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东部夏季雨带类型与前期北半球500 hPa环流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22
1
作者 陈烈庭 吴仁广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849-857,共9页
根据1951~1986年的资料,在文献[1]对中国东部夏季(6~8月)雨带分布类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各雨型与前期北半球500hPa环流异常的关系。重点研究了各雨型的长期天气过程。发现不同雨型前期环流有不同的长期演变过程... 根据1951~1986年的资料,在文献[1]对中国东部夏季(6~8月)雨带分布类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各雨型与前期北半球500hPa环流异常的关系。重点研究了各雨型的长期天气过程。发现不同雨型前期环流有不同的长期演变过程。指出中高纬和低纬环流不同季节变异及其相互作用,可能是导致中国东部各种雨带分布类型的一个重要因素。并提出了一些预报线索,可供夏季我国大范围旱涝趋势的长期预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雨带类型 环流 季节变化异常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SO循环与亚、澳季风和南、北方涛动的关系 被引量:16
2
作者 陈烈庭 吴仁广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68-178,共11页
文中从研究 ENSO循环的成因出发 ,分析了厄尔尼诺 ( El Nino)和拉尼娜 ( La Nina)的产生与西太平洋暖池地区西风异常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 ,探讨了西太平洋西风异常的形成和变化与亚洲和澳大利亚冬季风的关系 ;最后 ,分析了亚、澳冬季风... 文中从研究 ENSO循环的成因出发 ,分析了厄尔尼诺 ( El Nino)和拉尼娜 ( La Nina)的产生与西太平洋暖池地区西风异常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 ,探讨了西太平洋西风异常的形成和变化与亚洲和澳大利亚冬季风的关系 ;最后 ,分析了亚、澳冬季风的活动 ,西太平洋西风异常的形成和东传 ,以及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交替出现等现象与南方涛动和北方涛动传播波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 季风 南方涛动 北方涛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500hpa月平均高度场的切比雪夫系数与南方涛动的耦合振荡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陈万隆 朱宝信 《热带气象》 CSCD 1990年第3期283-288,共6页
一、引言 气象要素场通常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如经验正交函数,切比雪夫正交多项式等,分解成若干典型气象要素场。后者已由规则格点推广到不规则格点。张家诚、陈玉琼等先后探讨了长江中下游降水和温度与东亚500hPa月平均高度场的切比雪夫... 一、引言 气象要素场通常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如经验正交函数,切比雪夫正交多项式等,分解成若干典型气象要素场。后者已由规则格点推广到不规则格点。张家诚、陈玉琼等先后探讨了长江中下游降水和温度与东亚500hPa月平均高度场的切比雪夫正交多项式系数(以下简称为切比雪夫系数)的关系,作者也分析了我国西北地区夏季干、湿状况与东亚经向环流指数(A_10)之间的联系。但是,就东亚500hPa月平均高度场切比雪夫系数本身气候振荡的研究仍涉及不多。而这一方面的研究对于加深了解我国大范围的气候异常是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场 切比雪夫系数 南方涛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涡旋的结构及其与台风运动的关系 被引量:6
4
作者 李小凡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1996年第4期314-323,共10页
用FSU区域模式讨论台风涡旋结构及其与运动的关系。台风涡旋的运动在无基本环流和β平面条件下取决于轴不对称环流。而不对称环流的发展源自于从对称环流动能的转换。其转换率取决于对称环流,不对称环流和地球涡度经向梯度三者的相... 用FSU区域模式讨论台风涡旋结构及其与运动的关系。台风涡旋的运动在无基本环流和β平面条件下取决于轴不对称环流。而不对称环流的发展源自于从对称环流动能的转换。其转换率取决于对称环流,不对称环流和地球涡度经向梯度三者的相互作用。由于不对称环流动能产生率随高度不变,故台风作为一个统一体以相同的移速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涡旋结构 台风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沿海暖海雾过程中的湍流热量交换特征 被引量:37
5
作者 黄健 王斌 +6 位作者 周发琇 黄菲 吕卫华 黄敏辉 黄辉军 杨永泉 毛伟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15-725,共11页
湍流交换是海雾中的关键物理过程,在海雾的热量和水汽平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根据2007年3月24~25日一次海雾的外场观测数据,分析了海雾过程中近海面湍流热量交换特征;并在区分风切变机械湍流与雾顶长波辐射冷却热力湍流的基础上,... 湍流交换是海雾中的关键物理过程,在海雾的热量和水汽平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根据2007年3月24~25日一次海雾的外场观测数据,分析了海雾过程中近海面湍流热量交换特征;并在区分风切变机械湍流与雾顶长波辐射冷却热力湍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两种不同性质的湍流对海雾发展和维持的作用。结果表明:(1)本次海雾是在西南低压和变性冷高压的控制下,来自南海东部暖水区的空气平流在近岸冷海面上形成的暖海雾;暖海雾中的湍流热量交换过程比冷海雾更为复杂;(2)在暖海雾的形成和消散阶段,风切变机械湍流的热量输送起主要作用;而在发展和维持阶段,既有风切变机械湍流的热量输送作用,也有雾顶长波辐射冷却热力湍流的热量输送作用;(3)风切变机械湍流向冷海面输送热量,对近海面空气起到降温和增湿作用;热力湍流同样向冷海面输送热量,但对雾层起到增温和降湿作用;(4)暖海雾中的湍流热量交换机制与雾层的非充分混合结构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海雾 湍流热量交换 风切变 雾顶长波辐射冷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各区海温异常对中国东部夏季雨带类型的共同影响 被引量:64
6
作者 陈烈庭 吴仁广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718-726,共9页
根据1951~1986年的海温资料,作者在对中国东部夏季(6~8月)雨带分布分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各雨型与同期和前期各季太平洋(60oN~50oS,120oE~70oW)海温异常的关系。分析表明,对应不同雨型,无论同期... 根据1951~1986年的海温资料,作者在对中国东部夏季(6~8月)雨带分布分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各雨型与同期和前期各季太平洋(60oN~50oS,120oE~70oW)海温异常的关系。分析表明,对应不同雨型,无论同期或前期整个太平洋海温距平分布的基本形势都有明显不同的特点,特别是西北太平洋黑潮暖流和热带太平洋赤道冷水带海温的异常。这两个海区的海温变化明显,而且与其周围(西北太平洋呈“>”形,热带太平洋呈“<”形)的海温存在反相的变化。这种结构既反映了海温的纬向热力差异又反映了海温的经向热力差异。指出西北太平洋和热带太平洋各种海温距平不同配置的共同影响,是导致中国东部各种雨带分布类型的一个重要因素。分析还表明,各雨型海温距平的配置有很强的持续性,而且与前期各主要洋流区海温的变异有关。根据前期太平洋大范围海温距平分布的特征和演变的过程以及ENSO预测,可为夏季我国大范围旱涝趋势的长期预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雨带类型 海温异常 共同影响 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太平洋型季节内演变和维持机理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吴捷 许小峰 +1 位作者 金飞飞 郭品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76-491,共16页
利用850 hPa的纬向风异常建立一个逐候东亚-太平洋(East Asian Pacific,EAP)型指数,研究其季节内演变特征,发现东亚-太平洋型经向波列是东亚夏季风季节内变化的主要模态。其演变过程为:扰动首先出现在北太平洋中部,并通过正压不稳定过... 利用850 hPa的纬向风异常建立一个逐候东亚-太平洋(East Asian Pacific,EAP)型指数,研究其季节内演变特征,发现东亚-太平洋型经向波列是东亚夏季风季节内变化的主要模态。其演变过程为:扰动首先出现在北太平洋中部,并通过正压不稳定过程从基本气流中获得能量而发展,在高层罗斯贝波能量向南频散,激发热带对流异常和赤道罗斯贝波,并相互锁相,因赤道罗斯贝波受β效应影响而共同向西移动。热带对流和环流异常在菲律宾附近达到最强,此时在东亚沿岸出现经向三极型波列,此后中低纬度异常继续向西北方向移动,使降水异常在长江流域能维持较长时间。东亚-太平洋型在东亚发展和维持有以下原因:首先,菲律宾暖水上空的对流和低层环流之间存在正反馈;其次,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导致暖大陆和冷海洋之间存在特殊的纬向温度梯度和北风垂直切变,东亚-太平洋型在经向上有向北倾斜的斜压结构,能通过斜压能量转换从平均有效位能中获得能量,同时,也能从经向温度梯度的平均有效位能中获得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太平洋型 季节内变化 纬向温差的斜压能源 正压能量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增暖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大气环流模式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5
8
作者 包庆 Bin WANG +1 位作者 刘屹岷 吴国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97-1005,共9页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海表面温度年代际变化和全球变暖现象的出现,东亚夏季风降水和环流场也出现相应的年代际变化。是什么原因引起这个长期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增暖可能是导致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重要因子之一。为了...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海表面温度年代际变化和全球变暖现象的出现,东亚夏季风降水和环流场也出现相应的年代际变化。是什么原因引起这个长期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增暖可能是导致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重要因子之一。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青藏高原地表状况对下游东亚季风的影响,作者使用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大气环流模式(ECHAM)进行一系列数值试验。在两组敏感性试验中,通过改变高原上的地表反照率从而达到改变地表温度的目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增暖有助于增强对流层上层的南亚高压、高原北侧西风急流和高原南侧东风急流以及印度低空西南季风;与此同时,东亚地区低层西南气流水汽输送增强。高原增暖后降水场的变化表现为:印度西北部季风降水增加,长江中下游以及朝鲜半岛梅雨降水增多;在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西北太平洋地区和孟加拉湾东北部,季风降水减少。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初步诊断分析表明:在感热加热和对流引起的潜热加热相互作用下,南亚高压强度加强,东亚夏季低层西南季风增大、梅雨锋降水增强,高原东部对流层上层的副热带气旋性环流增加,以及对流层低层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另外,在青藏高原增暖的背景下,孟加拉湾地区季风降水减弱。本项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特征和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增暖 东亚夏季风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海陆风环流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陈江 陈宇能 陈万隆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359-368,共10页
本文对Nickerson的中尺度模式作了一些修改,加入了地表热量平衡方程和一个13层的土壤层模式,并对Therry等的行星边界层参数化形式作了调整.使之较好地模拟出太阳辐射和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对不同地形、纬度和夏、冬季海陆风的模拟表明,本... 本文对Nickerson的中尺度模式作了一些修改,加入了地表热量平衡方程和一个13层的土壤层模式,并对Therry等的行星边界层参数化形式作了调整.使之较好地模拟出太阳辐射和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对不同地形、纬度和夏、冬季海陆风的模拟表明,本模式具有较强的海陆风模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层模式 海陆风 数值模拟 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压基本气流对东亚夏季风区气旋扰动低频发展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捷 许小峰 +1 位作者 金飞飞 任宏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22-1234,共13页
本文将夏季气候平均的基本气流分解为正压和斜压分量,使用一个线性斜压模式,研究了不同斜压基本气流对热带西北太平洋地区初始气旋性环流扰动低频发展演变的重要作用.其中,控制试验较好地模拟出初始气旋扰动向西北方向传播、在西北太平... 本文将夏季气候平均的基本气流分解为正压和斜压分量,使用一个线性斜压模式,研究了不同斜压基本气流对热带西北太平洋地区初始气旋性环流扰动低频发展演变的重要作用.其中,控制试验较好地模拟出初始气旋扰动向西北方向传播、在西北太平洋季风槽附近停滞增强、在东亚地区出现经向波列和在南海到海洋大陆地区形成西北—东南向波列等特征.改变斜压分量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正压基流不能为西传的初始扰动供给足够的能量;海陆热力差异引起东亚地区的纬向温度梯度和北风垂直切变,是东亚太平洋型经向波列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因素;当基本气流中的斜压纬向偏差部分线性增大时,扰动的能量会呈e指数迅速增强,提示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基本气流微小的改变可能带来天气或季节内扰动强度的剧烈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值扰动试验 线性斜压模式 北风垂直切变的斜压不稳定 经向波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尺度非均—边界层气候的数值研究——(Ⅱ)夏季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江 陈万隆 +1 位作者 陈宇能 季国良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30-37,共8页
用修改的 Nickerson 等提出的中尺度模式,对我国北方夏季非均一下垫面上的边界层气候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晴朗、静风和无扰动系统的条件下,下垫面的非均一性对边界层气候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边界层气候特征和低空急流强度与局地... 用修改的 Nickerson 等提出的中尺度模式,对我国北方夏季非均一下垫面上的边界层气候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晴朗、静风和无扰动系统的条件下,下垫面的非均一性对边界层气候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边界层气候特征和低空急流强度与局地环流关系密切。干燥裸地上边界层内出现的逆湿现象,是由下垫面非均一的湿度场和中尺度平流共同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边界层 气候 逆湿 中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变天气涡旋对北大西洋涛动的增强效应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冬斌 金飞飞 +1 位作者 李建平 丁瑞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27-937,共11页
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了冬季北大西洋瞬变涡旋活动强度与北大西洋涛动(NAO)逐日指数的时间序列,结果发现:当涡旋活动强度出现峰值后会伴随NAO模态增强现象;而随着NAO的增强,涡旋能量回落。为了判断是否涡流相互作用将天气尺度的... 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了冬季北大西洋瞬变涡旋活动强度与北大西洋涛动(NAO)逐日指数的时间序列,结果发现:当涡旋活动强度出现峰值后会伴随NAO模态增强现象;而随着NAO的增强,涡旋能量回落。为了判断是否涡流相互作用将天气尺度的能量转换为低频尺度的能量,使用瞬变涡度通量来研究涡度与能量的传输。通过分析瞬变涡旋与低频环流随时间的演变,发现瞬变涡旋可以激发出低频异常,其对涡度的输送可以加强低频异常,使得NAO指数增强。由于涡旋与低频流以及涡度通量均随时间变化,不一定总能达到平衡,因此从方程稳定性解的角度来分析在足够长的时段各种随机涡旋对于激发类似NAO模态的响应所起到的综合作用,结果显示瞬变涡旋使得稳定性解更接近于NAO模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变天气涡旋 北大西洋涛动 瞬变涡度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界层动力过程在Madden-Julian振荡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巢纪平 林永辉 王斌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8-32,共15页
利用包括边界层爱克曼辐合-降水加热过程在内的短期气候变化模式[1],研究了Madden-Julian振荡[11,12]形成的机制。当经圈方向用抛物圆柱函数展开,并对赤道偶对称解取n=0,2,4三个截断模时,在长波近似... 利用包括边界层爱克曼辐合-降水加热过程在内的短期气候变化模式[1],研究了Madden-Julian振荡[11,12]形成的机制。当经圈方向用抛物圆柱函数展开,并对赤道偶对称解取n=0,2,4三个截断模时,在长波近似下的自由波解,一为向东的Kelvin波,另外两支为向西的Rossby波。当考虑边界层动力影响后,修正后的Kelvin波,其向东传播的速度约为10ms-1,且在长波波段是不稳定的,最不稳定的波出现在纬向一波附近,不稳定增长率的量级约为O(10m-6s-1),理论结果和Madden-Julian振荡在赤道附近主体环流东传的观测事实接近。另外两支修正后的Rossby波,其中经圈尺度较小的那支波,除波长极长的波外,波是阻尼的;但另一支经圈尺度较大的波,在短的波段是不稳定增长的,这似乎可以用来解释Madden-Julian振荡中大尺度超级云团的西传过程。这些结果表明边界层动力过程在Madden-Julian振荡的形成中是一种重要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dden-Julian 振荡 边界层辐合 大气 动力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节内振荡对热带印度洋SST日变化的调制——一维混合层模式的诊断结果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洋 Tim Li +2 位作者 李奎平 于卫东 刘延亮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4-43,共10页
热带印度洋SST的日变化幅度受到大气季节内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的调制,其在MJO对流最强(弱)位相达到极小(大)值,并且在MJO对流增强位相显著强于其对流减弱位相。本文利用逐时的再分析海表通量强迫一维海洋混合层模式,... 热带印度洋SST的日变化幅度受到大气季节内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的调制,其在MJO对流最强(弱)位相达到极小(大)值,并且在MJO对流增强位相显著强于其对流减弱位相。本文利用逐时的再分析海表通量强迫一维海洋混合层模式,定量地诊断了MJO事件中SST日变化的差异成因。结果表明,SST日变化在MJO对流最强与最弱位相的显著差异主要是由短波辐射的季节内变化所致(40%),其次是风应力(38%)和潜热通量(14%),其他要素的影响较小。而SST日变化在MJO对流增强与减弱位相所呈现的不对称特征,主要是由纬向风应力的不对称性所致,这是MJO扰动结构与背景环流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T日变化 季节内振荡 一维混合层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原垦荒行星边界层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万隆 陈宇能 陈江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450-458,共9页
本文主要用修改的Nickerson等(1986)提出的中尺度模式,研究了在我国北方(49°19′N,119°55′E)草原开垦地所形成的行星边界层。其基本结果是:1)正午开垦地的“热岛”强度达4—6℃。下垫面的热力扰动可达700m高度,而对流扰动可... 本文主要用修改的Nickerson等(1986)提出的中尺度模式,研究了在我国北方(49°19′N,119°55′E)草原开垦地所形成的行星边界层。其基本结果是:1)正午开垦地的“热岛”强度达4—6℃。下垫面的热力扰动可达700m高度,而对流扰动可达行星边界层顶,对流速度为1-2cm·s^(-1);2)一旦草原被大范围开垦,其边界层气候就会朝干热方向演变;3)灌溉可以减轻开垦地的“热岛”强度和旱情,但不能阻止气候的干热化过程,4)行星边界层内局地环流的方向在一昼夜内保持不变,即低层150—200m高度以下的气流由草原吹向开垦地,风速达2m·s^(-1)左右,上层为返回气流,速度略小于下层。草原上的湿气流在水平方向伸入开垦地可达30-5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 垦荒地 行星边界层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地区中尺度非均匀边界层气候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江 陈万隆 陈宇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15-124,共10页
为了用中尺度模式研究干旱地区非均匀下垫面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边界层气候的影响,本文对Nickerson等提出的β-中尺度模式进行了某些修改。在此基础上我们着重对模式进行了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模式对植被覆盖度和背景风速十分敏感... 为了用中尺度模式研究干旱地区非均匀下垫面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边界层气候的影响,本文对Nickerson等提出的β-中尺度模式进行了某些修改。在此基础上我们着重对模式进行了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模式对植被覆盖度和背景风速十分敏感。其次我们用此模式研究了我国北方(40°N,100°E)夏季非均匀下垫面对边界层气候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匀下垫面 中尺度模式 气候 数值研究 边界层 敏感性试验 风速 干旱地区 北方 夏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环境流场切应变率对台风移动的作用
17
作者 李小凡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6-31,共6页
利用浅水波正压模式研究了环境流场切应变率对台风移动的影响。得到的结果是:在环境流场切应变率空间不均匀条件下,正切应变率引起的台风偏差路径比负切应变率引起的偏差路径要长,特别在正切应变率的区域。
关键词 台风移动 环境流场 切应变率 台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