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榆树林油田同步注水开发效果 被引量:5
1
作者 卢连生 杨涛 张英芝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9-30,共2页
榆树林油田是特低渗透、低产能的油田。油井压裂投产后初期产量较高 ,但油层压力和产量下降速度快 ,并且压力、产量降低之后恢复起来十分困难。为提高油田开发效果 ,使油井产量稳定在较高水平上 ,在室内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1 993年在树 3... 榆树林油田是特低渗透、低产能的油田。油井压裂投产后初期产量较高 ,但油层压力和产量下降速度快 ,并且压力、产量降低之后恢复起来十分困难。为提高油田开发效果 ,使油井产量稳定在较高水平上 ,在室内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1 993年在树 34井区开展了同步注水开发试验 ,并在其它区块逐步推广 ,取得了明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树林油田 特低渗透 同步注水 油田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CO_2驱油试验 被引量:18
2
作者 汪艳勇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6-139,共4页
为了探索大庆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有效动用方法,在Y101区块进行了CO2驱油试验.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和岩心驱替实验等研究了原油与CO2作用后的参数变化情况,分析了CO2驱与水驱的渗流特征和驱油效率.结果表明:由于CO2与原油容易混相,因此降... 为了探索大庆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有效动用方法,在Y101区块进行了CO2驱油试验.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和岩心驱替实验等研究了原油与CO2作用后的参数变化情况,分析了CO2驱与水驱的渗流特征和驱油效率.结果表明:由于CO2与原油容易混相,因此降低了界面张力;CO2能够提高原油的泡点压力、降低原油的黏度;CO2驱的注入能力和渗流能力都比水驱强,其驱油效率比水驱高17%~35%,水气交替驱的驱油效率比连续CO2驱高.现场试验效果证实CO2驱油技术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层 CO2混相驱 水气交替驱 最小混相压力 细管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动压力梯度对特低渗透油田采收率的影响 被引量:18
3
作者 王丽萍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4-109,共6页
特低渗透油田原油开采过程中,部分原油无法被动用开采出来。从特低渗透油田的启动压力梯度出发,分析原油未被开采的原因,并计算原油采收率。某特低渗透油藏可抽象成双重孔隙介质油藏,满足非达西运动规律,以质量守恒定律为基础推导... 特低渗透油田原油开采过程中,部分原油无法被动用开采出来。从特低渗透油田的启动压力梯度出发,分析原油未被开采的原因,并计算原油采收率。某特低渗透油藏可抽象成双重孔隙介质油藏,满足非达西运动规律,以质量守恒定律为基础推导出平衡解启动压力梯度公式,计算出合理启动压力梯度,再由压力分布规律计算出启动压力梯度对应下的可采半径,得到油田可采面积,进而计算出改变油田井距对应的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 双重孔隙介质 启动压力梯度 可采半径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线模拟的低渗透油藏中后期调整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吴琼 李相方 +1 位作者 罗万静 张英芝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0-114,共5页
早期低渗透油藏井网设计时往往未能充分考虑微裂缝发育对生产的影响,导致基础井网不能适应油田中后期开发需要。针对低渗透油田微裂缝发育导致渗透率呈现明显方向性的特点,采用考虑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和井网方向的流线模拟技术,对油... 早期低渗透油藏井网设计时往往未能充分考虑微裂缝发育对生产的影响,导致基础井网不能适应油田中后期开发需要。针对低渗透油田微裂缝发育导致渗透率呈现明显方向性的特点,采用考虑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和井网方向的流线模拟技术,对油田整个生产动态特征进行系统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流线特征的后期调整方法和思路。该方法从理论上为下步井网调整和大型数值模拟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类型的低渗透油藏井网设计和调整提供了一种方法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流线模拟 井网调整 平面非均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间吞吐自喷采油技术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杨清立 郑兴范 +3 位作者 杨正明 于保柱 荣晓辉 离洪祥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1-52,54,共3页
在油藏注水开采过程中,对于和注水井不连通的油层和与水井连通性差的油层来说,地层能量无法得到补充或补充缓慢,致使开发效果极差,经济效益低。层间注水吞吐开发模式可以补充地层能量,恢复地层压力,通过多周期的吞吐开采,可以提高剩余... 在油藏注水开采过程中,对于和注水井不连通的油层和与水井连通性差的油层来说,地层能量无法得到补充或补充缓慢,致使开发效果极差,经济效益低。层间注水吞吐开发模式可以补充地层能量,恢复地层压力,通过多周期的吞吐开采,可以提高剩余油的采收率。运用数值模拟技术对该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该方法简单易行,可以提高此类剩余油的采出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吞吐 自喷采油 连通性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运移趋势的预测 被引量:4
6
作者 赵荣 卢连生 金曙光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3-105,共3页
根据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地质资料,采用盆地数值模拟及盆地流体势能场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滨北地区主要排烃期至现今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和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油气总体运移的方向是以乌裕尔凹陷和黑鱼泡凹陷为中心,向东、西两... 根据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地质资料,采用盆地数值模拟及盆地流体势能场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滨北地区主要排烃期至现今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和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油气总体运移的方向是以乌裕尔凹陷和黑鱼泡凹陷为中心,向东、西两侧运移,西部斜坡区和东部的乾元构造带、绥棱构造带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北部不利于油气运聚,这与现今滨北北部未发现大规模的油气显示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北地区 油气二次运移 流体势 盆地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管电加热技术优化研究 被引量:35
7
作者 周洪亮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4-158,共5页
为了解决稠油易结蜡、卡泵及高能耗等导致的井筒举升难题,运用传热学基本理论,建立了油管电加热降黏举升工艺数学模型,计算出电加热井井筒温度场,给出了电加热井优化设计方法。以A井为例,对电加热系统的加热深度、电加热功率进行了优化... 为了解决稠油易结蜡、卡泵及高能耗等导致的井筒举升难题,运用传热学基本理论,建立了油管电加热降黏举升工艺数学模型,计算出电加热井井筒温度场,给出了电加热井优化设计方法。以A井为例,对电加热系统的加热深度、电加热功率进行了优化,得到A井的最优加热深度为890 m,最优加热功率为29.6 kW,优化后电加热能耗降低了7.5%;采用不同功率分段加热降低井筒举升过程中的能耗,将A井的加热段均匀分为8段,每段长度为111.25 m时,总加热功率为17.40 kW,井筒举升能耗与恒功率电加热系统相比降低了41.22%,从而进一步实现稠油的节能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加热 稠油 节能 举升 温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