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里奥-德雷盆地泥岩底辟演化及其对中深层S5油气成藏的控制
1
作者 袁井菊 王光付 +4 位作者 李发有 彭兆蒙 丁一萍 陈占坤 于欣瑶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80,共10页
喀麦隆里奥-德雷盆地发育泥岩底辟,盆地浅部地层受泥岩底辟控制发育断块和断背斜油气藏,已进入开发中后期,中深层S5(简称S5)由于前期研究程度低和油气富集规律认识不足,探井成功率低,资源接替面临挑战。通过开展区域沉积、构造、油气成... 喀麦隆里奥-德雷盆地发育泥岩底辟,盆地浅部地层受泥岩底辟控制发育断块和断背斜油气藏,已进入开发中后期,中深层S5(简称S5)由于前期研究程度低和油气富集规律认识不足,探井成功率低,资源接替面临挑战。通过开展区域沉积、构造、油气成藏特征,尤其是区域构造演化平衡剖面研究发现,里奥-德雷盆地泥岩底辟是来源于深部巨厚的古新统Akata泥岩,其活动时间始于始新世末期至今,局部控制早中新世的S5三角洲前缘砂体沉积范围,砂体与泥岩底辟及其伴生断层易形成构造-岩性或断块圈闭,圈闭形成时间早于Akata泥岩生油期,泥岩底辟和断层为油气运移提供通道,生储运聚组合有利于在泥岩底辟周缘S5形成油气藏。但对盆地S5已钻井失利原因进一步分析后发现,泥岩底辟周缘存在油气差异聚集特征,由于泥岩底辟长期活动并刺穿S5地层,因而油气容易沿泥岩底辟活动通道向上逸散,导致直接接触泥岩底辟的第一排构造-岩性圈闭保存条件变差,难以形成油气藏,在第一排构造-岩性圈闭钻探的多口探井也均未获得成功;而泥岩底辟控制下的第二排断块构造带(二台阶构造带)构造圈闭则可以依靠上倾断层遮挡成藏,不受泥岩底辟后期活动影响,是S5油气富集的有利场所。在此基础上,2018—2023年中国石化在第二排构造带上相继部署2口探井均获得成功,并达到商业发现级别,进一步证实了泥岩底辟对里奥-德雷盆地中深层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且泥岩底辟控制下的二台阶构造带是未来有利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岩底辟 构造演化 二台阶构造带 油气成藏 里奥-德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滤床反冲洗技术及其油田水处理领域应用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于忠臣 刘长春 +3 位作者 董喜贵 刘书孟 孙冰 李可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753-2761,共9页
深层滤床过滤作为油田污水高效处理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滤床稳定运行的关键在于有效反冲洗。随着含油废水中聚合物浓度不断增大,聚合物吸附和滞留于滤床内,与滤料颗粒相互黏结,滤床反冲洗不彻底,导致滤床板结、过滤效率降低甚至作用失效... 深层滤床过滤作为油田污水高效处理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滤床稳定运行的关键在于有效反冲洗。随着含油废水中聚合物浓度不断增大,聚合物吸附和滞留于滤床内,与滤料颗粒相互黏结,滤床反冲洗不彻底,导致滤床板结、过滤效率降低甚至作用失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介绍了重力作用下滤料反冲洗再生原理,回顾了单独水反冲洗技术、气水联合反冲洗技术及其加载场强化水力反冲洗技术,提出了一种颗粒滤床复合场反冲洗的新方法,将旋流场加载于滤床重力场的水力反冲洗过程,可以突破重力作用下滤料反冲洗再生效率低的技术瓶颈,丰富和发展了滤床水力反冲洗理论,为油田颗粒滤床反冲洗再生开辟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废水 反冲洗 复合场 机理 颗粒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立油田泉三、四段储层成岩作用及储集空间演化 被引量:6
3
作者 薛永超 彭仕宓 +1 位作者 朱红卫 张慧杰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4期10-16,共7页
利用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衍射分析、有机质成熟度分析等多种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了新立低渗透油田泉三、四段储层岩石学特征、储集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喉道类型,分析了该区泉三、四段的成岩作用及其对储集物性的影响... 利用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衍射分析、有机质成熟度分析等多种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了新立低渗透油田泉三、四段储层岩石学特征、储集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喉道类型,分析了该区泉三、四段的成岩作用及其对储集物性的影响,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成岩序列和成岩阶段的划分,进而研究了目的层段储集空间的演化.最后从成岩作用角度分析了本区低渗透储层的成因:埋藏成岩过程中各种自生矿物的充填和胶结作用,堵塞了孔喉,因而使本区储层的渗透率降低,加之强烈的压实作用,最终形成了本区低渗透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立油田 泉三、四段 成岩作用 储集特征 孔隙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油废水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81
4
作者 张翼 于婷 +1 位作者 毕永慧 张玉洁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155-1161,共7页
概述了含油废水的特征,对比分析了气浮法、絮凝法、膜分离法、生物法等处理含油废水的方法及其相应的优势和不足。重点评述了几种处理含油废水的新方法(如电化学法等)及几种联合工艺的特性,对电催化技术用于处理含油废水的研究进展及应... 概述了含油废水的特征,对比分析了气浮法、絮凝法、膜分离法、生物法等处理含油废水的方法及其相应的优势和不足。重点评述了几种处理含油废水的新方法(如电化学法等)及几种联合工艺的特性,对电催化技术用于处理含油废水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作出预测。最后分析了电催化法等高级氧化技术处理含油废水的潜力,指出电催化法处理含油废水的工业应用尚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法 含油废水 电极 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对聚合物污水溶液黏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张可 姜维东 +2 位作者 卢祥国 赵劲毅 李佰广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9-242,共4页
在45℃下对溶解氧对聚合物污水溶液表观黏度(170s^-1)的影响作了全面的实验研究。采油污水取自大庆采油二厂.矿化度4013、Fe^3+、∑Fe、SO4^2-分别为0.2、1.0、9.6mg/L。厌氧实验操作和测试均在Baetron 1.5型厌氧室中进行。污... 在45℃下对溶解氧对聚合物污水溶液表观黏度(170s^-1)的影响作了全面的实验研究。采油污水取自大庆采油二厂.矿化度4013、Fe^3+、∑Fe、SO4^2-分别为0.2、1.0、9.6mg/L。厌氧实验操作和测试均在Baetron 1.5型厌氧室中进行。污水中SRB菌数随放置时间延长而增加,厌氧条件下增速远大于曝氧条件下的增速,放置7天时菌数相差6—600倍。用脱氧和含氧加盐蒸馏水配制的抗盐型和功能型聚合物溶液的黏度,均随放置时间延长(1~10天)而减小,脱氧溶液的黏度总是明显大于含氧溶液。0.5g/L超高分聚合物溶液在厌氧和曝氧条件下放置时,黏度随放置时间延长而减小,分别由1天时的22.2和28.8mPa·s减至60天时的2.7和3.4mPa·s,曝氧条件下的黏度总是大于厌氧条件下的黏度;加入甲醛杀菌剂使溶液黏度的减小趋缓,60天时为8.9和9.6mPa·s;在4~8mg/L范围改变含氧量,当舍氧6mg/L时放置2~40天时的黏度均最大,40天时为18.2mPa·s。6mg/L为污水的合理曝氧量。分析了聚合物降解、SRB菌作用、杀菌剂作用等机理。表6参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溶液 采油污水 曝氧处理 含氧量控制 黏度控制 驱油聚合物 氧化降解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离子对HPAM溶液黏度的影响及除硫方法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孟令伟 康万利 +3 位作者 刘莉萍 周阳 王志伟 刘述忍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3-295,289,共4页
针对含硫油田污水配聚问题,研究了硫离子S2-对HPAM聚合物溶液黏度的影响及除硫方法.相同浓度(1300mg/L)聚合物溶液的黏度,在相同NaC l盐度下(2125.6、3105.7、5184.2、6818.8 mg/L)随S2-质量浓度增大(2.5-50 mg/L)而减小,在相同S2... 针对含硫油田污水配聚问题,研究了硫离子S2-对HPAM聚合物溶液黏度的影响及除硫方法.相同浓度(1300mg/L)聚合物溶液的黏度,在相同NaC l盐度下(2125.6、3105.7、5184.2、6818.8 mg/L)随S2-质量浓度增大(2.5-50 mg/L)而减小,在相同S2-质量浓度下随盐度增大而减小。绘制了2个盐度(2125.6和5184.2 mg/L)、3或4个S2-质量浓度(0、8.125、15、35 mg/L)下的7条聚合物溶液黏度μ-聚合物质量浓度C(500-5000 mg/L)关系曲线,由实测数据拟合了描述μ=f(C)关系的7个一元二次方程。研究了除硫的方法,通入O3可将溶液中的硫离子完全除去,加入H2O2或通入空气只能部分除去硫离子,剩余S2-浓度的高低取决于初始S2-浓度的高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水鲜聚丙烯酰胺 含硫油田污水 聚合物水溶液 黏度 硫离子(S2-) 除硫 氧化法 驱油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南地区寒武系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分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邓长瑜 张秀莲 +1 位作者 陈建文 王贤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88-596,共9页
黔东南地区寒武系地层是典型的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广泛且有较好的储层。为了更好地了解该地层的岩性、孔隙状况等地质特征,以贵州东部三都—丹寨剖面寒武系地层为例,分析了各组段的岩石学特征,确定了其沉积环境,在此基础上对形成现有岩... 黔东南地区寒武系地层是典型的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广泛且有较好的储层。为了更好地了解该地层的岩性、孔隙状况等地质特征,以贵州东部三都—丹寨剖面寒武系地层为例,分析了各组段的岩石学特征,确定了其沉积环境,在此基础上对形成现有岩石孔隙等特征的相应的成岩作用进行了分析。指出白云化作用是该区的主要成岩作用,主要表现在中寒武统都柳江组—在准同生白云化作用下形成大套厚层的白云岩。埋藏溶解作用形成的次生溶孔是该区中上寒武统的典型特征,有利于改善碳酸盐岩的储层物性。重结晶作用、压溶作用等对储层孔隙的形成也起到重要作用,并列出了黔东南地区寒武系地层各层组的成岩演化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系 成岩作用 碳酸盐岩 地层 压溶作用 形成 储层物性 成岩演化 岩石学特征 孔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水用黏土稳定剂的筛选与评价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宜强 李梅 王巍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1-154,180,共5页
大庆油田萨零组油层渗透率特低,水敏性强,试验区3口注水井注入15g/L黏土稳定剂时出现困难,需对黏土稳定剂进行再筛选再评价。实验黏土稳定剂为5种商品有机聚季铵盐,用矿化度4.534g/L、pH=7.9的模拟地层水配液,先用优选浓度30g/L的聚季... 大庆油田萨零组油层渗透率特低,水敏性强,试验区3口注水井注入15g/L黏土稳定剂时出现困难,需对黏土稳定剂进行再筛选再评价。实验黏土稳定剂为5种商品有机聚季铵盐,用矿化度4.534g/L、pH=7.9的模拟地层水配液,先用优选浓度30g/L的聚季铵盐溶液处理钙蒙脱石,再分别进行不同组合的水蒸汽、二乙醇蒸汽、水洗后处理,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钙蒙脱石干态晶层间距d(001),结果表明经聚季铵盐DNT-014处理后的钙蒙脱石,在后处理中d(001)变化最小,DNT-014作为黏土稳定剂,耐水、耐水蒸汽冲刷、抗有机物取代的能力最强。DNT-014主链链节及两个侧基中各含一个季铵盐基团,相对分子质量18630。在储层岩心流动实验中求得,30g/L黏土稳定刺溶液的注入量应为5~10PV,超过此注入量后岩心渗透率基本上不再下降;注入10PV黏土稳定剂后再注入模拟地层水时,岩心渗透率仅有小幅度下降;在5种聚季铵盐中DNT-014的防膨性能最好。2005年12月开始在31:1注水井连续注入30g/L的DNT-014溶液,结果使注水压力平均降低1.01MPa,注水强度上升30.59%,视吸水指数上升36.99%。图3表5参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稳定剂(防膨剂) 有机聚季铵盐 防膨处理 注水井 钙蒙脱石 晶层间距 强水敏 砂岩储油层 大庆萨零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化产絮菌生产生物絮凝剂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杨基先 张笑晨 +5 位作者 李昂 马放 王金娜 邢洁 孙冰 杨淑娟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3-58,共6页
为降低发酵成本及实现生物絮凝剂的连续发酵生产,采用吸附法固定化生物絮凝剂产生菌,发酵生产生物絮凝剂.从载体稳定性、生物絮凝剂产量、发酵液絮凝率等方面对比颗粒活性碳、聚氨酯泡沫和菌丝球3种固定化载体性能,并优化了活性碳和菌... 为降低发酵成本及实现生物絮凝剂的连续发酵生产,采用吸附法固定化生物絮凝剂产生菌,发酵生产生物絮凝剂.从载体稳定性、生物絮凝剂产量、发酵液絮凝率等方面对比颗粒活性碳、聚氨酯泡沫和菌丝球3种固定化载体性能,并优化了活性碳和菌丝球两种载体的固液比.结果表明:颗粒活性碳、聚氨酯泡沫和菌丝球均可有效固定化产絮菌F+,采用颗粒活性碳和菌丝球两种载体固定化发酵的生物絮凝剂产率高于聚氨酯泡沫载体.载体吸附试验表明:菌丝球载体对于产絮菌F+的24 h吸附率高于颗粒活性碳载体;使用菌丝球固定化发酵时,固液比1.0 g/L,发酵时间24 h,粗提生物絮凝剂2.234 g/L,比传统分批发酵生物絮凝剂的产量提高14%.摇瓶试验表明,3种载体均可连续使用15次以上.从发酵液絮凝率和成本两方面考虑,确定活性碳和菌丝球两种载体的最适固液比均为1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凝剂 固定化 固定化载体 固液比 菌丝球 活性碳 聚氨酯泡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性硅磷酸盐复合体系驱油效果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袁新强 李佰广 赵劲毅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0-174,共5页
报道了用可溶性硅磷酸盐替代NaOH构成的可用于大庆油田的三元及二元复合体系驱油效能的室内研究结果,实验温度45℃。一般性地介绍了该可溶盐的化学结构及作用原理。该可溶盐商品有缓蚀阻垢作用。由4~12g/L该可溶盐、1~4g/L烷基苯... 报道了用可溶性硅磷酸盐替代NaOH构成的可用于大庆油田的三元及二元复合体系驱油效能的室内研究结果,实验温度45℃。一般性地介绍了该可溶盐的化学结构及作用原理。该可溶盐商品有缓蚀阻垢作用。由4~12g/L该可溶盐、1~4g/L烷基苯磺酸盐、1.2g/L聚合物组成的三元复合体系与原油之间产生超低(10-3mN/m)界面张力。分别与12/3/1.2(g/L)NaOH/表/聚三元体系及1.2(g/L)聚合物溶液相比,12/3/1.2可溶盐/表/聚三元体系和8/1.2可溶盐/聚二元体系,在0.2时人造均质岩心中的流动压差相近,流度控制能力较强,根据岩心分流率测定结果,高、中、低渗(1.2、0.6、0.2μm^2)并联岩心中调剖能力相当但耐水冲刷能力较强。在高、中、低渗并联岩心上,水驱后注入0.5PV8/3/1.2可溶盐像/聚体系的采收率增值(37%)与12/3/1.2强碱像/聚体系相当,如将可溶盐浓度提高至12g/L,则采收率增值可达40.7%。表4参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硅磷酸盐 可溶性硅磷酸盐/烷基苯磺酸盐/聚合物三元体系 可溶性磷硅酸盐/聚合物二元体系 复合驱油剂 流动压降 分流 驱油效率 非均质岩心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JT-B助剂/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的黏度和界面张力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仲强 张云宝 +2 位作者 卢祥国 赵劲毅 邓明胜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3-66,共4页
助剂SJT-B是10%的磷硅酸盐胶体溶液,含有Na^+和K^+、SiO3^2-和PO4^3-等离子,在活化状态下一部分SiO3^2-和PO4^3-生成具5个负电荷的聚磷硅酸根链状阴离子,后者可结合Ca^2+、Mg^2+而形成纳米磷硅酸盐胶态粒子,避免结垢并防止金属腐蚀... 助剂SJT-B是10%的磷硅酸盐胶体溶液,含有Na^+和K^+、SiO3^2-和PO4^3-等离子,在活化状态下一部分SiO3^2-和PO4^3-生成具5个负电荷的聚磷硅酸根链状阴离子,后者可结合Ca^2+、Mg^2+而形成纳米磷硅酸盐胶态粒子,避免结垢并防止金属腐蚀。以助剂SJT-B代替NaOH,用大庆油田回注污水配制SJT-B/烷基苯磺酸盐/聚合物三元复合溶液,取SJT-B浓度为1.0-8.0 g/kg,石油磺酸盐浓度为0.5-4.0 g/kg,聚合物浓度为1.2 g/kg,按排列组合法得到25个实验配方。对照NaOH/石油磺酸盐/聚合物溶液组成为12/3.0/1.2 g/kg,初配黏度(45℃,7.34s^-1)27.3 mPa·s,界面张力(45℃)3.20×10^-3mN/m。初配各实验配方溶液黏度31.2-44.8 mPa·s,45℃老化30天后黏度降低率2.71%-36.97%;初始界面张力最低值1.13×10^-3mN/m,最高值4.34×10^-2mN/m,在界面活性图上,10^-3mN/m超低界面张力区出现在高SJT-B和烷基苯磺酸盐区,老化后该区扩大。筛选出的SJT-B/石油磺酸盐/聚合物体系组成为4.0/3.0/1.2 g/kg,其初始黏度为37.1 mPa·s,老化后黏度降低3.77%,初始界面张力1.79×10^-2mN/m。图2表3参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硅酸盐 磷硅酸盐/石油磺酸盐/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 驱油溶液 配方研究 溶液黏度 界面张力 老化稳定性 防垢机理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堡凹陷中浅层盖-断组合控油模式及有利含油层位预测 被引量:51
12
作者 吕延防 许辰璐 +3 位作者 付广 刘乃瑜 崔守凯 庞磊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6-97,共12页
对南堡凹陷中浅层油气的垂向分布起控制作用的盖层有3套,分别是明化镇组下段泥岩、馆陶组三段火山岩和东营组二段泥岩。由于受到断层的切割,盖层封闭油气的能力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通过对各盖层封闭油气的断接厚度临界值进行研究,结... 对南堡凹陷中浅层油气的垂向分布起控制作用的盖层有3套,分别是明化镇组下段泥岩、馆陶组三段火山岩和东营组二段泥岩。由于受到断层的切割,盖层封闭油气的能力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通过对各盖层封闭油气的断接厚度临界值进行研究,结合断层垂向断穿层位、平面分布以及活动历史等特点,配合油气纵向和平面分布规律的分析,发现上述3套盖层与断层组合的空间匹配控油模式有3种:①下全封模式,油气有利于在东营组二段盖层之下聚集成藏;②下开中封模式,油气有利于在馆陶组三段盖层之下聚集成藏;③中下有限封盖模式,从下至明化镇组底部皆可能有油气聚集成藏。利用所提出的3种封盖模式,在研究了南堡1-5区块盖层与断层等特征的基础上,对该区的油气有利聚集层位进行了预测,指出f1-3断裂和f2-12断裂控制区域属于下开中封模式,有利油气聚集层位为馆陶组四段、东营组一段及二段以下的各套地层;f4-48断裂控制区域属于下全封模式,有利油气聚集层位在东营组二段盖层之下;f13-1断裂控制区域属于中下有限封盖模式,明化镇组下段盖层之下的所有储层均可能有油气的聚集。提出的模式有效地指导了研究区有利含油层位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盖层断接厚度 控油模式 油源断裂 盖层 南堡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Ⅱ)(EDTA)/O_3工艺处理含聚废水实验 被引量:2
13
作者 于忠臣 魏震 +3 位作者 董喜贵 刘书孟 王松 钟柳波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569-2574,共6页
采用Fe(Ⅱ)(EDTA)/O_3工艺处理含聚废水,研究EDTA浓度、Fe^(2+)浓度、水力停留时间(HTR)、初始p H对聚丙烯酰胺(PAM)去除率和COD降解效能的影响,探讨了Fe(Ⅱ)络合催化臭氧反应动力学特征及其机理。结果表明:当EDTA浓度为0.050mmol/L、Fe... 采用Fe(Ⅱ)(EDTA)/O_3工艺处理含聚废水,研究EDTA浓度、Fe^(2+)浓度、水力停留时间(HTR)、初始p H对聚丙烯酰胺(PAM)去除率和COD降解效能的影响,探讨了Fe(Ⅱ)络合催化臭氧反应动力学特征及其机理。结果表明:当EDTA浓度为0.050mmol/L、Fe^(2+)浓度为0.050mmol/L和HRT为120min时,PAM去除率为75%;增加水样初始p H有利于提高PAM去除率,同时水样p H随HRT增加缓慢下降;废水COD值在HRT为30min内逐渐增至最大,随后逐渐减小并达到稳定。Fe(Ⅱ)(EDTA)/O_3工艺处理含聚废水的反应符合二级动力学反应,初始PAM质量浓度在50~100mg/L范围内,二级反应速率常数为2.35×10^(–4)~3.35×10^(–4)L/(mg·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Ⅱ)(EDTA)/O3工艺 含聚废水 催化 聚丙烯酰胺 动力学 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10kV配电线路的便携式电参量在线测量装置的设计 被引量:8
14
作者 郑武龙 姜峰远 谷树坤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2-34,45,共4页
本文介绍10kV以下的高压配电线路可移动(便携式)在线测量装置的原理和方法,设计中着重考虑了使用方便性及安全性。
关键词 10kV带电测量 便携式 高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复合驱地层压裂支撑剂出砂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郭琦 牛丽伟 +4 位作者 彭占刚 高立新 卢祥国 夏欢 李国桥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3-36,共4页
为揭示三元复合驱生产井压裂过程中的裂缝出砂规律,以裂缝出砂率为评价指标,在人造岩心裂缝内开展了三元复合驱地层中支撑剂出砂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随裂缝闭合应力和填砂浓度增加、注入排量减小,石英砂出砂率降低;与水驱相比... 为揭示三元复合驱生产井压裂过程中的裂缝出砂规律,以裂缝出砂率为评价指标,在人造岩心裂缝内开展了三元复合驱地层中支撑剂出砂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随裂缝闭合应力和填砂浓度增加、注入排量减小,石英砂出砂率降低;与水驱相比,强碱三元复合驱出砂率较高,在注入排量为200和800 m L/min时,三元体系的出砂率分别是污水的3.29倍和1.84倍;与水平缝相比,垂直缝出砂率较高;驱替液类型与裂缝形态对耐碱树脂砂的出砂率无影响,注入排量200数800 m L/min时的出砂率均为0;将石英砂与核桃壳或碳纤维混合可以降低出砂率,其中“石英砂+核桃壳”组合效果优于“石英砂+碳纤维”组合。在三元复合驱时,宜采用耐碱树脂砂或“石英砂+核桃壳”作为支撑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碱三元体系 压裂裂缝 支撑剂 出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电导滴定法测定聚丙烯酰胺水解度 被引量:8
16
作者 赵劲毅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0-172,共3页
大庆油田企业标准规定用酸碱滴定法测定聚合物HPAM的水解度,滴定终点利用混合指示荆甲基橙+靛蓝二磺酸钠判定,所得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不够高。用该法测定M=1.4×10^7的HPAM的水解度,7次测定值在32.46%-34.27%范围,平均... 大庆油田企业标准规定用酸碱滴定法测定聚合物HPAM的水解度,滴定终点利用混合指示荆甲基橙+靛蓝二磺酸钠判定,所得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不够高。用该法测定M=1.4×10^7的HPAM的水解度,7次测定值在32.46%-34.27%范围,平均值33.72%,标准偏差1.36%。采用电导滴定法,测定0.18~0.20g HPAM在150mL水中蒸馏溶液的电导率。绘制电导率~标准盐酸溶液体积曲线,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前后两段直线,由两条直线的交点确定滴定终点,求得水解度。7次测定值在30.53%~31.02%范围,平均值30.71%,标准偏差0.21%,相对标准偏差0.69%。图1表2参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 水解度 测定方法 电导滴定 酸碱滴定 驱油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新型液压密封装置的设计
17
作者 刘彩玉 李枫 刘书孟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45-146,共2页
设计了两种新型的密封装置,一种是外压补偿式,一种是内涨补偿式。两种装置大大减少了液压油内、外泄漏的机会,使密封更加可靠,且相应提高了使用寿命。
关键词 密封装置 设计 使用寿命 补偿式 液压油 外泄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组分可控烷基苯磺酸盐弱碱三元体系乳化规律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国桥 赵劲毅 +6 位作者 朱光达 孙远卓 闵洁 刘娜 张志秋 马梦涵 丁伟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29-938,共10页
三元驱油体系在地层运移过程中化学药剂浓度发生变化,使得三元驱油体系与原油乳化特性也发生改变。针对组分可控烷基苯磺酸盐弱碱三元体系在地层运移过程中与原油的乳化特性开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均化仪对体系及原油进行乳化后,... 三元驱油体系在地层运移过程中化学药剂浓度发生变化,使得三元驱油体系与原油乳化特性也发生改变。针对组分可控烷基苯磺酸盐弱碱三元体系在地层运移过程中与原油的乳化特性开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均化仪对体系及原油进行乳化后,组分可控烷基苯磺酸盐弱碱三元体系中聚合物浓度越低,乳化后体系黏度增幅倍数越大;乳化后三元体系界面张力变化不大,Zeta电位小幅下降,乳状液类型以油/水型为主;三元体系乳化析水率、乳化特性变化明显,其原因是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影响较大,与界面张力及Zeta电位关系不大。正交实验方法分析了组分可控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碳酸钠及中等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这3种不同类型化学药剂对组分可控烷基苯磺酸盐弱碱三元体系乳化特性的影响规律。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乳状液黏度因素由大到小的顺序为:聚合物、弱碱、表面活性剂,当聚合物质量浓度为600 mg/L时,乳状液黏度增幅倍数最大;影响乳化析水率的因素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弱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当Na_(2)CO_(3)质量分数为0.3%、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为0.3%、聚合物质量浓度为1000 mg/L时,乳化体系在24 h时的乳化析水率最低,乳化特性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分可控烷基苯磺酸盐 乳化特性 弱碱三元体系 析水率 黏度 正交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向动态橡胶/金刚砂滤床过滤效能和反冲洗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董喜贵 于忠臣 +4 位作者 刘书孟 王志国 孙冰 魏震 王宇盟 《工业水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5-28,共4页
利用轴向动态橡胶/金刚砂滤床处理油田三元复合驱污水,考察滤床结构和过滤速度对油及悬浮物的去除效果,以及反冲洗强度和时间对滤料反冲洗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D 1.2~1.6 mm)×800 mm/(D 0.15~0.25 mm)×600 mm的橡胶/金刚砂... 利用轴向动态橡胶/金刚砂滤床处理油田三元复合驱污水,考察滤床结构和过滤速度对油及悬浮物的去除效果,以及反冲洗强度和时间对滤料反冲洗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D 1.2~1.6 mm)×800 mm/(D 0.15~0.25 mm)×600 mm的橡胶/金刚砂强化滤床的过滤分离效果较好,过滤速度为4 m/h时油和悬浮物的去除率分别在80.0%、70.0%以上,较金刚砂单滤床的去除率提高了28.1%和22.1%。提高过滤速度,橡胶/金刚砂强化滤床的除油率降低。反冲洗强度为8.8 L/(m^2·s)、反冲洗时间为15 min时橡胶/金刚砂滤床的除油率在90.0%以上,滤料反冲洗再生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污水 深床过滤 轴向动态反冲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向动态反冲洗过滤器过滤含聚污水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董喜贵 刘书孟 +2 位作者 于忠臣 孙冰 牛源麟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6-89,共4页
研制一种新型的轴向动态反冲洗过滤器,并开展了过滤含聚污水现场试验,考察了油和悬浮物的去除效果、反冲洗强度、反冲洗历时及滤料反洗再生效能。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过滤含聚污水效果良好,油和悬浮物去除率分别为96.0%和78.1%。反冲洗... 研制一种新型的轴向动态反冲洗过滤器,并开展了过滤含聚污水现场试验,考察了油和悬浮物的去除效果、反冲洗强度、反冲洗历时及滤料反洗再生效能。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过滤含聚污水效果良好,油和悬浮物去除率分别为96.0%和78.1%。反冲洗强度8.8 L/(s·m2)、反洗历时15 min时,过滤器内截留油排除率96.23%,核桃壳滤料油去除率为98.93%,反洗前后滤料表面油量变化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聚污水 过滤 轴向动态反冲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