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4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大学体育学院创业教育的实践 被引量:5
1
作者 夏青 杨玲 陈启湖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9-72,共4页
通过对三峡大学体育学院推进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实践活动,采取"转变观念培养体育精神、创新教学方法与管理模式、打造多级创业实践平台、实施"双素质"培育工程、改革专业课考评体系"等措施,使全院师生... 通过对三峡大学体育学院推进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实践活动,采取"转变观念培养体育精神、创新教学方法与管理模式、打造多级创业实践平台、实施"双素质"培育工程、改革专业课考评体系"等措施,使全院师生的人才培养观有较大转变,使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不断增强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创业教育 专业教育 三峡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性大学体育学院体育专业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军霞 李旭天 毛淑芳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154-155,共2页
综合性大学体育学院大都是由原有的公共体育教学部和体育系合并而成。成立的时间大多数在近几年院校合并 的大潮之中。一般只有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两个老专业组成,具有年轻化、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单一、学科种类少等特 点。随着高校扩... 综合性大学体育学院大都是由原有的公共体育教学部和体育系合并而成。成立的时间大多数在近几年院校合并 的大潮之中。一般只有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两个老专业组成,具有年轻化、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单一、学科种类少等特 点。随着高校扩招形势的发展,这两个专业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这是综合性大学体育学院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不采 取一定的应对措施,将会影响体育学院的可持续发展,高等体育学院是培养高层次体育人才的基地,应关注体育人才需 求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改革以应对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性大学 体育专业 应对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性大学体育学院发展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宋元平 朱国生 毛国莹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5-88,共4页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以苏州大学体院为研究案例,结合当前国内综合性大学体院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综合性大学体院发展策略进行思考,认为综合性大学体院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基本前提是办院理念的创新和准确的办院定位,多视角探究综合...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以苏州大学体院为研究案例,结合当前国内综合性大学体院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综合性大学体院发展策略进行思考,认为综合性大学体院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基本前提是办院理念的创新和准确的办院定位,多视角探究综合性大学体院发展理念,力图为各体育学院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教育 综合性大学 体育学院 办院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岗实习体育教学内容与体育资源对接研究——以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何涛 李建霞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1-134,共4页
新时期如何使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的体育教学工作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继续为高师院校的体育教师教育改革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就此目标论述了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中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并指出了有关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尚存在一些的问题。... 新时期如何使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的体育教学工作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继续为高师院校的体育教师教育改革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就此目标论述了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中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并指出了有关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尚存在一些的问题。强调指出地域体育资源的重要性,首次提出顶岗实习中体育教学与体育资源对接的观点,并就政策环境、河北省体育资源的自身优势及对接原则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顶岗实习的体育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岗实习 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资源 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与三所单科体院历史渊源考
5
作者 刘春燕 赵斌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38-42,共5页
有81年发展历史的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在中国近现代体育史上以历史悠久而著称。它曾是近代中国为数极少的著名的公立女子体育本科之一,建国初期支撑着我国北方体育专业教育的"半壁江山",目前拥有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学位授权... 有81年发展历史的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在中国近现代体育史上以历史悠久而著称。它曾是近代中国为数极少的著名的公立女子体育本科之一,建国初期支撑着我国北方体育专业教育的"半壁江山",目前拥有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在全国体育院系学科建设中位处前列。它曾在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河北体育学院三所单科体院成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新中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创立做出了独特贡献,这一史实在中国体育史上极为罕见。由于当年文献资料已现存无几,而亲历者年事渐高,该史实行将湮没。为存史、证史,多方搜集文献资料并在京、津、冀三地辗转搜集口碑史料,考证梳理了中国当代体育史上这一独特的重要史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 体院 师资 渊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大学生旷课原因及对策分析——以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于无恙 《广东蚕业》 2018年第11期126-127,共2页
随机抽取郑州大学体育学院38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从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师、学校、社会等方面对高校大学生旷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究解决大学生旷课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旷课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划行为理论视角下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夏俊彪 史曙生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36,共10页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分析框架,构建一个以认知态度为前导变量,以情感态度、感知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为中介变量,以课外体育锻炼意愿为结果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采用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研究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认...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分析框架,构建一个以认知态度为前导变量,以情感态度、感知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为中介变量,以课外体育锻炼意愿为结果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采用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研究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认知态度和情感态度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参与意愿的影响路径.研究结果表明,认知态度对情感态度、感知行为控制、主观规范和锻炼意愿有正向显著影响,并通过感知行为控制和情感态度作为中介,对锻炼意愿产生间接作用;主观规范对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意愿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划行为理论 课外体育锻炼 锻炼意愿 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质弱势大学生体育教学包容性发展:逻辑、框架与路径 被引量:2
8
作者 任玉庆 史曙生 潘月红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51,58,共8页
包容性发展为破解体质弱势大学生的体育教学难题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方案。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阐释体质弱势大学生体育教学包容性发展的理论基础、生成逻辑,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及教学评价4个维... 包容性发展为破解体质弱势大学生的体育教学难题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方案。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阐释体质弱势大学生体育教学包容性发展的理论基础、生成逻辑,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及教学评价4个维度构建体育教学包容性发展模式框架。最后提出实践路径:厚植包容性教育理念,构建体育教学包容性发展教学内容;深耕全面发展导向,创新体育教学包容性发展教学方法;恪守公平普惠原则,完善体育教学包容性发展教学评价;嵌入数字信息技术,打造体育教学包容性发展数字化教学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质弱势大学生 教学生态系统 体育教学 包容性发展 教育公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别刻板印象对重庆市高校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体育参与意愿的影响研究
9
作者 黄菁 张雨函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2,共9页
高校女大学生兼具女性与大学生群体的双重性,其体育参与与身心健康逐渐受到社会关注。为缓解女大学生体育参与不足的问题,对1063名重庆市高校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究性别刻板印象对女大学生体育参与意愿的影响及其内在机... 高校女大学生兼具女性与大学生群体的双重性,其体育参与与身心健康逐渐受到社会关注。为缓解女大学生体育参与不足的问题,对1063名重庆市高校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究性别刻板印象对女大学生体育参与意愿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1)性别刻板印象显著降低女大学生体育参与意愿。(2)归因方式与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刻板印象对体育参与意愿的影响路径中发挥并行中介作用。性别刻板印象通过降低积极归因方式、增强消极归因方式进而抑制女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意愿;性别刻板印象通过削弱自我效能感进而降低女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意愿,且两种归因方式并未对自我效能感的作用路径产生显著影响。(3)相比于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刻板印象影响女大学生体育参与意愿的中介路径中效用更显著。提出以下建议:(1)营造公平体育文化生态,强化性别平等观念;(2)多措并举优化运动环境,减少消极归因方式;(3)深化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促进自我效能感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刻板印象 女大学生 体育参与意愿 归因方式 自我效能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身实践:身体素养视角下大学公共体育教学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居方圆 谢彬 +1 位作者 陈思同 徐闻博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2,共10页
大学公共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促进作用,但目前多侧重于技能导向学习,忽视多元能力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薄弱。旨在以“身体素养”理念为导向,描绘体育教师视角下学生的练习表征与具身体验,阐述其具身实践中学情分析与方... 大学公共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促进作用,但目前多侧重于技能导向学习,忽视多元能力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薄弱。旨在以“身体素养”理念为导向,描绘体育教师视角下学生的练习表征与具身体验,阐述其具身实践中学情分析与方法选择,并提出大学公共体育教学质量提升路径。发现开放式项目侧重于能力表现、情境学习、互动感知,身体经验、自我察觉和动作学习是封闭式项目教学的核心。质量提升路径包含能力增强为“源”、动机培养为“引”、情境教学为“轴”、协作共学为“面”;认知理解为“根”、情感获得为“辅”、具身体验为“本”。着眼于解决我国大学公共体育教学现实困境,亦是身体素养应用于体育教学的实践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素养 素养导向 具身体验 教学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体育学习投入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被引量:9
11
作者 杨文礼 李彦 高艳敏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126,共12页
目的:基于自我效能感理论和学习投入理论探讨自我效能感、主动反刍和自主性动机对大学生体育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基于自我效能感量表、学习投入量表、主动反刍分量表和自主性动机分量表,以2 754名本... 目的:基于自我效能感理论和学习投入理论探讨自我效能感、主动反刍和自主性动机对大学生体育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基于自我效能感量表、学习投入量表、主动反刍分量表和自主性动机分量表,以2 754名本科在校大学生为被试,运用Mplus 8.3进行数据回归分析。结果:(1)自我效能感正向预测了大学生体育学习投入(β=0.405,t=13.639,P<0.01);主动反刍正向预测了大学生体育学习投入(β=0.519,t=21.395,P<0.01)。(2)主动反刍在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体育学习投入路径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β=0.210, 95%CI[0.178,0.244],P<0.01)。(3)自主性动机正向调节了自我效能感对主动反刍的作用效应(β=0.297,SE=0.049,t=5.994,P<0.01),同时正向调节了主动反刍对体育学习投入的作用效应(β=0.241,SE=0.712,t=3.386,P<0.01)。结论:自我效能感、主动反刍和自主性动机是大学体育学习投入的重要预测因素;自我效能感不仅能够直接正向预测大学生体育学习投入水平,还可以在自主性动机的调节下,通过主动反刍间接正向预测大学生体育学习投入。因此,提升自我效能感、激发自主性动机和养成积极主动的反刍思维是干预大学生体育学习投入的有效策略,对提升大学生体育学习投入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自我效能感 主动反刍 自主性动机 体育学习投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课程思政培育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实践探索 被引量:5
12
作者 丁海峰 陶玉流 张尧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57-59,共3页
体育运动在促进国家认同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其功能性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具有同向同行性,因此,通过体育课程思政来培育大学生国家认同具有实践基础和现实意义。文章对体育课程思政培育大学生国家认同的逻辑基础、内容形式和推进路径... 体育运动在促进国家认同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其功能性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具有同向同行性,因此,通过体育课程思政来培育大学生国家认同具有实践基础和现实意义。文章对体育课程思政培育大学生国家认同的逻辑基础、内容形式和推进路径进行了探讨,认为体育课程思政可以通过对体育历史记忆、传统体育文化、中华体育精神、中国共产党体育思想、我国体育事业辉煌成就的课堂教授,以及有效的制度设计、教学方式来培养大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国家认同 体育课程 体育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活动预测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的研究——基于昆明高校的数据 被引量:2
13
作者 高春刚 李志强 +1 位作者 原方政 宋淑华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89,共9页
目的:针对“男性女性化”话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探讨体育活动与性别角色之间的关系。方法:对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发放《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和体育活动调查表,回收有效问卷1 030份。通过交... 目的:针对“男性女性化”话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探讨体育活动与性别角色之间的关系。方法:对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发放《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和体育活动调查表,回收有效问卷1 030份。通过交叉表卡方检验对体育活动的每次平均持续时间、周运动频率、运动强度等是否对性别角色的表现形式有统计学意义进行检验;然后将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变量纳入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体育活动的各要素及其水平是否对性别角色的表现形式起到预测作用。结果:交叉表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每次运动持续时间、运动频率和运动强度对性别角色的表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相对于未分化的性别角色,与每次运动持续时间小于30 min、每周1次的运动频率、无汗和微微出汗的运动强度相比,在男性化和女性化模型中,除了每周2~4次的运动频率对男性化具有正向提升之外,每次运动持续时间、运动强度、运动频率等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双性化模型中,大于60分钟的运动持续时间、更高的运动频率、出汗较多和大汗淋漓的运动强度对双性化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体育活动的每次持续时间、周运动频率、运动强度等都可能是影响性别角色发展的重要原因;每次1小时以上、高于每周1次的运动频率、出汗较多的运动强度,都是双性化性别角色的有效预测变量;可以通过体育参与的情况对大学生的性别角色进行初步的判别,或通过大学生的性别角色来初步判别其参与体育活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 性别角色 男性女性化 阳刚之气 双性化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体育之路——评《高校体育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晓兰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高校体育关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推动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学科。在新一轮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和“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出发进一步创新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理念、教学方法与课程体系... 高校体育关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推动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学科。在新一轮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和“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出发进一步创新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理念、教学方法与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体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成为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万海波等学者撰写的《高校体育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2022年版)一书,从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对高校体育的功能及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推进策略和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体育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 五育并举 基础性学科 人民日报 教学方法 课程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体育教师的健康教育使命、践行困境及纾困之策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健 卓贞梅 +1 位作者 何毅 黄爱峰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6,共9页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分析体育教师肩负健康教育使命的基本逻辑、践行健康教育使命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促进体育教师履行健康教育使命的优化路径。认为,体育教师承担和肩负健康教育使命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时代呼唤,是中国基础教育...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分析体育教师肩负健康教育使命的基本逻辑、践行健康教育使命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促进体育教师履行健康教育使命的优化路径。认为,体育教师承担和肩负健康教育使命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时代呼唤,是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抉择,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现实诉求。当前体育教师践行健康教育使命的困境主要有:健康教育乏力,体育教师健康教育专业素养相对偏低;资格认证缺位,体育教师健康教育专业性、合法性存疑;角色认同危机,体育教师健康教育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保障机制缺失,体育教师健康教育合理利益诉求难以落实;权责范围模糊,体育教师健康教育主体责任意识不强;等等。提出:优化职前体育教师健康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在职体育教师健康教育专题培训;以“课程本位”的资格认证为突破点,建立健全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资格认证制度;强化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角色认同,搭建体育教师健康教育专业学习与发展平台;重视体育教师健康教育工作,制定统一规范的健康教育工作绩效考核标准;明确体育教师健康教育岗位职责,积极探索长效的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体育教师 体育 健康教育 健康促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学校体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为何、何为和如何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珂 乔石磊 吴安月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7,70,共14页
学校体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是促进中国特色体育学发展的必然回应。基于建设学科、学术、话语三大体系,阐发了中国学校体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价值意蕴。基于价值论、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探析中国学校体育自主知识体系为:关注学生全面... 学校体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是促进中国特色体育学发展的必然回应。基于建设学科、学术、话语三大体系,阐发了中国学校体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价值意蕴。基于价值论、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探析中国学校体育自主知识体系为: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民性立场;强化学校体育教育实践的科学性阐释;回应学校体育时代发展的实践性问题;深化知识体系包容性增长的独特路径。认为,中国学校体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应聚焦人民中心价值理念,加强学校体育理论与思想的历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体育思想,增强学校体育知识生产的内生动力;深化学校体育实践认识,夯实学校体育知识体系的本土供给;汲取国际学校体育经验,促进学校体育知识内容的开放互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学校体育 自主 知识体系 体系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遵循与推进路径 被引量:3
17
作者 董翠香 熊明亮 +1 位作者 韩改玲 王乐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3,共8页
采用宏观论证与微观聚焦的方式,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在对体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遵循的规律逻辑、学科价值逻辑与现实逻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推进路径:高校体育学类专业应围绕优化体育学类专业育人目标,培养时代新人;将... 采用宏观论证与微观聚焦的方式,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在对体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遵循的规律逻辑、学科价值逻辑与现实逻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推进路径:高校体育学类专业应围绕优化体育学类专业育人目标,培养时代新人;将课程思政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价值引导;加强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发挥主力军作用;构建课程思政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夯实育人成效4个方面全面推进和落实课程思政建设,以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推教育强国与体育强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学类专业 课程思政建设 逻辑遵循 推进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体育产业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关系与推进路径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慧文 黄晓灵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4-97,共14页
基于体育产业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机理,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莫兰指数和定性比较分析法,分析2012—2022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产业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空间关联特征及组态发展路径。发现:考察期内... 基于体育产业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机理,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莫兰指数和定性比较分析法,分析2012—2022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产业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空间关联特征及组态发展路径。发现:考察期内体育产业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指数平稳上升,发展势头良好,但耦合协调等级跃迁幅度不大,所有省份均未达到良好协调或优质协调;考察期内体育产业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水平在空间上存在显著正相关,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归纳整理出4条高耦合协调度发展路径和2条低耦合协调度发展路径,为进一步提高各省份体育产业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水平指明方向。基于此,提出整合城乡要素资源、创新协同发展模式、树立协同发展理念和优化协同发展路径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产业 乡村振兴 耦合协调度 协同发展 定性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需要为导向的职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探讨——以首都经贸大学长城旅游学院为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贾宝剑 蒋薇 李建英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85-88,共4页
首都经贸大学长城旅游学院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确立了"以体育课程改革为龙头,推进学校全面改革的思想",由于它是一所不同于其它普通高校的职业高校,所以体育课程改革有着自身的特色。对长城旅游学院的课程改革进行深... 首都经贸大学长城旅游学院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确立了"以体育课程改革为龙头,推进学校全面改革的思想",由于它是一所不同于其它普通高校的职业高校,所以体育课程改革有着自身的特色。对长城旅游学院的课程改革进行深入探析,总结该校的改革经验,对同类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需要 职业高校 体育课程 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的改革实践与KDL教学模式生成 被引量:6
20
作者 汪晓赞 徐勤萍 +3 位作者 杨燕国 郭富强 陈美媛 金燕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4,共10页
理论课程教学是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针对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不抬头、不互动、不思考”的现实困囿,从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学习评价等方面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体育统计学”20多年的教学... 理论课程教学是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针对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不抬头、不互动、不思考”的现实困囿,从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学习评价等方面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体育统计学”20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改革成效,发现,其以“教育之问”重置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以“学生之需”重构结构化的教学内容,以“教学之要”重设多维互动的教学策略频谱,以“教育之为”重建激励增值的学习评价,不仅为解决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三不”问题提供了经验借鉴,还促进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创获知识与技能、提升综合能力、陶熔志趣品性。基于此,创新生成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的KDL教学模式,以知之(Knowit)、行之(Doit)、乐之(Loveit)的教育理念打造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新样态,在课堂上实现从单纯“教知识”到全面“育人”的转变,从而推动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 KDL教学模式 改革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