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镜下LCPL征象对胃黏膜高危肠上皮化生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郑喜鹏 潘惠琳 +8 位作者 吴林育 侯永英 刘琴 马强 秦修远 刘凯军 王斌 陈东风 王涛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07-416,共10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亮蓝嵴(light blue crest,LBC)包绕的乳头状区域(LBC capsuling papillary lesion,LCPL)征象在高危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简称“肠化”)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在陆军特色医学... 目的探讨内镜下亮蓝嵴(light blue crest,LBC)包绕的乳头状区域(LBC capsuling papillary lesion,LCPL)征象在高危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简称“肠化”)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在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接受内镜检查及活检的314例患者(共352块活检样本)。采用HE染色及高铁二胺-阿尔新蓝(high iron diamine-alcian blue,HID-AB)染色(诊断高危肠化的金标准)检查样本的组织学类型及肠化类型,并据此将样本分为慢性炎症组、低危肠化组、高危肠化组、高-中分化肠型胃癌组、低分化肠型胃癌组。结合活检部位内镜下图像,统计分析LCPL在各组中的阳性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LCPL征象与高危肠化的关系,以及与LCPL相关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等指标,评价LCPL对高危肠化的诊断效能。结果LCPL征象在高危肠化组的阳性率达75.70%,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均<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CPL与高危肠化密切相关(OR=30.286,95%CI:13.528~67.804,P<0.001)。LCPL征象诊断高危肠化的灵敏度为69.84%、特异度为93.75%、约登指数为0.636、曲线下面积为0.818(95%CI:0.773~0.857);除灵敏度指标外,上述各诊断效能参数均显著优于诊断肠化与否的传统内镜下征象LBC(P均<0.001)。并且,LCPL征象的判别不易受到患者年龄(OR=1.130,95%CI:0.709~1.800,P=0.607)、病变部位(胃角:OR=2.360,95%CI:0.732~7.613,P=0.151;胃窦:OR=2.257,95%CI:0.756~6.744,P=0.145)、是否合并消化性溃疡(OR=1.085,95%CI:0.208~5.652,P=0.923)等因素的影响;94.12%的阳性、66.94%的阴性LCPL征象可在3 s内被快速识别(OR=4.536,95%CI:1.372~14.997,P=0.013)。结论内镜下LCPL征象在诊断胃黏膜高危肠化中有较好效能,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上皮化生 胃癌 内镜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形细胞肿瘤p53蛋白和PCNA免疫组化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14
2
作者 卞修武 史景泉 +1 位作者 柳凤轩 王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9-22,共4页
应用免疫组化和图象分析技术对人脑星形细胞肿瘤中抑癌基因p53蛋白(47例)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97例)的定位、分布及反应强度与分级和预后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3种p53蛋白抗体的阳性率为23.4%~6... 应用免疫组化和图象分析技术对人脑星形细胞肿瘤中抑癌基因p53蛋白(47例)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97例)的定位、分布及反应强度与分级和预后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3种p53蛋白抗体的阳性率为23.4%~66.7%,其中CM-1抗体阳性率高于pAb1801和pAb240;p53表达水平在Ⅱ~Ⅳ级高于1级,并与PCNA标记指数之间相关。PCNA反应强度既与分级相关,又与预后相关,对于分析星形细胞瘤增殖活性和恶性程度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细胞瘤 免疫组化 P53蛋白 增殖细胞核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肉瘤病理组织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高奉浔 李增鹏 苏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23-227,共5页
本文报告120例骨肉瘤,光镜复查全部组织切片,典型肿瘤性骨样组织只见于83%的骨肉瘤中。查见肿瘤性骨样组织不是诊断骨肉瘤不可缺少的条件,但肉瘤性基质、异型性骨母细胞、间变型巨细胞、软骨肉瘤和纤维肉瘤性肿瘤背景有诊断意义。文章... 本文报告120例骨肉瘤,光镜复查全部组织切片,典型肿瘤性骨样组织只见于83%的骨肉瘤中。查见肿瘤性骨样组织不是诊断骨肉瘤不可缺少的条件,但肉瘤性基质、异型性骨母细胞、间变型巨细胞、软骨肉瘤和纤维肉瘤性肿瘤背景有诊断意义。文章论讨了肿瘤性骨样组织与假性骨样组织(纤维透明胶原)的鉴别诊断。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48例外科切除的骨肉瘤标本与5种特异性标记物(actin多克隆抗体,BMP、vimentin、Ⅳ型胶原单克隆抗体和UEA-1)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单克隆BMP、vimentin、Ⅳ型胶原,多克隆actin和UEA-1阳性表达;BMP、vimentin、UEA-1和/或actin阳性表达以及BMP、vimentin和/或actin阳性表达时,对骨肉瘤的诊断有价值。但是,必须指出5种标记物对纤维透明胶原与骨样基质的鉴别无价值。作者认为标记物的正确配套使用,可提高对骨肉瘤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 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成骨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肉瘤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4
4
作者 王东 高奉浔 陈俐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415-417,共3页
应用单克隆抗体PC10免疫组化方法半定量分析了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50例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关系。PCNA阳性强级者预后差,其中半定量分级与骨肉瘤术后生存期呈显著负相关。PCNA表达与骨肉瘤组织学分级及骨样组... 应用单克隆抗体PC10免疫组化方法半定量分析了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50例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关系。PCNA阳性强级者预后差,其中半定量分级与骨肉瘤术后生存期呈显著负相关。PCNA表达与骨肉瘤组织学分级及骨样组织分化程度相关。此外,本组病例中还发现一般认为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的低分化骨肉瘤中PCNA表达弱级者,生存期较长。结果表明,原位检测PCNA的表达是石蜡切片肿瘤细胞动力学分析的有效方法,比传统形态学分级判断骨肉瘤预后更为客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抗原 预后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浸泡弹烧复合伤血细菌学与内脏病理学的变化 被引量:3
5
作者 陈强 赖西南 +1 位作者 葛衡江 牟江洪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19-420,共2页
目的探讨海水浸泡弹烧复合伤伤后血液细菌学变化与内脏病理学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建立海水浸泡弹烧复合伤模型后,依模型将15只成年杂种犬随机分为单纯弹烧复合伤组(简称非浸泡组,7只)和海水浸泡弹烧复合伤组(简称浸泡组,8只),于伤后即... 目的探讨海水浸泡弹烧复合伤伤后血液细菌学变化与内脏病理学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建立海水浸泡弹烧复合伤模型后,依模型将15只成年杂种犬随机分为单纯弹烧复合伤组(简称非浸泡组,7只)和海水浸泡弹烧复合伤组(简称浸泡组,8只),于伤后即刻和4、7、10、20、28h共6个时相点抽取静脉血进行血细菌培养。另于伤后28h和濒死期将动物活杀,取心、肝、肺、肾行病理学观察。结果浸泡组动物菌血症出现较早且严重。导致菌血症的细菌来源复杂,不仅有肠道菌群,还有海水特有菌群和皮肤常驻菌群。在内脏器官组织病理学上,不仅有不同程度的血液循环障碍及退行性变,还有严重的炎症反应。结论在海水浸泡弹烧复合伤中,伤后出现的严重菌血症进一步加重了内脏器官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浸泡 弹烧复合伤 组织病理学 细菌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学评分在炎症性肠病疾病活动性评估中的应用与进展
6
作者 冯阳阳 肖华亮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29-934,共6页
组织学评估是衡量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疾病活动性详细而准确的方法。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中,即便内镜学缓解,但组织学存在活动性与较高的复发率、需要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和出现并发症有关... 组织学评估是衡量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疾病活动性详细而准确的方法。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中,即便内镜学缓解,但组织学存在活动性与较高的复发率、需要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和出现并发症有关。因此,组织学缓解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治疗目标。该文介绍了IBD疾病活动性评估的临床意义,着重对已验证和新提出的有关IBD组织学评分进行综述并探讨未来研究需求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 组织学 评分 组织学缓解 文献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外双门静脉畸形合并肝纤维化1例
7
作者 李轩 王瀚苇 +3 位作者 曾琳岚 刘衡 马强 王舒楠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25-1026,共2页
患者女,25岁,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呕血、黑便,当地医院诊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先天性肝纤维化”,行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12天前再次出现间断性呕血,伴全身乏力;4年前因体检提示“贫血”而接受输血治疗。查体:肝脏未... 患者女,25岁,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呕血、黑便,当地医院诊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先天性肝纤维化”,行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12天前再次出现间断性呕血,伴全身乏力;4年前因体检提示“贫血”而接受输血治疗。查体:肝脏未触及,脾大至肋下约4 cm。实验室检查:红细胞2.26×10^(12)/L,血红蛋白39.8 g/L,总蛋白64.3 g/L,白蛋白39.8 g/L,凝血酶原时间14.4 s,D-二聚体461.02μg/L(DD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 血管畸形 肝硬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在性囊性胃炎CT及MRI表现
8
作者 杨倩 袁晶 +4 位作者 毛锐利 薛志颖 钟鹏 张伟国 刘春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7-280,共4页
目的观察深在性囊性胃炎(GCP)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确诊的GCP患者,观察病灶CT及MRI表现。结果17例GCP中,16例(16/17,94.12%)为单发、1例(1/17,5.88%)为弥漫性多发病灶;5例(5/17,29.41%)位于胃底、4例(4/17,2... 目的观察深在性囊性胃炎(GCP)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确诊的GCP患者,观察病灶CT及MRI表现。结果17例GCP中,16例(16/17,94.12%)为单发、1例(1/17,5.88%)为弥漫性多发病灶;5例(5/17,29.41%)位于胃底、4例(4/17,23.53%)位于胃体,位于贲门及胃窦各3例(3/17,17.65%),1例(1/17,5.88%)位于幽门、1例(1/17,5.88%)为弥漫性分布。10例(10/17,58.82%)平扫CT表现为胃壁局部等密度增厚,增强后黏膜均匀强化。5例(5/17,29.41%)囊性为主病灶CT表现为黏膜下囊状隆起,向胃腔内生长,呈类圆形或长椭圆形等低密度,增强后黏膜呈三明治样强化;其中2例MRI表现为病灶局限于黏膜下,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示弥散不受限,增强模式与CT一致。2例(2/17,11.77%)囊实性病灶平扫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增强后呈肿块样分层强化。结论GCP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炎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DH1突变型胶质母细胞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曾英 钟鹏 +4 位作者 朱祥风 林俐 杜娟 肖华亮 郭乔楠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34-743,共10页
目的探讨IDH1突变型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IDH1-mutant,GBM IDH1-mu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14-2018年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病理科10例GBM IDH1-mut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其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检测其分子改变,并复... 目的探讨IDH1突变型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IDH1-mutant,GBM IDH1-mu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14-2018年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病理科10例GBM IDH1-mut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其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检测其分子改变,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GBM IDH1-mu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机制。结果GBM IDH1-mut患者10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28~63岁;7例累及额叶,以头昏、头痛为主要症状,5例有胶质瘤病史。显微镜下观察GBM IDH1-mut共同形态学特征为细胞密集,细胞呈圆形、梭形、多角形,细胞异型明显,核分裂象易见,微血管增生、坏死。微血管增生以肾小球样微血管增生为主,坏死表现为栅栏状坏死和凝固性缺血性坏死,根据累及范围分为大片和局灶。8例GBM IDH1-mut周围见WHOⅡ/Ⅲ胶质瘤成分。免疫组化结果:GFAP、Nestin、IDH1呈阳性表达,Olig-2可见不同程度表达(9/10),P53呈弥漫阳性表达(9/10);ATRX均不表达;Ki-67标记指数为10%~80%,而肿瘤细胞NeuN、NF、CD68、Syn、CD34均为阴性,CD34血管内皮细胞阳性。分子病理结果:10例均见IDH1R132H突变,9例MGMT启动子发生甲基化,1p/19q未缺失(0/4),未检测到TERT突变和BRAFV600E突变(0/3)。结论GBM IDH1-mut少见,坏死局限和微血管增生不显著提示预后较好,坏死广泛和微血管显著增生提示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DH1突变型胶质母细胞瘤 免疫组化 临床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碰撞癌9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谌燕 卢春霖 +1 位作者 肖华亮 赵连花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89-1192,共4页
目的探讨食管碰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食管碰撞癌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9例碰撞癌中,7例男性,2例女性,年龄54~74岁,平均64岁。肿瘤好发部位为食管中下段,为单个肿块,最大... 目的探讨食管碰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食管碰撞癌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9例碰撞癌中,7例男性,2例女性,年龄54~74岁,平均64岁。肿瘤好发部位为食管中下段,为单个肿块,最大径0.5~4.0 cm,平均约2.3 cm。形态学上,鳞状细胞癌碰撞小细胞癌6例,鳞状细胞癌碰撞腺样囊性癌1例,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碰撞腺样囊性癌1例,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碰撞横纹肌肉瘤1例,可识别的两种成分无移行及过渡,间隔以纤维结缔组织。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0.5~6年,其中4例存活,3例死亡。结论食管碰撞癌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困难,术后病理检查是唯一的确诊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充分取材,避免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碰撞癌 免疫组织化学 临床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腺瘤样腺癌7例临床病理学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谌燕 肖华亮 赵连花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15-1518,共4页
目的探讨肠腺瘤样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肠腺瘤样腺癌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7例腺瘤样腺癌中,4例男性,3例女性,年龄33~77岁,平均55岁。位于结直肠6例,空肠1例。6例为单个... 目的探讨肠腺瘤样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肠腺瘤样腺癌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7例腺瘤样腺癌中,4例男性,3例女性,年龄33~77岁,平均55岁。位于结直肠6例,空肠1例。6例为单个肿块,1例为2个肿块合并数百上千枚息肉。肿块中位最大径4.5 cm(范围2.0~7.0 cm)。6例行术前活检,均被诊断为腺瘤。根治性标本5例为纯腺瘤样腺癌,2例为混合性腺瘤样腺癌。5例纯腺瘤样腺癌病例:2例T1期,1例T2期,2例T3期,均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2例混合性病例分别为T1N0期和T2N1期(1/17淋巴结转移),后者在术后27个月出现脾、肺转移。7例患者随访时间2~44个月,均存活。结论腺瘤样腺癌是一种少见的结直肠癌亚型,活检时易被误诊为腺瘤,总体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腺瘤样腺癌 临床病理特征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发于子宫颈的套细胞淋巴瘤1例
12
作者 罗丽平 冯阳阳 +1 位作者 魏世蓉 肖华亮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112,共2页
患者女性,45岁,因阴道异常出血于外院就诊。子宫颈活检组织病理诊断: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建议上级医院会诊。2020年12月15日于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病理科会诊,子宫颈活检组织病理诊断:套细胞淋巴瘤(母细胞样型),但临床表现不支持,请临... 患者女性,45岁,因阴道异常出血于外院就诊。子宫颈活检组织病理诊断: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建议上级医院会诊。2020年12月15日于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病理科会诊,子宫颈活检组织病理诊断:套细胞淋巴瘤(母细胞样型),但临床表现不支持,请临床完善相关检查,排除系统性淋巴瘤累及该部位可能。随后患者就诊于我院妇科,临床检查阴道异常出血且不伴发热、盗汗、消瘦及淋巴结肿大等临床表现;PET-CT示左侧乳腺7点钟方向距离乳头约3 cm处可见一结节,其余脏器未见明确占位性病变;另行右侧髂后上棘穿刺活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细胞淋巴瘤 子宫颈 诊断 鉴别诊断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肉瘤组织蛋白酶D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1
13
作者 肖华亮 王东 +1 位作者 李增鹏 陈俐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9-112,共4页
目的:探讨骨肉瘤组织蛋白酶D表达与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及骨肉瘤预后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85例骨肉瘤细胞增核抗原(PCNA)及组织蛋白酶D(Cath-D)的表达,计算其标记指数(Labelinginde... 目的:探讨骨肉瘤组织蛋白酶D表达与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及骨肉瘤预后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85例骨肉瘤细胞增核抗原(PCNA)及组织蛋白酶D(Cath-D)的表达,计算其标记指数(Labelingindex即LI)。结果:Cath-DLI在6%~98.5%之间,PCNALI在9%~98%之间,Cath-DLI与骨肉瘤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及Dahilin分型无关,而与WHO1993年新分型,Price分级及PCNALI密切相关。生存率分析显示Cath-DLI<62.5%的骨肉瘤预后较好,>62.5%的骨肉瘤预后较差。结论:骨肉瘤Cath-D表达与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及生存率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组织蛋白酶D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E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云嵩 范士志 +5 位作者 王东 杨镇洲 向德兵 李增鹏 陈建明 蒋耀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776-778,共3页
目的探讨脱嘌呤/嘧啶核酸内切酶(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ease,APE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3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36例正常肺组织中APE1的表达情况,按染色强度将其分为低... 目的探讨脱嘌呤/嘧啶核酸内切酶(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ease,APE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3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36例正常肺组织中APE1的表达情况,按染色强度将其分为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并分析APE1在非小细胞肺癌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正常肺组织及肺癌组织均有APE1表达,但正常肺组织以细胞核表达为主,肺癌组织主要在细胞质表达;APE1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组织类型无明显关系;生存分析显示APE1的表达强弱与患者的预后明显相关。结论APE1蛋白表达增强与定位的改变与肺癌发生及发展有关,APE1基因表达增强可能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E1 非小细胞肺癌 DNA损伤与修复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检测P504s和Claudin-4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6
15
作者 毕罡 毛成毅 +3 位作者 江军 张尧 张军 龙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2195-2198,共4页
目的通过联合检测α-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P504s)和紧密连接蛋白-4(Claudin-4)在不同危险因素等级前列腺癌中的表达,探讨P504s和Claudin-4表达在前列腺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病理组织库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的前列腺手术或穿... 目的通过联合检测α-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P504s)和紧密连接蛋白-4(Claudin-4)在不同危险因素等级前列腺癌中的表达,探讨P504s和Claudin-4表达在前列腺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病理组织库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的前列腺手术或穿刺标本共154例,按照病理诊断分为前列腺癌组84例,年龄52~83(70.9±7.3)岁;前列腺增生组70例,年龄51~85(68.2±7.4)岁。对2组标本组织采用组织芯片技术,构建组织芯片,S-P法检测P504s和Claudin-4蛋白的表达,并与前列腺癌预后进行相关性对比分析。结果 P504s和Claudin-4蛋白在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前列腺癌组织(P<0.01)。P504s蛋白在不同Gleason评分前列腺癌组间阳性表达率没有明显差异;在不同分期前列腺癌组间的阳性表达率亦未见明显差异。而Claudin-4蛋白在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6分和≥7分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98%和74.42%,两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前列腺癌分期≤T2a期和≥T2b期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26%和78.26%,两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504s和Claudin-4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和进展相关,Claudin-4在危险等级越高的前列腺癌中的表达越高,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前列腺癌的检出并对预后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P504S CLAUDIN-4 组织芯片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淋巴瘤细胞凋亡和bcl-2、p53蛋白表达 被引量:5
16
作者 肖华亮 李增鹏 +1 位作者 牟江洪 王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09-212,共4页
目的 :探讨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 (MALT)淋巴瘤中细胞凋亡特点及其与bcl 2、p5 3基因蛋白表达的关系。 方法 :应用TdT酶介导生物素化dUTP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技术 ,显示肿瘤凋亡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显示bcl 2、p5 3基因蛋白表达。... 目的 :探讨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 (MALT)淋巴瘤中细胞凋亡特点及其与bcl 2、p5 3基因蛋白表达的关系。 方法 :应用TdT酶介导生物素化dUTP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技术 ,显示肿瘤凋亡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显示bcl 2、p5 3基因蛋白表达。结果 :低度恶性 ,低高混合恶性 ,以及高度恶性组肿瘤细胞凋亡率平均分别为 (0 2 5± 0 12 ) %、(0 46± 0 2 4) %及 (1 32± 0 35 ) % ;而三组bcl 2阳性率分别为 83%、61 6 %及 43 7%。高度恶性组与低度恶性组bcl 2阳性率及凋亡发生率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bcl 2表达与凋亡率呈显著负相关 (P <0 0 5 ) ;86例肿瘤组织中 ,p5 3阳性者 2 7例 (30 % ) ,其中低度恶性组 3例 ,混合恶性组 3例 ,高度恶性组 2 1例。高度恶性组 p5 3阳性率高于其余两组。p5 3表达与bcl 2表达著负相关 (P <0 0 5 )。结论 :在胃MALT淋巴瘤中 ,随着组织学分级的提高 ,凋亡细胞显著增多 ,凋亡在肿瘤发生发展转化中起重要作用。p5 3和bcl 2均为重要的凋亡调控基因 ,在胃MALT淋巴瘤从低度恶性到高度恶性的转化中 ,p5 3和bcl 2基因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 细胞凋亡 P53 BCL-2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肉瘤VEGF、bFGF,TGF-β_1和TAF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东 肖华亮 +1 位作者 李增鹏 陈俐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85-388,共4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受体和肿瘤源性粘附因子(TAF)在骨肉瘤中的表达特点,以及它们与肿瘤内微血管密度和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受体和肿瘤源性粘附因子(TAF)在骨肉瘤中的表达特点,以及它们与肿瘤内微血管密度和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形态计量检测80例骨肉瘤微血管密度(MVD),VEGF、bFGF、TGF-β1及其受体和TAF的表达,并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检测上述因素和预后的关系。结果:80例骨肉瘤中,VEGF/KDR强阳性42例(52.5%),bFGF/bFGFr阳性46例(57.5),TGFβ1/TGFβ(RI)阳性31例(38.8%),TAF阳性36例(45%)。血管生成因子与其受体表达具有一致性,并与MVD值显著相关。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MVD和VEGF是影响骨肉瘤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VEGF、bFGF、FGF-β1和TAF是骨肉瘤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并通过促进血管生成影响病人的预后。其中MVD和VEGF是评估骨肉瘤病人预后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血管生成 肉瘤 VEGF BFGF TGF-β1 TA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咖啡酸苯乙酯对人大肠癌HCT116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向德兵 王东 +4 位作者 牟江洪 仲召阳 肖华亮 张沁宏 李增鹏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953-955,共3页
目的观察咖啡酸苯乙酯(CAPE)对人大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以大肠癌细胞株HCT116为研究对象,对20只BALB/c裸鼠建立人大肠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0只。治疗组以CAPE5mg/d,观察两组第7、14、21、28天皮... 目的观察咖啡酸苯乙酯(CAPE)对人大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以大肠癌细胞株HCT116为研究对象,对20只BALB/c裸鼠建立人大肠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0只。治疗组以CAPE5mg/d,观察两组第7、14、21、28天皮下移植瘤生长情况及裸鼠体重的变化;治疗结束时取肿瘤组织及心、肝、肺、肾、肠等行病理组织学检查,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结果CAPE对HCT116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瘤体重量明显降低、体积减小(P<0.01),坏死面积显著增加,凋亡指数明显升高,但对裸鼠体重无明显影响,心、肝、肺、肾、肠等组织未见明显病理学改变。结论CAPE具有抑制人大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作用,可能与其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酸苯乙酯 结直肠肿瘤 细胞凋亡 肿瘤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E1在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谢家印 仲召阳 +2 位作者 李增鹏 向德兵 王东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105-1107,共3页
目的探讨DNA损伤修复基因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APE1)在鼻腔NK/T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对64例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和10例正常淋巴结中APE1的表达及定位进行检测,并通过图像分析系统计算其积分光密度值。同时... 目的探讨DNA损伤修复基因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APE1)在鼻腔NK/T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对64例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和10例正常淋巴结中APE1的表达及定位进行检测,并通过图像分析系统计算其积分光密度值。同时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TUNEL法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变化。结果APE1在淋巴瘤中存在胞质、胞核和胞核/胞质表达,且以胞核表达明显,其中APE1阳性分度在复发/难治组、无复发/难治组、正常对照组鼻腔NK/T细胞中依次降低(P<0.01)。APE1高表达多伴随着细胞增殖升高和凋亡减少。APE1表达的程度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结论APE1基因表达强度与淋巴瘤的疗效有关,APE1基因表达增强可能是NK/T淋巴瘤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NK/T细胞 鼻腔 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 DNA损伤 DNA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肉瘤p53蛋白过度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东 陈俐 +1 位作者 高奉浔 王爱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496-499,共4页
目的:研究骨肉瘤p53蛋白过度表达与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以及它们对骨肉瘤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形态计量的方法检测80例骨肉瘤p53蛋白表达以及MVD计数。结果:p53蛋白过度表达与MVD密切相... 目的:研究骨肉瘤p53蛋白过度表达与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以及它们对骨肉瘤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形态计量的方法检测80例骨肉瘤p53蛋白表达以及MVD计数。结果:p53蛋白过度表达与MVD密切相关,而且两者均为影响骨肉瘤预后的重要因素,依相对危险度大小依次为p53>MVD。结论:结果证实p53基因对MVD有调节作用,p53蛋白过度表达是肿瘤重要的血管生成表型之一。p53蛋白和MVD是判估骨肉瘤预后有价值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血管生成 P53基因 骨肉瘤 微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