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与油藏储层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姜晓磊 王荣健 +2 位作者 卢祥国 邓庆军 肖龙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9-273,共5页
本文针对矿场实际需求,从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Dh)测试和聚合物溶液岩心渗流特性实验入手,进行了聚合物溶液与大庆萨中开发区一二三类储层间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随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增大、溶剂水矿化度减小和剪切强度降低,溶液中聚合... 本文针对矿场实际需求,从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Dh)测试和聚合物溶液岩心渗流特性实验入手,进行了聚合物溶液与大庆萨中开发区一二三类储层间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随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增大、溶剂水矿化度减小和剪切强度降低,溶液中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Dh)增大,与之相匹配岩心孔喉尺寸增大。在聚合物溶液注入岩心过程中,若注入压力能够趋于稳定,表明该溶液中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Dh)与岩心孔喉尺寸间是匹配的。在考虑储层各小层厚度和非均质性条件下,与一类油层相适应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应为2500×104以上,与二类油层相适应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为1900×104~2500×104,与三类油层相适应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为400×104~800×104。聚合物与油藏储层适应性受储层各小层厚度及其渗透率分布、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溶剂水矿化度和剪切强度等因素的影响,但'孔喉半径中值/分子线团尺寸Dh'范围在7~16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 分子线团尺寸 储层特征 渗透率分布 孔喉尺寸 匹配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交联体膨聚合物性质特征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卢祥国 王伟 +1 位作者 苏延昌 彭占刚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24-327,共4页
颗粒状预交联体膨聚合物由淀粉接枝聚丙烯腈的碱性水解产物交联而成,已用于大庆长垣北部地区高含水(93.1%)油藏注水井深部调剖.对该聚合物的应用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该体膨聚合物的吸水倍率(m/m)和溶胀倍率(v/v)受粒径影响小而受介质影... 颗粒状预交联体膨聚合物由淀粉接枝聚丙烯腈的碱性水解产物交联而成,已用于大庆长垣北部地区高含水(93.1%)油藏注水井深部调剖.对该聚合物的应用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该体膨聚合物的吸水倍率(m/m)和溶胀倍率(v/v)受粒径影响小而受介质影响大,在清水中最大,在500和1000 mg/L HPAM溶液中次之,在污水中最小,2 h和48 h值相差不很大,48 h值已接近平衡值,分别在10.55~7.21和16.74~12.64范围.将不同粒度体膨聚合物的0.3%清水悬浮液注入渗透率5.2 μm2的人造岩心,阻力系数Fr和残余阻力系数Frr均不大;在0.44~10.6 μm2的人造岩心中注入粒度>200目体膨聚合物在粘度24.8 mPa·s HPAM溶液中的0.3%悬浮液,测得Fr值为13.10~6.13,Frr值为6.95~4.87,均大大升高,其注入曲线复杂化,表明岩心中发生了颗粒运移、捕集、再运移、再捕集过程,岩心中间点和入口压力同步升高,显示悬浮液具有良好传输能力.溶胀2 h、剪切、测定粒度分布的结果表明,污水中溶胀的聚合物比清水中溶胀的聚合物具有较强的抗剪切破碎能力.图3表3参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水膨胀聚合物 颗粒调堵剂 交联淀粉接枝水解聚丙烯腈 应用性能 携带液 深部词剖 高含水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油藏微球乳液调驱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曹毅 张立娟 +3 位作者 岳湘安 柯文奇 丁名臣 于水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8-51,55,共5页
为了评价JYC聚合物微球乳液调驱技术在非均质油藏中的适应性,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测定了纳米级JYC微球乳液在非均质物理模型中分流量的变化规律;通过并联模拟岩心驱油实验,分析了不同浓度和注入量的微球乳液提高采收率效果,优化注入段... 为了评价JYC聚合物微球乳液调驱技术在非均质油藏中的适应性,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测定了纳米级JYC微球乳液在非均质物理模型中分流量的变化规律;通过并联模拟岩心驱油实验,分析了不同浓度和注入量的微球乳液提高采收率效果,优化注入段塞.实验结果表明:新型微球乳液性能稳定且注入性良好;能够有效改善注入水在非均质储层中的分流量,扩大波及体积,启动低渗层原油,且能提高水驱后高渗层的驱油效率;适宜注入质量浓度为2 000 mg/L,注入量大小和储层非均质性密切相关.该调驱技术能够有效改善非均质油藏开发效果,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油藏 调驱 聚合物微球乳液 物理模拟 提高采收率 动态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磺酸盐系列孪连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驱油性能 被引量:19
4
作者 赵田红 胡星琪 +1 位作者 王忠信 赵法军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8-271,280,共5页
由二元胺、2-溴乙基磺酸钠、月桂酰氯等合成了N,N’-烷撑双[N-乙磺酸-十二酰胺]钠盐,[简记为DTM(12-s-12)]或12-s-12,s=2,4,6。介绍了实验室合成程序。以12-4-12为例,指认了合成产物的红外特征吸收。12—2—12、12—4—12、12—... 由二元胺、2-溴乙基磺酸钠、月桂酰氯等合成了N,N’-烷撑双[N-乙磺酸-十二酰胺]钠盐,[简记为DTM(12-s-12)]或12-s-12,s=2,4,6。介绍了实验室合成程序。以12-4-12为例,指认了合成产物的红外特征吸收。12—2—12、12—4—12、12—6—12 25℃时的临界胶束浓度Cm,cr从表面张力曲线求得的值分别为4.81×10^-4、5.67×10^-4、6.75X10^-4 mol/L。12-s-12可使亲水玻璃表面接触角(41°)变小,表面更亲水,使亲油玻璃表面接触角(120°)变小,变亲水,改变表面润湿性的能力强于普通表面活性剂TLS和DTAB,且以12—2—12为最强。在60℃测定了12-s-12/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2g/L)SP体系、Na2CO3(10g/L)/12-s-12/AP-P4(2g/L)ASP体系与黏度12.89mPa·s的模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SP体系在12一s-12浓度高于C。。以后界面张力趋于稳定,维持10^-2mN/m,ASP体系有较宽的超低界面张力区,最低值在Cm.cr附近,按界面活性排列顺序为:12—2—12〉12-4-12〉12—6—12。配制P体系(2g/L)及12-2-12浓度为0.35g/L的SP和ASP体系,在60℃以0.3PV的段塞注入水驱后的填砂管(长34cm,水测渗透率1.3~1.4时),采收率分别提高19.75%,31.64%,37.21%。图4表3参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孪连表面活性剂 双磺酸盐 驱油表面活性剂 合成 界面活性 润湿性能 低界面张力体系 复合驱油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碱三元复合体系用于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被引量:11
5
作者 孙灵辉 代素娟 吴文祥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8-91,共4页
在室内实验研究了大庆油田条件下,水驱、聚合物驱之后低碱(NaOH)浓度的ASP三元复合驱的驱油效果。所用聚合物为M^-=1.6×10^7,HD=26%的HPAM;表面活性剂为Witco公司的烷基苯磺酸盐ORS-41和国产月桂酰二乙醇胺NNR,用矿化度3... 在室内实验研究了大庆油田条件下,水驱、聚合物驱之后低碱(NaOH)浓度的ASP三元复合驱的驱油效果。所用聚合物为M^-=1.6×10^7,HD=26%的HPAM;表面活性剂为Witco公司的烷基苯磺酸盐ORS-41和国产月桂酰二乙醇胺NNR,用矿化度3.7g/L的模拟注入水配液,模拟油黏度9.56mPa·S,实验温度45℃。NaOH/0.3%ORS-41/1.2g/L HPAM溶液的黏度~剪切速率曲线和储能模量~振荡频率曲线,随碱浓度减小(1.5%或1.2%~0.1%)而整体上移,即溶液黏度和黏弹性增大。在Kw≈1μm^2、VK=0.72的三层段非均质人造岩心上,水驱、聚合物驱(1000mg/L,0.57PV)后注入0.3%NaOH/0.3%ORS-41或NNR/1600或1800mg/LHPAM溶液(0.30Pv),采收率增值为13.5%~16.0%。最终采收率为66.4%-70.5%,含水曲线表明聚驱和复合驱过程中有油墙产生;NNR体系界面张力为10^-2mN/m,ORS-41体系为10^-1mN/m。在不同直径、连接有不同直径盲端的平行流道微观模型上。直接观察到水驱、聚驱后复合驱的波及区域明显大于水驱后聚驱的波及区域,聚驱后水驱油藏实施低碱三元复合驱可进一步增大波及体积。图5表1参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三元复合驱替液 低碱浓度 流变性 黏弹性 物理模型驱油 驱油效果 波及体积 聚合物驱后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田进入递减阶段开发指标预测 被引量:5
6
作者 刘义坤 毕永斌 +1 位作者 隋新光 吴晓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0-102,共3页
油气田进入递减阶段后,丙型水驱特征曲线不能预测开发指标与开发时间的关系,指数递减预测模型在动态预测中不能预测油气田的含水率、产水量、产液量、累积产水量和累积产液量等。针对该阶段含水率的变化特点,对丙型水驱特征曲线进行了改... 油气田进入递减阶段后,丙型水驱特征曲线不能预测开发指标与开发时间的关系,指数递减预测模型在动态预测中不能预测油气田的含水率、产水量、产液量、累积产水量和累积产液量等。针对该阶段含水率的变化特点,对丙型水驱特征曲线进行了改进,将丙型水驱特征曲线与指数递减预测模型相结合,提出了一种预测油气田进入递减阶段开发指标的联解法。把水驱开发成熟油气田的生产数据与该方法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且实用。此外,大庆油气田开发的实践表明多数油气田在生产后期的产量递减规律比较符合指数递减,在今后的开发过程中可以利用该方法对开发指标进行预测,以指导实际的开发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 开发指标 递减率 水驱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油组成对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驱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孙哲 孙学法 +3 位作者 卢祥国 陈欣 喻琴 田春雨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25-730,共6页
采用大庆油田不同区域油水样与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三元复合体系相互作用,研究了原油组成对三元复合驱增油效果及采出液性质的影响;采用FTIR,GC-MS,XRF等方法对原油油水样、萃取活性组分、萃余油组分及油相中硫元素含量进行表征... 采用大庆油田不同区域油水样与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三元复合体系相互作用,研究了原油组成对三元复合驱增油效果及采出液性质的影响;采用FTIR,GC-MS,XRF等方法对原油油水样、萃取活性组分、萃余油组分及油相中硫元素含量进行表征。表征结果显示,各油水样中的萃取活性组分均具有典型一元饱和羧酸(脂肪酸和环烷酸)峰值特征,喇嘛甸油水样萃余油正构烷烃中的重质组分含量较高,其组成与表面活性剂重烷基苯磺酸盐的组分更接近。实验结果表明,油水样中萃取活性组分及萃余油与三元复合体系间界面张力虽较高,但原油与三元复合体系间却可实现超低界面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油 原油 三元复合驱 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对储层溶蚀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胡淑琼 卢祥国 +3 位作者 苏延昌 王磊 牛丽伟 刘敬发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25-429,共5页
本文开展了碱液、"碱/表面活性剂"AS二元复合体系、"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三元复合体系对储层岩石矿物的静态溶蚀实验,考察了实验过程中液相内目标离子(Ca^(2+)、Mg^(2+)、Si^(4+)、OH^-、CO_3^(2-)、HCO_3^-和... 本文开展了碱液、"碱/表面活性剂"AS二元复合体系、"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三元复合体系对储层岩石矿物的静态溶蚀实验,考察了实验过程中液相内目标离子(Ca^(2+)、Mg^(2+)、Si^(4+)、OH^-、CO_3^(2-)、HCO_3^-和Cl^-等)浓度变化规律和岩样表面主要元素(Al和Si等)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碱对岩样的溶蚀作用主要针对黏土矿物,对长石骨架作用较小。三元复合体系处理岩样后的液相内硅铝离子浓度增加,钙、镁离子浓度降低,岩样表面硅、铝元素含量降低。随碱浓度增加、液固比增加或处理时间延长,溶蚀作用增强,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可以减轻碱对岩样的溶蚀作用。处理初期溶蚀作用较强,处理60d后,液相中硅酸分子发生聚合作用,并在碱性条件下脱水生成硅垢,聚合物又促进硅胶体聚集和成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体系 储层岩石 溶蚀作用 离子检测 结构分析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岩心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张涛 林志波 吴文祥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2-164,共3页
考察了为大庆低渗油层筛选的大庆炼化普通聚合物(P1,M=4.96×106)和抗盐聚合物(P2,M=6.56×106)45℃时在φ2.5 cm×10 cm、Kw分别为0.02、0.05、0.1μm2的并联三岩心组上的驱油效果。用清水配制P1溶液,用矿化度3.7 g/L人工... 考察了为大庆低渗油层筛选的大庆炼化普通聚合物(P1,M=4.96×106)和抗盐聚合物(P2,M=6.56×106)45℃时在φ2.5 cm×10 cm、Kw分别为0.02、0.05、0.1μm2的并联三岩心组上的驱油效果。用清水配制P1溶液,用矿化度3.7 g/L人工盐水配制P2溶液并驱替岩心,聚合物溶液浓度1.0和1.2 g/L。驱替方案分为3组共8个,每个方案均包括注入0.57 PV的P1、P2两个聚合物段塞。驱替实验结果如下:P2(盐水溶液)的驱油效果好于P1(清水溶液);并联岩心组中,高渗岩心采收率最高,中渗岩心次之,低渗岩心再次之;不论P1、P2段塞之间是否有水驱,先注P1再注P2方案的采收率普遍高于先注P2再注P1的方案;两聚合物段塞依次连续注入方案的采收率,高于两段塞间有水驱的方案的采收率;注入1.2 g/L聚合物段塞方案的采收率,高于注入1.0 g/L聚合物段塞方案的采收率;饱和油的岩心不经水驱而直接注聚合物段塞的方案,其采收率高于先水驱再聚合物驱方案的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双聚合物段塞 岩心驱油 驱油效果 三岩心并联模型 非均质性 低渗透性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加拉扇上扇某区块深水沉积体的特征及演化模式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曾勤 王英民 +5 位作者 吕睿 龚承林 陶崇智 黄一洺 陈玲玲 吴嘉鹏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4-91,共8页
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分析了孟加拉扇上扇某区块的深水沉积体特征。发现了六种典型地震相:下切充填相、海鸥翼状相、楔形发散相、透明相、强振幅平行相和弱振幅平行相。下切充填相代表粗粒的水道充填沉积;海鸥翼状相代表水道—天然... 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分析了孟加拉扇上扇某区块的深水沉积体特征。发现了六种典型地震相:下切充填相、海鸥翼状相、楔形发散相、透明相、强振幅平行相和弱振幅平行相。下切充填相代表粗粒的水道充填沉积;海鸥翼状相代表水道—天然堤复合体;楔形发散相代表细粒的天然堤沉积;透明相代表块体搬运沉积;强振幅平行相代表朵叶体沉积;弱振幅平行相代表深海披覆沉积。通过对典型地震剖面特征和平面属性分布分析可知:上扇垂向上依次沉积了朵叶体、水道和堤岸、朵叶体、水道—天然堤复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扇 深水沉积单元 地震相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方法及其技术经济效果评价 被引量:15
11
作者 王亮 卢祥国 +1 位作者 邓庆军 肖龙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5-390,共6页
依据矿场实际需求,本文通过物理模拟驱油实验对聚合物驱后采用高浓度聚合物溶液(平均相对分子量M(下同)=2500×104,聚合物浓度CP=2.5g/L)、"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CP=2g/L,表面活性剂HAPS浓度CS=3g/L,碱浓度(CA=12g/L... 依据矿场实际需求,本文通过物理模拟驱油实验对聚合物驱后采用高浓度聚合物溶液(平均相对分子量M(下同)=2500×104,聚合物浓度CP=2.5g/L)、"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CP=2g/L,表面活性剂HAPS浓度CS=3g/L,碱浓度(CA=12g/L)、"表面活性剂/聚合物"SP(M=2500×104,CP=2g/L,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浓度CS=3g/L)、聚表剂溶液(CSp=2g/L)驱油效果进行了对比与评价。结果表明,在化学剂用量相同条件下,4种驱油体系均可以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采收率增幅在10.1%~22.9%之间。在化学剂费用相同条件下,采用单一高浓度聚合物段塞增油降水效果最好,最终采收率均高于4种驱油剂多段塞组合方式。多段塞组合方式中,"低黏度驱油体系+高黏度驱油体系"方式的增油效果好于"高黏度驱油体系+低黏度驱油体系"的增油效果。综合技术条件和经济效果两方面考虑,推荐聚合物驱后采用单一高浓度聚合物驱,采收率增幅预计为15%~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后 高浓聚合物 聚表剂 三元复合体系 二元复合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驱后聚合物驱全过程的相对渗透率曲线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丽 宋考平 +2 位作者 皮彦夫 王洪卫 曹莉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5-48,53,共5页
针对油田开发时水驱至一定含水率后聚合物驱的实际情况,选用大庆油田有代表性的葡Ⅰ组与萨Ⅱ组的天然岩心平行样,水测渗透率分别约1.0、0.6、0.2μm2,采用恒速非稳态法分别测定了水驱至含水率90%9、4%、98%时转注聚合物溶液及后续水驱... 针对油田开发时水驱至一定含水率后聚合物驱的实际情况,选用大庆油田有代表性的葡Ⅰ组与萨Ⅱ组的天然岩心平行样,水测渗透率分别约1.0、0.6、0.2μm2,采用恒速非稳态法分别测定了水驱至含水率90%9、4%、98%时转注聚合物溶液及后续水驱全过程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实验结果表明:水驱与聚合物驱全过程的相渗曲线形态与单一聚合物驱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注聚合物后的油相相对渗透率先增加后降低,而驱替相渗透率则先降低后增加;同等渗透率级别时,转注聚合物越早,其相渗曲线两相区跨度越大,残余油饱和度越低;转注聚合物时机相同时,岩心渗透率越高,油相相对渗透率下降越缓慢,对应水相相对渗透率上升越缓慢,使两相区增大,残余油饱和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渗曲线 非稳态法 水驱 聚合物驱 转注聚时机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复合驱地层压裂支撑剂出砂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郭琦 牛丽伟 +4 位作者 彭占刚 高立新 卢祥国 夏欢 李国桥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3-36,共4页
为揭示三元复合驱生产井压裂过程中的裂缝出砂规律,以裂缝出砂率为评价指标,在人造岩心裂缝内开展了三元复合驱地层中支撑剂出砂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随裂缝闭合应力和填砂浓度增加、注入排量减小,石英砂出砂率降低;与水驱相比... 为揭示三元复合驱生产井压裂过程中的裂缝出砂规律,以裂缝出砂率为评价指标,在人造岩心裂缝内开展了三元复合驱地层中支撑剂出砂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随裂缝闭合应力和填砂浓度增加、注入排量减小,石英砂出砂率降低;与水驱相比,强碱三元复合驱出砂率较高,在注入排量为200和800 m L/min时,三元体系的出砂率分别是污水的3.29倍和1.84倍;与水平缝相比,垂直缝出砂率较高;驱替液类型与裂缝形态对耐碱树脂砂的出砂率无影响,注入排量200数800 m L/min时的出砂率均为0;将石英砂与核桃壳或碳纤维混合可以降低出砂率,其中“石英砂+核桃壳”组合效果优于“石英砂+碳纤维”组合。在三元复合驱时,宜采用耐碱树脂砂或“石英砂+核桃壳”作为支撑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碱三元体系 压裂裂缝 支撑剂 出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滩海区油气立体输导模式——以南堡1号构造带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刚文哲 邹俭巍 高岗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2期9-16,共8页
为研究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滩海区油气输导体系,评价其输导能力,对南堡凹陷滩海区1号构造带典型油藏进行剖析,从骨架砂体的横向和纵向连通性以及断层在平面和剖面的输导特性入手,分析输导要素在时空上的配置关系,根据骨架砂体和断层在平... 为研究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滩海区油气输导体系,评价其输导能力,对南堡凹陷滩海区1号构造带典型油藏进行剖析,从骨架砂体的横向和纵向连通性以及断层在平面和剖面的输导特性入手,分析输导要素在时空上的配置关系,根据骨架砂体和断层在平面上的分布样式以及通源断层在剖面上的布局,提出了南堡凹陷滩海区油气"伞状"运移的立体输导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堡凹陷 滩海区 输导体系 输导要素 输导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驱点滴水改变渗流阻力驱油实验研究
15
作者 唐许平 韩飞 +1 位作者 张涛 杨钊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18期4360-4362,共3页
低渗透油藏注气开发极容易发生气窜,导致采收率降低。研讨一种新型驱替方法,在注入气体的同时,点滴注入水,从而增大驱替相的渗流阻力,减少气窜。随气液比的降低,压力上升无量纲值增加。点滴频率越快,压力上升无量纲值越大,即渗流阻力越大。
关键词 气窜 点滴水 渗流 驱替 注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