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市2022年3至5月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中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人群实施气泡式管理的实践和效果 被引量:5
1
作者 张澜 杨童玲 +11 位作者 王瑾 李志华 袁皓 朱晓婷 蒋思远 张蓉 李丽玲 周建国 陆春梅 王来栓 胡晓静 曹云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9-174,共6页
背景上海市2022年3至5月新型冠状(新冠)病毒疫情(简称:本次疫情)中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作为新生儿的定点收治医院,面对本次疫情的复杂性,对新生儿特殊人群,协调好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面临挑战。目的在我院气泡管理总体策略中实施... 背景上海市2022年3至5月新型冠状(新冠)病毒疫情(简称:本次疫情)中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作为新生儿的定点收治医院,面对本次疫情的复杂性,对新生儿特殊人群,协调好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面临挑战。目的在我院气泡管理总体策略中实施和完善新生儿中气泡的管理策略。设计观察性研究。方法新生儿中气泡的院内管理中包括4个小气泡。(1)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新冠病房(红色)小气泡,收治核酸或抗原阳性的新生儿,按照我院新冠病房管理原则进行管理。(2)隔离病房(橙色)小气泡,设置于我院内单独楼,收治高危流行病史新生儿,进入橙色小泡的新生儿均需完成7 d医学隔离和观察,其中的负压和非负压房间设置各自独立的物品放置点,工作人员分别为二级和一级防护(+4),物品和标本的运送由摆渡人完成;(3)过渡病房(黄色)小气泡,收治低危流行病史新生儿,每间隔24 h行核酸检测,连续3 d核酸阴性则结束医学观察,其中单间和多人间设置各自独立的物品放置点,工作人员分别为二级和一级防护(+4),物品和标本的运送由摆渡人完成;(4)清洁病房(绿色)小气泡,我院常规住院新生儿的诊疗区域,接收橙色和黄色小气泡确定无新冠感染风险的新生儿。新生儿转运统一由上海市120急救车及不同气泡转运团队护送转入,红色小泡的出泡按照我院新冠病房管理原则进行;橙色小泡出泡需同时满足:①新生儿完成7 d医学观察,②出院后所住家庭的楼栋无新冠阳性感染者,③居家照护者及同住人均为健康码绿码,或已解除隔离,④接新生儿出院家属为健康绿码及48 h内核酸阴性;黄色小泡出泡需满足:完成72 h医学观察。住院期间,医务人员通过微信与新生儿家长沟通,随时解决父母的疑惑、焦虑和困难。主要结局指标医护医辅人员职业暴露和医院感染。结果本次疫情期间我院共收治新生儿677例,其中158例(130例来自红色小泡,其他医疗机构转运21例,橙色小泡转运团队外出转运7例)进入橙色小泡,其中早产儿10例(6.4%);519例新生儿(375例来自社区,黄色小泡转运团队外出转运144例)进入黄色小泡,其中早产儿173例(33.3%),需机械通气呼吸支持82例(15.8%),无创通气45例(8.7%),完成72 h医学观察后全部进入绿色小泡,其中NICU 137例,普通病房382例,平均住院时间为13.5 d。1例新生儿在橙色小泡诊断为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在完成7 d医学观察后转入心脏ICU(CCU)。2例在橙色小泡期间核酸检测阳性(为生后与新冠阳性母亲有接触史)转入红色小泡。324名医护医辅人员参与红色、橙色、黄色和绿色小泡工作,均未发生职业暴露,未发生新冠病毒医院感染。结论本次疫情下实施新生儿气泡管理可行,防控职业暴露和医院感染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新型冠状病毒 气泡管理 职业暴露 医院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流程(第二版)对遗传疾病候选变异基因筛选用时和准确性分析 被引量:28
2
作者 杨琳 董欣然 +5 位作者 彭小敏 陈乡 吴冰冰 王慧君 卢宇蓝 周文浩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8-123,共6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和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分子诊断中心(本中心)2015年建立的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和临床诊断流程(复旦流程1.0)及其升级后的流程(复旦流程2.0)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复旦流程1.0和2.0对本中心新生儿重症监护...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和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分子诊断中心(本中心)2015年建立的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和临床诊断流程(复旦流程1.0)及其升级后的流程(复旦流程2.0)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复旦流程1.0和2.0对本中心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送检行二代测序分子诊断的连续样本,进行初步数据分析结果、流程用时和准确性的比较和分析,并以典型病例具体说明复旦流程2.0的主要特点。结果 2017年11月7~14日取得家属的知情同意的、行临床外显子检测的112例进入本文分析,初步数据分析结果的比较,进入人工数据审核的变异数量,复旦流程1.0平均210个,复旦流程2.0平均25个;完成112例从样本送达测序完成到初步报告形成时间,复旦流程1.0为78.8 h,复旦流程2.0为19.8 h;与人工审核后阳性结果判读符合率为63.6%(7/11),阴性结果判读符合率为84.2%(85/101)。结论复旦流程2.0可以更加快速、准确和自动地进行大样本量的数据分析,可以用于临床大样本量的高通量数据分析及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数据分析及解读 全外显子组序列分析 临床外显子组序列分析 表型基因型关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2022年3至5月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中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实施院区气泡式管理的实践和效果 被引量:3
3
作者 柳龚堡 顾莺 +17 位作者 张晓波 王传清 曾玫 沈国妹 陆国平 曹云 张明智 王中林 马健 葛艳玲 张澜 李志华 夏爱梅 翟晓文 周文浩 桂永浩 徐虹 黄国英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1-168,共8页
背景新型冠状(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染力极强,使得上海市2022年3至5月新冠病毒奥密克戎疫情(简称:本次疫情)在防控之初就兼具复杂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多重特质,使得医院的防控更具挑战。目的探讨实施气泡式管理策略对防控新冠... 背景新型冠状(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染力极强,使得上海市2022年3至5月新冠病毒奥密克戎疫情(简称:本次疫情)在防控之初就兼具复杂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多重特质,使得医院的防控更具挑战。目的探讨实施气泡式管理策略对防控新冠病毒医院感染和职业暴露的效果。设计观察性研究。方法将本次疫情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院内接诊-门诊-急诊-住院-出院设计为一个大气泡,大气泡中6个疫情防控医疗关键部门设计为中气泡,中气泡的9个要隘部门设计为小气泡。①新冠门急诊中气泡接诊健康码红码患儿,五级分诊Ⅰ和Ⅱ级导入抢救室小气泡,Ⅲ~Ⅴ级导入阳性小气泡、既往感染小气泡、密切接触者(密接)小气泡,放射检查室小气泡内接诊新冠门急诊和新冠病房需进行X线/CT检查的患儿;②发热门急诊中气泡接诊绿码/黄码伴发热的患儿;③急诊中气泡接诊绿码/黄码不伴发热的患儿,根据患儿有无48 h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分流至缓冲区和急诊区,配备第二急诊室备用;④新冠病房中气泡接收新冠门急诊需要收治住院的患儿,重型/危重型收入新冠ICU小气泡,轻型/普通型收入新冠普通病房小气泡;⑤过渡病房中气泡接收除危重症和新生儿外的新入院患儿;⑥新生儿隔离病房中气泡接收医疗机构通过120救护车转运到我院院区的新生儿,收入新生儿隔离病房负压病室小气泡,连续3 d核酸检测,阳性即转入新冠病房,均阴性则转至非负压病室小气泡。不同风险等级的气泡间人员、物品不流动,工作人员从低一级风险进入高一级风险需上报医务科。设立气泡破泡预案。根据工作人员不同岗位制定规范的培训内容及考核要求,通过语音视频监控系统和现场督查进行检查。主要结局指标职业暴露和新冠病毒医院感染。结果我院累计收治新冠阳性患儿432例,其中轻型341例(78.9%),普通型88例(20.4%),危重型3例。3例危重型患儿均行有创机械通气,1例行连续肾脏替代治疗和体外膜肺氧合。无死亡病例。伴基础疾病29例。陆续有109名医务人员进入新冠门急诊和新冠病房工作,其中医生46人、护士49人、医技人员9人、医辅人员5人。未发生职业暴露,未发生新冠病毒医院感染。门急诊接诊253571人次,在医院入口筛查,拦截红码189人次,红码患儿均顺利导入新冠门急诊,未进入普通门急诊区域。急诊接诊12114人次,经核酸检测筛查出6例新冠阳性患儿,其中3例进入急诊区小气泡,引起急诊中气泡3次封闭消杀,启用第二急诊。发热门急诊接诊8328人次,核酸检测阳性50例,转入新冠门急诊;新冠门急诊接诊763人次,五级分诊Ⅰ级和Ⅱ级共4例,3例为新冠肺炎危重型;收治新生儿690例,其中低危流行病史516例,高危流行病史174例;过渡病房收治693例,其中急诊入院223例,择期入院470例。所有进入隔离病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均参加基础理论培训,高风险气泡专项培训29次,培训291人次,理论培训和操作培训均考核合格,视频监控和现场督查304人次。结论本次疫情期间在我院实施气泡式管理取得了新冠病毒医院感染和职业暴露双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气泡式管理 医院感染 职业暴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高通量测序数据一体化全流程闭环分析系统及临床应用案例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陈宾 董欣然 +8 位作者 王慧君 吴冰冰 杨琳 王潇 王雅琼 倪琦 李川 周文浩 卢宇蓝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02-209,共8页
背景目前的临床遗传诊断中,外显子组捕获测序(ES)和全基因组测序(WGS)均有广泛的应用场景且在综合性价比和变异检测范围等方面各有优势;建立支持两种不同建库策略测序方案的整合性遗传诊断流程,是进一步提高遗传诊断敏感性和检测效率的... 背景目前的临床遗传诊断中,外显子组捕获测序(ES)和全基因组测序(WGS)均有广泛的应用场景且在综合性价比和变异检测范围等方面各有优势;建立支持两种不同建库策略测序方案的整合性遗传诊断流程,是进一步提高遗传诊断敏感性和检测效率的关键。目的整合ES以及WGS场景下的多变异类型分析、遗传病复杂临床表型的标准化与结构化、表型导向的遗传变异分析系统,建立从临床检测申请到遗传报告反馈的一体化流程。设计流程开发。方法(1)建立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高通量测序数据一体化全流程闭环分析系统(复旦流程3.0)各个模块:①病史处理,②结构化遗传表型,③测序实验,④变异检测,⑤变异解读,⑥质控复核,⑦基因型表型联合分析。(2)代表性病例重测分析:根据结论性变异的类型和诊断难度选择代表性病例,展示代表性病例从病史处理开始到报告草稿为止各模块的运行情况。主要结局指标代表性病例分析过程中的结构化表型、数据质控、变异检测及解读、最终诊断。结果对3例代表性病例的重分析中,分别进行了经济版家系WGS、先证者WGS以及ES;病史成功提取结构化表型;FastQ及BAM文件结果数据质控良好;检测到的变异经解读之后进行基因型表型联合分析,分别检测出3例病例的复杂遗传模式。例1:ANTXR2基因点突变NM_058172:c.1294C>T与4q21.22约13 kb的结构变异缺失形成隐性纯合致病;例2:线粒体MT-ND6基因致病变异m.14459G>A,异质性>99.5%;例3:SMN1基因纯合致病变异NM_000344:c.863G>T合并SMN1基因单拷贝缺失。结论复旦流程3.0可整合ES和WGS数据,处理不同类型的变异结果,最终形成遗传诊断,且对复杂变异类型有高效处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外显子捕获测序 全基因组测序 一体化流程 遗传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海平面地区使用脉搏血氧饱和度筛查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5
作者 董瑶瑶 贾品 +6 位作者 田友平 裘梦凡 万凡 夏倩文 王源 胡晓静 黄国英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16,I0003-I0012,共17页
背景 目前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CHD)使用的脉搏血氧饱和度(POX)的筛查阈值绝大部分针对海平面地区,有研究者尝试建立非海平面地区(海拔>200 m)SpO2的正常值范围,一些国家也采取不同的POX筛查方案进行探索性研究。目的 汇总非海平面地... 背景 目前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CHD)使用的脉搏血氧饱和度(POX)的筛查阈值绝大部分针对海平面地区,有研究者尝试建立非海平面地区(海拔>200 m)SpO2的正常值范围,一些国家也采取不同的POX筛查方案进行探索性研究。目的 汇总非海平面地区使用POX筛查新生儿CHD的不同筛查方案的筛查效果。设计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方法 检索Embase via Ovid、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Sino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限定为建库至2024年11月18日。阅读标题和摘要初筛,阅读全文复筛。纳入在特定海拔地区(至少包括1个非海平面地区)进行的,研究对象为新生儿,采用POX筛查或POX结合其他方法筛查CHD,文中描述了具体筛查方案的文献。排除重复发表或无法获取全文,或文献类型为传统综述、会议等,或无诊断CHD的金标准,或无法提取诊断准确性参数或四格表数据的文献。提取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筛查信息和诊断参数等。采用QUADAS-2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价。采用R 4.4.0软件进行Meta分析。主要结局指标POX筛查非海平面地区新生儿CHD的诊断参数。结果 纳入7项诊断准确性研究。样本量199~6 109例。低质量文献1篇、中等质量文献4篇、高质量文献2篇。3项单中心研究,为非海平面地区,海拔806~3 380 m;4篇多中心研究,包含海平面地区和非海平面地区,海拔≤610 m~4 338 m。使用美国儿科学会规定的筛查方案(AAP筛查方案亚组)4篇,在AAP筛查方案的基础上调整SpO2阈值或结合其他筛查手段(调整方案亚组)3篇。(1)非海平面地区AAP筛查方案亚组(2项研究,海拔分别为806 m和1 646 m)Meta分析结果显示:敏感度66%(95%CI:14%~96%),特异度97%(95%CI:97%~98%),假阳性率3%(95%CI:2%~3%),AUC 0.79(95%CI:0.55~1.00);调整方案亚组(1项研究,海拔3 380 m)Meta分析结果显示:敏感度74%(95%CI:65%~81%),特异度81%(95%CI:78%~84%),假阳性率19%(95%CI:16%~22%), AUC 77.4(95%CI:0.732~0.816)。(2)非海平面地区+海平面地区AAP筛查方案亚组(1项研究,海拔100~1 900 m)Meta分析结果显示:筛查敏感度79%(95%CI:38%~96%),特异度99%(95%CI:99%~99%),假阳性率1%(95%CI:1%~1%),AUC 0.871(95%CI:0.711~1.00);调整方案亚组(2项研究,海拔≤610~4 338 m)Meta分析结果显示:敏感度61%(95%CI:41%~79%),特异度96%(95%CI:96%~97%),假阳性率4%(95%CI:0~31%), AUC 0.80(95%CI:0.71~0.89)。1项研究未纳入Meta分析,通过概率图和95%CI的预测回归线显示,若使用AAP筛查方案,可能会导致海拔780 m处比海平面地区多出3.5倍的假阳性筛查结果。结论 在海平面或低海拔地区使用AAP筛查方案效果可能更好,非海平面或海拔较高地区使用调整阈值后的筛查方案效果可能更好,但具体根据海拔高低如何制定筛查阈值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先天性心脏病 脉搏血氧饱和度 筛查 海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经皮二氧化碳分压和经皮氧分压血气分析临床实践指南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欢欢 赵卓宇 +8 位作者 韩彤妍 张谦慎 武辉 容志惠 李丽玲 邓英 王瑞 曹云 张崇凡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危重新生儿,尤其是接受机械通气的新生儿,二氧化碳分压(PCO_(2))和氧分压(PO_(2))处于一个动态及快速变化的状态。采集动脉血或末梢血进行血气分析仅能获得某个时点的PaCO_(2)/PaO_(2)测量结果,具有有创性、不能连续监测等不足,频繁采... 危重新生儿,尤其是接受机械通气的新生儿,二氧化碳分压(PCO_(2))和氧分压(PO_(2))处于一个动态及快速变化的状态。采集动脉血或末梢血进行血气分析仅能获得某个时点的PaCO_(2)/PaO_(2)测量结果,具有有创性、不能连续监测等不足,频繁采血也容易导致医源性失血、穿刺部位损伤感染、血流动力学波动、疼痛不适增加和人机对抗等不良后果。无创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cPCO_(2))及经皮氧分压(TcPO_(2))监测技术能对新生儿PCO_(2)/PO_(2)进行连续监测,减少患儿抽血次数,在危重新生儿监护中具有一定的优势[1],尤其有益于极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管理。TcPCO_(2)/TcPO_(2)监测的主要临床问题:①TcPCO_(2)/TcPO_(2)监测结果能否代替有创血气分析的结果;②监测探头的温度和连续监测时长与早产儿皮肤灼伤的关系。针对上述2个临床问题依据WHO指南制定方法,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联合国内3家医院新生儿血气分析专家,邀请复旦大学GRADE中心作为指南方法学指导,制作新生儿TcPCO_(2)/TcPO_(2)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实践指南 极低出生体重儿 经皮氧分压 人机对抗 危重新生儿 末梢血 穿刺部位 血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症状性低血糖脑损伤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7
作者 王来栓 程国强 +2 位作者 曹云 朱珍 周文浩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42-446,共5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根据Volpe JJ新生儿神经病学低血糖和低血糖脑损伤诊断标准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符合标准的13例症状性低血糖脑损伤患儿(脑损伤组)和20例低血糖无... 目的探讨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根据Volpe JJ新生儿神经病学低血糖和低血糖脑损伤诊断标准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符合标准的13例症状性低血糖脑损伤患儿(脑损伤组)和20例低血糖无脑损伤(无脑损伤组)患儿的病例资料,并对低血糖程度、持续时间和母亲妊高症、患儿性别、胎龄、小于胎龄儿(SGA)、5 min Apgar评分、新生儿惊厥和开奶时间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分析,探讨发生低血糖脑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在出生体重、胎龄、母亲妊高症、糖尿病母亲婴儿和小于胎龄儿(SGA)比例等方面相当,具有可比性;脑损伤组严重低血糖(<1.5 mmol/dL)明显多于无脑损伤组(61%vs.10%,P=0.01),另外脑损伤组在低血糖持续时间、5 min Apgar评分小于5分(23%vs.10%,P<0.05)、新生儿惊厥(38%vs.5%,P<0.01)和开奶时间延迟>24 h(38%vs.10%,P<0.05)等方面均明显多于无脑损伤组,与无脑损伤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新生儿严重长时间低血糖可以导致脑损伤,其他围产期因素如围产期窒息缺氧、新生儿惊厥发作和开奶时间延迟等常可以加重或促进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发生,建议对新生儿低血糖严重程度结合伴发因素采用分级(度)处理的办法,避免低血糖脑损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低血糖 脑损伤 窒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运动质量评估对高危新生儿神经学发育结局信度和预测效度的研究 被引量:46
8
作者 杨红 史惟 +8 位作者 邵肖梅 王艺 曹云 王素娟 徐秀娟 张旭东 廖元贵 李惠 朱默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3期172-180,共9页
目的以全身运动(GMs)质量评估技术对高危新生儿神经发育结局的信度和预测效度进行临床应用研究。方法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出院后分别在新生儿科和康复科进行随访的高危新生儿为研究对... 目的以全身运动(GMs)质量评估技术对高危新生儿神经发育结局的信度和预测效度进行临床应用研究。方法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出院后分别在新生儿科和康复科进行随访的高危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均记录GMs。在早产阶段和扭动运动阶段至少记录1次GMs,在不安运动阶段至少记录1次GMs。随访至1周岁以上明确神经学发育结局,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2)确定是否有运动发育迟缓。计算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通过30名评估者对12例研究对象进行GMs评估,用来检测评分者间信度。由6名评估者在第1次测试间隔2个月后,对12例研究对象进行第2次测试,用来测定重测信度。结果纳入58例高危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男34例,女24例,早产儿42(72%)例,孕周为27~36周,平均(31.4±2.0)周,出生体重为830~2900g,平均(1642±408)g;足月儿16(28%)例,孕周为37~41周,平均(38.6±1.1)周,出生体重为2650~4150g,平均(3401±365)g;随访年龄最小为12个月,最大为40个月。在早产阶段和扭动运动阶段GMs记录115次,人均记录(2.0±0.8)次;在不安运动阶段GMs记录89次,人均记录(1.5±0.6)次。随访结局:7例(12%)诊断为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5例(9%)评定为运动发育迟缓,46例(79%)评定为运动发育正常。评估者间信度ICC值为0.97~0.99,重测信度ICC值为0.69。早产阶段和扭动运动阶段GMs评估预测效度:敏感度83%、特异度78%、阳性预测值为50%和阴性预测值为95%;不安运动阶段GMs评估预测效度:敏感度75%、特异度98%、阳性预测值为90%和阴性预测值为94%。结论在高危新生儿出生后4~5月龄内应用GMs质量评估可以就后期神经发育结局作出准确有效的预测,对脑瘫的预测更为准确。GMs质量评估在不同评估者间的稳定性高,在初学者中具有中等程度的重测信度。GMs质量评估作为一种非侵入性、非干扰性的新型神经运动评估手段,操作简便,经济投入少,适于在我国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运动质量评估 高危新生儿 信度 预测效度 发育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惊厥诊断和治疗进展 被引量:39
9
作者 马思敏 杨琳 周文浩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6-135,共10页
新生儿惊厥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重要表现.新生儿期的惊厥发生率远高于其后任何时期,并且80%的新生儿惊厥发生在生后1周内[1,2].尽管目前电生理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惊厥的诊断率已显著提高,但大多数研究报道采用临床表现来推测新... 新生儿惊厥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重要表现.新生儿期的惊厥发生率远高于其后任何时期,并且80%的新生儿惊厥发生在生后1周内[1,2].尽管目前电生理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惊厥的诊断率已显著提高,但大多数研究报道采用临床表现来推测新生儿惊厥发生率,这可能导致了新生儿惊厥的发生率报道不一.国外报道新生儿惊厥的发生率足月儿为1%‰ ~ 3%‰,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约为足月儿的10倍[3].发生率明显不同主要因为诊断标准不同及新生儿惊厥轻微临床表现可能与非惊厥行为混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惊厥 诊断技术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 惊厥发生率 治疗 低出生体重儿 临床表现 新生儿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国新生儿协作网的极早产儿中心血管导管使用情况的横断面调查 被引量:13
10
作者 叶旭强 顾昕玥 +7 位作者 王延辰 杨童玲 胡晓静 曹云 周文浩 Shoo K Lee 戴怡蘅 蒋思远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共9页
背景近年来中国极早产儿救治数量显著增加,中心血管导管已成为国内NICU的常用技术,极早产儿救治中可能存在中心血管导管的不合理使用,但目前尚缺乏其使用现况数据。目的通过回顾采集和分析中国新生儿协作网(CHNN)数据库正式运行第1年极... 背景近年来中国极早产儿救治数量显著增加,中心血管导管已成为国内NICU的常用技术,极早产儿救治中可能存在中心血管导管的不合理使用,但目前尚缺乏其使用现况数据。目的通过回顾采集和分析中国新生儿协作网(CHNN)数据库正式运行第1年极早产儿中心血管置管现况,并对各医院进行问卷调查,以期发现当前极早产儿中心血管导管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质量改进提供基线数据。设计横断面调查。方法基于2019年CHNN成员医院登记的极早产儿中心血管导管数据,描述不同出生胎龄早产儿中心血管导管使用状况(置管率、留置时间),问卷调查CHNN成员医院中心血管导管病房规范及管理、置管指征、拔除指征、维护实践和并发症情况。纳入CHNN数据库中入院日期在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生后24 h内收入NICU、出生胎龄24^(+0)~31^(+6)周的极早产儿连续病例;排除存在严重先天性畸形者,治疗未结束时转至非CHNN医院者,未达到医生建议的出院标准家长主动选择终止维持生命支持的治疗并出院者;剔除病例纳入不完整或数据质量不合格的成员医院的数据。根据胎龄分为24~28周和~31周亚组。根据医院类型分为儿童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和综合医院。自行设计问卷,调查病房规范及管理、留置及拔除指征、中心血管导管维护、中心血管导管相关并发症现况,由NICU主任或经主任授权的高年资新生儿专科医生填写问卷。主要结局指标中心血管导管置管类型、置管率和留置时间。结果(1)CHNN成员57家三级医院NICU 6532例极早产儿进入本文分析,留置中心血管导管4563例(69.9%),其中脐动脉导管(UAC)368例(5.6%)、脐静脉导管(UVC)2532例(38.8%)、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3895例(59.6%)和外科中心静脉置管(SCVC)55例(0.8%)。相对于未留置中心血管导管患儿,留置中心血管导管患儿的胎龄小、出生体重低、小于胎龄儿比例高、多胎比例高、本院出生比例低及5 min Apgar评分<7分比例高(P均<0.01),同时其母亲妊娠高血压、产前激素使用以及剖宫产比例均较高(P均<0.01)。留置与未留置中心血管导管极早产儿相比,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各项并发症更多,住院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任意中心血管导管置管率总体呈现随胎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胎龄24~28周亚组和~31周亚组中心血管导管置管率分别为87.8%和63.1%。UAC和UVC置管率随胎龄增加而下降。PICC置管率随胎龄呈哑铃状,胎龄25~28周置管率最高(75.2%~85.5%),但仍有52.8%的胎龄~31周亚组患儿留置。留置≥2类中心静脉置管(UVC以及PICC或SCVC)占29.0%,随胎龄增加而下降,胎龄~31周亚组占21.8%。(3)UAC、UVC和PICC中位留置时间分别为6(4~8)d、7(4~9)d和22(15~31)d。不同类型医院CHNN成员医院中心血管导管置管率及留置时间差别显著。(4)共发放问卷57份,回收52份(91.2%),50%CHNN成员医院对中心血管导管管理有病房规范文件。在各类导管的留置指征、拔除指征、最长留置天数上存在单位间差异。62%和23%的CHNN成员医院在近1年内发生过中心血管导管相关的渗漏和血栓并发症。结论国内NICU中极早产儿中心血管导管留置较为普及,存在过度置管和置管不足共存、PICC置管时间过长、CHNN成员医院差异大等主要问题。亟需建立统一指南和规范,并通过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促进更加合理、规范的中心血管导管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早产儿 脐动脉导管 脐静脉导管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中心静脉置管 置管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GT1A1基因G71R突变与新生儿不明原因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相关 被引量:16
11
作者 孙碧君 赵诸慧 +3 位作者 杨琳 李刚 吴冰冰 周文浩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G71R突变与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病例组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收治的不明原因严重高胆红素血症(血清总胆红素水平≥342μmol...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G71R突变与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病例组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收治的不明原因严重高胆红素血症(血清总胆红素水平≥342μmol·L^-1)新生儿,采用PCR对外周血UGT1A1基因进行检测.对照组为我院新生儿出生缺陷生物样本数据库中血清总胆红素水平〈221μmol·L^-1病例.病例组及对照组新生儿均要求胎龄≥35周,出生体重≥2500g.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各65例.UGT1A1G71R是病例组中最常见的突变类型(73.8%,48/65).对照组UGT1A1G71R突变位点与既往Meta分析中提取的中国健康新生儿对比,在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UGT1A1基因G71R突变中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5和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把握度为0.993.与携带G/G基因型新生儿相比,UGT1A1G71R突变(A/A+G/A基因)可增加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风险(OR=7.373,95%CI3.395~16.008),把握度为1.0.结论UGT1A1基因G71R突变与新生儿不明原因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疸 高胆红素脑病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 基因突变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形态学半定量评分对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出院结局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9
12
作者 杨鸣姝 王莉 +4 位作者 翟倩 帕米尔 周剑 曹云 乔中伟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1-107,共7页
目的分析MRI形态学半定量评分对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出院结局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NICU收治的出院诊断为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病例,采用基于大脑损伤MRI形态学分析的半定量评分,对头颅MRI图像... 目的分析MRI形态学半定量评分对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出院结局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NICU收治的出院诊断为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病例,采用基于大脑损伤MRI形态学分析的半定量评分,对头颅MRI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MRI形态学评价包括脑室扩大、脑室旁白质容积丢失、脑白质囊性病灶、内囊后肢髓鞘化异常、皮质信号异常、颅内脑外间隙异常、基底节信号异常、脑白质非囊性信号异常、脑室内出血、脑室积脓、脑膜异常强化、室管膜异常强化和脑脓肿。将上述13项评分归纳为脑白质异常(WMA)、脑灰质异常(GMA)和非脑实质异常(NPA)。同时采集患儿出生孕周、发病时间、MRI检查时间、发病至MRI检查间隔时间和出院结局。按照出生孕周分为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再按照出院结局分为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亚组,在各组内比较亚组之间时间因素、MRI单项评分和综合评分的差异。结果 63例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病例进入分析(早产儿组18例,足月儿组45例)。MRI单项评分构成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早产儿组中有脑室扩大(P=0.012)和脑室旁白质容积丢失(P=0.004);足月儿组有脑室扩大(P=0.002)、脑室旁容积丢失(P=0.040)、颅内脑外间隙异常(P=0.005)和脑室内出血(P=0.038)。MRI综合评分中,早产儿组WMA评分(P=0.001)和NPA评分(P=0.039)、足月儿组NPA评分(P=0.018)在预后不良和预后良好亚组之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足月儿组和早产儿组内不同预后亚组的各时间因素差异未发现统计学意义或临床意义。结论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MRI脑室扩大和脑室旁白质容积丢失预示早产儿出院不良结局;脑室扩大、脑室旁白质容积丢失、颅内脑外间隙异常和脑室内出血预示足月儿出院不良结局。WMA评分高预示早产儿出院不良结局,NPA评分高预示早产儿和足月儿出院不良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细菌性脑膜炎 磁共振成像 脑损伤 出院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敏感加权成像与常规磁共振序列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2
13
作者 朱珍 邵肖梅 +3 位作者 帕米尔 钱镔 汤伟军 梁宗辉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5-100,共6页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09年8月至2011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NICU临床疑诊脑损伤的新生儿,同时进行常规MRI和SWI扫描。分为足月儿组和早产儿组,统计常规MRI和SWI检测的出血部位、出血...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09年8月至2011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NICU临床疑诊脑损伤的新生儿,同时进行常规MRI和SWI扫描。分为足月儿组和早产儿组,统计常规MRI和SWI检测的出血部位、出血病灶数目和出血面积的差别。结果 596例临床疑诊脑损伤的新生儿进入分析。1常规MRI检出颅内出血117例(19.6%),早产儿组72例(61.5%);SWI检出颅内出血134例(22.5%),早产儿组81例(60.4%),包括生发基质出血40例(早产儿33例,足月儿7例),侧脑室出血68例(早产儿54例,足月儿14例),脉络丛出血30例(早产儿18例,足月儿12例),第三脑室出血6例(早产儿),中脑导水管出血3例(早产儿),第四脑室出血27例(早产儿23例,足月儿4例),大脑实质出血22例(早产儿14例,足月儿8例),小脑出血20例(早产儿11例,足月儿9例),脑干出血1例(足月儿),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早产儿4例,足月儿6例),硬膜下出血36例(早产儿17例,足月儿19例),硬膜外出血2例(足月儿)。2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6个部位)中,除了中脑导水管出血外,其他5个部位的出血病灶检出数目SWI均大于常规MRI(P均<0.05)。SWI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检出数目大于常规MRI(P<0.05);对硬膜下出血和硬膜外出血的检出数目上,SWI和M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SWI序列81例早产儿生发基质-脑室出血主要为生发基质出血(44个)、侧脑室出血(90个)和脉络丛出血(26个);53例足月儿生发基质-脑室出血以侧脑室出血(23个)和脉络丛出血(18个)多见。498例在SWI和常规MR同时显示出血的病例,颅内出血(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大脑和小脑实质出血)面积(cm2)SWI均大于常规MRI的T2WI序列,(0.69±0.63)vs(0.49±0.48),P<0.001。结论 SWI较常规MRI在检出新生儿各种类型的颅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阳性率、病灶数目和出血面积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可作为常规MRI的有力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新生儿 脑出血 磁敏感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头部亚低温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儿脑血流和氧合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程国强 邵肖梅 +1 位作者 刘先知 黄海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54-356,共3页
为研究选择性头部亚低温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儿脑血流和脑氧合代谢的影响,应用近红外线光谱分析仪(NIRS)监测方法,将32例足月重度窒息新生儿随机分为低温组(17例)和常温组(15例),于生后6h内,低温组通过半导体水循环降温仪使鼻... 为研究选择性头部亚低温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儿脑血流和脑氧合代谢的影响,应用近红外线光谱分析仪(NIRS)监测方法,将32例足月重度窒息新生儿随机分为低温组(17例)和常温组(15例),于生后6h内,低温组通过半导体水循环降温仪使鼻咽部温度维持在34℃左右,治疗72 h,常温组维持在36℃~37.5℃,其他治疗方法相同。通过NRIS连续监测脑组织中氧合血红蛋白(△HbO2)、还原血红蛋白(△Hb)和总血红蛋白(tHb)的变化。结果显示,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pH、PCO2、BE、SaO2、平均动脉压(MAP)和红细胞压积(Hct)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生后12、24、36、48和60 h,△HbO2常温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低温组治疗前及生后12 h较对照组低(P<0.05),生后24 h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后24、36、48和60 h低温组△HbO2较常温组增高(P<0.05);△HbD与△HbO2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治疗前及生后12 h,低温组和常温组tHb较对照组低(P<0.05);以后各时间点三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低温组△Hb与常温组比较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新生儿HIBD存在脑血流和脑氧合障碍,选择性头部亚低温对新生儿HIBD的脑血流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可以改善脑氧合和脑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头部亚低温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新生儿 脑血流 氧合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源性皮肤损伤多中心横断面调查 被引量:14
15
作者 陆春梅 季福婷 +4 位作者 吕天婵 袁皓 杨童玲 胡晓静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新生儿护理分会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调查组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2-127,共6页
背景医源性皮肤损伤是入住NICU的新生儿面临的常见问题。目的了解我国NICU内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设计横断面调查。方法建立NICU新生儿的医源性皮肤损伤临床资料数据库(简称数据库),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NICU牵头,包括中国1... 背景医源性皮肤损伤是入住NICU的新生儿面临的常见问题。目的了解我国NICU内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设计横断面调查。方法建立NICU新生儿的医源性皮肤损伤临床资料数据库(简称数据库),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NICU牵头,包括中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2家三级甲等医院(简称协作医院)NICU。将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归纳为7类:尿布相关、粘胶相关、压力相关(包括医疗器械相关)、外科手术相关、血管通路相关、各种理化因素相关、其他。数据库上报的对象为协作医院NICU的连续病例,上报数据均来源于所在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或纸质医疗文书记录。数据上报项目:一般资料,各种医疗器械使用情况,医源性皮肤损伤事件,每次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时的日龄、体重、住院时长,皮肤损伤的部位、大小、类型、颜色、处理措施和预后。由牵头医院针对数据库上报指标对协作医院进行培训并考核合格后开始数据的收集并审核。主要结局指标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结果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22家协作医院收集的NICU连续病例(n=8126)数据全部合格,纳入本文分析。其中医源性皮肤损伤521例(6.4%),儿童专科医院、综合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的NICU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7.4%(280/3783)、6.4%(153/2387)和4.5%(88/1956)。521例共发生566例次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2次医源性皮肤损伤45例(8.6%)。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日龄中位数为6(3,17)d,生后1周内发生者占57.4%(299例);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新生儿入院纠正胎龄中位数为37.2(32.7,40.0)周,纠正胎龄≥37周占56.4%(294例);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时的体重中位数为2800(1912~3450)g,体重≥2500 g占59.1%(308例)。尿布相关250例(48.0%),压力相关(包括医疗器械相关)81例(15.5%),粘胶相关69例(13.2%),各种理化因素相关70例(13.4%),血管通路相关22例(4.2%),外科手术相关性14例(2.7%),其他15例(2.9%)。日龄1~7 d新生儿发生各类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占比最高;除压力相关性皮肤损伤易发生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医源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在各体重组都易发生之外,其他类型的皮肤损伤均多发生于体重≥2500 g的新生儿;压力相关性、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多发生于纠正胎龄28~32周的新生儿,血管通路相关性皮肤损伤在各纠正胎龄分组中的占比较均匀,其他皮肤损伤好发于纠正胎龄>32周的新生儿;78.9%的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时的住院时间<1周,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比例逐周下降。结论我国NICU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为6.4%。尿布相关性皮炎、医疗器械应用及医疗胶布的使用是新生儿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三大主要因素。医源性皮肤损伤受胎龄、出生体重、各种导管的使用等多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医源性皮肤损伤 重症监护病房 多中心 发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高危儿出院后筛查运动发育落后的准确性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林碧云 危曼 +4 位作者 邵肖梅 王来栓 周景新 程国强 周文浩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 分析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AIMS)在NICU高危儿随访中筛查运动发育落后的应用价值,为更好解释患儿病情和尽早合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经NICU治疗后并于2013年11月至2015年1月在上海健高儿科门诊部随访的高危儿,行AIMS和Peabody... 目的 分析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AIMS)在NICU高危儿随访中筛查运动发育落后的应用价值,为更好解释患儿病情和尽早合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经NICU治疗后并于2013年11月至2015年1月在上海健高儿科门诊部随访的高危儿,行AIMS和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第2版(PDMS-2)评估.将患儿的AIMS总分与PDMS-2的粗大运动发育商(GMQ)进行百分位数换算,分析两者的相关性.以6月龄后GMQ≥90作为运动发育正常的参考标准,绘制AIMS百分位数的ROC曲线,计算约登指数和预测界值.进而根据所得界值分析AIMS预测运动发育落后的价值.结果 70例高危儿进入分析,产生170个AIMS数据和70个6月龄PDMS-2 GMQ数据.0~3月龄的AIMS百分位数与PDMS-2的GMQ百分位数相关系数(r)为0.09(P =0.69);≥4月龄两者的r为0.73(P<0.001).与参考标准比较,形成AIMS百分位数的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929 (95% CI:0.876 ~0.982),预测界值为P17.5.以AIMS百分位数<17.5预测运动发育落后的敏感度为87.6% (95% CI:68.4% ~95.4%),特异度为88.1% (95% CI:80.6%~93.1%),阳性预测值为65.0%(95% CI:48.3% ~78.9%),阴性预测值为96.3%(95%CI:90.2% ~98.8%).结论 >3月龄的高危儿行AMIS评估对识别运动发育正常有很高的预测价值,为避免对高危儿过度诊断和干预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儿 运动发育落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婴幼儿体积描记仪建立的足月新生儿肺功能参数正常值 被引量:7
17
作者 蒋高立 张晓波 +4 位作者 钱莉玲 陈超 王传凯 万成宙 王立波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4期241-246,共6页
目的测定新生儿肺功能参数正常值,为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和呼吸机参数的设定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婴幼儿体积描记(简称体描)仪检测406名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新生儿的功能残气量、有效气道阻力和潮气呼吸参数,体描检测后剔除正常呼吸可... 目的测定新生儿肺功能参数正常值,为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和呼吸机参数的设定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婴幼儿体积描记(简称体描)仪检测406名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新生儿的功能残气量、有效气道阻力和潮气呼吸参数,体描检测后剔除正常呼吸可能受疾病干扰或不符合质量控制标准者,最终有211名呼吸生理功能正常的新生儿被纳入数据分析。根据日龄,将其分为1~7d、~14d、~21d、~28d日龄组进行比较。结果随日龄增加,呼吸生理功能正常的新生儿身长、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001),功能残气量(FRCP)、潮气量(VT)、25%和50%潮气量时的潮气呼气流速(TEF25,50)呈递增趋势,特殊有效气道阻力(sReff)、公斤体重有效气道阻力(Reff/kg)呈递减趋势,达峰时间比(TPTEF/TE)、达峰容积比(VPTEF/VE)、FRCP/kg、VT/kg保持相对恒定;新生儿肺容量的增加与流速的增长保持一致,小气道的发育快于大气道;新生儿肺功能的影响因素为身长、BMI、体重和日龄,相关性分析及LMS百分位数曲线图均提示体重对新生儿肺功能的影响最为显著。结论随日龄增加,新生儿期肺容积增大,气道阻力降低,呼吸效能逐渐提高;本文建立的新生儿肺功能参数正常值可为呼吸机参数的设置、呼吸系统发育评估和疾病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体积描记 肺功能 新生儿 正常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7例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徐保干 袁琳 +2 位作者 田方 陈超 石文静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66-970,共5页
目的分析新生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入院的37例PSVT患儿的临床资料,并依据心电图有无心室预激表现,分为隐匿通路组与预激综合征(WPW综合征)组,比较两组间的临床... 目的分析新生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入院的37例PSVT患儿的临床资料,并依据心电图有无心室预激表现,分为隐匿通路组与预激综合征(WPW综合征)组,比较两组间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 37例新生儿PSVT中,隐匿通路组28例,WPW综合征组9例。两组间性别、出生胎龄及出生体质量、发病年龄及胎儿发病率、心功能不全情况及治疗方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作时平均心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两组住院时间及复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PSVT是新生儿最重要的心律失常,隐匿通路与WPW综合征发作时临床表现相似,治疗及预后无明显差异,WPW综合征较隐匿通路发作时心率偏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预激综合征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活化因子及其乙酰水解酶在新生儿感染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9
作者 蒋思远 曹云 +2 位作者 杨毅 陈超 熊曼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2期130-134,共5页
目的检测感染新生儿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及其乙酰水解酶(PAF-AH)的活性,探讨两者在新生儿感染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病房收治的日龄<30d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依据感染部位和程度分为全身... 目的检测感染新生儿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及其乙酰水解酶(PAF-AH)的活性,探讨两者在新生儿感染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病房收治的日龄<30d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依据感染部位和程度分为全身感染组、局部感染组及非感染组;依据日龄分为早期新生儿(≤7d)和晚期新生儿(>7d)。采集研究对象桡动脉血标本,对全身感染组中合并器官功能衰竭的患儿在感染的第1、3、5和7天增加采集桡动脉血标本。测定血浆PAF水平(μg.L-1)和PAF-AH活性(μmol.L-1.min-1)。分析感染程度、性别、日龄和出生体重对血浆PAF水平和PAF-AH活性的影响,比较不同感染组PAF水平和PAF-AH活性的差异,观察全身感染合并器官功能衰竭患儿血浆PAF水平和PAF-AH活性在病程1~7d的变化趋势。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247例新生儿,男146例,女101例;平均日龄9.2(1~57)d;平均胎龄35.85(27~43)周;平均出生体重2517(906~4750)g。全身感染组91例,局部感染组63例,非感染组93例。①新生儿血浆PAF水平与感染程度相关(P=0.000);血浆PAF-AH活性与感染程度及日龄(P均为0.000)相关。②全身感染组血浆PAF水平(9.5±8.1)显著高于局部感染组(5.3±3.2)及非感染组(4.6±3.5)。早期新生儿中,全身感染组血浆PAF-AH活性(5.7±2.7)显著低于局部感染组(7.3±2.9)和非感染组(7.3±2.5)。晚期新生儿中,全身感染组血浆PAF-AH活性(7.0±2.5)显著低于局部感染组(9.7±2.2)和非感染组(9.7±2.7)。③全身感染组合并器官功能衰竭的9/12例存活患儿在病程的1~7d血浆PAF水平呈下降趋势,PAF-AH活性呈上升趋势。3/12例死亡患儿中两者的变化趋势则相反。④全身感染组31/91例确诊败血症患儿中,革兰阴性菌感染者血浆PAF水平(13.1±11.0)显著高于革兰阳性菌感染者(5.4±3.9),PAF-AH活性(4.9±2.1)显著低于革兰阳性菌感染者(7.9±2.4)。结论新生儿严重感染时血浆PAF水平增高,PAF-AH活性降低,两者的变化趋势与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感染 血小板活化因子 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多中心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胎龄小于34周早产儿出院前视网膜病变发生率的横断面调查 被引量:27
20
作者 朱艳萍 蒋思远 +5 位作者 王晓康 李明霞 杨晨皓 曹云 梁翼飞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5-49,共5页
目的调查中国NICU胎龄<34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生率.方法数据来源于"基于证据的质量改进方法降低我国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发生率的整群随机对照试验"所建立的早产儿临床数据库,收集25家三级NICU 2015年5月1日至2... 目的调查中国NICU胎龄<34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生率.方法数据来源于"基于证据的质量改进方法降低我国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发生率的整群随机对照试验"所建立的早产儿临床数据库,收集25家三级NICU 2015年5月1日至2018年4月30日住院期间接受积极治疗、转出NICU或死亡前至少完成1次ROP筛查的胎龄<34周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胎龄及出生体重早产儿的ROP发生率、分期及治疗方式,并比较各单位间的差异.结果14015例<34周的早产儿在出院前或死亡前至少进行了1次ROP筛查,筛查阳性2304例(16.4%),其中ROP1期1092例(7.8%),ROP2期1004例(7.2%),ROP 3~5期208例(1.5%).胎龄<28周早产儿ROP发生率为56.5%(578/1023),3~5期ROP发生率为9.6%(98/1023).出生体重<1000 g和1000~1499 g早产儿ROP发生率分别为54.2%(465/858)和22.1%(1411/6381),3~5期ROP发生率分别为9.6%(82/858)和1.5%(95/6381).2304例ROP早产儿在出院前188例(8.2%)接受治疗,其中眼内药物注射117例.各单位间ROP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胎龄<34周的早产儿的ROP发生率为16.4%,8.2%的ROP患儿接受治疗,其中62%采用玻璃体内注药,不同单位间ROP发生率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病变 早产儿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发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