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中国周边水外交 被引量:23
1
作者 郭延军 《亚非纵横》 2015年第4期81-93,128,共13页
近年来,随着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变化,中国周边跨界水资源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无法绕开的一个议题,需要中国积极开展水外交,妥善处理有关矛盾和争议。本... 近年来,随着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变化,中国周边跨界水资源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无法绕开的一个议题,需要中国积极开展水外交,妥善处理有关矛盾和争议。本文选取中哈分水谈判和湄公河水资源治理两个案例,对中国现有水外交政策进行了梳理和评估,认为中国应当根据当前国际水外交的最新发展趋势,结合不同地区跨界水问题的现状和特点,实施差异化政策,从双边层面和区域层面不断调整和优化中国水外交,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水外交 周边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外交的学理分析与实践路径——“文明对话论”的视角 被引量:5
2
作者 杨悦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4-82,共9页
作为文化外交的最早实践者,西方国家形成了以西方文明中心论和国家利益观为出发点和目标的文化外交理论和实践路径。实践证明,西方国家实施的文化外交不但会造成文化和文明间关系的持续紧张,还会导致文明间的恶性竞争和冲突。为了更好... 作为文化外交的最早实践者,西方国家形成了以西方文明中心论和国家利益观为出发点和目标的文化外交理论和实践路径。实践证明,西方国家实施的文化外交不但会造成文化和文明间关系的持续紧张,还会导致文明间的恶性竞争和冲突。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化外交对人类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本文从“文明对话论”的视角,为文化外交的学理分析和实践路径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范式。文化外交应将“文明对话论”核心思想纳入文化外交决策和实践的全过程,以国家利益和国际利益相互统一为出发点,采用“核心价值—文明自觉—共同价值”的文明对话模式,实现文明自觉和全球文化认同的同时构建基于多元多维文明共存的和平的世界秩序。在实践层面,注重内外统筹,对内深挖文化的优秀思想,特别是挖掘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思想,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为文明间平等对话奠定基础,将“文明对话论”思想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深植“文明对话论”的社会土壤;对外一方面可借助联合国的天然合作平台,深化与联合国文明联盟的合作,也可利用主场外交,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搭建文明对话平台,协同培育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全球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外交 文明对话论 国家利益 文明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被引量:4
3
作者 吴琳 《国际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0-107,共18页
随着东盟主导机制受到瓶颈制约,“印太”概念的战略化推动竞争性话语不断走强,以及大国制度竞争对传统合作模式的削弱,亚洲区域合作的传统话语出现消退迹象。但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导致了新的合作需求的生成和增长。合作话语消退与合作需... 随着东盟主导机制受到瓶颈制约,“印太”概念的战略化推动竞争性话语不断走强,以及大国制度竞争对传统合作模式的削弱,亚洲区域合作的传统话语出现消退迹象。但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导致了新的合作需求的生成和增长。合作话语消退与合作需求增长之间形成二元张力,推动亚洲区域合作走向复合多元和竞合共生的新发展阶段。亚洲区域合作的未来走向关系到中国的周边秩序塑造。话语建构是确保中国区域合作理念“精准传播”和“区域化表达”的重要实现方式。中国应基于合作话语消退带来的多种挑战和疫病大流行催生而来的新合作需求,着手推动激活东盟主导、发展和平与规则秩序等合作,培育亚洲区域合作新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区域合作 合作话语建构 新冠肺炎疫情 周边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防性外交的规范扩散与东盟改造 被引量:3
4
作者 吴琳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1-111,共21页
冷战结束后,由联合国倡导和实践的预防性外交向全球多个地区实现了规范扩散。包括美洲国家联盟、非洲国家联盟在内的多个重要区域组织对其进行地区"移植",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地区预防性外交;在亚太地区,东盟依托东盟地区论坛,... 冷战结束后,由联合国倡导和实践的预防性外交向全球多个地区实现了规范扩散。包括美洲国家联盟、非洲国家联盟在内的多个重要区域组织对其进行地区"移植",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地区预防性外交;在亚太地区,东盟依托东盟地区论坛,将预防性外交规范引入亚太,并使之逐渐发展成为实现亚太安全的重要理念和工具之一。然而,与其他区域组织的地区"移植"相比,东盟改造规范、使之与本土规范相融合的"本土化"进程特性尤为突出。"最小制度化"和"东盟方式"为东盟成功的预防性外交改造提供了基础和边界,但由于"弱东盟"的基本特性长期存在,东盟未来塑造亚太预防性外交规范和实践的边际效用将下降。以中国为代表的地区大国有意愿也有实力将预防性外交运用于维持亚太安全,使之发挥更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防性外交 规范扩散与改造 最小制度化 东盟方式 亚太 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安全秩序变迁与中国的地区战略选择 被引量:1
5
作者 吴琳 《国际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14,160,161,共20页
冷战结束后,东亚安全秩序经历了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从美国强化日美同盟,牢牢掌握地区安全主导权的霸权秩序;转变为美国联盟体系依然占主导地位,但同时允许东亚地区合作兼容发展的复合秩序;再到2017年以来美国联盟体系转型且不断冲击... 冷战结束后,东亚安全秩序经历了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从美国强化日美同盟,牢牢掌握地区安全主导权的霸权秩序;转变为美国联盟体系依然占主导地位,但同时允许东亚地区合作兼容发展的复合秩序;再到2017年以来美国联盟体系转型且不断冲击东亚地区安全合作,从而形成竞争秩序。中国是东亚安全秩序变迁的直接推动者,通过管理中美关系,推动国际权力和平转移,重建地区国家政治信任,以新经济关系促进新安全关系,以及和平解决争端,塑造地区安全的多边治理框架,中国逐渐从权力、关系和治理三个维度建构自身的地区角色和地区战略。为了防止竞争性安全秩序进一步向对抗和冲突方向演变,中国应以维护地区秩序稳定为首要目标,在保持自身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推动新安全格局的构建,并聚焦全球安全倡议的重点合作领域,拓展地区公共产品供给的方式和路径,为推动东亚地区从竞争性秩序向包容性秩序的变迁而创造条件、积蓄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安全秩序 美国联盟体系 东亚地区合作 全球安全倡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30年回顾 被引量:15
6
作者 李志斐 董亮 张海滨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02-210,共9页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三十年间,中国作为国际气候治理中的关键行为体,在气候治理进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从审慎的参与者到积极贡献者和引领者,其理念、行动和角色的变迁深刻影响了国际气候治理格局。第一,理念与原则上,在坚持“共区”原...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三十年间,中国作为国际气候治理中的关键行为体,在气候治理进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从审慎的参与者到积极贡献者和引领者,其理念、行动和角色的变迁深刻影响了国际气候治理格局。第一,理念与原则上,在坚持“共区”原则下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二元划分的基础上,推动国际气候治理的公正转型;第二,意愿与行动上,中国不断加强对国际气候谈判、公约履行、治理方案提供等内容的参与,采取有力度的气候行动;第三,立场与角色上,从被动谨慎到开放积极,再到引领和贡献。究其根本原因,是整体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地位和国家角色等三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为一方面受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核心的国际气候制度的塑造和影响,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中国也获得了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结构性权力,引领了《巴黎协定》“自下而上”的国际气候制度安排。当前《巴黎协定》已从规则制定转向行动落实,中国在2020年9月庄严向国际社会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制定“1+N”政策体系。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行动导向,完善全球环境治理,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绿色复苏发展。未来中国将以更积极的姿态引领国际气候治理进程,推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国际气候治理 中国 《联合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气候危机 治理进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城市”在中国的发展与思考 被引量:35
7
作者 马琳 董亮 郑英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8,共4页
为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推进我国健康城市发展,从健康城市观念、认同和文化形成角度,系统梳理了健康城市观念发展、国际发展历程、中国发展历程、社会组织研究机构与公众对"健... 为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推进我国健康城市发展,从健康城市观念、认同和文化形成角度,系统梳理了健康城市观念发展、国际发展历程、中国发展历程、社会组织研究机构与公众对"健康城市"建设参与等;深入分析了"健康城市"建设在中国面临的挑战;并从继续深化对"健康城市"观念的理解、培养"健康城市"文化、政府携手社会共同强化"健康城市"认知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促进我国"健康城市"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城市 国际关系 全球卫生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日同盟与东盟:亚太秩序大较量 被引量:3
8
作者 苗吉 李福建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7-40,共14页
在亚太地区,存在着以美日同盟与东盟主导地区进程、地区秩序主张和未来秩序形态,并在经济、文化与安全领域展开密切互动与激烈竞争。在经济领域,存在美国主导的TPP和东盟主推的RCEP;在政治文化领域,存在美日同盟所倡导的美式民主与价值... 在亚太地区,存在着以美日同盟与东盟主导地区进程、地区秩序主张和未来秩序形态,并在经济、文化与安全领域展开密切互动与激烈竞争。在经济领域,存在美国主导的TPP和东盟主推的RCEP;在政治文化领域,存在美日同盟所倡导的美式民主与价值观念和以东亚共同文化传统;在安全领域,则存在着以美日同盟为基轴的同盟模式和以东盟通过权力均衡与多边机制确保安全的集体安全模式。两种模式并驾齐驱,相互竞胜,使东亚出现了两种差异化的地区进程,其互动模式必将对未来亚太地区秩序造成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日同盟 东盟 模式 亚太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如何渐进强化 被引量:5
9
作者 董亮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0-109,共10页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是全球环境治理的权威机构,在组织多边环境大会、促进达成国际环境协定以及分享环境信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012年以来,环境署推动了诸多环境目标进入《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无法得到直接升级为联合国专门组...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是全球环境治理的权威机构,在组织多边环境大会、促进达成国际环境协定以及分享环境信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012年以来,环境署推动了诸多环境目标进入《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无法得到直接升级为联合国专门组织的情况下,借助"里约+20"成果所形成的政治共识,环境署采取了一种渐进的强化路径,获得了机构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宏大的国际环境议程与环境署的弱势地位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也引起了国际社会对UNEP改革与强化的再次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全球环境治理 渐进强化 国际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倡议:预期管理、风险规避及战略应对 被引量:7
10
作者 苗吉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6,共26页
"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期中国领导层统筹国内发展和国际战略的主要政策框架。本文旨在评估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预期收益,分析该倡议需持续关注的潜在风险,并进一步提出中国的应对方略。"一带一路"作为一... "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期中国领导层统筹国内发展和国际战略的主要政策框架。本文旨在评估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预期收益,分析该倡议需持续关注的潜在风险,并进一步提出中国的应对方略。"一带一路"作为一个多维政策框架,中国对其预期收益有四:第一,回应"中国威胁论",提升中国的软实力;第二,通过广袤地域的经济整合,获取中国持续崛起的动力;第三,缓解美国海洋霸权对中国贸易和能源生命线的威胁,维护中国外交与战略权益;第四,重建有利于中国国家利益和"支配地位"的区域秩序。笔者认为,应合理管理对"一带一路"预期,防止高估该倡议的潜在收益,更不能低估该倡议所包含的政治、经济和安全风险。与之对应,中国应从如下四个方面管理自身对倡议的预期及其现实风险:悉心经营国家形象;严格依照经济学原理而非政治决断建立和发展项目,防止过分战略化倾向;降低其军事与安全意涵,谨慎参与军事和战略活动;通过多边框架徐图修正令自己受益颇丰的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风险 国际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盟共同体建设困局与观念交锋 被引量:4
11
作者 韩志立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29-38,共10页
2015年底,东盟共同体宣布成立,东盟政治、安全、经济、社会文化一体化进程均取得重大进展。然而,东盟共同体成立,并不等于建成,东盟共同体建设困局逐渐凸现出来。东盟国家间价值观与规范差异很大,东盟安全机制难以开展实质性合作,东盟... 2015年底,东盟共同体宣布成立,东盟政治、安全、经济、社会文化一体化进程均取得重大进展。然而,东盟共同体成立,并不等于建成,东盟共同体建设困局逐渐凸现出来。东盟国家间价值观与规范差异很大,东盟安全机制难以开展实质性合作,东盟自贸区的诸多利好无法得到有效落实,东盟身份认同的构建仍然任重道远。东盟共同体建设困局的背后是观念的交锋。东盟共同体是东亚历史上首次成立的次区域共同体,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因此准确理解东盟共同体的困局与观念特征,对把握地区格局演变和秩序塑造,具有重要战略和政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盟共同体 东盟方式 身份认同 区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文化外交70年——传承与创新
12
作者 杨悦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2-83,158,共13页
随着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华文化走出去不但是自身综合实力提升的内部要求,也是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外部需求。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中国目前面临的重要时代课题。文化外交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抓手。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直... 随着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华文化走出去不但是自身综合实力提升的内部要求,也是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外部需求。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中国目前面临的重要时代课题。文化外交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抓手。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直高度重视文化外交,文化外交始终发挥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独特作用,国民文化自觉和自信显著增强,文化外交成果丰硕。作为国家整体外交的一部分,文化外交不但有对国家整体对外战略思想和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承,更有战略、政策和实践的创新,目前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文化外交战略布局和政策规划,而且正处于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本文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外交发展划分为“文化先行、外交殿后”“全面开放、全面参与”“内外合力、扩大交流”与“提质升级、合作共赢”四个历史阶段,旨在系统梳理文化外交战略框架与实践路径的基础上,厘清其传承与创新的脉络,尝试回答中华文化如何走出去的时代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外交 中国外交 中国文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全观与东盟气候变化认知及政策 被引量:5
13
作者 季玲 《国际安全研究》 2016年第3期114-130,共17页
东南亚是世界上最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之一。作为东南亚重要的地区一体化组织,东盟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对基于物质条件与能力的解释的补充,从观念的影响出发可以为理解东盟气候变化安全认知与应对政策提供... 东南亚是世界上最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之一。作为东南亚重要的地区一体化组织,东盟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对基于物质条件与能力的解释的补充,从观念的影响出发可以为理解东盟气候变化安全认知与应对政策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由于地理暴露度与社会经济脆弱性,东盟面临着高度的气候变化风险。而东盟如何认知与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带来的安全威胁,除了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外,还受到其综合安全观的框定作用。在综合安全现的影响下,东盟对气候变化安全的认知与应对表现出三个特征,即将气候变化安全诠释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问题、采取多领域综合性应对措施以及鼓励多元化主体参与。目前,东盟的主导安全观是以国家为中心的综合安全观,但随着"人的安全"思想影响的增强,东盟气候变化认知与应对正在发生微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盟 安全观 综合安全 人的安全 气候变化 认知和应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认知、制度设计与国际气候评估改革 被引量:1
14
作者 董亮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21,共10页
世界各国于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明确了2020年后国际气候评估的支撑作用,体现了国际气候合作对大规模科学评估的依赖。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作为评估的组织方,确保政策相关性的同时,评估过程必须更具透明度和开放性。面对... 世界各国于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明确了2020年后国际气候评估的支撑作用,体现了国际气候合作对大规模科学评估的依赖。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作为评估的组织方,确保政策相关性的同时,评估过程必须更具透明度和开放性。面对2018年《特别报告》及之后的《第六次评估报告》(AR6),IPCC需调和谈判大国(报告使用者)与国际科学界(评估参与者)之间的需求矛盾,强化自身的严谨性与实用性,进而推动未来国际气候治理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气候评估 科学认知 制度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解东亚安全和南海问题——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视角 被引量:2
15
作者 魏玲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2016年第6期65-78,125-126,共14页
近年来,东亚安全成为热点问题。相关东盟国家的国内政治出现重大变化;地区安全的参与力量、治理架构、规范与议程多元化;南海问题持续发酵,叙事升级,加剧地区紧张。本文以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视角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审视和剖析。现代性是西... 近年来,东亚安全成为热点问题。相关东盟国家的国内政治出现重大变化;地区安全的参与力量、治理架构、规范与议程多元化;南海问题持续发酵,叙事升级,加剧地区紧张。本文以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视角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审视和剖析。现代性是西方启蒙运动后出现的社会秩序,以理性和普遍性为核心。后现代性以反权威、反正统、去中心为灵魂,以不确定性、否定性、多元性、非连续性为特征,是对现代性思维的质疑和颠覆。论文指出,东亚安全热度上升主要来自地区秩序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塑造秩序的理念不确定,基于现代思维的主导权之争与后现代去中心进程并存;在安全规范和议程上,地方知识获得更多的本土自觉,主权安全和发展安全并重,协商治理成为可行的规范;南海问题基于实在的领土争议,但又是话语建构的安全热点,服从于霸权护持的目的。面对长期化和不断复杂化的东亚安全局势,论文提出,应参照后现代性的"他者"思维,建设具有包容性和普遍代表性的地区规范和价值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安全 南海 现代性 后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对华认知变化与谨慎平衡政策——基于《不结盟2.0》报告的解读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琳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1-45,80,共5页
以2012年发表的《不结盟2.0》报告为重要标志,印度精英和政府积极酝酿对华认知变化和政策调整。2013年以来,印度"谨慎平衡"中国实力上升和影响力扩张的倾向日益明显。主要表现为,在应对边界危机、发展政治关系和推进"东... 以2012年发表的《不结盟2.0》报告为重要标志,印度精英和政府积极酝酿对华认知变化和政策调整。2013年以来,印度"谨慎平衡"中国实力上升和影响力扩张的倾向日益明显。主要表现为,在应对边界危机、发展政治关系和推进"东向战略"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维持合作与竞争、秩序与实力的动态平衡。莫迪政府上台后,不会大幅调整目前推行的谨慎平衡政策,但将增加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的力度,外交上更为主动和活跃,这对于中国而言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应提升印度在周边外交布局中的地位,在缩小彼此诉求差距的同时,加强多层次政策协调与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对华认知 谨慎平衡 不结盟2.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盟对中美竞争的认知与应对 被引量:21
17
作者 杨悦 《国际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2-60,共19页
东盟国家认为中美竞争加剧破坏东盟赖以存续的地区与国际环境,给其带来巨大挑战。东盟坚持“不选边站”,实施大国平衡战略,通过提升凝聚力和韧性、维护东盟中心地位、拓展伙伴关系网络、促进地区包容性和务实合作的方式消解中美竞争带... 东盟国家认为中美竞争加剧破坏东盟赖以存续的地区与国际环境,给其带来巨大挑战。东盟坚持“不选边站”,实施大国平衡战略,通过提升凝聚力和韧性、维护东盟中心地位、拓展伙伴关系网络、促进地区包容性和务实合作的方式消解中美竞争带来的风险。面对新型的大国竞争态势,东盟试图在中美间发挥更加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然而,拜登政府对华政策及中美对东盟政策走向与东盟内部挑战叠加将为东盟应对增添诸多变数。对此,中国应坚定维护东盟中心地位,拓宽与东盟的共识,加大务实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盟 中美竞争 中国-东盟关系 美国-东盟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国气候伙伴关系治理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被引量:11
18
作者 董亮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20-127,共8页
《巴黎协定》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确立了"自下而上"的治理路径,有助于增强各类行为体的参与动力,而后续的巴黎进程更适用于建立以跨国气候伙伴关系为代表的治理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主要施动者是地方政府和包括气候NGO、市民社... 《巴黎协定》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确立了"自下而上"的治理路径,有助于增强各类行为体的参与动力,而后续的巴黎进程更适用于建立以跨国气候伙伴关系为代表的治理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主要施动者是地方政府和包括气候NGO、市民社会在内的非国家行为体。他们不仅在议程设定、透明度、监督执行和代表利益攸关方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还具有擅长短期本土化项目管理等优势。本文从国际关系的跨国行为体视角出发,对这类伙伴关系的兴起及其合法性、有效性进行分析,所获得的基本结论为:(1)各国达成《巴黎协定》的内在逻辑有助于跨国伙伴关系发挥作用;(2)当前跨国气候伙伴关系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路径呈现不断制度化的趋势;(3)跨国伙伴关系治理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具有一定特殊性;(4)非国家行为体在参与治理的过程中逐渐交叉,更易形成联盟且相关的观念外溢也更为便利。这一新兴治理关系对中国的启示包括:(1)重新审视非国家行为体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作用;(2)评估一些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跨国伙伴关系,并适当鼓励国内相关机构和组织参与全球进程;(3)在国内层面,以渐进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参与、建立一些跨国气候伙伴关系,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城市与地方政府的气候治理能力;(4)在国际合作中,利用非国家行为体的优势推动中国所提出的南南气候合作倡议及相关项目的落实,进一步提升中国气候治理的话语权,并弥补资金、技术及能力建设上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跨国伙伴关系 全球治理 非国家行为体 《巴黎协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治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制度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董亮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25,共10页
对国际议程间的关联性分析已经成为全球治理中的重要问题。特别是,由联合国引领的全球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占据了当前国际政治议程的首要位置,两者的协同直接影响到全球治理的有效性。《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巴黎气候协... 对国际议程间的关联性分析已经成为全球治理中的重要问题。特别是,由联合国引领的全球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占据了当前国际政治议程的首要位置,两者的协同直接影响到全球治理的有效性。《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巴黎气候协定》不仅具有共同的规范性基础,而且两者通过议题衔接和叠加已经形成了密切的治理关系,国际制度关联性日益突出。从目前来看,这种关联性体现了以下特点:第一,嵌入关系。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目标之一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治理目标已经嵌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之中,但也与一些目标存在矛盾,因此,协同治理具有必要性。第二,指标对应。《巴黎协定》下的“国家自主贡献”细化项目与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大部分指标已经形成对应关系,治理具有同质性。第三,制度间倡议交叉与功能外溢。其协同治理关系具体表现在诸多层面上,特别是在联合国系统内的协调、治理模式的趋同、资金渠道的整合、围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所进行的发展机构改革,以及联合进行政策倡议、规则建构及政策制定等方面。从制度关系演变的角度来看,两者协同治理的类型正在发生变化,制度互动在不同层次上不断累积,并逐渐转向伙伴型的协同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联性 协同治理 巴黎气候协定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联合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对中美竞争的认知与应对 被引量:15
20
作者 吴琳 《国际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2-81,140,共21页
印度认为中美紧张关系会持续并对多极世界格局构建产生影响,对其自身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印方据此出台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通过"议题联盟""不对称通融"等方式深耕美国,应对中国崛起;重塑与邻国发展伙伴关系和宣扬&qu... 印度认为中美紧张关系会持续并对多极世界格局构建产生影响,对其自身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印方据此出台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通过"议题联盟""不对称通融"等方式深耕美国,应对中国崛起;重塑与邻国发展伙伴关系和宣扬"印度方式",削弱"一带一路"向心力;加强与美在印度洋合作和"印太"塑造,防止中国主导该地区;宣称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但效仿美国对中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与地缘战略上的积极应对相比,印度对中美竞争引发全球经济动荡和利益重组的准备不足、应对有限。未来,印度"深耕美国、应对中国"的战略不会根本改变,但大国关系变动、新技术较量、印度国内经济改革前景不明等因素使印度应对中美竞争长期影响存在变数。中国在警惕印美地缘战略互动的同时,应着眼大局,妥善管控分歧,并利用印度在经济、技术上的政策不确定性争取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中美竞争 印度外交 中印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