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勘探程度区域油气资源评价方法 被引量:21
1
作者 郭建宇 张大林 +2 位作者 邓宏文 汪明峰 李长宏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3-45,共3页
目前中国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面临后备可采储量不足,低勘探程度区域受到重视。为了提高低勘探程度区域的资源评价精度,在前人评价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并利用勘探程度较高区域的资源评价结果,求准低勘探程度区域的油气聚集量,进而模拟求出... 目前中国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面临后备可采储量不足,低勘探程度区域受到重视。为了提高低勘探程度区域的资源评价精度,在前人评价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并利用勘探程度较高区域的资源评价结果,求准低勘探程度区域的油气聚集量,进而模拟求出其烃排聚系数、储量密度系数、单储系数和单生系数等关键参数,提出了利用综合地质推断法对低勘探程度区域进行评价,并对该方法评价的风险进行了分析。综合地质推断法的成果更能准确反映一个盆地、坳(凹)陷或区带的油气潜力及其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评价 低勘探程度区域 综合地质推断法 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衰减型油井压力恢复曲线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发印 魏南宁 赵晓凯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51-252,共2页
应用衰减型油井压力恢复曲线方程,对大庆油田萨中地区51口聚驱井、密井网和基础井网的油井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经典半对数方法出现直线段的井仅占23.5%,而衰减型方程出现直线段的油井则占98%;衰减型曲线方程不仅可以确定出稳... 应用衰减型油井压力恢复曲线方程,对大庆油田萨中地区51口聚驱井、密井网和基础井网的油井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经典半对数方法出现直线段的井仅占23.5%,而衰减型方程出现直线段的油井则占98%;衰减型曲线方程不仅可以确定出稳定的地层渗透率等参数,而且还可以有效判别近井地带污染情况,解释一些地区地层压力与注采比变化的异常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井压力 近井地带 井网 地层压力 注采比 地层渗透率 大庆油田 衰减 复曲线 判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10kV配电线路的便携式电参量在线测量装置的设计 被引量:8
3
作者 郑武龙 姜峰远 谷树坤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2-34,45,共4页
本文介绍10kV以下的高压配电线路可移动(便携式)在线测量装置的原理和方法,设计中着重考虑了使用方便性及安全性。
关键词 10kV带电测量 便携式 高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常温压复合地层注热流体井井筒传热计算 被引量:2
4
作者 东晓虎 刘慧卿 +1 位作者 闫凤林 田晓龙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06-411,共6页
考虑到储层温度、压力对于注热开采井井筒热损失的重要性,利用热量传递基本理论和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含有异常温压储层的注热流体井井筒热损失计算模型。分析了地温梯度和地层压力系数对岩石热物性参数的影响,计算了不同流体注入速率... 考虑到储层温度、压力对于注热开采井井筒热损失的重要性,利用热量传递基本理论和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含有异常温压储层的注热流体井井筒热损失计算模型。分析了地温梯度和地层压力系数对岩石热物性参数的影响,计算了不同流体注入速率和不同隔热层参数下的井筒热损失程度,并讨论了地层温度压力对井筒流体稳定时间和稳定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单一的砂质沉积,地层压力系数越高,岩石的导热系数越大,热扩散系数越小;温度异常对井筒热损失影响较为明显,存在高温、低压地层的井筒热损失小,井筒流体到达稳定状态时温度较高。该模型可用于现场同类油藏的井筒沿程温度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温压 稠油油藏 热损失 井筒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古龙凹陷泉头组坡折带特征及其对沉积层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王一同 张顺 +1 位作者 林春明 杨知盛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25-432,共8页
依据地震、钻井、测井、地层对比以及地层厚度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古龙凹陷泉头组坡折带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该区发育三种类型坡折,即断裂坡折、挠曲坡折和沉积坡折,坡折带沿着凹陷西部英台鼻状构造呈南北向弧形分布,平均坡降介于19‰~5... 依据地震、钻井、测井、地层对比以及地层厚度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古龙凹陷泉头组坡折带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该区发育三种类型坡折,即断裂坡折、挠曲坡折和沉积坡折,坡折带沿着凹陷西部英台鼻状构造呈南北向弧形分布,平均坡降介于19‰~50‰之间。坡折带的发育对层序结构及沉积演化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断裂坡折带发育于层序的底部,控制了SQ1~1河流相加积型层序的发育,其特点是坡折下部地层厚度是上部的2倍。挠曲坡折带发育于层序中部,呈现缓坡带(α)和陡坡带(β)两段式特点,四级层序SQ2~1在坡折部位发育密集的上超点,形成了以湖相上超为特点的层序结构,同时坡折带两侧地层具有上薄下厚的分布格局。沉积坡折带分布在层序顶部,控制了五级层序SQ2^(2-1)的发育,形成了湖泊—三角洲相进积型层序,具有坡折下部薄、上部厚的分布特点。断裂坡折带控制的河流相加积型层序,有利于断层上倾遮挡及点坝透镜体圈闭的发育;挠曲坡折带控制的湖相上超型层序,有利于岩性上倾尖灭圈闭的发育;沉积坡折带控制的湖泊—三角洲进积型层序,有利于河口坝型岩性圈闭的发育,因此,坡折带的研究对于松辽盆地古龙凹陷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古龙凹陷 坡折带 层序与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