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龙江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土壤热通量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韦昌雷 王立中 +2 位作者 刘学爽 赵希宽 刘三章 《防护林科技》 2014年第5期5-7,共3页
利用气象梯度观测塔安装的土壤热通量板和净辐射传感器等设备对大兴安岭的兴安落叶松林土壤热通量的特征及与净辐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cm土壤热通量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均呈现出"S"形,土壤热通量在年度6月达到最大值74... 利用气象梯度观测塔安装的土壤热通量板和净辐射传感器等设备对大兴安岭的兴安落叶松林土壤热通量的特征及与净辐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cm土壤热通量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均呈现出"S"形,土壤热通量在年度6月达到最大值747.35W·m-2,12月达到最小值-394.55 W·m-2,全年总土壤热通量为738.89 W·m-2,全年土壤总的热通量为正值,土壤为热汇。对5cm土壤热通量和冠层净辐射相关性进行了回归分析,无论在日尺度还是在年尺度上均达到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兴安落叶松林 土壤热通量 净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瓮河湿地多年冻土活动层地温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韦昌雷 王立中 +3 位作者 刘芳蕊 刘学爽 赵希宽 王峰 《温带林业研究》 2019年第3期37-40,共4页
【目的】本文利用黑龙江嫩江源森林国家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冻土观测场2012-2013年冻土活动层与土壤热通量观测资料,分析了大兴安岭南瓮河湿地多年冻土活动层地温变化规律,以期为大兴安岭地区冻土观测研究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方... 【目的】本文利用黑龙江嫩江源森林国家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冻土观测场2012-2013年冻土活动层与土壤热通量观测资料,分析了大兴安岭南瓮河湿地多年冻土活动层地温变化规律,以期为大兴安岭地区冻土观测研究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方法】用地温传感器(109,CSI,USA)和土壤含水量传感器(CS616,CSI,USA)分别测量不同深度(5、10、20、30、40、50、60、70、80、100、120、140、160、180 cm)土壤温度和土壤体积含水量;用空气温湿度传感器(HMP45C,Vaisale,USA)测量地上150 cm处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用土壤热通量(HFP01SC,Hukseflux,USA)测量5和10cm深度的土壤热通量。通过数据采集器(CR1000,Campbell,USA)采集,每10 min自动记录一次平均值。【结果】多年冻土活动层地温与气温的变化规律相一致,气温对土壤温度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时滞,滞后时间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大而增大;在整个年度冻融循环中,土壤各层都经历降温、开始冻结、完全冻结、升温、开始融化、完全融化的过程。不同深度开始冻结的时间相差不大,但融化时间相差较大,在冻融循环中,冻结过程耗时明显小于融化过程;多年冻土活动层土壤热通量与表层温度均呈现周期性变化。在表层冻结过程中,土壤热通量变化剧烈,完全冻结全变化趋于平缓。【结论】通过研究南瓮河湿地多年冻土活动层地温的动态变化,对该区冻土活动层地温变化过程及规律有了初步了解,为进一步研究湿地冻土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湿地 活动层 多年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山野菜老山芹栽培技术 被引量:14
3
作者 信小娟 刘成学 李玉成 《防护林科技》 2016年第8期120-121,共2页
通过对大兴安岭野生老山芹的研究,发现老山芹在0.6郁闭度条件下生长最佳。在土壤肥沃,pH值5.5-7.0,湿度均衡的环境,可保证幼苗良好生长。通过人工方式营造适合野生老山芹生长的环境,并在人工干预下总结出一套野生老山芹的栽培技术方案。
关键词 老山芹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道地药材关苍术仿生态培育技术 被引量:1
4
作者 信小娟 李玉成 +1 位作者 王黑子来 刘官久 《防护林科技》 2015年第4期106-107,共2页
结合苍术在大兴安岭地区分布和生长情况,就苍术仿生态培育技术,从选地、整地、播种育苗到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加工等均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和措施,可在同类地区推广应用,对促进林区经济转型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大兴安岭 苍术 仿生态 培育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道地药材黄芩仿生态培育技术
5
作者 信小娟 李玉成 +1 位作者 王黑子来 刘官久 《林业科技情报》 2016年第3期20-21,24,共3页
通过对大兴安岭道地药材黄芩的研究,发现野生黄芩的生长环境为半湿润半干旱的向阳山坡,一般坡度较缓,疏松肥沃、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腐殖质层厚沙质壤土和粟钙土,土壤微酸至中性,即pH值5.8~6.5适宜,坡度≤12°。本文通... 通过对大兴安岭道地药材黄芩的研究,发现野生黄芩的生长环境为半湿润半干旱的向阳山坡,一般坡度较缓,疏松肥沃、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腐殖质层厚沙质壤土和粟钙土,土壤微酸至中性,即pH值5.8~6.5适宜,坡度≤12°。本文通过人工方式营造适合野生黄芩的生长环境,并在人工干预下总结出一套仿生态的培育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黄芩 仿生态 培育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土壤有机碳库分析
6
作者 王立中 李慧仁 +2 位作者 赵希宽 刘学爽 胡林林 《防护林科技》 2014年第2期5-7,共3页
通过对大兴安岭5种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沼泽土有机碳含量最高,为166t·hm-2;其次为河滩森林土、草甸土、暗棕壤,分别为145.3、101.9、100.3t·hm-2;棕针土最低,为43.6t·hm-2。土壤有机碳含量近似于土壤有机... 通过对大兴安岭5种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沼泽土有机碳含量最高,为166t·hm-2;其次为河滩森林土、草甸土、暗棕壤,分别为145.3、101.9、100.3t·hm-2;棕针土最低,为43.6t·hm-2。土壤有机碳含量近似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分布趋势,也和土层厚度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库 大兴安岭 碳循环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度火烧对兴安落叶松-白桦林自然更新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刘学爽 李慧仁 +2 位作者 胡林林 韦昌雷 王立中 《防护林科技》 2018年第1期14-15,75,共3页
通过对大兴安岭重度火烧后的兴安落叶松-白桦林自然更新情况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白桦林重度火烧后,未被烧除的兴安落叶松能正常产生种子。火烧后3年,兴安落叶松自然更新数量为560株hm^(-2);火烧后6年,自然更新数量为1 533株... 通过对大兴安岭重度火烧后的兴安落叶松-白桦林自然更新情况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白桦林重度火烧后,未被烧除的兴安落叶松能正常产生种子。火烧后3年,兴安落叶松自然更新数量为560株hm^(-2);火烧后6年,自然更新数量为1 533株hm^(-2);火烧后10年为2 300株hm^(-2)。重度火烧区内,白桦几乎被烧光,白桦幼苗全部为萌生,3年、6年及10年其数量分别为750、2 560和6 530株hm^(-2)。火烧迹地自然更新幼苗中,兴安落叶松幼苗比例逐年降低,白桦幼苗比例不断增大,白桦表现出先锋树种更新能力及竞争适应性强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火烧 兴安落叶松 白桦 自然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强度火烧对兴安落叶松林自然更新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慧仁 王立中 +2 位作者 韦昌雷 刘学爽 胡林林 《防护林科技》 2016年第9期47-48,共2页
通过对中强度火烧迹地内兴安落叶松自自然更新情况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度火烧后,由于地被覆盖率的降低,增加了落叶松种子和土壤接触的机会,促进了兴安落叶松的自然更新。火烧后3年,落叶松自然更新数量达到2 350株·hm^(-2);火烧... 通过对中强度火烧迹地内兴安落叶松自自然更新情况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度火烧后,由于地被覆盖率的降低,增加了落叶松种子和土壤接触的机会,促进了兴安落叶松的自然更新。火烧后3年,落叶松自然更新数量达到2 350株·hm^(-2);火烧后6年达到4 572株·hm^(-2);火烧后9年,落叶松自然更新数量达到5 650株·hm^(-2)。而对照样地中,落叶松自然更新数量分别为1 550株·hm^(-2)、1 760株·hm^(-2)、1 435株·hm^(-2),远小于火烧迹地自然更新数量。通过采取适当的计划烧除措施可以促进落叶松的自然更新,有利于林分稳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系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强度火烧 兴安落叶松 自然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S和GIS支持的南瓮河自然保护区景观变化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立中 胡林林 +2 位作者 李慧仁 刘学爽 韦昌雷 《防护林科技》 2014年第3期16-18,21,共4页
利用2000年和2010年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并结合地面资料对南瓮河保护区景观空间格局的变化情况及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南瓮河自然保护区景观类型没有明显变化,主要以森林和草本沼泽为... 利用2000年和2010年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并结合地面资料对南瓮河保护区景观空间格局的变化情况及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南瓮河自然保护区景观类型没有明显变化,主要以森林和草本沼泽为主;森林沼泽和道路呈增加趋势,而沼泽化草甸、灌丛沼泽、永久性河流变化较小,呈现缓慢的减少趋势,森林群落呈现退化的趋势;景观异质性在增大,破碎化程度在提高;森林采伐和道路修建等人为干扰是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的驱动力之一,火灾引发的森林及沼泽湿地大面积过火是湿地干扰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 GIS 南瓮河自然保护区 景观变化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瓮河自然保护区落叶松林内降雨分配研究
10
作者 马吉军 赵希宽 +2 位作者 韦昌雷 刘学爽 王立中 《防护林科技》 2015年第2期14-15,18,共3页
通过对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2012年6月15日—9月25日落叶松林降雨的观测,研究了穿透雨、树干径流和树冠截留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黑龙江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测期间总降雨量为216.6 mm,穿透雨为121.6 mm,占总降雨量的56.2%,树冠截... 通过对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2012年6月15日—9月25日落叶松林降雨的观测,研究了穿透雨、树干径流和树冠截留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黑龙江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测期间总降雨量为216.6 mm,穿透雨为121.6 mm,占总降雨量的56.2%,树冠截留量为62.5 mm,占总降雨量的28.8%,径流量为32.5 mm,占总降雨量的15%;随着降雨量增加,穿透雨和径流量增加,树冠截留量减小;随着冠层减少,穿透雨和径流量增加,树冠截留量减少;树干径流量取决于降雨量、降雨强度和树冠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瓮河自然保护区 落叶松林 穿透雨 树干径流 树冠截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瓮河自然保护区典型林分土壤水文效应研究
11
作者 刘芳蕊 王立中 +1 位作者 刘学爽 韦昌雷 《防护林科技》 2018年第2期8-9,25,共3页
森林土壤的水文效应是评价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指标。以草类兴安落叶松林、白桦林和山杨林作为研究对象,对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型土壤水文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林型土壤容重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各林分类型土壤容重... 森林土壤的水文效应是评价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指标。以草类兴安落叶松林、白桦林和山杨林作为研究对象,对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型土壤水文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林型土壤容重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各林分类型土壤容重的顺序为草类兴安落叶松林(1.22g·cm^(-3))<草类白桦林(1.29g·cm^(-3))<草类山杨林(1.32g·cm^(-3))。(2)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草类兴安落叶松林最小,草类山杨林最大;毛管孔隙度草类白桦林最大,草类兴安落叶松林最小。(3)不同林型0~30cm土层土壤最大持水量差异较大,草类山杨林为1 514.78t·hm^(-2),最大;草类兴安落叶松林为1 397.53t·hm^(-2),最小。不同林型土壤有效贮水量为草类白桦林(127.33t·hm^(-2))<草类兴安落叶松林(135.81t·hm^(-2))<草类山杨林(202.01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瓮河自然保护区 林分土壤 物理性质 水文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烧对寒温带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赵凤君 王立中 舒立福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6-142,共7页
寒温带湿地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作用。火烧会导致寒温带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甚至永远无法恢复。深入了解火烧对寒湿带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可为火烧迹地生态恢复模式的提出及生态工程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从植被、土壤、水环境和野生动物等... 寒温带湿地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作用。火烧会导致寒温带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甚至永远无法恢复。深入了解火烧对寒湿带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可为火烧迹地生态恢复模式的提出及生态工程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从植被、土壤、水环境和野生动物等角度综合分析了火烧对寒温带湿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成果,以期深入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明确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温带 湿地 生态系统 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利用野生大豆创制育种资源和新品种的相关策略 被引量:3
13
作者 明英会 《种子科技》 2019年第16期151-151,153,共2页
分析了野生大豆的应用价值,以及如何利用野生大豆进行新品种创制,综合探究创制育种资源策略,为大豆生产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野生大豆 创制育种资源 新品种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洲白桦早期生长性状表现与优良家系选择 被引量:3
14
作者 兰士波 王雪松 《中国林副特产》 2009年第6期1-4,共4页
在测定分析欧洲白桦13个家系子代生长节律、适应性及早期性状表现的基础上,系统研究生长性状变异规律,并结合优树、子代测定林和子代苗期的生长表现,进一步开展优良家系选择。结果表明:各家系子代生长高峰期均集中在7月上旬至8月初,树... 在测定分析欧洲白桦13个家系子代生长节律、适应性及早期性状表现的基础上,系统研究生长性状变异规律,并结合优树、子代测定林和子代苗期的生长表现,进一步开展优良家系选择。结果表明:各家系子代生长高峰期均集中在7月上旬至8月初,树高和地径性状均呈正态分布,且家系间和家系内差异显著,家系间抗寒适应性差异较小。综合评价各项指标,筛选出5个生长稳定、遗传分化较小的优良家系,即:6#、9#、1#、10#及13#家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白桦 生长表现 遗传变异 家系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马尔科夫过程模拟和预测南瓮河自然保护区景观的动态演变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立中 胡林林 李慧仁 《防护林科技》 2014年第4期47-50,共4页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利用2000年Landsat ETM和2010年Landsat TM两个时期的假彩色合成影像作为信息源,获取南瓮河自然保护区景观类型的转化数据,确定相应的转移概率矩阵,应用马尔科夫过程模拟景观的动态演变情况和未来演变的...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利用2000年Landsat ETM和2010年Landsat TM两个时期的假彩色合成影像作为信息源,获取南瓮河自然保护区景观类型的转化数据,确定相应的转移概率矩阵,应用马尔科夫过程模拟景观的动态演变情况和未来演变的趋势。结果表明,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结构和功能正在发生着迅速的转变,森林和永久性河流面积有明显的减少趋势,而草本沼泽和森林沼泽有明显的增加趋势,森林群落逐渐退化。南瓮河自然保护区湿地正在向沼泽化和荒漠化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瓮河自然保护区 景观格局 马尔科夫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条件下大豆生产机械化技术 被引量:3
16
作者 明应会 《种子科技》 2018年第1期120-120,共1页
在我国的北方地区,热量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可以种两年三茬的作物,这种模式可以将大豆、小麦和玉米相互结合,依赖于机械化设备,使大豆的产量有所提升。其中很多农村地区采用秸秆还田模式,一方面可以提升土壤肥力,另一方面分解速度较快,... 在我国的北方地区,热量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可以种两年三茬的作物,这种模式可以将大豆、小麦和玉米相互结合,依赖于机械化设备,使大豆的产量有所提升。其中很多农村地区采用秸秆还田模式,一方面可以提升土壤肥力,另一方面分解速度较快,对于下一次作物的种植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北方地区很多政府都推荐采用小麦—大豆、小麦—玉米轮作的方式,一方面能够保证土壤的肥力,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病害,使粮食作物能够稳产、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大豆种植 机械化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五味子优良家系选择及设施栽培技术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雪松 兰士波 张晶海 《中国林副特产》 2010年第2期8-11,共4页
五味子家系间果粒数、果径、单果重3个性状差异极显著,通过对果实性状进行变异分析与综合评价,确定02号、10号、03号家系为优良家系,且3个家系单果重量较对照(CK)分别提高33.24%、26.73%、15.86%,果实直径较对照(CK)分别提高9.28%、12.... 五味子家系间果粒数、果径、单果重3个性状差异极显著,通过对果实性状进行变异分析与综合评价,确定02号、10号、03号家系为优良家系,且3个家系单果重量较对照(CK)分别提高33.24%、26.73%、15.86%,果实直径较对照(CK)分别提高9.28%、12.06%、16.16%。设施栽培采取50cm×50cm×35cm穴状定植方式,株行距0.35m×1.00m;以多枝蔓形式整形效果最佳,全株保留2~4条主蔓,主蔓间距15~20cm,并在主蔓枝上每20~30cm培养一个固定结果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五味子 家系选择 果实性状 变异分析 设施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S技术的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地上生物量初步估计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慧仁 王立中 +2 位作者 刘学爽 胡林林 韦昌雷 《防护林科技》 2016年第4期64-66,共3页
以黑龙江省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利用3S技术完成保护区内各地类的区划、判读,然后进行野外植被生物量实测工作。通过统计分析,得到研究区内植被地上生物量总量为1 284.96万t。保护区最大的景观格局为森林,面积占总面积的5... 以黑龙江省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利用3S技术完成保护区内各地类的区划、判读,然后进行野外植被生物量实测工作。通过统计分析,得到研究区内植被地上生物量总量为1 284.96万t。保护区最大的景观格局为森林,面积占总面积的58%,生物量占到总量的92%;其次是草本沼泽。二者面积占总面积的95%,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98.85%,是保护区内主要的景观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瓮河 生物量 3S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瓮河自然保护区湿地景观格局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林林 王立中 +3 位作者 李慧仁 刘学爽 韦昌雷 赵希宽 《防护林科技》 2015年第7期18-21,共4页
应用1989—2010年三期遥感影像,研究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森林是景观基质,草本沼泽是主体斑块,景观异质性较大;2000—2010年景观格局变化呈快速变化趋势,景观基质生态功能弱化,草本沼泽面积21年来首次超... 应用1989—2010年三期遥感影像,研究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森林是景观基质,草本沼泽是主体斑块,景观异质性较大;2000—2010年景观格局变化呈快速变化趋势,景观基质生态功能弱化,草本沼泽面积21年来首次超过森林;森林群落面积萎缩率高达34.02%,主要转化为森林沼泽;森林沼泽和道路面积增长率最大,分别达到80.94%和64.29%;景观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化,破碎化加剧,景观破碎化指数从1989年的0.245 3上升至2010年的0.449 8;火是最主要的驱动因子,道路修建、气候变化是重要的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温带 湿地 景观变化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瓮河自然保护区森林枯落物含水率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三章 王立中 赵希宽 《防护林科技》 2014年第2期12-13,共2页
通过对南瓮河自然保护区落叶松林、白桦林和草地内3种枯落物含水率的测定,确定其年变化规律,直观认识枯落物含水率变化原因。结果表明:5月和10—11月枯落物含水率较低,极为干燥;7—8月枯落物含水率较高,湿度较大;阔叶林枯落物含水率较高... 通过对南瓮河自然保护区落叶松林、白桦林和草地内3种枯落物含水率的测定,确定其年变化规律,直观认识枯落物含水率变化原因。结果表明:5月和10—11月枯落物含水率较低,极为干燥;7—8月枯落物含水率较高,湿度较大;阔叶林枯落物含水率较高,针叶林地枯落物含水率次之,草地枯落物含水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瓮河自然保护区 枯落物 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