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榆树林油田CCUS采油工程方案优化设计与实践 被引量:6
1
作者 才庆 张丹丹 +2 位作者 张华春 孙维娜 刘慧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5-141,共7页
大庆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属低孔、特低渗透储层,针对以往开发过程中存在注水困难、压裂有效期短、水驱开发难以有效动用的问题,开展CO_(2)驱油技术现场试验。从经济性、技术适应性、配套工艺成熟性等角度对采油工程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优... 大庆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属低孔、特低渗透储层,针对以往开发过程中存在注水困难、压裂有效期短、水驱开发难以有效动用的问题,开展CO_(2)驱油技术现场试验。从经济性、技术适应性、配套工艺成熟性等角度对采油工程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优选出单、双管分层注入工艺、高气液比举升工艺、注采两端个性化防腐工艺及物理化学组合解冻堵工艺等CCUS采油工程技术。结果表明:试验区投产初期及目前生产情况均达到了油藏预测指标;采出井平均泵效及检泵周期与外围油田平均水平相持平,注气井与采出井腐蚀速率小于行业指标;实现CO_(2)有效埋存108.9×10^(4) t,比水驱预测采出程度提高采收率4.39百分点,取得较好的驱油开发效果。研究成果为CCUS示范区的高效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开辟了大庆油田外围难采储量有效动用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树林油田 CCUS 采油工程方案 分层注气 高气液比举升 防腐 防窜解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井参数定量化技术在榆树林油田葡萄花储层物性解释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王文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0-235,共6页
通过测井数据标准化,岩心资料的选取与处理,计算出流体流动单元指标FZI。将研究区内的储层划分成3类流动单元,并建立了孔隙度、渗透率等测井解释模型。采用分流动单元进行储层渗透率解释方法,渗透率的解释精度明显得到了提高。通过建立... 通过测井数据标准化,岩心资料的选取与处理,计算出流体流动单元指标FZI。将研究区内的储层划分成3类流动单元,并建立了孔隙度、渗透率等测井解释模型。采用分流动单元进行储层渗透率解释方法,渗透率的解释精度明显得到了提高。通过建立反映测井信息与流动单元内在联系的样本集,实现了储层参数由取心井到非取心井的最佳定量求取,根据不同的流动单元,应用不同的解释模型,较精确地计算出渗透率值。从该技术在研究区内77口井的应用效果看,能够正确揭示储层参数的平面变化规律,指导剩余油研究及开发调整方案编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参数 流动单元 测井解释模型 葡萄花储层 榆树林油田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榆树林油田套管损坏的原因 被引量:6
3
作者 赵向国 张明智 +1 位作者 王文昌 杜秀娟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3-44,59,共3页
榆树林油田为特低渗透油田 ,油田开发的主要特征为高压注水开发 ,套管损坏较多 .分析了榆树林油田套损状况 ,套损原因主要为 :高压注水导致区块压力不平衡 ,没有建立有效的驱替压力系统 ;高压注水加速泥岩吸水速度 ,改变了套管周围外载... 榆树林油田为特低渗透油田 ,油田开发的主要特征为高压注水开发 ,套管损坏较多 .分析了榆树林油田套损状况 ,套损原因主要为 :高压注水导致区块压力不平衡 ,没有建立有效的驱替压力系统 ;高压注水加速泥岩吸水速度 ,改变了套管周围外载荷的分布 ,导致外载超过套管抗挤强度 ;套管设计依据不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树林油田 套管损坏 高压注水 泥岩蠕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榆树林油田东18井区水井裂缝参数的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蒋建方 窦淑萍 +3 位作者 肖立国 尚文涛 杨天吉 周洪亮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2-145,共4页
针对大庆榆树林油田水井压裂方案存在的问题,根据东18井区油藏地质和现有开发井网与裂缝方位,采用eclipse油藏模拟软件和“等效导流能力”方法,进行了多参数下压裂增产增注的油藏模拟计算与分析。结果显示,在储层有效渗透率分别为0... 针对大庆榆树林油田水井压裂方案存在的问题,根据东18井区油藏地质和现有开发井网与裂缝方位,采用eclipse油藏模拟软件和“等效导流能力”方法,进行了多参数下压裂增产增注的油藏模拟计算与分析。结果显示,在储层有效渗透率分别为0.1×10-3,0.3×10-3,0.5×10-3和0.8×10-3μm2时,水井裂缝长度分别为50.0,37.5,30.0和20.0m,一类油井分别为80,70,60和50m,二类油井分别为120,100,90和80m,三类油井分别为100,90,80和70m;油、水井裂缝导流能力在20~30μm2·cm。低渗油藏水井裂缝长度应严格控制,以免水窜,要求的导流能力相对较低。模拟井组优化的水井裂缝参数可为榆树林油田水井压裂施工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树林油田 油藏模拟 水井压裂 裂缝参数优化 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榆树林油田地震资料应用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传江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9-32,共4页
大庆榆树林油田为了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以利于油藏描述工作,对一些老地震资料进行高分辨率精细处理和解释。解释方法不仅采用常规解释方法,而且还采取了高低频地震资料对比解释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新的解释思路对榆树林油田... 大庆榆树林油田为了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以利于油藏描述工作,对一些老地震资料进行高分辨率精细处理和解释。解释方法不仅采用常规解释方法,而且还采取了高低频地震资料对比解释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新的解释思路对榆树林油田扶余油层、杨大城子油层、葡萄花油层的有效开发意义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处理 解释 有利区 布井 评价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榆树林油田优化压裂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13
6
作者 杨涛 肖立国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3年第3期72-74,77,共4页
以改善低渗透油藏开发状况为目标,开展优化压裂工艺技术研究,利用以往压裂资料、岩样和测井曲线综合分析,得出了最小主应力大小、杨氏模量及泊松比等,确定了水力压裂的裂缝垂向延伸高度和粘土矿物组分,提出了优选低伤害压裂液的必要性;... 以改善低渗透油藏开发状况为目标,开展优化压裂工艺技术研究,利用以往压裂资料、岩样和测井曲线综合分析,得出了最小主应力大小、杨氏模量及泊松比等,确定了水力压裂的裂缝垂向延伸高度和粘土矿物组分,提出了优选低伤害压裂液的必要性;对以往压裂进行了评估,提出了存在的不足,明确了改进方向;利用油藏模拟软件,考虑了榆树林油田为反九点法注水开发,确定了压裂规模;从榆树林油田的油藏特点和压裂工艺两方面优选了压裂液配方和支撑剂;利用水力裂缝模拟软件,确定了裂缝的几何尺寸和导流能力;对施工参数进行了优化。提出了现场压裂施工的质量控制体系。通过现场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验证了压裂优化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 优化压裂 压裂工艺 压裂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榆树林油田地震资料连片处理解释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邱勇松 宋霞 李传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4年第2期71-73,共3页
在三维工区连片处理中,通过子波整形、叠前面元内插和均化等处理技术,将不同区块、不同年度、不同面元、不同覆盖次数的三维地震资料重新抽成统一面元的连片地震工区并与二维工区进行拼接,确保拼接处过渡自然;在处理时还重点采用了DMO... 在三维工区连片处理中,通过子波整形、叠前面元内插和均化等处理技术,将不同区块、不同年度、不同面元、不同覆盖次数的三维地震资料重新抽成统一面元的连片地震工区并与二维工区进行拼接,确保拼接处过渡自然;在处理时还重点采用了DMO叠加技术、三维随机噪音衰减技术、地表一致性反褶积与预测反褶积串连、反Q滤波等提高分辨率技术对全区的地震资料进行目标处理,达到了在保真的前提下,提高全区资料的分辨率。同时,采用地震与地质相结合的方法,对成果剖面进行精细解释,从整体上认识榆树林油田的葡、扶、杨油层的构造特征、岩性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从而对榆树林油田的储量未动用区的开发潜力进行分析评价优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片处理 提高分辨率 有利区优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榆树林油田增效压裂技术研究
8
作者 李阳 姚飞 +2 位作者 杨铁军 肖立国 杨涛 《钻采工艺》 CAS 2003年第1期32-33,41,共3页
针对榆树林油田的特点 ,分析以往压裂效果差的原因 ,并对常规压裂技术采取了改进措施。该技术使用水力裂缝优化技术 ,优化裂缝支撑半缝长 ;使用多级渐进式加砂程序和较高的砂液比提高裂缝的导流能力 ;使用复合的粘土稳定剂防止粘土膨胀 ... 针对榆树林油田的特点 ,分析以往压裂效果差的原因 ,并对常规压裂技术采取了改进措施。该技术使用水力裂缝优化技术 ,优化裂缝支撑半缝长 ;使用多级渐进式加砂程序和较高的砂液比提高裂缝的导流能力 ;使用复合的粘土稳定剂防止粘土膨胀 ;选用快速破胶、彻底返排的优质压裂液减少压裂液对储层的伤害。现场施工 9口井 ,取得了比较好的压裂效果 ,提高了压裂工艺的整体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树林油田 增效 压裂 低渗透 压裂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油田CO_(2)驱油技术研究试验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4
9
作者 程杰成 白军辉 +7 位作者 李玉春 刘勇 李国 孟岚 杨铁军 贾世华 韩重莲 李佳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4,共9页
CO_(2)驱油技术具有驱油经济效益与减排社会效益兼得的显著优势,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该项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庆油田开展CO_(2)驱油技术的研究较早,CO_(2)非混相驱应用规模长期保持国内领先水平。论文系统总结了大庆油... CO_(2)驱油技术具有驱油经济效益与减排社会效益兼得的显著优势,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该项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庆油田开展CO_(2)驱油技术的研究较早,CO_(2)非混相驱应用规模长期保持国内领先水平。论文系统总结了大庆油田CO_(2)非混相驱开发设计、跟踪调整及分层注入等理论技术成果,介绍了特低渗透榆树林油田CO_(2)非混相驱工业化试验、中低渗敖南油田CO_(2)驱先导试验及古龙页岩油藏CO_(2)驱试注试验,展望了大庆油田CO_(2)驱油与埋存技术的应用前景及不同类型油藏技术攻关方向。研究成果可为国内同类型油藏CO_(2)驱油与埋存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油田 CO_(2)驱 提高采收率 矿场试验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油田无碱二元复合体系对聚合物驱后残余油作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夏惠芬 黄麒钧 +1 位作者 马文国 秦贵宾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2-165,148,共5页
利用可视化驱油实验研究了聚合物/两性表面活性剂无碱二元体系的界面特性对聚合物驱后残余油的作用效果,进行了超低界面张力的无碱二元体系在人造岩心中驱替聚合物驱后残余油实验。设定水驱和化学复合驱剂量均为20 PV,保证出口含水100%... 利用可视化驱油实验研究了聚合物/两性表面活性剂无碱二元体系的界面特性对聚合物驱后残余油的作用效果,进行了超低界面张力的无碱二元体系在人造岩心中驱替聚合物驱后残余油实验。设定水驱和化学复合驱剂量均为20 PV,保证出口含水100%及岩心中的剩余油全部为残余油。界面张力分别为10-1、10-2、10-3mN/m数量级的二元体系使聚合物驱后残余油饱和度分别下降了12.65%、14.79%、21.55%。在人造岩心驱油实验中,超低界面张力的二元体系使聚合物驱后残余油饱和度下降值达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甜菜碱表面活性剂 界面张力 黏弹性 残余油 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辽河油田大民屯凹陷油田精细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孙海雷 柳成志 +3 位作者 李明辉 刘华晔 李军辉 毕殿辉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81-986,共6页
辽河油田大民屯凹陷沈84—安12块为一复杂断块油藏,目前已进入开发中后期的高含水阶段。根据区内钻井、测井资料,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对沈84—安12块Es33段地层进行了多级次基准面旋回的识别与对比,分析了基准面旋回对沉积... 辽河油田大民屯凹陷沈84—安12块为一复杂断块油藏,目前已进入开发中后期的高含水阶段。根据区内钻井、测井资料,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对沈84—安12块Es33段地层进行了多级次基准面旋回的识别与对比,分析了基准面旋回对沉积特征、储层物性、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明确了基准面旋回内不同部位剩余油的富集规律:(1)基准面下降晚期、上升早期,砂体面积广,厚度大,储层物性好,剩余储量易于动用且多连片分布;(2)基准面下降早期、上升晚期,砂体面积小,厚度薄,储层物性差,剩余储量不易动用且零星分布;(3)基准面下降中期、上升中期,剩余油储量中等。研究证实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手段在高含水期的剩余油挖潜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民屯凹陷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基准面旋回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分段生长定量判别标准的建立及其地质意义--以松辽盆地杏北开发区萨尔图油层为例 被引量:24
12
作者 王海学 李明辉 +3 位作者 沈忠山 付晓飞 程志远 王彪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59-1264,共6页
为了降低地震断层解释中的不确定性,以松辽盆地杏北开发区三维地震资料为靶区,以断层"转换位移/离距(D/S)"为基础,建立了断层平面分段生长定量判别标准,其中,侧列叠覆、开始破坏和完全破坏3个阶段的临界D/S分别为0.27和1。研... 为了降低地震断层解释中的不确定性,以松辽盆地杏北开发区三维地震资料为靶区,以断层"转换位移/离距(D/S)"为基础,建立了断层平面分段生长定量判别标准,其中,侧列叠覆、开始破坏和完全破坏3个阶段的临界D/S分别为0.27和1。研究结果表明,1杏北开发区278+273断层是由278断层和273断层侧列叠覆组成,同时验证了断层分段生长定量判别标准的可靠性;2断圈类型由单断下盘翘倾型断圈校正为侧列叠覆断层孤立型断圈,同时断圈范围也明显变小;3断层封闭性评价由整体评价校正为278断层和273断层分别独立评价。因此,断层组合校正对油气田勘探开发方案的精确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段生长 定量判别标准 地震精细解释 断圈风险性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块区岩性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方法--以松辽盆地葡北油田葡萄花油层为例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宗堡 杨铁军 +2 位作者 龚勋 刘洪涛 刘云燕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2-38,120,共8页
受断层遮挡和断砂配置关系影响,断块区岩性油藏剩余油分布十分复杂.分析葡北油田葡萄花油层正向构造识别、沉积微相解剖、断层侧向封闭性和‘断—砂’匹配样式,认为断块区岩性油藏剩余油主要受"势—断—相"及其匹配关系控制,... 受断层遮挡和断砂配置关系影响,断块区岩性油藏剩余油分布十分复杂.分析葡北油田葡萄花油层正向构造识别、沉积微相解剖、断层侧向封闭性和‘断—砂’匹配样式,认为断块区岩性油藏剩余油主要受"势—断—相"及其匹配关系控制,即断块边部正向断圈和内部微幅度构造高点控制剩余油富集部位;断层侧向封闭性影响剩余油富集程度;浅水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及主体席状砂构成剩余油富集优质储层;断层与砂体匹配样式决定剩余油富集层位.建立4种剩余油类型,提出断块边部遮挡型剩余油钻大斜井,微幅度构造型剩余油钻高效加密直井,河道注采不完善型剩余油钻水平井,席状砂非均质性型剩余油采用油井压裂等挖潜方法.该研究结果对高含水期断块油田高效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块区 岩性油藏 剩余油 分布特征 挖潜方法 葡萄花油层 葡北油田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动压力梯度对特低渗透油田采收率的影响 被引量:18
14
作者 王丽萍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4-109,共6页
特低渗透油田原油开采过程中,部分原油无法被动用开采出来。从特低渗透油田的启动压力梯度出发,分析原油未被开采的原因,并计算原油采收率。某特低渗透油藏可抽象成双重孔隙介质油藏,满足非达西运动规律,以质量守恒定律为基础推导... 特低渗透油田原油开采过程中,部分原油无法被动用开采出来。从特低渗透油田的启动压力梯度出发,分析原油未被开采的原因,并计算原油采收率。某特低渗透油藏可抽象成双重孔隙介质油藏,满足非达西运动规律,以质量守恒定律为基础推导出平衡解启动压力梯度公式,计算出合理启动压力梯度,再由压力分布规律计算出启动压力梯度对应下的可采半径,得到油田可采面积,进而计算出改变油田井距对应的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 双重孔隙介质 启动压力梯度 可采半径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某高温特低渗油田注水系统防垢方法 被引量:4
15
作者 徐加放 史睿 +2 位作者 李影 郑丽华 丛林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40-546,共7页
注水开发是油田常用的提高油气采收率方法之一,但注入水结垢会造成注入水管线堵塞、增加洗泵作业次数等问题;尤其在高温特低渗储层中,结垢问题还会造成地层孔隙度降低、注入压力增加。为解决该问题,以油田的注入水样、储层岩心为研究对... 注水开发是油田常用的提高油气采收率方法之一,但注入水结垢会造成注入水管线堵塞、增加洗泵作业次数等问题;尤其在高温特低渗储层中,结垢问题还会造成地层孔隙度降低、注入压力增加。为解决该问题,以油田的注入水样、储层岩心为研究对象,运用粒度分析仪、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等分析注入水样垢晶成长规律,结合主力油层岩心孔隙结构和矿物组成分析,探寻除垢防垢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注入水存在严重结垢趋势,结垢类型主要为碳酸盐垢;加入软化剂后,注入水垢晶短时间内生长迅速,1 h时垢晶D10即达8~10μm;根据目标区块储层特性,优选0.45μm过滤膜,为防止剩余离子和更小粒径垢进入储层,进一步优选主要成分为水解聚马来酸酐的抗高温阻垢剂,确定了“软化-过滤-阻垢”组合处理方法,实现了注入水结垢的彻底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特低渗油藏 注入水 碳酸盐垢 除垢 防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层注水开发的层间突进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邱勇松 杨正明 +1 位作者 李捷 张训华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1期27-29,共3页
低渗透油田层启动压力梯度注水开发应根据储层物性和油水前缘来合理划分层序 ,制定方案更为有效 .针对渗透油层的储层特性 ,利用低渗透储层的渗流理论 ,研究低渗油层注水开发层间突进 ,推导出适合低渗油层注水开发时水驱油的前缘公式 ,... 低渗透油田层启动压力梯度注水开发应根据储层物性和油水前缘来合理划分层序 ,制定方案更为有效 .针对渗透油层的储层特性 ,利用低渗透储层的渗流理论 ,研究低渗油层注水开发层间突进 ,推导出适合低渗油层注水开发时水驱油的前缘公式 ,并利用推导的公式进行油田实例计算 .结果表明 ,在低渗透油田的开发计算中 ,须考虑低渗透油田储层特性的影响 ,否则会引起较大误差 .得出 ,当启动压力梯度越大时 ,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算出的水驱前缘要远小于不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算出的水驱前缘的结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层 注水开发 层间突进 研究 启动压力梯度 水驱规律 层系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岩气藏岩石孔喉结构及渗流特征 被引量:20
17
作者 胡勇 郭长敏 +2 位作者 徐轩 焦春艳 闫永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90-393,共4页
以多孔介质中气水两相渗流理论为基础,选择了四川须家河组气藏岩心,其渗透率在(0.002~70.28)×10-3μm2之间,分别开展了高压压汞、气水相渗以及气藏衰竭开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从岩石孔喉结构、受力特征以及气水两相渗流特征3方面... 以多孔介质中气水两相渗流理论为基础,选择了四川须家河组气藏岩心,其渗透率在(0.002~70.28)×10-3μm2之间,分别开展了高压压汞、气水相渗以及气藏衰竭开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从岩石孔喉结构、受力特征以及气水两相渗流特征3方面对比分析了致密与中高渗砂岩气藏特征的差异。采用孔喉类型及数量比例、平均孔喉半径、孔喉中值半径3项参数对不同渗透率砂岩孔喉结构特征进行了精细描述,对比分析了低渗致密与常规及高渗砂岩孔喉结构特征差异;采用排驱压力、沿程阻力量化评价了气、水在不同渗透率砂岩中渗流时的受力情况,对比分析了孔喉结构对致密与常规砂岩产能的影响;建立了气相渗流能力与含水饱和度关系图版,对比分析了含水饱和度大小对不同渗透率岩心气相渗流能力的影响。研究成果将为气藏储层微观建模以及气、水渗流机理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气藏 渗透率 孔喉结构 气水相渗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段压裂水平井压力动态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尹洪军 杨春城 +4 位作者 徐子怡 丛林 薛江堂 王克亮 支继强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5-80,122,共7页
基于源函数理论及叠加原理,建立并求解具有有限导流能力垂直裂缝的分段压裂水平井渗流数学模型;对于致密储层小间距长裂缝的压裂模式,绘制并分析分段压裂水平井压力动态曲线.结果表明:分段压裂水平井的流动形态可分为井筒储集、裂缝线... 基于源函数理论及叠加原理,建立并求解具有有限导流能力垂直裂缝的分段压裂水平井渗流数学模型;对于致密储层小间距长裂缝的压裂模式,绘制并分析分段压裂水平井压力动态曲线.结果表明:分段压裂水平井的流动形态可分为井筒储集、裂缝线性流和径向流联合作用流、地层线性流、衰竭流、复合线性流和拟径向流等6个主要阶段;裂缝导流能力主要影响裂缝线性和径向流联合作用流及地层线性流出现时间;按裂缝非均匀导流能力布缝时,地层线性流持续的时间较长;裂缝半长越大,裂缝间距越小,衰竭流开始的时间越早,持续的时间越长;按裂缝非均匀半长和非均匀间距布缝时,衰竭流持续的时间较长.该研究成果可为分段压裂水平井的动态分析及试井解释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段压裂水平井 源函数 叠加原理 导流能力 垂直裂缝 渗流力学 压力动态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尚家地区葡萄花油层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21
19
作者 王文明 王成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7-44,共8页
为了研究尚家地区葡萄花油层油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利用油源对比首先确定出葡萄花油层油主要来自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其具有较强的供烃能力;然后利用油分布与源岩空间位置关系、油运移动力和通道特征,确定出该区葡萄花油层油成藏模式为... 为了研究尚家地区葡萄花油层油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利用油源对比首先确定出葡萄花油层油主要来自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其具有较强的供烃能力;然后利用油分布与源岩空间位置关系、油运移动力和通道特征,确定出该区葡萄花油层油成藏模式为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超压作用下通过T2源断裂向下伏扶杨油层'倒灌'运移,再在浮力作用下通过被断裂沟通砂体侧向运移至尚家地区,最后在浮力作用下通过T2—T11断裂向葡萄花油层中运移,在断块、断层遮挡和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油成藏主要受扶杨油层油分布区、T2—T11断裂分布和圈闭发育的控制,即扶杨油层油分布区控制着油聚集分布的区域,T2—T11断裂分布控制着油聚集的具体部位,圈闭发育为油聚集成藏提供了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家地区 葡萄花油层 成藏模式 主控因素 扶杨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美东缘被动陆缘盆地石油地质特征与资源潜力评价 被引量:4
20
作者 马中振 谢寅符 +5 位作者 刘亚明 王丹丹 阳孝法 闫永强 周玉冰 赵永斌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66-1374,共9页
为明确南美东缘被动陆缘盆地群油气资源潜力,在系统分析19个被动陆缘盆地群石油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首次以成藏组合为单元评价被动陆缘盆地群资源潜力,探讨下步勘探方向:1)南美东缘整体经历"裂谷"—"过渡"—"被... 为明确南美东缘被动陆缘盆地群油气资源潜力,在系统分析19个被动陆缘盆地群石油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首次以成藏组合为单元评价被动陆缘盆地群资源潜力,探讨下步勘探方向:1)南美东缘整体经历"裂谷"—"过渡"—"被动陆缘"3个构造演化阶段;2)发育2套主要烃源岩,即白垩系裂谷期湖相烃源岩和被动陆缘期海相烃源岩;白垩系(占总可采储量69%)和第三系(占总可采储量29%)是2套主要的储集层;盖层为白垩系层间泥岩、第三系海相泥页岩,中段盆地群发育一套白垩系膏盐岩区域性盖层;油气主要富集在中段含盐盆地(可采储量占总量96.32%);盆地群主要发育上部、中部和下部3套大的成藏组合;3)预测总待发现油气可采资源量为132 451百万桶,平面上主要分布在坎波斯、桑托斯、埃斯普利托桑托、圭亚那和马尔维纳斯盆地;纵向主要集中在上部成藏组合;坎波斯盆地上部成藏组合,是最有利的勘探区域,其次为桑托斯盆地的中部和下部成藏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美洲 被动陆缘盆地 石油地质特征 成藏组合 资源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