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空间约束的差动共焦离轴非球面自适应测量方法
1
作者 马维阔 邱丽荣 +2 位作者 李奕豪 赵维谦 刘昱含 《光学精密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831-1841,共11页
离轴非球面形状不对称且其表面曲率变化非线性,给面形高精度测量带来挑战。为解决现有离轴非球面面形测量方法高度依赖待测件初始调整位姿和曲率变化难适应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约束的差动共焦离轴非球面自适应测量方法,以实... 离轴非球面形状不对称且其表面曲率变化非线性,给面形高精度测量带来挑战。为解决现有离轴非球面面形测量方法高度依赖待测件初始调整位姿和曲率变化难适应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约束的差动共焦离轴非球面自适应测量方法,以实现对离轴非球面的无初始位姿依赖、曲率变化自适应、高精度测量。首先,根据平移-回转扫描测量原理和差动共焦技术抗表面倾角精准定焦的性能,从规划测量点和待测点之间的距离和倾角两个维度出发,构建了空间约束模型,基于该模型,对等面积准则下的螺旋扫描路径规划算法进行优化,实现对离轴非球面测量路径的曲率自适应动态调整。使用该方法对离轴非球面和20°倾斜平面进行测量实验,将测量结果与Zygo干涉仪的测量结果点对点作差,面形差别的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值均优于10 nm,对应3σ优于5 nm,满足离轴非球面的高精度测量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约束 差动共焦 离轴非球面 自适应测量 路径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TC温度传感器检定结果的不确定度分析
2
作者 郑德智 屈天驰 +4 位作者 胡纯 那睿 陈经昊 崔飞 杨晓君 《传感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7-622,共6页
台风内核区温度监测对气象学研究至关重要,准确的温度测量将直接影响台风路径和强度预测。因此,对温度传感器测量结果进行不确定度分析十分重要。针对当前台风内核区环境监测中温度传感器灵敏度低、响应速度慢、环境适应性差等不足,介... 台风内核区温度监测对气象学研究至关重要,准确的温度测量将直接影响台风路径和强度预测。因此,对温度传感器测量结果进行不确定度分析十分重要。针对当前台风内核区环境监测中温度传感器灵敏度低、响应速度慢、环境适应性差等不足,介绍了负温度系数(NTC)热敏电阻的R-T特性,并对温度传感器的检定结果进行了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不确定度分析。结果显示,在高温条件下,该负温度系数传感器最高标准不确定度为0.0140℃,最低为0.0278℃;在低温条件下,最高标准不确定度为0.2376℃,最低为0.2340℃。这表明该负温度系数传感器能够满足对台风内核区环境温度测量的高精度和快响应速度要求,为后续台风探测中温度传感器研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传感器 热敏电阻 不确定度分析 台风探测 负温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激光共焦半导体晶圆厚度测量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兆宇 刘子豪 +2 位作者 王瑶莹 邱丽荣 杨帅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56-965,共10页
针对半导体晶圆厚度的高精度非接触测量问题与需求,提出了基于激光共焦的高精度晶圆厚度测量方法。该方法利用高分辨音圈纳米位移台驱动激光共焦光探针轴向运动扫描,利用激光共焦轴向响应曲线的峰值点对应物镜聚焦焦点的特性,分别对被... 针对半导体晶圆厚度的高精度非接触测量问题与需求,提出了基于激光共焦的高精度晶圆厚度测量方法。该方法利用高分辨音圈纳米位移台驱动激光共焦光探针轴向运动扫描,利用激光共焦轴向响应曲线的峰值点对应物镜聚焦焦点的特性,分别对被测晶圆上下表面进行高精度瞄准定位;通过光线追迹算法精确计算出晶圆表面每个采样点的物理坐标,实现了晶圆厚度的高精度非接触测量。基于该方法构建了激光共焦半导体晶圆厚度测量传感器,实验和分析表明,该传感器的轴向分辨力优于5 nm,轴向扫描范围可达5.7 mm,6种晶圆厚度测量重复性均优于100 nm,单次测量时长小于400 ms。将共焦定焦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半导体测量领域,为晶圆厚度的高精度、无损在线测量提供了一种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共焦 厚度测量 半导体晶圆 光线追迹 高精度 无损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共焦干涉面形快速高精度自动测量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家豪 杨帅 +3 位作者 杨铮 崔健 邱丽荣 赵维谦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20-1329,共10页
针对传统球面面形干涉测量中手动调整被测件姿态精度低、速度慢的问题,提出了激光共焦干涉面形快速高精度自动测量方法。该方法通过共焦精密定焦技术实现了对被测件共焦位置的高精度轴向定位;通过五维自动调整架对被测件进行姿态调整,... 针对传统球面面形干涉测量中手动调整被测件姿态精度低、速度慢的问题,提出了激光共焦干涉面形快速高精度自动测量方法。该方法通过共焦精密定焦技术实现了对被测件共焦位置的高精度轴向定位;通过五维自动调整架对被测件进行姿态调整,实现了被测件的高精度横向定位;通过Zernike拟合对被测件进行精调以减小离焦误差和倾斜误差,实现了对干涉面形的零条纹调整。最终实现了激光共焦干涉面形自动测量。构建了激光共焦干涉面形测量系统,实验表明:该方法的面形测量结果与Zygo干涉仪的测量结果相差0.000 6λ,重复测量精度可达0.001 9λ,平均单次干涉面形测量时间为16.5 s,与手动调整至零条纹相比测量效率提高了1.56倍。该方法为干涉面形的快速高精度测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共焦测量 移相干涉 共焦法 姿态调整 Zernike拟合 自动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调谐超快激光贝塞尔光束加工方法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全宏升 马威峰 +5 位作者 唐赞 张宗全 金昌骏 邱丽荣 徐可米 赵维谦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6-64,共9页
为了实现高效率和加工精度可灵活调节的超快激光微器件加工,提出了一种基于可调谐贝塞尔光束的超快激光加工方法。该方法通过调节可对初级贝塞尔光束压缩的双远心光学系统压缩比,实现了超快激光贝塞尔光束的中心主瓣半径和最大无衍射传... 为了实现高效率和加工精度可灵活调节的超快激光微器件加工,提出了一种基于可调谐贝塞尔光束的超快激光加工方法。该方法通过调节可对初级贝塞尔光束压缩的双远心光学系统压缩比,实现了超快激光贝塞尔光束的中心主瓣半径和最大无衍射传输距离的灵活调节,其中不同压缩比的双远心光学系统通过闭环反馈控制的高分辨位移音圈致动器控制实现。理论分析和实验测试证实,在锥透镜(底角2°)和双远心光学系统(f_(1)=250 mm,f_(2)=36、18、9 mm)配合下,超快激光贝塞尔光束的中心主瓣半径和最大无衍射传输距离分别为3.73μm和5.28 mm,1.86μm和1.32 mm,0.93μm和0.33 mm。同时,设计了一套贝塞尔光束检测系统,可以实现对上述设计的可调谐贝塞尔光束的精确测量。最后对厚度为1 mm的熔融石英样品进行了打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熔融石英上的表面微孔直径与设计的贝塞尔光束的中心主瓣直径相符。该研究内容为实现高精密高效超快激光加工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具备工程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快激光加工 贝塞尔光束 双远心光学系统 音圈致动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差动共焦透镜中心偏测量系统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5
6
作者 章广威 崔健 +2 位作者 邱丽荣 王允 赵维谦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31,共8页
针对国内外透镜中心偏高精度测量的迫切需求,研制了一套激光差动共焦透镜中心偏测量系统。该系统从中心偏非接触测量的核心定焦原理入手,结合激光差动共焦定焦技术,解决了清晰度法定焦精度差的难题。在光学测量系统误差分析的基础上,对... 针对国内外透镜中心偏高精度测量的迫切需求,研制了一套激光差动共焦透镜中心偏测量系统。该系统从中心偏非接触测量的核心定焦原理入手,结合激光差动共焦定焦技术,解决了清晰度法定焦精度差的难题。在光学测量系统误差分析的基础上,对系统再次优化设计,并利用差动共焦轴向光强响应曲线过零点的位置与被测镜猫眼和共焦点精确对应这一特性,实现了透镜中心偏的高精度测量。通过实验表明,该系统测量精度为0.49%,与传统的清晰度法定焦测量相比,透镜中心偏的测量精度有效提高了6倍。该系统将差动共焦定焦技术有效的应用于透镜中心偏测量中,提高了被测镜猫眼和共焦位置的定焦能力,实现了高精度测量系统的设计,在光学测试和透镜加工及装配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动共焦 透镜中心偏 定焦技术 高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差动共焦透镜中心偏的自动测量 被引量:2
7
作者 王伟 杜卓 +3 位作者 程然 赵维谦 王允 邱丽荣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3405-3413,共9页
针对现有中心偏差测量方法中测量精度低、透镜姿态调整人为干扰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差动共焦透镜中心偏自动测量方法。该方法通过差动共焦定焦技术,依据差动共焦轴向光强响应曲线的过零点精确对应被测镜特征点这一特性,实现对被测镜猫眼... 针对现有中心偏差测量方法中测量精度低、透镜姿态调整人为干扰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差动共焦透镜中心偏自动测量方法。该方法通过差动共焦定焦技术,依据差动共焦轴向光强响应曲线的过零点精确对应被测镜特征点这一特性,实现对被测镜猫眼点及共焦点的精准定位;通过高精度气浮转轴驱动被测镜旋转,用位移传感器、圆光栅记录被测镜的位置信息,结合五维位姿自动调整机构,实现对被测镜姿态的高精度校正,消除姿态偏差,提高测量精度;最终,搭建了激光差动共焦透镜中心偏自动测量系统,实现了透镜中心偏的高精度自动测量。实验结果表明:透镜中心偏的测量精度可达0.41%,测量重复性优于100 nm。与现有的人工单次测量相比,该方法的测量重复性较好、随机误差小、测量精度高,为高精度透镜中心偏自动测量提供了一种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测量 差动共焦 中心偏 自动调整 自动测量 姿态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卡尔曼预测的差动共焦轮廓跟踪测量方法 被引量:6
8
作者 罗杰 刘子豪 +2 位作者 刘一郡 赵维谦 王允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32,共8页
针对轴向扫描式差动共焦测量法(ASDCM)测量轮廓效率低下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卡尔曼预测的差动共焦轮廓跟踪测量方法。该方法使用激光差动共焦轴向响应曲线数百纳米量程的线性区间实现了表面连续轮廓高精度线性传感测量,提高了测量效率;同... 针对轴向扫描式差动共焦测量法(ASDCM)测量轮廓效率低下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卡尔曼预测的差动共焦轮廓跟踪测量方法。该方法使用激光差动共焦轴向响应曲线数百纳米量程的线性区间实现了表面连续轮廓高精度线性传感测量,提高了测量效率;同时引入基于卡尔曼预测器的轮廓跟踪原理利用已测轮廓点数据对未测表面预测并跟踪,扩展了线性传感轮廓测量法测量范围。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相对于ASDCM法测量效率提升了8倍,且实现了轮廓PV值大于线性传感测量范围的标准椭圆柱高精度跟踪测量,激光聚变靶丸内轮廓圆度重复测量标准差达3 nm。为精密元器件表面连续轮廓的高精度、快速、无损测量提供了一种高质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尔曼预测 差动共焦 表面轮廓测量 激光聚变靶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维位姿监测的差动共焦曲率半径测量 被引量:3
9
作者 庄雨晴 章广威 +2 位作者 赵维谦 崔健 王允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75-981,共7页
为提高球面透镜曲率半径的测量精度,提出基于五维位姿监测调整的差动共焦曲率半径高精度测量方法。通过驱动被测样品回转,在探测器上监测被测件的共焦点轨迹,测量被测件球心点与测量光轴之间的偏心误差,结合位姿调整系统对偏心误差进行... 为提高球面透镜曲率半径的测量精度,提出基于五维位姿监测调整的差动共焦曲率半径高精度测量方法。通过驱动被测样品回转,在探测器上监测被测件的共焦点轨迹,测量被测件球心点与测量光轴之间的偏心误差,结合位姿调整系统对偏心误差进行自动补偿,确保测量过程中被测件球心与测量光轴重合,消除被测样品球心离轴引入的测量余弦误差,进而消除每次装调的样品位姿误差对测量精度的影响。理论计算和初步实验表明:该方法对曲率半径的相对重复测量精度(RMS)可达到3.2×10^(-6)。该方法显著提升了曲率半径的重复测量精度,为曲率半径的精密测量提供了有效途径。同时,该方法还为透镜中心偏、焦距、厚度、镜组间隔等多种参数的高精度测量提供了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率半径 激光差动共焦 五维位姿监测 五维位姿调整 余弦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偏心抑制的激光差动共焦焦距高精度测量方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杜卓 王伟 +2 位作者 王允 崔健 赵维谦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9-46,共8页
针对测量球面透镜焦距过程中存在偏心误差导致测量光轴与透镜实际轴线不重合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偏心抑制的激光差动共焦焦距高精度测量方法,通过驱动工作台旋转测得透镜偏心误差的大小及方向,实现了对被测透镜的误差采集;通过分析误... 针对测量球面透镜焦距过程中存在偏心误差导致测量光轴与透镜实际轴线不重合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偏心抑制的激光差动共焦焦距高精度测量方法,通过驱动工作台旋转测得透镜偏心误差的大小及方向,实现了对被测透镜的误差采集;通过分析误差大小及方向驱动姿态调整电机,消除了测量过程中由于存在偏心误差对焦距测量精度产生的影响;通过构建系统,优化系统参数,实现了激光差动共焦焦距高精度测量;最终实现基于偏心抑制的焦距高精度测量,解决了焦距测量时测量光轴与透镜实际轴线不重合从而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的问题。基于该系统进行了焦距测量实验,实验表明:测量焦距为100 mm透镜时,该方法相对重复测量精度(RMS)可达到0.000503%。该方法显著提高了焦距测量的精度及重复测量精度,为焦距的精密测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同时,该方法可应用到镜组加工与装配中,提高镜组的成像质量与测量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距 激光差动共焦 中心偏 姿态调整 高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共焦LIBS技术结合机器学习的矿石分类识别方法 被引量:4
11
作者 苏云鹏 贺春景 +3 位作者 李昂泽 徐可米 邱丽荣 崔晗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92-697,共6页
矿物分类与识别是地质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对地质勘探和环境演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矿石分类识别方法依靠专业人员通过矿石的外形及物理性质进行人工鉴定,主观性强,准确率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LIBS)由于其元素“指纹... 矿物分类与识别是地质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对地质勘探和环境演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矿石分类识别方法依靠专业人员通过矿石的外形及物理性质进行人工鉴定,主观性强,准确率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LIBS)由于其元素“指纹”特性、灵敏度高以及快速在线检测的特点,非常适合用于地质研究领域。利用共焦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与机器学习结合,提高了矿石分类识别的精准度,利用共焦LIBS系统获得8种天然矿石样品(金矿、铜矿、银辉矿、赤铁矿、铝矿、方铅石、磷灰石以及闪锌矿)的光谱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对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并对降维后的数据采用线性判别分析(LDA)、最邻近规则(KNN)以及支持向量机(SVM)三种方法进行特征谱线的高精准分类识别。首先,采用标准铜片作为样品,对比了非共焦LIBS系统和共焦LIBS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对PCA主成分累计贡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非共焦LIBS系统相比,共焦LIBS系统的稳定性提升了63.75%,主成分累计贡献率提高了17.81%;然后,采用共焦LIBS系统获取上述8种矿石样品的光谱信息,并进行去噪等预处理,采用PCA对矿石特征数据进行提取,并保留累计贡献率达到99.4%的前10维特征空间;最后,将特征数据分别与LDA,KNN以及SVM结合构建分类模型,进行种类识别。结果表明,PCA方法与LDA和KNN方法结合的分类准确度分别为95.78%和92.58%,而与SVM相结合的方法,准确率可达到97.89%。因此,采用共焦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与PCA和SVM相结合的方法,可为地质勘探和矿物识别领域提供一种快速、高准确度的分类识别方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 共焦LIBS 主成分分析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基平台量子通信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
12
作者 郑德智 郑金雄 +2 位作者 李中翔 王国俨 胡纯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1-93,共13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在军事、金融、政府、企业等领域,信息的安全和可靠性至关重要。传统通信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包括互联网、光纤通信和无线电等。同时量子计算相关技术的进展与应用,让传统通信的安全性面临...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在军事、金融、政府、企业等领域,信息的安全和可靠性至关重要。传统通信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包括互联网、光纤通信和无线电等。同时量子计算相关技术的进展与应用,让传统通信的安全性面临严峻挑战。基于量子的不可克隆定理与海森堡测不准原理,量子通信理论上可以达到信息论可证安全。因此,超远距离量子通信及空基平台已成研究的重点。综述了近十几年空基平台量子通信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其出现、重要发展节点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果,总结了基于自由空间量子通信以及空基平台量子中继的远距离量子通信研究现状,并基于目前量子中继存在的高度空白问题,提出了临空飞艇作为量子中继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基平台 量子通信 光纤通信 自由空间 卫星通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BTT导弹滚转通道姿态约束下的固定时间姿态协调控制 被引量:2
13
作者 胡子晅 周佳玲 +2 位作者 王利楠 孙佳月 温广辉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65-2072,共8页
针对多倾斜转弯(bank-to-turn,BTT)导弹在姿态约束下的滚转通道一致性安全控制问题,提出一种分布式固定时间姿态协调控制器。BTT导弹气动参数变化强烈、对机动要求高,对控制器提出了响应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且需满足姿态受限约束等... 针对多倾斜转弯(bank-to-turn,BTT)导弹在姿态约束下的滚转通道一致性安全控制问题,提出一种分布式固定时间姿态协调控制器。BTT导弹气动参数变化强烈、对机动要求高,对控制器提出了响应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且需满足姿态受限约束等要求。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固定时间控制技术、障碍Lyapunov函数,结合多智能体系统协调控制理论,对多枚BTT导弹滚转通道提出一种分布式固定时间姿态协调控制律。在所提协调控制律下,所有BTT导弹的滚转角可在固定时间一致收敛至给定的参考指令信号,且在控制过程中满足姿态约束条件。仿真结果表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枚倾斜转弯导弹 滚转通道 固定时间控制 状态约束 协调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强化学习的免调参即插即用单光子图像重建方法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爽 田烨 付莹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600-3612,共13页
量子图像传感器(Quanta Image Sensor,QIS)具有超高的单光子灵敏度与空间分辨率,因此其有望成为替代CMOS的下一代图像传感器.然而,从QIS获取的原始数据是二进制的图像帧,因此需要采用图像重建算法从二进制观测值中恢复原始场景.现有的... 量子图像传感器(Quanta Image Sensor,QIS)具有超高的单光子灵敏度与空间分辨率,因此其有望成为替代CMOS的下一代图像传感器.然而,从QIS获取的原始数据是二进制的图像帧,因此需要采用图像重建算法从二进制观测值中恢复原始场景.现有的方法包括基于模型的QIS图像重建和基于深度学习的QIS图像重建,其中基于模型的QIS图像重建通常需要进行大量的优化迭代,且对内部参数选择高度敏感.而基于深度学习的QIS图像重建则往往需要对每个具有细微不同的任务设计和训练单独的网络模型,灵活性欠缺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实用性.为了解决上述QIS图像重建方法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免调参即插即用单光子图像重建方法.该方法能够自适应地对不同输入图像、不同过采样倍率和重建所处的不同迭代轮次动态选取合适的参数,实现更好的重建效果.具体地,本文将即插即用框架下的QIS图像重建任务中需要手动调整的参数建模为序列决策问题,引入结合无模型强化学习和基于模型强化学习思想的算法学习一个最佳策略,以实现对于不同输入图像在每次优化迭代时的最优超参选择.在合成和真实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在过采样倍率为4、6、8三种情况下,在峰值信噪比上相较现有先进方法提高约0.44~0.60 dB,在重建的视觉效果上也能够保留更多的纹理细节.真实极暗光QIS图像数据已在https://github.com/ying-fu/Real-SPAD-Dataset公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图像传感器 单光子成像 即插即用 强化学习 图像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源双模跨注意力Transformer的精神疲劳监测系统
15
作者 张飞杨 方得权 +4 位作者 张帅磊 孙颖 马康 郑德智 樊尚春 《中国测试》 2025年第9期183-190,共8页
针对在真实环境监测精神疲劳面临的分类精度低、系统复杂度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功能近红外光谱技术和双模态Transformer的精神疲劳监测系统。首先,在模拟驾驶任务中使用自主设计的穿戴式前额脑血氧传感器采集信号,并同步记录主观量表... 针对在真实环境监测精神疲劳面临的分类精度低、系统复杂度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功能近红外光谱技术和双模态Transformer的精神疲劳监测系统。首先,在模拟驾驶任务中使用自主设计的穿戴式前额脑血氧传感器采集信号,并同步记录主观量表和面部数据用于划分不疲劳、中度疲劳、重度疲劳3种状态;然后,从浓度信号中分别提取脑功能活动成分和传统研究中常被忽视的呼吸成分,输入到创新设计的单源双模跨注意力Transformer中进行分类;最后,设计在线实验进行验证。离线实验结果获得平均准确率为96.59%±1.8%,高于单模态Transformer的90.45%±0.62%;在线实验中报警结果与主观量表一致,实验结束时的车辆损耗程度从100%降低为5%。系统在更准确监测精神疲劳的同时降低了设备复杂度,可应用于海域巡航、民航飞行、人机共驾等实际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疲劳 功能近红外光谱 脑血氧 呼吸 跨注意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载高光谱成像系统发展综述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思田 卢慧 +3 位作者 王栋 李晓兰 朱春丽 边丽蘅 《航天返回与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26,共15页
高光谱遥感技术通过记录地表物体在多个连续波段下的光谱信息,实现高精度的地球观测与分析。为了获取更多地物目标的细节信息,研究人员提出了对高光谱成像系统各项参数指标的新要求,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相关研究。随着卫星技术的成熟,高光... 高光谱遥感技术通过记录地表物体在多个连续波段下的光谱信息,实现高精度的地球观测与分析。为了获取更多地物目标的细节信息,研究人员提出了对高光谱成像系统各项参数指标的新要求,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相关研究。随着卫星技术的成熟,高光谱遥感平台从最初的机载平台逐渐发展到星载平台,促进了高光谱遥感图像在地质、农林业、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目前,多数光谱成像系统选用传统的光学器件来实现分光,将计算光学与高光谱遥感结合,有利于集成更紧凑便捷的成像系统。文章首先介绍了高光谱成像系统的主要类型和原理,随后对近30年来典型的星载高光谱成像系统及载荷进行了综述,梳理了典型国内外星载高光谱成像系统的发展现状,并对不同国家成像系统的性能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了相应的发展历程,并对未来星载高光谱成像系统的发展作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成像系统 遥感载荷 星载光谱成像仪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