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国外交学研究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
高飞
|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7
|
|
2
|
论西方外交官职业化的起源 |
王春英
李靖
|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3
|
全球政党伙伴关系的理论内涵、进程结构与实践路径 |
齐天赐
余科杰
|
《社会主义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4
|
对当前阶段中国公共外交的再认识 |
赵雪波
张键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7
|
|
5
|
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理论与方法 |
张清敏
|
《国际论坛》
|
2003 |
30
|
|
6
|
“后真相”与“假信息”: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公共外交的新动向 |
欧亚
吉培坤
|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6
|
|
7
|
中国的国家特性、国家角色和外交政策思考 |
张清敏
|
《太平洋学报》
CSSCI
|
2004 |
19
|
|
8
|
“价值观外交”:德国新政府的外交基轴? |
熊炜
姜昊
|
《国际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5
|
|
9
|
“逆全球化”现象与中国的外交应对 |
高飞
|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0
|
|
10
|
“小集团思维”:外交政策分析的特殊模式 |
张清敏
|
《国际论坛》
CSSCI
|
2004 |
11
|
|
11
|
中国外交的新重点——保护中国公民海外安全 |
夏莉萍
|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9
|
|
12
|
“一带一路”与中国在东南亚的“高铁外交”实践 |
任远喆
|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6
|
|
13
|
冷战后中国参与多边外交的特点分析 |
张清敏
|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6
|
|
14
|
外交政策分析中文化因素的作用与地位 |
张清敏
|
《国际论坛》
|
2003 |
18
|
|
15
|
美国与俄罗斯在中国的竞争型公共外交——基于两国驻华使馆新浪微博的分析 |
陈雪飞
|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4
|
|
16
|
碳责任与碳实力:后哥本哈根时代的国际秩序与中国碳外交 |
肖洋
|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4
|
|
17
|
新中国外交服饰:从不断探索到彰显文化自信 |
周加李
|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
2022 |
4
|
|
18
|
需求层次理论及其对外交决策研究的启示 |
高飞
肖玙
|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4
|
|
19
|
美国公众舆论与外交政策研究:进程与方向 |
任远喆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
|
|
20
|
海外撤离与大国外交 |
夏莉萍
|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
2011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