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75NTR受体过表达对人RPE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齐赟 白玉婧 +1 位作者 黎晓新 石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23,共7页
背景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多种眼底疾病致盲的病理基础,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在CNV生成中具有重要作用。RPE氧化应激损伤能激活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的p75NTR受体,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但其调控机制尚未明确。 ... 背景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多种眼底疾病致盲的病理基础,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在CNV生成中具有重要作用。RPE氧化应激损伤能激活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的p75NTR受体,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但其调控机制尚未明确。 目的探讨RPE细胞中p75NTR受体在CNV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 方法体外培养人RPE细胞(ARPE19细胞系),用p75NTR受体过表达质粒转染RPE细胞,分别采用逆转录PCR(RT-PCR)和Western blot法进行转染细胞中p75NTR受体基因和蛋白水平检测,以未转染p75NTR受体过表达质粒的RPE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BrdU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生活性;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用H2DCFDA荧光法和流式细胞计数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簇(ROS)阳性百分数;采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线粒体标志物的表达(膜电位)及细胞色素C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和比较各组细胞中裂解caspase-3、Fas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EGF165)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 结果p75NTR受体质粒转染组细胞中p75NTR受体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组的(6.11±0.77)倍和(7.42±0.48)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49、23.17,均P〈0.01)。BrdU法检测结果显示,p75NTR受体质粒转染12、24、36和48 h组细胞的增生活性(A值)率分别为(93.12±0.56)%、(86.30±0.66)%、(72.53±0.86)%和(60.77±2.81)%,对照组为100%,随着p75NTR受体质粒转染时间的延长,RPE细胞活性值逐渐减低,细胞凋亡百分数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75NTR受体质粒转染组转染后48 h,RPE细胞内ROS相对荧光强度为对照组的2.4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45,P〈0.01);对照组RPE细胞中线粒体标志物阳性细胞比例为100%,而p75NTR受体质粒转染组细胞中线粒体标志物阳性细胞比例为(37.30±2.06)%,2个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71,P〈0.01)。p75NTR受体质粒转染组RPE细胞中细胞色素C的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p75NTR受体质粒转染组RPE细胞中裂解caspase-3、Fas及VEGF16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结论p75NTR受体过表达引起RPE细胞线粒体损伤及细胞凋亡,同时刺激RPE细胞分泌血管生成因子,促进CNV的形成。p75NTR受体可能是调控RPE损伤的另一个重要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受体/代谢 氧化应激 眼色素上皮/病理 脉络膜新生血管 信号转导/生理 p75NTR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时间平板电脑游戏对青少年近视患者调节反应和调节微波动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岩 石晓庆 +3 位作者 张璐 李明武 黎晓新 王凯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35-339,共5页
背景近距离使用电子平板设备是造成近视发生和进展的危险因素之一,研究此类设备对人眼调节系统的影响可能为近视防控提供新的思路。目的观察短时间进行平板电脑游戏前后青少年近视患者的调节反应值、调节微波动以及瞳孔直径的变化。方... 背景近距离使用电子平板设备是造成近视发生和进展的危险因素之一,研究此类设备对人眼调节系统的影响可能为近视防控提供新的思路。目的观察短时间进行平板电脑游戏前后青少年近视患者的调节反应值、调节微波动以及瞳孔直径的变化。方法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4年8月至2015年4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60例青少年近视患者,患者平均年龄(11.6±2.6)岁,平均等效球镜屈光度(SER)为(-2.38±1.08)D。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受试者随机分成不同游戏时间组,分别进行3、5和10miniPAD电脑平板游戏,采用开放视野红外验光仪记录受试者游戏前后的瞳孔直径和调节数据,将采集的调节数据减去理论调节反应值计算为实际调节反应值,以实际调节反应值的均方根(RMS)作为调节微波动幅度,采用一维离散傅里叶变换法分析调节反应曲线的频谱特征。采用配对t检验对各组游戏前后的调节反应值、调节微波动幅度以及瞳孔直径进行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对各组游戏前后调节反应曲线的高频信号占总信号功率百分比进行分析。结果10min组受试者游戏后的调节反应值为(0.74±0.27)D,明显低于游戏前的(0.81±O.2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3,P=0.036),而3min组和5rain组受试者游戏前后的调节反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0min组受试者游戏后调节微波动幅度(RMS)为(0.31±O.08)D,较游戏前的(0.27±O.09)D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9,P=0.036),而3min组和5min组受试者游戏前后的调节微波动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组受试者游戏后调节微波动高频信号均高于游戏前,其中5min组和10min组受试者游戏前后高频信号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213、-2.016,均P〈0.05)。3个组受试者游戏后瞳孔直径较游戏前均缩小,其中5min组和10min组受试者游戏前后瞳孔直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28,P=0.026;t=2.515,P=0.021)。结论青少年近视患者进行短时间平板电脑游戏并不加重调节滞后,但是调节微波动幅度增加及调节反应曲线高频信号成分的增加均可能导致图像模糊,对控制近视进展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调节/生理 青少年 近视/预防和控制 眼屈光/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与C3F8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11
3
作者 于文贞 孙摇遥 +6 位作者 李娟 赵敏 黎晓新 姜燕荣 赵明威 梁建宏 尹虹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36-1039,共4页
背景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MHRD)可造成严重的视力下降,经睫状体平坦部的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眼内填充术已应用于该病的临床治疗,目前常用的眼内填充物包括硅油及可膨胀性气体C3F8,两种填充物的效果比较仍缺少相关研究证据。目... 背景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MHRD)可造成严重的视力下降,经睫状体平坦部的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眼内填充术已应用于该病的临床治疗,目前常用的眼内填充物包括硅油及可膨胀性气体C3F8,两种填充物的效果比较仍缺少相关研究证据。目的评价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与C3F8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设计。对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术治疗的51例高度近视MHRD患者,根据术中眼内填充物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硅油填充组和C3F8填充组,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一致。对两组术眼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情况及视网膜脱离复发率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266.000,P=0.286),基线视力一致,术中不同眼内填充物治疗后视力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U=205.000,P=0.029);应用硅油填充及C3F8填充患者BCVA术后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729,P=0.006;Z=-3.273,P=0.001),两组患者术后视网膜脱离发生率及黄斑裂孔解剖闭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94、1.000)。患者除自内障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C3F8填充治疗高度近视MHRD与硅油填充治疗效果相同,且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 硅油 C3F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儿期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时机及视功能改变 被引量:12
4
作者 苗恒 侯宪如 鲍永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59-262,共4页
背景 婴儿期双眼先天性白内障严重危害患儿的视觉发育,已行双眼白内障摘出术的患儿行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是理想的屈光矫正方式,但其植入时机目前尚存争议。 目的 分析婴儿期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二期IOL植入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 背景 婴儿期双眼先天性白内障严重危害患儿的视觉发育,已行双眼白内障摘出术的患儿行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是理想的屈光矫正方式,但其植入时机目前尚存争议。 目的 分析婴儿期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二期IOL植入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变化和影响因素,探讨二期IOL的植入时机。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白内障摘除-屈光矫正和弱视训练-二期IOL植入的患儿29例58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于出生1年内接受双眼白内障摘出术及后囊切开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术,行配戴框架眼镜屈光矫正和弱视训练后于2岁之后接受双眼同期二期IOL植入术。IOL植入术前1周及术后3个月时行双眼扩瞳验光并记录BVCA(LogMAR),比较二期IOL植入前后单眼BCVA的差异、分布变化及相关关系。结果 本研究中患儿接受白内障摘出术的平均年龄为(3.26±2.07)个月,二期IOL植入时平均年龄为(4.79±1.38)岁,2次手术间隔时间平均为(4.28±1.33)年。二期IOL植入术前1周患儿单眼BCVA(LogMAR)为0.790±0.422,术后3个月为0.570±0.3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23,P〈0.001)。二期IOL植入术后单眼BCVA≥0.5的眼数明显多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931,P〈0.001)。二期IOL植入术前1周与术后3个月间单眼BCVA呈正相关(R2=0.232,F=17.037,P〈0.001)。结论 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在保证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尽早实施白内障摘除-屈光矫正和弱视训练-二期IOL植入的系统性治疗,有利于BCVA的改善和弱视治疗,屈光矫正和弱视训练依从性差和效果欠佳的患儿应及时行二期IOL植入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白内障 白内障摘出术 白内障摘出术后无晶状体眼/手术疗法 人工晶状体植入/方法 视力预后 婴儿 儿童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对高压氧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5
5
作者 畅立斌 鲍永珍 +2 位作者 陈宜 于文贞 黎晓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85-489,共5页
背景氧化应激诱导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凋亡与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细胞信号通路有关;槲皮素能抑制JNK细胞信号通路并且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但其对高压氧诱导的人LECs损伤有无保护作用有待研究。目的研究高压氧诱导人LECs凋... 背景氧化应激诱导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凋亡与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细胞信号通路有关;槲皮素能抑制JNK细胞信号通路并且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但其对高压氧诱导的人LECs损伤有无保护作用有待研究。目的研究高压氧诱导人LECs凋亡的作用及槲皮素对高压氧处理的人LECs的保护作用,探讨JNK细胞信号通路在上述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人LECs细胞系SRA01/04在MEM培养基中进行培养,传至第3代进行实验。实验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高压氧组(体积分数99%O2+体积分数1%CO2)、高压氧+SP600125组和高压氧+槲皮素组,实验前2h分别在后2个组人LECs培养基中加入20μmol/L JNK2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或1μmol/L槲皮素预孵育,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3个组于588kPa高压氧舱处理6h后收集人LECs。应用MTT法检测各组人LECs的细胞活力,以570nm处吸光度(A)值表示。用流式细胞仪以Annexin V—FITC试剂盒检测人LECs处理后各组细胞的凋亡率,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人LECs中JNK/p—JNK、c—Jun/p—c— Jun、caspase-3、caspase-9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实验6h后,高压氧组、高压氧+SP600125组、高压氧+槲皮素组人LECs活力分别为0.450±0.083、0.654±0.079、0.649±0.090,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0.835±0.0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压氧+SP600125组、高压氧+槲皮素组人LECs活力明显高于高压氧组(P=0.003、0.002)。高压氧组、高压氧+SP600125组、高压氧+槲皮素组人LECs凋亡数分别为19.77±1.44、8.45±0.93、7.79±0.78,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的3.17±0.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高压氧+SP600125组、高压氧+槲皮素组人LECs细胞凋亡数明显少于高压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同时,高压氧组人LECs中p-JNK、p-c—Jun、oaspase-3和caspase-9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高压氧+SP600125组、高压氧+槲皮素组人LECs中p-JNK、p—c—Jun、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低于高压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JNK细胞信号通路在高压氧诱导的人LECs凋亡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SP600125和低浓度的槲皮素能抑制JNK细胞通路和细胞内源性凋亡途径,减轻高压氧引起的人LECs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高压氧 晶状体上皮细胞 氨基末端激酶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素连接激酶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生长、凋亡和分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郭丽莉 于文贞 +5 位作者 黎晓新 周玮琰 谢万坤 赵敏 陈欢 何培英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29-733,共5页
背景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增生和移行是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发生的主要病理机制,干预RPE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对于PVR的靶向治疗有重要意义. 目的 观察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对RPE细胞生长、凋亡及分... 背景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增生和移行是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发生的主要病理机制,干预RPE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对于PVR的靶向治疗有重要意义. 目的 观察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对RPE细胞生长、凋亡及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 方法 用低糖DMEM培养基常规培养和传代人RPE D407细胞系,选择50代以内的细胞进行实验.应用特异性敲减ILK的小干扰RNA(siRNA) (ILK-siRNA)与100μl无血清培养基和RPE细胞共培养的方式转染RPE细胞作为实验组,应用非特异性siRNA转染RPE细胞作为对照组,分别将24孔板置于37℃、体积分数5% CO2孵箱中孵育.转染48 h后,应用MTT比色法检测各组RPE细胞活力;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RPE细胞的生长周期及细胞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并比较各组RPE细胞中cyclin D1和caspase-3表达水平的变化;应用ELISA法检测并比较各组RPE细胞分泌VEGF水平的变化. 结果 转染siRNA 48 h后,MTT法检测见实验组和对照组RPE细胞活力分别为(43.69±0.89)%和(73.95±1.20)%,实验组比对照组降低了4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524,P=0.000).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实验组处于G1期的细胞数为(83.30±1.26)%,对照组为(47.10±0.93)%;实验组S期细胞数量显著减少,为(12.63±0.92)%,对照组为(36.25±1.21)%;实验组G2期细胞数量显著减少,为(4.07±1.40)%,对照组为(16.65±1.53)%,两组间G1、S、G2期细胞比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624、-38.130、-14.860,均P=0.000).实验组的细胞凋亡率为(15.18±1.22)%,对照组为(2.20±0.15)%,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42,P=0.000).Western blot 检测结果示,实验组cyclin D1的表达量明显降低,而caspase-3的表达量则明显增高.ELISA法检测结果示,实验组RPE细胞的VEGF分泌量为(1314.49±147.23) ng/L,比对照组的(3251.27± 113.87) ng/L降低了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17,P=0.000).结论 体外培养的RPE细胞敲减ILK后导致细胞增生活力下降,凋亡增加,且RPE细胞分泌VEGF的功能受到抑制,有望为PVR的靶向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素连接激酶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小干扰RNA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青光眼初诊患者心理特征的调查量表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刘佳 李岩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5-258,共4页
背景 青光眼属于心身疾病,了解青光眼患者的精神心理及性格行为特征对与完善青光眼的防治方案和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 调查和分析初诊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及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的心理、个性和行为特征. 方... 背景 青光眼属于心身疾病,了解青光眼患者的精神心理及性格行为特征对与完善青光眼的防治方案和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 调查和分析初诊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及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的心理、个性和行为特征. 方法 采用前瞻性分析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4年5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初诊的POAG患者87例、PACG患者92例及健康体检者89名,3个组受试者年龄、性别及受教育的程度匹配.在受试者的知情同意下,分别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生活事件量表(LES)、艾森克个性间卷(EPQ)、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调查评估.结果 SCL-90量表中,3个组受试者的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症状评分和SCL-90量表总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POAG组和PACG组患者的各项症状评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ACG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评分明显高于POAG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ES量表中,3个组间家庭事件、社会及其他事件、生活事件总分和压力总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2、0.002、0.001、0.000),其中POAG组和PACG组患者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PACG组患者生活事件总分和压力反应总分均明显高于POA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PQ调查问卷显示,POAG组和PACG组患者仅有精神质和神经质评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3个组间外向性和人格稳定性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21、0.315).POAG组及PACG组患者SAS量表总分和SDS量表总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PACG组患者明显高于POA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OAG组及PACG组患者焦虑和抑郁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个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5.520,P=0.000;x2=14.870,P=0.000).结论 性格行为因素与原发性青光眼的发病、进展和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关联,PACG患者的焦虑、抑郁等症状评分以及生活事件及压力反应总评分明显高于POAG患者和正常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性格行为 调查问卷 个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附加三棱镜对正视眼调节反应和调节微波动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凯 李岩 +3 位作者 石晓庆 吴夕 赵明威 黎晓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13-517,共5页
背景有效控制青少年近视的进展是视光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有学者采用附加底朝内(BI)三棱镜的方法控制近视的进展,然而由于改变眼的集合会影响调节反应,因此这种方法的效果值得讨论。目的观察正视眼附加不同性质的三棱镜后调节反... 背景有效控制青少年近视的进展是视光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有学者采用附加底朝内(BI)三棱镜的方法控制近视的进展,然而由于改变眼的集合会影响调节反应,因此这种方法的效果值得讨论。目的观察正视眼附加不同性质的三棱镜后调节反应和调节微波动的变化。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2014年7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参加体检的正常受试者22人,年龄21-27岁,受试眼均无屈光不正。受试者分别自愿接受未附加三棱镜、附加3 BI和3 底朝外(BO)三棱镜的干预,各种干预过程间隔3min,测量间隔期间嘱患者眺望远处。采用开放视野红外自动验光仪分别在不同干预情况下记录瞳孔直径和调节反应曲线,采集的屈光度数据减去一3.0D即为调节反应,以调节反应的均方根(RMS)作为调节微波动幅度。采用一维离散傅里叶变换分析调节反应曲线的频谱特征。采用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对3种干预下调节反应值、调节微波动幅度和瞳孔直径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未附加三棱镜、附加3“BI三棱镜和附加3‘BO三棱镜后受试眼的调节反应值分别为(+O.31±0.78)、(+O.5l±0.75)和(+O.18±0.72)D,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078,P=0.000),其中与未附加三棱镜比较,附加3 BI三棱镜后受试眼调节滞后量增加,而附加3 BO三棱镜后受试眼调节滞后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2)。未附加三棱镜、附加3 BI三棱镜和附加3 BO三棱镜后受试眼调节微波动幅度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0.062,P=0.879)。未附加三棱镜、附加3 BI三棱镜和附加3 BO三棱镜受试眼调节反应频谱低频信号功率(0-0.5Hz)分别占总功率(0-2.5Hz)的97.5%、98.3%和91.4%。附加3 BI的三棱镜后受试者的平均瞳孔直径为(5.37±0.69)mm,大于未附加三棱镜受试者的(5.07±0.66)mm和附加3 BO三棱镜后的(5.01±0.69)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结论与附加BI三棱镜相比,附加BO三棱镜能够改善调节滞后,缩小瞳孔,同时减少调节反应中的低频信号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调节/生理 近视/预防和控制 眼屈光/生理 眼镜/三棱镜 正视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特征及线粒体突变位点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黄旅珍 李天琦 +1 位作者 王斌 黎晓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20-924,共5页
背景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一种线粒体脱氧核糖核酸(mtDNA)变异而导致的母系遗传疾病,其常见的突变位点有m.3460 G>A,m.11778 G>A和m.14484 T>C,其他突变类型较为少见,而了解患者的mtDNA突变位点对于患者的治疗有重要... 背景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一种线粒体脱氧核糖核酸(mtDNA)变异而导致的母系遗传疾病,其常见的突变位点有m.3460 G>A,m.11778 G>A和m.14484 T>C,其他突变类型较为少见,而了解患者的mtDNA突变位点对于患者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 结合LHON患者的发病特点检测和分析其线粒体突变位点.方法 纳入2010-2014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确诊的无亲缘关系的12例LHON患者,对患者的双眼进行视力、视野、眼前节、视觉诱发电位、眼底等眼科检查.采集患者肘静脉血4 ml,采用PCR法对患者的mtDNA进行扩增并测序,对患者携带的3个常见突变位点和其他突变位点进行分析.结果 12例患者中男11例,女1例;双眼视力同时下降者7例,左眼先发病者3例,右眼先发病者1例.患者左右眼间视力损害程度比较无明显差异.患者近视力为看不到J7者18眼,近视力为J7者3眼,近视力为J6者2眼,近视力为J2者1眼.患者远视力为手动/眼前者1眼,光感者1眼,0.01 ~0.1者18眼,0.12~ 0.3者2眼.患者鼻侧视野严重缺损者7眼,颞侧视野严重缺损者3眼,中央视野严重缺损者8眼.12例患者的mtDNA测序发现,m.3460 G>A突变者3例,m.11778 G>A突变者5例,m.14484 T>C突变者2例,2例患者无上述3个常见位点突变,分别为MT-ND1和MT-ND4L基因的序列突变,其突变位点分别为m.3497 C>T和m.10663 T>C. 结论 LHON患者中以男性多见,患者双眼间视力下降的程度不同,多数患眼近视力损害更为严重.视野损害以中心区较为多见.本研究中发现了中国人群中LHON患者的少见线粒体基因m.3497C>T和m.10663 T>C位点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疾病 DNA突变分析 基因学 遗传性视神经萎缩 聚合酶链反应 Leber遗传性 视神经病变 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及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房水中不同亚型VEGF含量的测定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敏 白玉婧 +4 位作者 王斌 梁建宏 赵明威 黎晓新 石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84-1087,共4页
背景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的一个亚型还是独立于nAMD一种病变目前仍有不同的观点,而两种疾病的治疗效果可能不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nAMD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VEGF可变剪切而... 背景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的一个亚型还是独立于nAMD一种病变目前仍有不同的观点,而两种疾病的治疗效果可能不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nAMD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VEGF可变剪切而产生的促新生血管生成VEGF(VEGFxxx)家族和抑新生血管VEGF(VEGFxxxb)家族,两者功能相反,其在nAMD和PCV中的表达及作用尚不清楚. 目的 检测和比较VEGFxxx家族和VEGFxxxb家族在nAMD患者和PCV患者房水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 收集2013年3-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nAMD患者34例及PCV患者26例,同期纳入16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作为对照.收集被检者前房水0.1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前房水中VEGF及VEGF165b质量浓度,比较3组患者房水中VEGF及VEGF165b质量浓度的差异. 结果 nAMD组、PCV组、对照组患者房水中VEGF质量浓度分别为(4 210.00±998.40)、(387.00±51.31)和(377.40±69.97) pg/ml,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851,P=0.000).nAMD组、PCV组、对照组VEGF165b质量浓度分别为(205.50±12.59)、(159.40± 16.25)、(347.90±29.18) pg/ml,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752,P=0.000).与对照组比较,nAMD组患眼房水中VEGF质量浓度升高,VEGF165b质量浓度下降,PCV组患眼房水中VEGF165b表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但PCV组与对照组患眼房水中VEGF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2).nAMD组较PCV组房水中VEGF质量浓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两组间VEGF165b质量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7). 结论 nAMD患者前房水中的VEGF质量浓度明显高于PCV患者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nAMD患者与PCV患者房水中VEGF165b质量浓度接近,但均低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说明VEGF165b质量浓度的相对下降与nAMD和PCV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xxx家族 VEGFxxxb家族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新生血管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 脉络膜息肉样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面临的临床问题与思考 被引量:36
11
作者 赵明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77-579,共3页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属于难治性青光眼,治疗效果差,很多患眼最终丧失视功能。目前临床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NVG的治疗目标是什么?是以降眼压为目的还是以保留视功能为目的?(2)如何创造条件对NVG的原发病变进行治疗?(3...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属于难治性青光眼,治疗效果差,很多患眼最终丧失视功能。目前临床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NVG的治疗目标是什么?是以降眼压为目的还是以保留视功能为目的?(2)如何创造条件对NVG的原发病变进行治疗?(3)究竟何种手段是NVG治疗的关键?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应用、抗青光眼手术还是严格控制导致视网膜缺血因素的全视网膜光凝(PRP)?(4)如何建立治疗NVG的综合策略?本文中提出以保留视功能为核心治疗目的、以完成PRP为目标、以抗VEGF治疗和抗青光眼手术为关键手段的NVG综合治疗策略,其宗旨是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 缺血/并发症 视网膜疾病/并发症 病理性新生血管 高眼压/ 治疗 抗新生血管生长因子疗法 全视网膜光凝 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次大剂量贝伐单抗结膜下注射抗兔眼小梁切除术后瘢痕化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玮志 任泽钦 +2 位作者 董建强 王喻 黎晓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95-500,共6页
背景贝伐单抗是第一个完整长度的人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已作为抑制新生血管的药物而广泛用于眼科临床。然而,作为小梁切除术后抑制伤口及滤过泡的纤维化及抗血管生成的药物,贝伐单抗多次大剂量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 背景贝伐单抗是第一个完整长度的人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已作为抑制新生血管的药物而广泛用于眼科临床。然而,作为小梁切除术后抑制伤口及滤过泡的纤维化及抗血管生成的药物,贝伐单抗多次大剂量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待评估。目的评估大剂量贝伐单抗结膜下多次注射抗小梁切除滤过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自身双眼配对的研究设计。对新西兰白兔18只36只眼行小梁切除术滤过手术,动物左眼在术后即刻及术后第3、5、7天于滤过泡结膜下注射25g/L贝伐单抗0.1ml,右眼术后不进行注射作为对照眼。术后间隔2d裂隙灯下观察滤过泡形态并根据Moorefield滤过泡分级系统进行分级。分别于术后第10、20、30天各摘除12只眼球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评估细胞的性质,用Masson染色评估成纤维细胞化程度,并以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anti-vW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估每组兔眼的血管化程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贝伐单抗治疗眼的滤过泡大且更为弥漫,术后第7天贝伐单抗治疗组与自身对照组眼滤过泡面积分别为(2.48±0.22)cm。和(1.73±0.27)e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94,P〈0.05)。贝伐单抗治疗眼的滤过泡生存天数(21.O¨0±1.56)d与对照组(12.50±1.97)d相比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证实,与对照组相比,在术后20d时,贝伐单抗治疗眼的滤过泡及邻近组织结膜的血管化程度明显减少,2组间vWf阳性染色吸光度值的平均差值为14320.7±41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75,P〈0.05);而术后30d时贝伐单抗治疗眼的成纤维细胞沉积明显减少,2组间成纤维细胞阳性染色面积的平均差值为0.27±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80,P〈0.05)。结论兔眼小梁切除术后多次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可有效地延长滤过泡的生存时间,在术后30d贝伐单抗能减轻滤过泡和邻近结膜组织的血管化程度。此外,贝伐单抗在术后滤过泡及邻近组织血管化的末期可显著抑制成纤维细胞介导的组织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梁切除术 滤过泡 贝伐单抗 纤维化 血管化 结膜下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线-B激光照射对α晶状体蛋白的影响及3-吲哚甲醇对其分子伴侣活性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钦 曹晓光 +1 位作者 裴雪婷 鲍永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38-542,共5页
背景紫外线照射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形成的诱因之一。研究表明,3-吲哚甲醇(I3C)可抑制氧化作用导致的细胞损害及淀粉样纤维变性的形成,氧化损伤及淀粉样纤维变性的形成均与白内障有关,而I3C与α晶状体蛋白活性的关系尚有待证实。目... 背景紫外线照射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形成的诱因之一。研究表明,3-吲哚甲醇(I3C)可抑制氧化作用导致的细胞损害及淀粉样纤维变性的形成,氧化损伤及淀粉样纤维变性的形成均与白内障有关,而I3C与α晶状体蛋白活性的关系尚有待证实。目的评估紫外线-B激光照射对α晶状体蛋白结构和分子伴侣功能的影响,探讨I3C对α晶状体蛋白分子伴侣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取新鲜1岁龄牛眼球的晶状体,采用凝胶层析法提纯牛的α晶状体蛋白,并按照快速蛋白液相色谱(FPLC)吸收谱线收集α晶状体蛋白。然后分别以23.75、118.75、475.00、1187.50、2375.00、4750.00、11875.00和23750.00mJ/cm^2的紫外线-B激光照射在凸透镜后一固定位置的α晶状俸蛋白,然后通过改变仅晶状体蛋白在凸透镜后的位置达到改变照射能量的目的,使各组照射能量分别为28535.00、6730.00、3435.00、1910.00、1040.00mJ/cm^2。使用紫外分光光度仪测量紫外线-B激光照射前后α晶状体蛋白的紫外吸收谱线(色氨酸荧光谱)。在照射能量为475.00、1187.50、2375.00、4750.00、11875.00mJ/cm^2照射后的α晶状体蛋白溶液中分别加入50μmol/L和100μmol/L的I3C,并进行过氧化氢酶(CAT)热凝聚实验,判断α晶状体蛋白分子伴侣活性,未加入50μmol/L和100μmol/L I3C的α晶状体蛋白溶液进行相同的实验作为对照,采用分光光度仪测量360nm波长处各组α晶状体蛋白抑制CAT热凝聚的吸光度(A360)值,计算各干预组与对照组A值的百分数作为评价分子伴侣活性的指标。结果α晶状体蛋白紫外吸收谱测定发现,紫外线-B激光照射能量为1187.50mJ/cm^2时,α晶状体蛋白A280值降到10%左右,当照射能量达到23.75J/cm^2时,α晶状体蛋白A280值降到2%以下,二者呈负相关(R^2=0.925)。色氨酸荧光光谱测定表明,紫外线-B激光照射强度与色氨酸荧光强度呈负相关(R^2=0.996),而与色氨酸代谢产物N-甲酰犬尿氨酸(N—FK)的荧光强度呈正相关(R62=0.949)。CAT热凝聚实验表明,加入50μmol/L和100μmol/L的I3C后,各强度的激光照射组α晶状体蛋白的相对A360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α晶状体蛋白分子伴侣功能下降幅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分子伴侣活性随着激光照射能量的增加与不加入I3C的α晶状体蛋白相比降低变慢。结论紫外线-B激光照射可以造成α晶状体蛋白分子结构的变化及分子伴侣活性的降低,I3C对于α晶状体蛋白分子伴侣活性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晶状体蛋白 3-吲哚甲醇 紫外线-B激光 分子伴侣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NK细胞通路在高压氧和过氧化氢诱导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畅立斌 鲍永珍 +1 位作者 黎晓新 肖林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23-926,共4页
目的研究JNK细胞信号通路在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和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影响晶状体上皮细胞活力和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SRA01/04,实验分为对照组、SP600125组(20μmol·L-1)、HBO组(体... 目的研究JNK细胞信号通路在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和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影响晶状体上皮细胞活力和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SRA01/04,实验分为对照组、SP600125组(20μmol·L-1)、HBO组(体积分数95%O2+体积分数5%CO2,600 Pa)、HBO+SP600125组、H2O2组(200μmol·L-1)和H2O2+SP600125组,处理6 h后收集细胞,应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Annexin V-FITC凋亡试剂盒处理细胞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通过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JNK、p-JNK、c-Jun、p-c-Jun、caspase 3、caspase 9的表达情况。结果作用6 h后,HBO和H2O2处理的晶状体上皮细胞A570分别为0.423±0.047和0.406±0.069,较对照组的0.824±0.065明显下降(P<0.05),细胞凋亡率为(19.773±1.147)%和(29.206±1.678)%,较对照组的(2.184±1.015)%明显上升(P<0.05),SP600125可部分抑制HBO和H2O2对晶状体上皮细胞活力和凋亡的影响,HBO和H2O2处理的晶状体上皮细胞p-JNK、p-c-Jun蛋白表达量及caspase 3、caspase 9蛋白表达量升高,Sp600125可部分抑制高压氧和H2O2诱导的晶状体上皮细胞p-JNK、p-c-Jun、caspase 3、caspase 9蛋白高表达。结论 HBO和H2O2可激活晶状体上皮细胞中JNK细胞信号通路,促使细胞凋亡,提示JNK细胞信号通路在HBO和H2O2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过氧化氢 晶状体上皮细胞 JNK细胞信号通路 caspase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缺血性视网膜病变分子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欢(综述) 于文贞(审校) 黎晓新(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52-1056,共5页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一种内源性细胞因子,具有调节红细胞生成等多种生物学效应。既往研究证实,EPO是一种独立的促新生血管形成因子,与缺血缺氧导致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密切相关,尤其是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中起重要作用...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一种内源性细胞因子,具有调节红细胞生成等多种生物学效应。既往研究证实,EPO是一种独立的促新生血管形成因子,与缺血缺氧导致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密切相关,尤其是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EPO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关系的实验研究发现,在糖尿病早期EPO作为神经营养因子主要起保护作用,然而一旦进入增生期,EPO具有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相似的促进血管生成的潜力。此外,最新临床研究证实玻璃体腔注射EPO对目前治疗无效的顽固性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患者有一定的疗效。就EPO及其受体在缺血性视网膜病变中的分子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红细胞生成素 受体 视网膜/缺血性病变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白内障手术技术发展相关并发症的演变 被引量:7
16
作者 鲍永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7-200,共4页
任何一种手术治疗方式都存在着发生相应手术并发症的风险,眼科手术也是如此。近年来,白内障手术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但临床上一些新的白内障手术相关并发症也逐渐呈现,眼科医生认识和了解这些并发症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有助于进一... 任何一种手术治疗方式都存在着发生相应手术并发症的风险,眼科手术也是如此。近年来,白内障手术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但临床上一些新的白内障手术相关并发症也逐渐呈现,眼科医生认识和了解这些并发症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有助于进一步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优势,减少或避免可能出现的相关并发症,从而提高白内障手术的疗效,改善患者的视觉质量,同时对于各种手术技术相关并发症的认真剖析和有效防范也可以进一步促进新技术的改进和医疗器械的创新。因此,重视随着白内障手术技术不断发展而衍生的相关并发症的演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手术疗法 并发症 技术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动力疗法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时代的存在价值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明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13-716,共4页
新生血管类眼底疾病是导致患者中心视力严重丧失的常见原因之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病理性新生血管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抗VEGF药物的研发及广泛的临床应用改变了很多新生血管类疾病的预后,使这类疾病的... 新生血管类眼底疾病是导致患者中心视力严重丧失的常见原因之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病理性新生血管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抗VEGF药物的研发及广泛的临床应用改变了很多新生血管类疾病的预后,使这类疾病的治疗逐步进入了抗VEGF时代,特别是对以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疾病的治疗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改变了既往以光动力疗法(PDT)为主的wAMD治疗模式。虽然PDT在AMD治疗中退居次要地位,但仍然具有存在的意义,对于特殊情况下的AMD和特殊的CNV病灶,以及一些特定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疗法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湿性 脉络膜 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血浆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的纯化及其诱导玻璃体后脱离的研究
18
作者 陈玮志 董建强 黎晓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90-696,共7页
背景近年来关于药物性玻璃体溶解的研究已陆续开展,主要包括软骨素酶、透明质酸酶、分散酶和纤维蛋白溶解酶等几大酶类,有些已应用于临床试验。然而对源于人脐带血浆的纤维蛋白溶解酶用于实验性诱导动物眼玻璃体后脱离(PVD)的研究... 背景近年来关于药物性玻璃体溶解的研究已陆续开展,主要包括软骨素酶、透明质酸酶、分散酶和纤维蛋白溶解酶等几大酶类,有些已应用于临床试验。然而对源于人脐带血浆的纤维蛋白溶解酶用于实验性诱导动物眼玻璃体后脱离(PVD)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从人脐带血血浆中实现有活性的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的提取及纯化,并探讨其在诱导PVD方面的初步作用。方法利用低温醇沉液相分离法从人脐带血血浆中获得较纯的纤维蛋白溶解酶原(Pig)并进行活性测定。取新鲜离体猪眼25只,分为5组。第一组作为正常对照,第二组每只眼玻璃体腔注入0.1ml平衡盐溶液(BSS),第三组每只眼注入0.1ml含1000Ixmol/(min·L)的重组链激酶(r-sK),第四组每只眼注入0.1ml含1000tzmol/(min·L)的r—sK联合0.1ml含3μmol/(min·L)的Plg(r—SK+Plg),第五组每只眼注入0.1ml1000μmol/(min·L)的r—sK联合0.1ml3~mol/(min·L)的人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标准品(r—SK+Plg标准品),各组药物均经睫状体平坦部注射,37℃孵育60min后常规固定,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视网膜形态学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成功从人脐带血血浆中获得了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的分离及提取,初步纯化后获得有潜在纤溶活性的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动物实验发现正常对照组、BSS组及r—SK组均未见PVD。除r—SK+Pig标准品组外,r—SK+PIg组的猪眼后极部发生PVD,视网膜内界膜表面较光滑,光学显微镜及电镜下视网膜的组织结构和细胞结构均未见异常。结论纤维蛋白溶解酶原能够通过低温醇沉联合液相分离方法从人脐带血血浆中获得并且具有潜在纤维蛋白溶解活性。1000μmol/(min·L)r—SK与3μmol/(min·L)Plg联合注入离体猪眼玻璃体腔60min可以诱发后极部PVD,对视网膜未见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纤维蛋白溶解酶原 重组链激酶 脐带血 玻璃体后脱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德胜社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远程筛查系统的应用 被引量:12
19
作者 梁舒婷 才艺 +4 位作者 白向丽 仝其哲 邓洵 石璇 黎晓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0-45,共6页
目的开发远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筛查系统,评估社区DR远程筛查系统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于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社区DR远程筛查系统,... 目的开发远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筛查系统,评估社区DR远程筛查系统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于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社区DR远程筛查系统,于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联合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北京德胜社区开展糖尿病患者的基线特征调查,共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1355例2473眼行视力检查,并以免扩瞳数码眼底照相机和互联网传输技术为基础,在社区采集受检者眼前节及眼底图像,传输图像至医院读片中心,由有经验的医师分析图像后反馈结果,比较远程筛查系统与传统扩瞳检查法DR筛查结果与分级的一致性,并分析2种筛查方式的优劣势。结果受检眼的视力分布:视力≤0.05者103眼,占4.2%;视力〉0.05~0.3者780眼,占31.5%;视力〉0.3者1590眼,占64.3%。远程筛查系统的眼底照片读片与扩瞳后检眼镜检查DR诊断分级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95),二者对黄斑水肿诊断的一致性良好(Kappa=0.763);二者对有无视网膜光凝及光凝分级的诊断结果一致(Kappa=1.000)。远程筛查单个样本用时约10min,明显短于扩瞳后眼底检查的23min,远程筛查系统的随访率为75.2%。结论本研究组建立的DR远程筛查系统与传统扩瞳眼底检查的结果一致性好,加入随访要求的DR分级标准的筛查随访率高,可以满足DR筛查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 群体筛查 医疗服务可及性 远程医疗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elin/APJ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莉 白玉婧 姜燕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36-939,共4页
Apelin作为一种重要的内源性活性肽,是孤儿G蛋白偶联受体APJ的天然配体。Apelin/APJ系统具有调节血压和体液平衡、正性肌力、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摄水、调节垂体激素释放和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侵入等多种生物学效应,从... Apelin作为一种重要的内源性活性肽,是孤儿G蛋白偶联受体APJ的天然配体。Apelin/APJ系统具有调节血压和体液平衡、正性肌力、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摄水、调节垂体激素释放和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侵入等多种生物学效应,从而在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中显示出多种生物学效应。近年研究发现,apelin/APJ系统通过对内皮细胞增生、迁移以及成管的诱导,可以调节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长。在体外动物模型的研究中,也同样证实apelin/APJ系统在视网膜血管的发育和异常生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就apelin/APJ在视网膜血管疾病中的生理作用,及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和脉络膜新生血管等病理模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ELIN APJ 视网膜 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