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岩性—地层油藏成藏特征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赫 李军辉 金镇龙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79-1093,共15页
乌尔逊—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油气勘探的主战场,其岩性—地层油藏勘探程度较低,剩余油气资源勘探潜力较大。对乌尔逊—贝尔凹陷成藏特征的研究表明,岩性—地层油藏是主要的油藏类型,可分为岩性油藏、地层油藏和复合油藏3种类型油藏。... 乌尔逊—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油气勘探的主战场,其岩性—地层油藏勘探程度较低,剩余油气资源勘探潜力较大。对乌尔逊—贝尔凹陷成藏特征的研究表明,岩性—地层油藏是主要的油藏类型,可分为岩性油藏、地层油藏和复合油藏3种类型油藏。油气主要沿不整合面及不同级次湖泛面上下分布,平面上围绕生油洼槽分布,不同的构造带上,发育的岩性一地层油藏类型特征不同。研究认为,有效烃源岩、有利的沉积相带、次生孔隙发育带及断裂坡折与砂体的匹配关系是控制岩性油气藏的主要因素,根据岩性—地层油藏成藏特征及分布规律,对有利勘探区带进行了预测,经钻探新发现了3个整装规模储量的岩性一地层油藏,勘探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尔逊-贝尔凹陷 沉积体系 岩性-地层油藏 成藏特征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白垩系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 被引量:29
2
作者 曹瑞成 李军辉 +5 位作者 卢双舫 张大智 刘秋宏 陈学海 赵莹 胡寿梅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35-541,共7页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全凹陷范围内的地震、钻井、测井、岩心以及古生物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建立了呼和湖凹陷白垩系层序地层格架。将呼和湖凹陷白垩系划分为3个一级层序(TSq1—TSq3)、5个二级层序(Ⅰ—Ⅴ)、8个三级层序(Sq1—Sq...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全凹陷范围内的地震、钻井、测井、岩心以及古生物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建立了呼和湖凹陷白垩系层序地层格架。将呼和湖凹陷白垩系划分为3个一级层序(TSq1—TSq3)、5个二级层序(Ⅰ—Ⅴ)、8个三级层序(Sq1—Sq8);并在层序格架内进行沉积相划分和沉积体系研究,确定该区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底扇和湖泊沉积等沉积体系。其中冲积扇沉积体系主要分布在早期Sq1层序中;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分布在Sq2层序的南部和Sq5层序的北部;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在Sq3、Sq4层序中尤其发育,并在Sq2层序的北部也有所发育;湖底扇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在Sq2、Sq3和Sq4层序的洼陷带;湖泊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在各层序的洼陷带。沉积体系在平面与纵向上的演化受古构造与古地貌的控制,呼和湖凹陷南部沉积砂体为较有利的勘探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和湖凹陷 白垩系 层序地层 沉积体系 沉积演化 海拉尔盆地 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储层物性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35
3
作者 曹瑞成 曲希玉 +4 位作者 文全 鲍春艳 刘剑营 刘娜 刘立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3-30,共8页
贝尔凹陷铜钵庙组一南屯组的储层类型为中一低孔低渗型,存在两个异常高孔隙发育带:第一异常高孔隙带为1300-1800m,第二异常高孔隙带为2400~2700m。异常高孔隙发育带的控制因素为:①火山碎屑物质对孔隙的保存及其溶解形成的次生孔... 贝尔凹陷铜钵庙组一南屯组的储层类型为中一低孔低渗型,存在两个异常高孔隙发育带:第一异常高孔隙带为1300-1800m,第二异常高孔隙带为2400~2700m。异常高孔隙发育带的控制因素为:①火山碎屑物质对孔隙的保存及其溶解形成的次生孔隙;②碎屑颗粒包壳对原生孔隙的保存;③大气水淋滤形成的次生孔隙;④有机酸溶蚀形成的次生孔隙。其中大气水淋滤形成的次生孔隙对异常高孔隙的贡献较小。由于贝尔凹陷内有机质热解产生的有机酸主要溶蚀对象是火山碎屑岩,且火山碎屑岩溶蚀产生的各种阳离子是绿泥石和伊利石的主要组成元素,所以贝尔凹陷异常高孔隙发育的根本控制因素是储层岩石类型的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物性 火山碎屑岩 溶蚀 溶解 包壳 海拉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断裂形成演化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6
4
作者 李军辉 卢双舫 +3 位作者 蒙启安 曹瑞成 朱德丰 刘赫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29-941,共13页
断裂的形成及演化对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本文系统分析了呼和湖凹陷断裂形成演化特征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呼和湖凹陷经历了3期构造演化,由下而上分别为:早期伸展断陷期(T_5~T_(22))、中期裂后... 断裂的形成及演化对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本文系统分析了呼和湖凹陷断裂形成演化特征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呼和湖凹陷经历了3期构造演化,由下而上分别为:早期伸展断陷期(T_5~T_(22))、中期裂后热沉降断—坳期(T_(22)~T_(04))和晚期坳陷期(T_(04)~地表)。纵向上主要发育了两套断裂系统,下部伸展断裂系统主要为北东东向、北东向和北北东向;上部走滑断裂系统主要为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断裂的形成和演化控制了烃源岩的分布和热演化程度、油气运移、圈闭的形成与油气的聚集,进而控制了油气的分布。综合研究表明,围绕主力生油洼槽及周边分布的长期活动断裂带附近是油气运聚成藏的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和湖凹陷 断裂特征 断裂演化 烃源岩分布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下白垩统层序构成样式分析及油气藏预测 被引量:1
5
作者 刘赫 李军辉 张祥国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83-993,共11页
乌尔逊凹陷是海拉尔盆地主要油气勘探和开发区之一。对乌尔逊凹陷下白垩统层序构成样式和沉积充填的综合研究表明,盆地的充填序列受构造演化的控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盆地幕式断陷活动和同沉积断裂差异断陷活动等构造作用下,形成了... 乌尔逊凹陷是海拉尔盆地主要油气勘探和开发区之一。对乌尔逊凹陷下白垩统层序构成样式和沉积充填的综合研究表明,盆地的充填序列受构造演化的控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盆地幕式断陷活动和同沉积断裂差异断陷活动等构造作用下,形成了断控陡坡型、缓坡断阶型和洼槽型3种层序构成样式,它们制约了沉积物的分散过程和砂体堆积,对乌尔逊凹陷层序样式和沉积体系形成分布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的构造单元具有各自特征的层序构成样式和沉积体系域构成模式,不同类型层序构成样式也决定了不同的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油气藏类型。在断控陡坡带主要发育断鼻和断层—岩性型油气藏,在缓坡断阶带发育地层、断块和断层—岩性型油气藏,在洼槽带主要发育自生自储型的透镜体油气藏,此外,洼槽边缘可发育断层—岩性型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尔逊凹陷 下白垩统 层序构成样式 沉积充填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下白垩统层序结构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27
6
作者 纪友亮 曹瑞成 +2 位作者 蒙启安 张革 渠永红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27-835,共9页
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对塔南凹陷下白垩统地层进行了划分和对比,建立了等时的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了不同级别层序界面的特征。对层序结构特征的研究表明,不同沉积期的层序类型、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和配置关系有明显区别。SQ1层序为初始裂谷... 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对塔南凹陷下白垩统地层进行了划分和对比,建立了等时的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了不同级别层序界面的特征。对层序结构特征的研究表明,不同沉积期的层序类型、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和配置关系有明显区别。SQ1层序为初始裂谷期湖泊层序,发育冲积扇、滨浅湖等沉积组合;SQ2层序为裂谷高峰早期湖泊层序,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滨浅湖等沉积组合;SQ3层序为裂谷高峰中晚期湖泊层序,发育扇三角洲、湖底扇、浅湖、深湖等沉积组合;SQ4层序为裂谷后期过渡层序,发育半深湖—深湖,大型长轴三角洲、滨浅湖等沉积组合。不同层序发育期各层序的结构特征决定着特定沉积相带的展布,沉积体系域的沉积相构成也有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南凹陷 层序地层 沉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层序地层地球化学方法研究呼和湖凹陷烃源岩 被引量:7
7
作者 曹瑞成 王伟明 +1 位作者 尚教辉 汪庆锴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8-22,共5页
利用层序地层学和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在层序格架内对呼和湖凹陷南屯组烃源岩进行精细研究,探讨层序格架内暗色泥岩的发育与分布,结合和9井南屯组密集取样的有机碳和热解分析实验结果,对比层序格架内不同体系域中有机质丰度、类型的差... 利用层序地层学和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在层序格架内对呼和湖凹陷南屯组烃源岩进行精细研究,探讨层序格架内暗色泥岩的发育与分布,结合和9井南屯组密集取样的有机碳和热解分析实验结果,对比层序格架内不同体系域中有机质丰度、类型的差异,并在层序格架内进行油源分析,提高油源对比的精度.结果表明:层序格架内水进体系域的暗色泥岩广泛分布,具有厚度大、泥地比高等特点;水进体系域中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和类型优于低位域和高位域;水进体系域暗色泥岩的生标等特征与原油表现出较强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地球化学 呼和湖凹陷 烃源岩 油源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