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5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弗洛伊德与后马克思主义时代的绩效逻辑——韩炳哲数字精神政治学新释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洋 郭丽双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46,158,共11页
韩炳哲的数字精神政治学生发于从规训社会到功绩社会的转型过程中,立足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阶级和异化理论的重释,聚焦新自由主义绩效逻辑对当代人的全方位宰制。大数据和监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权力技术由肉体政治转变为精神... 韩炳哲的数字精神政治学生发于从规训社会到功绩社会的转型过程中,立足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阶级和异化理论的重释,聚焦新自由主义绩效逻辑对当代人的全方位宰制。大数据和监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权力技术由肉体政治转变为精神政治,自由与自我剥削合而为一,情感资本主义也使得负面情感被有助于创造功绩的幸福预期取代。面对这种生存困境,人可以通过自主隔绝和他者回归来破解。尽管韩炳哲对精神分析学阐释力的质疑和对马克思阶级观、异化观的重塑略显武断,但他对当代人的生存危机即自由被操纵而导向悲剧的揭示极富洞见,提供了一种迥异于数字社会主义的数字悲观主义视角,因此其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炳哲 数字精神政治学 功绩社会 精神分析 异化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俄罗斯的时代之问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前景 被引量:1
2
作者 郭丽双 朱亭锦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以文明与现代化的关系所构成的社会思潮范式来回应俄罗斯的时代之问,是21世纪俄罗斯道路研究的重要理路。当代俄罗斯社会思潮在各自的思想理路中为“俄罗斯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设计了不同路径,同作为自由主义对立面的新保守主义和新马... 以文明与现代化的关系所构成的社会思潮范式来回应俄罗斯的时代之问,是21世纪俄罗斯道路研究的重要理路。当代俄罗斯社会思潮在各自的思想理路中为“俄罗斯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设计了不同路径,同作为自由主义对立面的新保守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赋能俄罗斯现代化转型又形成了相互制衡的局面。前者作为当代俄罗斯的官方价值观在联动“俄罗斯思想”、东正教文明和传统保守主义,在自我认同的话语—叙事中构建基于最佳民族基因的独特文明范式和独特现代化发展模式,其本质仍是一种重新崛起的强国理念。后者立足文明史观追求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辩证审视苏联马克思主义以重塑“新社会主义”文明与道路,以期回答马克思主义与特定民族历史结合探索国家转型道路何以可能。较之于新保守主义,21世纪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在回应俄罗斯时代之问上具有合法性、合理性、合历史性依据,而对于如何实现其从立题到破题,则必须客观审视其理论与实践的困境与前景,置身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共鸣,构建超越资本逻辑的可替代性现代化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时代之问 新保守主义 身份认同 俄罗斯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造与解放:马克思劳动理论的当代发展——基于俄罗斯马克思主义批判派视角
3
作者 郭丽双 王嘉亮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6-147,共12页
在现代经济中,创造性劳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愈发显著,劳动形式发生历史性变革,对此,马克思劳动理论应当作出时代化的现实回应。俄罗斯马克思主义批判派以创造性劳动理论推进马克思劳动理论的创新,拓深其在生产智能化时代的思想穿透... 在现代经济中,创造性劳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愈发显著,劳动形式发生历史性变革,对此,马克思劳动理论应当作出时代化的现实回应。俄罗斯马克思主义批判派以创造性劳动理论推进马克思劳动理论的创新,拓深其在生产智能化时代的思想穿透力和现实阐释力,揭示创造性劳动是人类实现自身解放的重要动能。该理论基于对创造性劳动生态、社会、人文等三重意蕴的澄清和对全球化时代创造性劳动异化机制的解蔽,进而探索何以在实践中释放创造性劳动的变革潜能。这为破除西方经济学对创造性劳动价值的狭隘解读、批判部分左翼学者将资本主义永恒化的悲观论断、反驳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劳动解放论的歪曲贬抑提供了学理依据。批判派的创造性劳动理论对我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研究、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性劳动 马克思劳动理论 劳动解放 资本逻辑 人本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及其世界历史意义--兼论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构建
4
作者 张新宁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34,共10页
构建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是摆在当代中国学人面前的迫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是系统构建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的典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具有深厚... 构建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是摆在当代中国学人面前的迫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是系统构建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的典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文化基础、文本基础、历史基础、现实基础。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的话语体系创新及其体系化构建、学理化阐释、规律性升华,并在实践中加强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把握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的大趋势,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完善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部署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彰显其独特的时代价值、世界价值、历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科技创新 人类科技文明新形态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的原始积累概念及其当代重构
5
作者 夏巍 王永乐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0,共10页
原始积累指涉的是资本的起源问题,马克思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所谓原始积累”的“节欲论”和“储蓄论”及其观念的批判,揭示出资本起源的历史性前提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变革。这一“分离”同时构成... 原始积累指涉的是资本的起源问题,马克思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所谓原始积累”的“节欲论”和“储蓄论”及其观念的批判,揭示出资本起源的历史性前提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变革。这一“分离”同时构成了原始积累和资本积累的核心,原始积累的“分离”是资本形成的历史性前提,而资本积累是在对其历史前提“扬弃”的基础上再生产这种分离,从而转化成为资本的构成性前提,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分离”的辩证关系。在对原始积累过程中暴力作用的分析基础上,指出暴力在形式和内涵上的变化,它不再体现为超经济的直接暴力,而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成为一种习惯而内化于资本主义结构中。对于当今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所出现的新的“圈地运动”,技术封建主义者重构了马克思的原始积累概念,圈地不仅剥夺了用户生成的数据并榨取租金,还在用户和传统资本家与云领地之间形成一种封建依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积累 分离 暴力 技术封建主义 租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关于大党独有难题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原创性贡献 被引量:5
6
作者 阚道远 邱友亮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4,M0003,共11页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围绕大党独有难题的形成原因、核心内容、破解之道,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其突出体现在:系统构建了大党独有难题的逻辑体系和分析框架,实现了对马克...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围绕大党独有难题的形成原因、核心内容、破解之道,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其突出体现在:系统构建了大党独有难题的逻辑体系和分析框架,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理论升华与思想跃迁;结合时代突出问题、中国历史智慧和人类政治文明来审视大党独有难题,从横向丰富和纵向扩展的层面拓宽并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内容范畴和视角视域;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价值立场、核心观点、思想方法分析和破解大党独有难题,推动这一学说释放出强大的理论魅力和实践效能。完整准确把握习近平关于大党独有难题重要论述蕴含的理论特质,为推动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和思想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大党独有难题 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自我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 被引量:6
7
作者 唐明燕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21,共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要求,而且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够为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问题发挥指导作用,但仅凭其自身无法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要求,而且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够为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问题发挥指导作用,但仅凭其自身无法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全部问题,它必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有效合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细节的相通之处以及由各自理论气质决定的发展逻辑,是二者结合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二者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方面具备不同优势,在功能上能够形成互补,这是二者结合的现实基础。从功能的互补性入手,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不同层面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自优势,是使二者产生深刻“化学反应”的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的资本主义伦理的运行机制理论及其现实启示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少明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共12页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伦理作为有意识构建的意识形态,具有规律性的运行机制。第一,资本主义伦理的本质和形式的统一。资本主义伦理本质上为生产方式服务,但是为生产方式服务的本质需要通过经济伦理、政治伦理、社会伦理、生存伦理等形式...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伦理作为有意识构建的意识形态,具有规律性的运行机制。第一,资本主义伦理的本质和形式的统一。资本主义伦理本质上为生产方式服务,但是为生产方式服务的本质需要通过经济伦理、政治伦理、社会伦理、生存伦理等形式表现出来。第二,资本主义伦理在社会性和个人性上的统一。资本主义伦理是通过人的社会交往形成的,但是最终落实在人的认知、情绪和欲望之上。第三,资本主义伦理的时间性和稳定性的统一。资本主义在其变化的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的利益而宣扬变化着的伦理,但是变化着的伦理中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核心伦理规范。马克思对三重伦理运行机制的揭示,为洞察和批判当代资本主义伦理的新变化提供了理论工具,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伦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伦理 运行机制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明论视角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被引量:2
9
作者 蒋捷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79,共10页
马克思主义根据世界历史的辩证法与发展趋势,区分了人类走向新文明类型的资本主义文明道路与社会主义文明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创制的社会主义文明道路,既印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文明道路的理论构想,又凸显了中华文... 马克思主义根据世界历史的辩证法与发展趋势,区分了人类走向新文明类型的资本主义文明道路与社会主义文明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创制的社会主义文明道路,既印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文明道路的理论构想,又凸显了中华文明的鲜明特性与独特优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赓续了中华文明,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是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使社会主义文明在中国获得了实体性的形态,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代文明,也使中华文明在21世纪展现出了新的生机与时代风采,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新文明类型 社会主义文明道路 马克思主义文明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以可能,何以实现:论概念史范式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冉 郭小凡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4-195,共12页
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学界将概念史范式引入该学科并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就应用可行性而言,该范式的适用条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典型特征相契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处于由社会实践... 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学界将概念史范式引入该学科并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就应用可行性而言,该范式的适用条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典型特征相契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处于由社会实践变革引起概念巨变的“鞍形期”之中。就必要性而言,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离不开对于概念形成充分的理论认知、通过历史研究彰显学科厚度、经由概念史范式揭示术语革命精神。应当主要在学科本体概念、基础理论概念、学科重要概念这三个论域内展开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更好地应用概念史范式,应当在加强与唯物史观的融合中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规制作用、在加快对相近学科的借鉴中形成合乎自身定位的方法与策略、在加深对同类概念的集成中获得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史 研究范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生态政治经济学:伯克特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重释
11
作者 朱亭锦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70,共11页
西方主流生态经济学在解释现代性生态困境时逐渐显露其理论缺陷,无法洞察生态危机的结构性根源与现实出路。由此,保罗·伯克特通过回归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生态社会主义回答了生态政治经济学的出场何以可能、何以必要,在对前分... 西方主流生态经济学在解释现代性生态困境时逐渐显露其理论缺陷,无法洞察生态危机的结构性根源与现实出路。由此,保罗·伯克特通过回归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生态社会主义回答了生态政治经济学的出场何以可能、何以必要,在对前分析观点、自然价值问题、可持续发展的三维辨析中回答了生态政治经济学何以超越西方主流生态经济学。伯克特的这一理论工作,廓清了马克思资本批判的原初生态语境,回应了马克思并无生态思想的诘难,同时解决了生态领域的政治经济学“不在场”难题,为处理当代生态危机提供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政治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 伯克特 劳动价值论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对笛卡尔物性理论的继承和修正——基于现象学的视角
12
作者 刘少明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2,共10页
笛卡尔认为物的本质是广延,灵魂的本质是思维,因此物相对于思维来说具有超越性。但是,天赋观念可以把握物的广延,使得物可以被认识,所以物是超越性与可认识性的统一。马克思基于现象学式的感性活动理论,继承并修正了笛卡尔的物性理论。... 笛卡尔认为物的本质是广延,灵魂的本质是思维,因此物相对于思维来说具有超越性。但是,天赋观念可以把握物的广延,使得物可以被认识,所以物是超越性与可认识性的统一。马克思基于现象学式的感性活动理论,继承并修正了笛卡尔的物性理论。第一,笛卡尔的物性理论包含心物异质性和心物一致性的矛盾,马克思则在将心物异质性和一致性放在感性活动的基础上进行了构建,消除了二者的冲突。第二,笛卡尔的物性理论依赖信仰的外在统一,陷入了无限后退的困境。马克思在现象学式的感性活动的内在性统一中揭示了信仰的发生机制,消除了外在统一的无限回退困境。第三,笛卡尔的物性理论是静态化的抽象统一。马克思将这种统一放置到生存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语境中进行阐释,将笛卡尔的物性理论变得更加具体化和立体化。研究马克思对笛卡尔物性理论的继承和修正,对认识笛卡尔和马克思的物性理论及其关联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性理论 超越性 可认识性 笛卡尔 马克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主体路径的超越
13
作者 谌中和 宣博方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41,共10页
从西方近代哲学来看,在关于人自身存在根据的全部思考中,“人的存在何以可能”构成了哲学本体论的重要维度。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必然内在地涉及人的主体性问题。从主体路径来看,“意识的内在性”构成了近代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探讨主... 从西方近代哲学来看,在关于人自身存在根据的全部思考中,“人的存在何以可能”构成了哲学本体论的重要维度。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必然内在地涉及人的主体性问题。从主体路径来看,“意识的内在性”构成了近代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探讨主体性问题的基本思想理路。可以说,这一内在性困境内蕴于德国古典哲学对主体问题的思考范式当中,即使在费尔巴哈谈论感性的、实践的主体时,也面临着主体“活动原则”空场的困境。马克思敏锐地洞察到,要消解近代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中形而上学的主体性立足点,把“我思”原则遮蔽的主体性真正地揭示出来,首先就要瓦解意识的内在性,并进一步把“存在何以可能”转变为“解放何以可能”。马克思的这种思考不仅克服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路径囿于意识内在性的局限,也开启了关于主体性问题的全新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主客二元对立 现实的人 感性活动 人的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伦特与马克思的革命观之比较
14
作者 冯梅 吴海江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25,共8页
阿伦特和马克思都对革命给予高度关注,试图通过革命实现人的自由。二者对于人的自由本质的理解存在明显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革命理论建构和革命策略方案。阿伦特认为“行动”自由是人的本真存在方式,她在“自由”与“解放”相区别的基础... 阿伦特和马克思都对革命给予高度关注,试图通过革命实现人的自由。二者对于人的自由本质的理解存在明显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革命理论建构和革命策略方案。阿伦特认为“行动”自由是人的本真存在方式,她在“自由”与“解放”相区别的基础上,确立以自由立国的革命旨向,走向“本真政治生活的复归”之路。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类本质在于自由自觉的劳动,因而把自由与解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确立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革命旨向,走向“生产关系的变革”之路。阿伦特的革命论述始终停留在政治哲学层面,马克思则深入到政治经济学中探寻革命的内在机理,其革命理路更为深刻而现实。阿伦特在某种程度上把自己的思想置于与马克思的思想相比较的理论境遇中,并对马克思的革命思想进行批判。比较阿伦特与马克思的革命观,澄清阿伦特对马克思革命思想的误读,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的革命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阿伦特 革命 解放 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苏联马克思主义:从21世纪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的视野出发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丽双 杜宛玥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28,共9页
对苏联马克思主义的追问不仅关乎历史,而且直接关涉到马克思主义的未来。近年来,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学者从多种阐释路径论证十月革命的合法性基础、合理性根据和创造性本质,强调从辩证的非线性逻辑出发把握苏联不同历史时期的质性差异... 对苏联马克思主义的追问不仅关乎历史,而且直接关涉到马克思主义的未来。近年来,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学者从多种阐释路径论证十月革命的合法性基础、合理性根据和创造性本质,强调从辩证的非线性逻辑出发把握苏联不同历史时期的质性差异,指认苏联模式对异化关系消亡规律的背离以及苏联文化的二元悖反,并从领导力量的全面崩溃入手指证苏联解体的非理性和主观性因素。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之辩确证了以下重要的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是学理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双重统一,苏联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一个版本,是作为推动俄罗斯现代化发展的一种特殊方式。我国应重视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国别化研究,基于学理性研究批驳错误论断、严肃回应意识形态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马克思主义 俄罗斯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 苏联解体 苏联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场术语革命的学理省思
16
作者 李冉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37,共5页
新时代是一个理论大发展、实践大创造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国共产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创造精神,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造,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术语发展为“马... 新时代是一个理论大发展、实践大创造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国共产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创造精神,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造,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术语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术语革命 时代化 实践创造 创造精神 创新推动 新篇章 中国共产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马克思主义“危机—革命”叙事的意义重构——约翰·霍洛威教授访谈
17
作者 夏巍 邝光耀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4-195,共12页
“开放马克思主义”(Open Marxism)是英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界中形成较早、影响甚广的一支流派,它倡导建构一种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从而试图走出“封闭”的马克思主义理解方式。约翰·霍洛威(John Holloway),爱尔... “开放马克思主义”(Open Marxism)是英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界中形成较早、影响甚广的一支流派,它倡导建构一种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从而试图走出“封闭”的马克思主义理解方式。约翰·霍洛威(John Holloway),爱尔兰人,当代英语世界著名的左翼批判理论家,长期任教于爱丁堡大学,目前是墨西哥普埃布拉自治大学的一名社会学教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丁堡大学 当代马克思主义 社会学教授 政治经济学批判 当代英语 爱尔兰人 意义重构 教授访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出殖民主义:洛苏尔多的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18
作者 李雨豪 郭丽双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0-220,共11页
殖民主义在当代并没有消亡,它与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生产方式伴生而行。多米尼克·洛苏尔多从哲学批判转向历史批判,以马克思主义的语言阐明了其针对殖民主义的自由观,在殖民主义尚存且现代人普遍不自由的社会背景下,他依托黑格尔的... 殖民主义在当代并没有消亡,它与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生产方式伴生而行。多米尼克·洛苏尔多从哲学批判转向历史批判,以马克思主义的语言阐明了其针对殖民主义的自由观,在殖民主义尚存且现代人普遍不自由的社会背景下,他依托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进入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叙事之中。洛苏尔多指明自由的人应当是被全面承认的,这种自由建立在个体被压迫时所具备的反抗权之上,因而在资本主义历史中被压迫者争取承认的斗争实质上是合法追求自由的途径。将这一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相结合,洛苏尔多重塑了这一理论,以被承认为目的,一切关于自由解放的运动都可以被“复数形式”的阶级斗争所涵盖,阶级的概念事实上被拓展了。但他却走向了偏离马克思本人观点的消极自由,也没有实现对殖民主义经济逻辑的彻底批判。因此,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世界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之中,既要以人为本,又须胸怀天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多米尼克·洛苏尔多 历史唯物主义 殖民主义 承认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笔谈) 被引量:26
19
作者 张雷声 顾钰民 +2 位作者 韩喜平 佘双好 钟明华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7,共17页
主持人语: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反映了党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理... 主持人语: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反映了党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六个方面”的素养要求,对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提出了“八个统一”的指导原则,并着重强调: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着很高的“学术含金量”,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非学术”看法影响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理论课教师 引导学生 教师座谈会 人民大会堂 素养要求 改革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活世界理论及其思考 被引量:2
20
作者 任帅军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13,共9页
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自我生成之域。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活世界理论立足于实践活动并改变着世界,从而是关于人解放的理论。从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价值形态世界、权利形态世界和历史形态世界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理论和观点解读... 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自我生成之域。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活世界理论立足于实践活动并改变着世界,从而是关于人解放的理论。从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价值形态世界、权利形态世界和历史形态世界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理论和观点解读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就在总体上确立了生活世界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位置,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活世界理论得以展现。该理论是一种具有全局性视野的理论体系,体现了一种总体性思维的方法论意义,具有批判不合理现实的维度,是统一于价值批判、权利批判和历史批判的总体性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生活世界理论 价值形态世界 权利形态世界 历史形态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