多种新物质;高岭石和伊利石在水岩反应过程中能相互转化,反应后有次生石英生成;绿泥石反应后表面有黑色固碳物质生成及白云石颗粒镶嵌在其中;计算得到各黏土矿物的地球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理论值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方程的准确性;反应速率整体表现为钙蒙皂石>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所得反应动力学方程从单矿物溶蚀动力学层面解释了超临界CO_(2)-黏土矿物的地球化学反应强弱,能对超临界CO_(2)与黏土矿物地球化学反应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可为不同黏土矿物含量储层现场注CO_(2)焖井工艺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黏土矿物 地球化学反应 元素分析 动力学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压裂信号和数据增强的脆性智能预测方法
6
作者 王婷婷 杜学童 +2 位作者 赵万春 蔡萌 史晓东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4-1027,共14页
储层脆性的精确预测对地下岩土工程灾害预警和油气开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岩石受压破裂时产生的声发射信号,提出一种脆性智能预测方法。实验制备4类尺寸相同但脆性不同的岩石进行室内单轴岩石压裂,将采集到的破裂信号经预处理后制作样... 储层脆性的精确预测对地下岩土工程灾害预警和油气开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岩石受压破裂时产生的声发射信号,提出一种脆性智能预测方法。实验制备4类尺寸相同但脆性不同的岩石进行室内单轴岩石压裂,将采集到的破裂信号经预处理后制作样本数据集。针对训练数据不足和传统数据增强方法的局限性等问题,在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deep convolutional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DCGAN)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一种基于谱归一化的深度卷积注意力生成对抗网络(CS-DCGAN)模型,输出高质量样本时频图像,丰富原始样本数据集,作为残差网络的输入;对图像的有效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学习、迭代训练以建立脆性智能预测模型,通过不断调整模型的超参数以提高模型预测精度;最后进行多指标评估。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DCGAN,CS-DCGAN生成的样本质量较高,FID(Frechet inception distance)最小值为67.96,能够缓解过拟合等问题,提高了残差网络的性能,对不同脆性的平均识别准确率最高可达94.95%,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脆性 声发射信号 生成对抗网络 残差网络 数据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椭圆内肋丁胞管传热与流动特性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新灵 李治淼 +3 位作者 郭梦洋 李巍巍 郎成山 周华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46-953,共8页
提出了一种新型椭圆内肋与丁胞结合的复合强化传热技术,通过数值模拟考察了Re=8 000~18 000范围内的流动和热传递特性。考察了丁胞半径、间距、数量对换热效率的影响,优选了最佳组合方式。模拟结果表明:丁胞半径、丁胞数量、丁胞间距对... 提出了一种新型椭圆内肋与丁胞结合的复合强化传热技术,通过数值模拟考察了Re=8 000~18 000范围内的流动和热传递特性。考察了丁胞半径、间距、数量对换热效率的影响,优选了最佳组合方式。模拟结果表明:丁胞半径、丁胞数量、丁胞间距对热性能具有显著影响。深度1.5 mm、丁胞半径3 mm、丁胞间距20 mm、丁胞数量为5时,热交换性能最佳;场协同分析表明,该结构促进强烈二次涡流,增强速度场与温度场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肋管 强化传热 综合传热性能 数值模拟 场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诱导的表面活性聚合物设计合成及其响应行为
8
作者 邹一梅 王玲 +5 位作者 刘向斌 王俊 丁伟 苏馨怡 刘潞敏 杨二龙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35,共11页
文中聚焦温敏聚合物的响应机理,通过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法(SET-LRP),以溴化亚铜/三-(2-二甲氨基乙基)胺(CuBr/Me_(6)TREN)原位歧化得到的初生零价铜(Cu^(0))及二价铜与混合配体的络合物(Cu^(Ⅱ)Br_(2)/Me_(6)TREN/PMDETA)为催化体... 文中聚焦温敏聚合物的响应机理,通过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法(SET-LRP),以溴化亚铜/三-(2-二甲氨基乙基)胺(CuBr/Me_(6)TREN)原位歧化得到的初生零价铜(Cu^(0))及二价铜与混合配体的络合物(Cu^(Ⅱ)Br_(2)/Me_(6)TREN/PMDETA)为催化体系,实现了温敏单体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和甜菜碱两性离子功能单体[2-(甲基丙烯酰基氧基)乙基]二甲基-(3-磺酸丙基)氢氧化铵(DMMPPS)的原位链延伸,制备得到了系列不同嵌段比的温敏聚合物P(NIPAM-b-DMMPPS)。采用核磁共振氢谱和红外光谱对聚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以NIPAM加料比例为40%合成的P(NIPAM-b-DMMPPS)具有最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和最高临界溶解温度(UCST),分别为41℃和25℃。考察了NaCl浓度对P(NIPAMb-DMMPPS)LCST的影响,随着NaCl浓度的增大,LCST略降低。表面张力测试结果表明,表面活性聚合物溶液浓度为1×10^(-2)g/L时,表面张力降低至45 m N/m。P(NIPAM-b-DMMPPS)在石蜡/水体系中表现出温度诱导的乳化-破乳行为,P(NIPAM-b-DMMPPS)吸附在油水界面形成乳液,提高P(NIPAM-b-DMMPPS)中PNIPAM嵌段的比例能够实现从“低温乳化、高温破乳”向“高温乳化、低温破乳”的转变,其在油水乳化破乳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 混合配体 温度诱导 表面活性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过轴式油水分离水力旋流器性能分析
9
作者 李巍巍 邢雷 +4 位作者 蔡萌 蒋明虎 马志权 郭炳乾 关帅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70,共7页
同井注采技术在井下对高含水采出液进行油水分离,而水力旋流器是同井注采技术高效运行的关键设备。为进一步提高井下油水分离水力旋流器的分离性能,结合旋流分离原理与3D打印技术,提出了中心过轴式油水分离水力旋流器。通过数值模拟方... 同井注采技术在井下对高含水采出液进行油水分离,而水力旋流器是同井注采技术高效运行的关键设备。为进一步提高井下油水分离水力旋流器的分离性能,结合旋流分离原理与3D打印技术,提出了中心过轴式油水分离水力旋流器。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结合试验研究,系统地对不同操作参数下旋流器内的流场分布特性和油水分离效率进行了分析,包括不同油滴粒径、入口速度及分流比。研究结果表明:当含油体积分数为4%,油滴粒径为0.7 mm,入口进液速度为6.33 m/s,分流比为30%时,旋流器的分离效率达到最大。在上述工况下,旋流器模拟与试验的分离效率分别达到98.8%和98.0%。数值模拟与试验在油核位置和分离效率方面呈现出良好的一致性,验证了中心过轴式油水分离水力旋流器结构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可为井下油水高效分离设备的研发及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分离 旋流器 油滴粒径 入口速度 分流比 分离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艳春 隋明园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共10页
注水油藏开发中后期非均质性加剧,高温、高盐环境也对化学驱的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学驱的应用面临新挑战。为此,该文对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碱驱、多元复合驱技术的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分析有机碱三元复合驱、... 注水油藏开发中后期非均质性加剧,高温、高盐环境也对化学驱的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学驱的应用面临新挑战。为此,该文对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碱驱、多元复合驱技术的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分析有机碱三元复合驱、无碱二元复合驱、非连续化学驱、纳米复合驱等驱替技术的发展现状。明确了驱油体系性能在稳定性、适应性、评价方法、储层损害等方面存在的技术瓶颈及挑战,对低伤害化学驱油体系、复合驱智能化发展等技术进行展望。该研究对化学驱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复合驱 提高采收率 储层保护 适应性评价 技术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套损井碾压整形扩径工艺对水泥环的损伤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合 王维刚 王素玲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7-39,50,共4页
在准静态的条件下,建立了碾压整形的力学模型,并根据变形协调条件,分析了套管、水泥环及地层的受力变形状态;采用脆性材料的Mazars损伤模型,计算了水泥环、第一胶结面及第二胶结面的损伤状态和剩余承载能力;编制了计算软件,并计算了实... 在准静态的条件下,建立了碾压整形的力学模型,并根据变形协调条件,分析了套管、水泥环及地层的受力变形状态;采用脆性材料的Mazars损伤模型,计算了水泥环、第一胶结面及第二胶结面的损伤状态和剩余承载能力;编制了计算软件,并计算了实际碾压整形井的受力状态及损伤长度,计算结果与测试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损井 碾压整形 水泥环 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龙页岩油开发试验钻井设计优化与实践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智光 潘荣山 +5 位作者 苑晓静 常雷 李继丰 朱健军 赵英楠 邵帅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1-190,共10页
古龙页岩油与国内外陆相页岩油相比,陆相淡水沉积环境的青山口组黏土矿物体积分数较高,且多孔多缝,呈纹层状结构,易发生层间散裂、性脆,易吸水膨胀垮塌,独特的地质特性给古龙页岩油钻井带来了巨大挑战。针对钻井过程中容易出现井壁失稳... 古龙页岩油与国内外陆相页岩油相比,陆相淡水沉积环境的青山口组黏土矿物体积分数较高,且多孔多缝,呈纹层状结构,易发生层间散裂、性脆,易吸水膨胀垮塌,独特的地质特性给古龙页岩油钻井带来了巨大挑战。针对钻井过程中容易出现井壁失稳、井漏、摩擦阻力大、钻井周期长等钻井技术难题,从平台井部署、井身结构、井眼轨道、提速技术、钻井液、固井等方面开展优化技术研究,创新采用了“双二维”轨道模型、“一趟钻”技术、油基钻井液、多级固井顶替等一系列新技术。结果表明:与GYP1井相比,试验区的平均钻井速度从11.44 m/h提高至27.75 m/h、水平段固井质量优质率从71.51%提升至86.27%,平均钻井周期从108.17 d缩短至26.82 d。研究成果为古龙页岩油实现储量动用最大化、施工效率最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也为古龙页岩油立体化、规模化、效益化开发奠定了基础,对推进中国陆相页岩油技术革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龙页岩油 钻井设计 一体化 “双二维”轨道模型 “一趟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于徐深气田的耐寒耐高温泡排剂 被引量:1
13
作者 宁凡哲 李智 +5 位作者 李俊亮 张晓川 顾绍兴 冯明喜 马品刚 王景芹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2-328,共7页
针对徐深气田深度≥3000 m、井温≤150℃、冬季时间长、气温低的特点,以马来酸酐、十六胺、无水亚硫酸钠为原料,通过酰胺化反应和磺化反应两步合成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棕榈酰胺磺基丁酸二钠(ASB-16A)。将ASB-16A与优选的起泡剂月桂基葡糖... 针对徐深气田深度≥3000 m、井温≤150℃、冬季时间长、气温低的特点,以马来酸酐、十六胺、无水亚硫酸钠为原料,通过酰胺化反应和磺化反应两步合成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棕榈酰胺磺基丁酸二钠(ASB-16A)。将ASB-16A与优选的起泡剂月桂基葡糖苷(APG1214)、防冻剂乙醇、去离子水混合制得耐寒耐高温泡排剂(CYY-1)。评价了CYY-1的泡沫性能、耐高温性能、低温稳定性、与地层水的配伍性,并在徐深气田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CYY-1的最优配方为:10%ASB-16A、10%APG1214、44%乙醇,其余为去离子水。CYY-1的起泡性和稳泡性较好。在80℃下,1.25%CYY-1溶液的初始泡沫高度为150 mm,静置3、5 min的泡沫高度分别为150、75 mm,携液量为1100 mL。在150℃、pH=8.5的弱碱条件下老化24 h,对CYY-1的泡沫性能影响较小。CYY-1的低温稳定性好于常用的低温泡排剂。在-35℃冷冻7 d,CYY-1变浑浊,但仍可在管线中流动,满足装置自动加注要求。CYY-1与地层水的配伍性良好,0.5%~10.0%的溶液在常温下静置48 h后仍澄清透明,可以实施自动化泡排加注。在现场试验2口井,某井日产气量由2.46×10^(4)m^(3)增至3.07×10^(4)m^(3),日产水量由5.77 m^(3)降至3.70 m^(3),实现稳定带水生产。CYY-1适用于井温≤150℃、矿化度≤16 g/L、pH值为8.5的气井的泡沫排水采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排剂 耐寒 耐高温 自动加注 流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液聚合物储层适应性及驱油效果
14
作者 何欣 卢祥国 +3 位作者 曹伟佳 洪叙杰 王玉卿 张宝岩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11-1618,共8页
以干粉型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和乳液型HPAM(EYHPAM)为聚合物驱研究对象,采用恒压法,研究了水驱后聚合物驱注入压力升高幅度受限情况下聚合物与油藏的匹配性,利用黏度、界面张力、SEM等测试方法评价了两种药剂基本理化性质,并分析... 以干粉型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和乳液型HPAM(EYHPAM)为聚合物驱研究对象,采用恒压法,研究了水驱后聚合物驱注入压力升高幅度受限情况下聚合物与油藏的匹配性,利用黏度、界面张力、SEM等测试方法评价了两种药剂基本理化性质,并分析了注入方式、聚合物质量浓度对匹配关系的影响及驱油机理。实验结果表明,EYHPAM为油包水型乳状液,具有速溶性,在水溶液中聚合物分子呈空间网状结构,具有较好的增黏性能、乳化分散油滴能力,洗油效率高于干粉型HPAM。相比恒速法,恒压法限制了注入压力升幅,同时引入采液速度保留率为评价指标,使室内评价结果更接近矿场实际需求。随EYHPAM质量浓度的增加,与之匹配的岩心渗透率增大,质量浓度为3000,4000,5000 mg/L时,对应匹配的岩心渗透率最低分别为182×10^(-3),254×10^(-3),303×10^(-3)μm^(2);EYHPAM作为聚合物驱时采收率增幅为15.92%,且含水率降幅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液聚合物 恒压注入 匹配性 物理模拟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驱抽油机井高气液比防气举升技术
15
作者 梁宁 马春爱 +2 位作者 宋广蕊 王力 王羕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5-122,共8页
针对CO_(2)驱替过程中,采出井气液比升高、产液量下降快,抽油泵气影响严重,无法正常生产的问题,形成了CO_(2)驱抽油机井高气液比防气举升技术。首先,通过在柱塞上增设导压孔,平衡泵筒内部压力,形成导压式防气抽油泵,防止气锁现象发生,... 针对CO_(2)驱替过程中,采出井气液比升高、产液量下降快,抽油泵气影响严重,无法正常生产的问题,形成了CO_(2)驱抽油机井高气液比防气举升技术。首先,通过在柱塞上增设导压孔,平衡泵筒内部压力,形成导压式防气抽油泵,防止气锁现象发生,维持油井生产;其次,应用基于重力沉降的串联型气液分离装置,减少进入抽油泵泵筒内的气体体积,降低气的影响,提升举升效率;最后,利用室内实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证明了高气液比防气举升技术的可行性,措施后平均单井日增油0.2 t,经济效益显著。CO_(2)驱抽油机井高气液比防气举升技术在气驱油井的应用过程中,单井产液量提升明显,能有效举升CO_(2)驱替出的原油,是碳利用的重要组成场景,可进行工业化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比 防气举升 CO_(2)驱 室内实验 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