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效井前期利用对三次采油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继红 金璐 +1 位作者 关宇 王法琴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8期1780-1782,共3页
在考虑井网演变趋势的基础上,利用三次采油井网,对目前注采不完善区域及断层附近等剩余油富集区先打井进行水驱挖潜,后转为三次采油井开发,以实现油田的高效开发。采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高效井前期利用对后期三次采油的影响,结果表明:高... 在考虑井网演变趋势的基础上,利用三次采油井网,对目前注采不完善区域及断层附近等剩余油富集区先打井进行水驱挖潜,后转为三次采油井开发,以实现油田的高效开发。采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高效井前期利用对后期三次采油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效井前期利用三次采油的最终采收率比无高效井三次采油高约0.11%,增加可采储量达1.3×104 t。由于高效井的前期利用可增加可采储量,因此证明了高效井的前期利用是正确的、有价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井 三次采油 聚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河油田IV5-11层系复合驱油体系实验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张同凯 李永环 赵凤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2-65,115,共4页
根据双河油田IV5-11层系的油藏特征,利用正交实验法,对聚合物质量浓度、表面活性剂种类及其质量分数进行筛选,得到了由质量浓度为1500mg/L的ZL-Ⅱ、质量分数为0.3%的QY-3组成的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及由质量浓度为1500mg/L的ZL-Ⅱ、质量分数... 根据双河油田IV5-11层系的油藏特征,利用正交实验法,对聚合物质量浓度、表面活性剂种类及其质量分数进行筛选,得到了由质量浓度为1500mg/L的ZL-Ⅱ、质量分数为0.3%的QY-3组成的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及由质量浓度为1500mg/L的ZL-Ⅱ、质量分数为0.3%的QY-3和1.0%的Na2CO3组成的三元复合驱油体系,这2个体系均能与双河模拟油形成超低界面张力且粘度适中。利用均质与非均质人造岩心及微观非均质仿真模型,对所选复合驱油体系进行物理模拟驱油实验;并在模拟油藏具有代表性的3倍渗透率级差条件下,优选了三元复合驱油体系注入方式。实验结果表明,在均质条件下,三元复合驱油体系提高采收率程度明显高于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在非均质条件下,随着非均质性的增强,三元复合驱油体系与二元复合驱油体系提高采收率的差距逐渐缩小,但前者始终高于后者;对于同一驱油体系,随着非均质性的增强,驱油效率先增大后减小,渗透率级差为3倍时的采收率最高。综合分析可知,三元复合驱油体系好于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在其注入前后分别注入0.05倍孔隙体积交联聚合物保护段塞的注入方式,三元复合驱油体系提高采收率比不加保护段塞时提高了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筛选 复合驱油体系 非均质性 提高采收率 注入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粘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的化学和流变学原理 被引量:22
3
作者 聂立宏 孙文丽 +1 位作者 管玉荣 鲁娜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9-282,共4页
综述。前言讲述了压裂液发展史及粘弹性表面活性剂(VES)压裂液的产生。微观结构原理一节讲述了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各种形态、可形成蠕虫状胶束的各类表面活性剂,尤其是美国Schlumberger公司的ClearFrac压裂液中使用的由芥酸合成的季铵盐... 综述。前言讲述了压裂液发展史及粘弹性表面活性剂(VES)压裂液的产生。微观结构原理一节讲述了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各种形态、可形成蠕虫状胶束的各类表面活性剂,尤其是美国Schlumberger公司的ClearFrac压裂液中使用的由芥酸合成的季铵盐类。稠化原理一节给出了蠕虫状胶束数量C(L)和平均长度L表达式,讨论了表面活性剂体积分数、温度、胶束分离能对L的影响,图示了VES压裂液稠化过程。破胶原理一节介绍了烃等油类和亲油物质在蠕虫状胶束内增溶,引起VES压裂液破胶的过程。图3参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弹性表面活性剂(VES)压裂液 胶束凝胶压裂液 蠕虫状胶束 胶束凝胶形成 不饱和长链烷基季铵盐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碱三元复合体系的乳化作用及其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孙哲 卢祥国 +1 位作者 郭琦 王春丽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2-87,114,共7页
通过岩心驱油实验研究了弱碱三元复合体系的乳化作用及其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原油接触后,三元复合体系中部分表面活性剂和碱会转移进入到油相中去,但聚合物却难以进入;随油水体积比和接触时间的增加,表面活性剂和碱在油相中... 通过岩心驱油实验研究了弱碱三元复合体系的乳化作用及其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原油接触后,三元复合体系中部分表面活性剂和碱会转移进入到油相中去,但聚合物却难以进入;随油水体积比和接触时间的增加,表面活性剂和碱在油相中分配系数增大,但二者作用机理不同;原油组分、乳化、碱和聚合物对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相中的分配均有影响;与聚驱相比,弱碱三元复合驱的注入压力较高,含水率较低,采出程度的增幅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碱三元复合体系 分配系数 原油组分 物理模拟 乳化作用 采出程度 机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浓度试验区不同注入方式驱油效果实验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春生 崔海清 +1 位作者 徐炳涛 蒋玉卓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年第15期3714-3718,共5页
为提高原油采收率,寻找剩余油挖潜的方法,进一步完善聚合物驱油理论体系。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不同注入方式对高浓度试验区适应性,优选出最佳段塞组合,为试验区注入方案设计提供参考依据。主要开展了(1)相同聚合物、不同浓度、单... 为提高原油采收率,寻找剩余油挖潜的方法,进一步完善聚合物驱油理论体系。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不同注入方式对高浓度试验区适应性,优选出最佳段塞组合,为试验区注入方案设计提供参考依据。主要开展了(1)相同聚合物、不同浓度、单一段塞驱油效果研究:采用炼化超高分2 500万和再创700万抗盐聚合物,其中炼化超高分2 500万聚合物注入浓度为1 000 mg/L、1 500 mg/L、2 000 mg/L、2 500 mg/L、3 000 mg/L五个浓度点;再创700万抗盐聚合物注入浓度为800 mg/L、1 100 mg/L、1 400 mg/L、1 700 mg/L、2 000 mg/L五个浓度点,开展水驱后聚合物驱油实验研究,得出不同阶段采收率、含水率变化规律。确定注聚的调整时机,优选两种聚合物单独驱油最佳注入浓度、聚合物用量以及最终提高采收率效果;(2)相同聚合物、不同浓度、多段塞组合驱油效果研究:采用超高分2 500万聚合物,注入浓度分别为2 500 mg/L、2 000 mg/L、1 200mg/L,聚合物总用量2 000 mg/L.PV,通过各段塞大小变化,组合成4套方案,最终后续水驱到含水98%,得出不同流度控制方案对驱油效果的影响,评价确定2 500万聚合物不同浓度梯次段塞组合方式及提高采收率效果;(3)不同聚合物、不同浓度、多段塞组合驱油效果研究:根据第一个实验的结果确定炼化超高分2 500万和再创700万抗盐聚合物合适浓度,总聚合物用量2 000 mg/L.PV,测定3套方案注入压力、综合含水率、吸液指数及采收率等的变化,评价不同聚合物、不同浓度、多段塞组合驱油效果,评价确定两种聚合物不同浓度多段塞组合驱油效果。最后,综合对比三种方案的采出程度、压力和聚合物用量,确定高浓度试验区的最佳注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浓度 炼化超高分 抗盐聚合物 段塞组合 室内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压抽油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梁宏宝 王晓宇 +1 位作者 石镇铭 刘旭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5-180,140,共7页
液压抽油机在石油开采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油井产能,充分节约能源,得到了国内外油田工程技术人员的高度重视。随着液压技术的提高,使液压抽油机得到迅速地发展,并在油田生产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针对近五年国内外液压抽油机的结构、控制... 液压抽油机在石油开采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油井产能,充分节约能源,得到了国内外油田工程技术人员的高度重视。随着液压技术的提高,使液压抽油机得到迅速地发展,并在油田生产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针对近五年国内外液压抽油机的结构、控制、配重等方面系统综述了液压抽油机的研究进展,讨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抽油机 节约能源 液压技术 配重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程度水洗油层聚合物驱适应性室内实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志华 李景岩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52-355,344,共5页
基于大庆油田杏12-3-检3222井葡Ⅰ3层取心解释资料,选取水驱油效率分别为70~80%、40~50%及10~20%的强、中、弱三种不同水洗程度天然岩心,测定黏度相同(40~45mPa·s)、浓度不同(1.5、1.3、1.1g/L)、名义相对分子质... 基于大庆油田杏12-3-检3222井葡Ⅰ3层取心解释资料,选取水驱油效率分别为70~80%、40~50%及10~20%的强、中、弱三种不同水洗程度天然岩心,测定黏度相同(40~45mPa·s)、浓度不同(1.5、1.3、1.1g/L)、名义相对分子质量M不同(1.7×10^7,2.5×10^7,3.5×10^7)的大庆HPAM聚合物溶液产生的残余阻力系数,均小于20,即均未引起岩心堵塞,考虑流量~压差曲线,排除了M最小的聚合物。在接长至30cm的洗油天然岩心上进行驱油实验,分别注入M、浓度(g/L)、45℃工作黏度(mPa·S)分别为2.5×10^7、2.0、194和3.5×10^7、15、173的聚合物溶液0.54PV,采收率分别比水驱增加4.513%和4.003%。强、中、弱水洗程度的3支30cm岩心并联驱油,分别注入聚合物溶液(M=2.5×10^7,浓度1.3g/L),聚合物凝胶调剖剂(至1/3、1/2岩心长度)+聚合物,注入化学剂总量0.64Pv,采收率分别提高17.06%、21.12%、22.03%,调剖+聚驱使中水洗特别是弱水洗岩心的采出程度明显增大。给出了半径1/3调剖+聚驱的采收率、含水、岩心分流率曲线。M=2.5×10^7的聚合物较能适应大庆不同水洗油层,聚合物驱前深部调剖可提高中等和弱水洗油层的动用程度。图3表5参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洗程度 聚合物驱 适应性 残余阻力系数 岩心驱油 深部调剖 采收率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环自适应密封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梁宏宝 王晓宇 +1 位作者 石镇铭 刘旭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31-33,共3页
密封装置的优劣决定了液压缸的质量水平。本研究结合实际工作中液压缸时常出现的工作缺陷及影响液压缸密封的诸多因素,针对液压缸的活塞及缸头处的结构特征,提出了新型密封技术——液力自密封。经实践证明,本设计达到了良好的密封效果,... 密封装置的优劣决定了液压缸的质量水平。本研究结合实际工作中液压缸时常出现的工作缺陷及影响液压缸密封的诸多因素,针对液压缸的活塞及缸头处的结构特征,提出了新型密封技术——液力自密封。经实践证明,本设计达到了良好的密封效果,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封装置 液压缸 自密封 实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式偏心分注集流测试密封段的改进与完善
9
作者 欧阳勇 魏亚莉 +3 位作者 王治国 郝炳英 李明 关宇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4-85,共2页
桥式偏心分层注水集流测试平衡密封段在定向井中应用时,因其密封胶圈外径大于刚体外径,所以存在较严重的磨损,磨损后的密封胶圈不能起到良好的密封作用,影响集流测试的准确度及效率。为此,将密封段密封方式由平衡自封式改为压缩式,使密... 桥式偏心分层注水集流测试平衡密封段在定向井中应用时,因其密封胶圈外径大于刚体外径,所以存在较严重的磨损,磨损后的密封胶圈不能起到良好的密封作用,影响集流测试的准确度及效率。为此,将密封段密封方式由平衡自封式改为压缩式,使密封胶圈外径小于刚体外径,避免了测试仪器下井时胶圈在斜井段的磨损,密封段上提即可解封。应用改进后的测试密封段对桥式偏心分层定向注水井杏61-17井进行集流流量测试,测试过程顺利,测试调配结果达到地质配注要求,起出的测试密封段没有磨损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式偏心分注 集流测试 密封段 压缩式 改进与完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碱三元复合体系深部液流转向能力及其作用机理 被引量:1
10
作者 金玉宝 卢祥国 +4 位作者 孙哲 周彦霞 孙学法 唐生 王春丽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7年第4期57-64,共8页
为了进一步探究弱碱三元复合体系深部液流转向能力及其作用机理,针对大庆油田储层地质特征和流体性质,以注入压力和采收率为评价指标,开展了聚合物溶液和弱碱三元复合体系渗流特性和驱油效果实验研究及作用机理探讨。结果表明,与等黏度... 为了进一步探究弱碱三元复合体系深部液流转向能力及其作用机理,针对大庆油田储层地质特征和流体性质,以注入压力和采收率为评价指标,开展了聚合物溶液和弱碱三元复合体系渗流特性和驱油效果实验研究及作用机理探讨。结果表明,与等黏度聚合物溶液相比较,弱碱三元复合体系驱替过程中岩心孔隙内产生乳化现象和贾敏效应,注入压力较高,产生附加液流转向效果。与除垢水配制弱碱三元复合体系相比较,污水配制弱碱三元复合体系中弱碱Na_2CO_3能与污水中Ca^(2+)和Mg^(2+)反应生成碳酸盐微颗粒,可在孔隙内滞留产生附加液流转向效果,故注入压力较高。对于弱碱三元复合体系,除化学剂滞留作用形成液流转向效果外,碳酸盐微颗粒滞留作用和油水乳化产生的贾敏效应也是提升弱碱三元复合体系液流转向能力的另外两个因素。与驱油剂洗油效率相比较,其液流转向能力对采收率的贡献率较大。因此,在化学驱方案设计过程中必须赋予驱油剂充足的液流转向能力。研究表明,驱油剂在非均质油藏高渗透层内滞留和由此引起的注入压力升高是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碱三元体系 碳酸盐微颗粒 乳化作用 附加转向能力 提高采收率 机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