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前后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分析
1
作者 饶桂华 王强 +1 位作者 赵芳 陈明亮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4-441,共8页
目的统计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前后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和耐药率变化。方法比较2017—2019年(疫情前)和2020—2022年(疫情后)两个阶段6种细菌的耐药性变化。使用WHONET 5.6软件统计细菌耐药监测数据。结果... 目的统计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前后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和耐药率变化。方法比较2017—2019年(疫情前)和2020—2022年(疫情后)两个阶段6种细菌的耐药性变化。使用WHONET 5.6软件统计细菌耐药监测数据。结果较疫情前,疫情后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升高(40.1%对27.9%,P<0.01),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检出率降低(1.9%对3.1%,P<0.05),其他耐碳青霉烯类的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检出率无显著差异。疫情暴发前后,多重耐药菌均主要分离自呼吸道样本(78.4%对78.5%)。疫情后ICU多重耐药菌总检出率明显高于疫情前(53.1%对35.5%,P<0.01)。较疫情前,疫情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唑的耐药率下降(3.5%对15.7%,P<0.01),粪肠球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降低,屎肠球菌对高浓度庆大霉素的耐药率降低(39.2%对50.1%,P<0.01),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降低(1.2%对2.7%,P<0.01)。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基本保持稳定,疫情暴发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后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明显下降,耐碳青霉烯类的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下降趋势,但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和耐药率显著增加,仍需加强院感防控管理,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多重耐药菌 耐药性监测 药物敏感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VID-19疫情后上海市某三级医院呼吸道感染病例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
作者 吕攀攀 陈明亮 赵缜 《复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2-248,共7页
目的探讨COVID-19疫情结束后,上海市闵行区单中心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FluA)和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FluB)的流行状况及人口学特征... 目的探讨COVID-19疫情结束后,上海市闵行区单中心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FluA)和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FluB)的流行状况及人口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4月至2024年7月于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因呼吸道感染而行Mp、RSV、FluA和FluB检测的数据,分析不同季节和不同年龄组人群病原体感染的差异。结果39103份因呼吸道感染而同时行4种病原体检测的患者样本被纳入本文分析。4种病原体总检出率为44.7%(17490/39103),其中Mp为25.2%、FluA为13.1%、FluB为10.9%、RSV为1.5%,混合感染率为5.9%,以Mp和FluA联合感染为主。Mp在14岁以下患者中检出率>38%,随着年龄的增长检出率逐渐下降。在儿童组(≤14岁)中,FluA和FluB在7~14岁组(FluA:16.5%;FluB:10.4%)的检出率均最高;在成人组(≥15岁)中,FluA和FluB分别为在15~24岁组(12.5%)和35~44岁组(15.9%)的检出率最高。不同月份的病原体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种病原体总例数和总检出率于2023年9月后呈现增长态势(P<0.001)。结论COVID-19疫情结束后,上海市闵行区单中心Mp感染出现异常增长,与流感病毒一起成为本地区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应针对感染者的流行病学特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从而指导临床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感染 病原体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联合CURB-65评分对急诊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者的预测价值
3
作者 郑佳熠 吴伏鹏 +2 位作者 路海苏 陶钰琦 孙克玉 《复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6-423,共8页
目的在急诊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住院患者中建立一个客观、准确的预后模型来评估严重程度以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急诊科住院的老年CAP患者。以... 目的在急诊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住院患者中建立一个客观、准确的预后模型来评估严重程度以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急诊科住院的老年CAP患者。以老年CAP患者30天住院死亡率为主要结局,将4种全身炎症反应标志物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monocyte-to-lymphocyte ratio,M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 inflammation index,SII)纳入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比较不同评分系统的预测性能。结果最终纳入421例老年CAP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NLR是老年CAP住院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将NLR与CURB-65评分联合优化构建评分系统,根据NLR最佳截断值11.4对该变量进行量化赋后,建立NLR+CURB-65评分。构建ROC曲线来比较3种不同评分系统(NLR、CURB-65、NLR+CURB-65)的曲线下面积,发现NLR+CURB-65评分的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CURB-65评分。根据NLR+CURB-65评分的最佳截断值3,将患者进行分层,≥3分为高危组(n=188),<3分为低危组(n=233)。K-M生存曲线分析表明与高危组相比,低危组患者的死亡率更低、出院率更高。结论对于急诊老年CAP住院患者,NLR+CURB-65评分对其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的预测能力具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 老年 CURB-65评分 全身炎症反应标志物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同种自身抗体的检测及输血策略探讨
4
作者 张慧 郑皆炜 +4 位作者 金沙 沈伟 李珊珊 程晓文 向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8-1172,共5页
目的:探讨类同种自身抗体(简称类抗体)的血清学检测及输血治疗,为该类患者输血策略的适宜制定提供参考。方法:对产生类抗体的两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进行详细的血清学实验包括ABO血型鉴定、Rh分型、抗体特异性鉴定、溶血相... 目的:探讨类同种自身抗体(简称类抗体)的血清学检测及输血治疗,为该类患者输血策略的适宜制定提供参考。方法:对产生类抗体的两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进行详细的血清学实验包括ABO血型鉴定、Rh分型、抗体特异性鉴定、溶血相关指标分析,同时对1977-2024年国内外类抗体相关输血治疗的文献进行回顾总结。结果:患者1血型AB型、CCDee型,检出类抗-e抗体,两次交叉配血均选择反应凝集较弱的AB型e抗原阴性红细胞输注,血红蛋白由48 g/L上升至91 g/L,输血效果显著;患者2血型O型、CcDee型,检出类抗-c抗体,患者入院后诊断为AIHA即行激素治疗,住院期间未输注血制品,溶血情况逐渐缓解。结论:产生类抗体患者输血需严格把握输血指征,非必要不输注,必须输血时需选取对应抗原阴性红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抗体 输血策略 抗原阴性红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1
5
作者 房杰 饶桂华 +1 位作者 宋剑峰 陈明亮 《复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9-255,共7页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分析其与基利普(Killip)分级、N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precursor,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 Ⅰ,...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分析其与基利普(Killip)分级、N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precursor,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 Ⅰ,cTnⅠ)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s,CK-MB)的相关性,为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收治的312例AMI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收治的20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多重微球流式免疫荧光发光法检测外周血12项细胞因子(IL-5、IFN-α、IFN-γ、IL-10、IL-12p70、IL-17、IL-1β、IL-2、IL-4、IL-6、IL-8和TNF-α)的浓度,通过化学发光法检测NT-proBNP、cTnⅠ和CK-MB,比较两组患者细胞因子的水平,分析其与Killip分级、NT-proBNP、cTnⅠ及CK-MB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细胞因子对AMI的预测效能。结果 AMI组和对照组之间除年龄外其他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AMI组IL-6、IL-8和TNF-α表达水平皆高于对照组(P均<0.01)。相关性分析显示IL-6与Killip分级、NT-proBNP、cTnⅠ及CK-MB水平均呈正相关(P均<0.01)。ROC分析显示,IL-6水平对AMI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AUC=0.882 9,P<0.01)。结论 IL-6在AMI患者中表达明显升高,且与Killip分级、NT-proBNP、cTnⅠ及CKMB呈正相关,提示IL-6可能作为评估AMI严重程度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AMI) 细胞因子 IL-6 KILLIP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监护室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6
作者 夏世宏 马雪丽 +5 位作者 沈国锋 姜丽静 刘康溢 唐唯一 倪金迪 李响 《复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4-428,445,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非心脏手术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损伤(myocardial injury after non-cardiac surgery,MINS)的临床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重症医学... 目的回顾性分析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非心脏手术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损伤(myocardial injury after non-cardiac surgery,MINS)的临床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手术后患者478例,按术后7天内是否发生心肌损伤分为MINS组(n=302)与正常组(n=176),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特征的差异性,筛选出围手术期发生心肌损害的危险因素。以30天死亡为临床终点,分析MINS组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MINS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冠心病、慢性肾脏病患病率均较正常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NS组急诊手术占比、合并感染、围手术期低血压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慢性肾脏病、急诊手术、合并感染、术中术后低血压是MINS的危险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围手术期低血压是MINS患者30天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MINS与患者的基础疾病、手术时机、围手术期低血压状态等密切相关,特别是围手术期低血压影响最终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损伤 非心脏手术 围手术期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超声联合超声造影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7
作者 汤郎 胡滨 +2 位作者 刘启平 傅庆印 张远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7-262,共6页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联合超声造影(CEUS)特征在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确诊为PTC的222例患者,分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组(62例)和未转移组(160例)。采用...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联合超声造影(CEUS)特征在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确诊为PTC的222例患者,分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组(62例)和未转移组(160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因素,建立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结果:纵横比≥1、微钙化、低增强及造影后边界不清晰是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25(95%CI 0.542~0.708)、0.664(95%CI 0.587~0.741)、0.714(95%CI 0.636~0.793)、0.613(95%CI 0.531~0.695)。基于独立预测因素构建的二维超声联合CEUS模型的AUC为0.875(95%CI 0.829~0.921),明显优于单一预测因素。结论:二维超声联合CEUS模型对预测PTC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颈部淋巴结转移 超声造影 二维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链脂肪酸调控NLRP3炎症小体通路在慢性肾脏病中的作用及中药干预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高子恬 陈彧 +1 位作者 贺海东 唐余燕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12-819,共8页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NLRP3炎症小体以及相互作用的调控已被证明在多种疾病中起到关键作用。而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一种常见的进展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肠道菌群代谢产...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NLRP3炎症小体以及相互作用的调控已被证明在多种疾病中起到关键作用。而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一种常见的进展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肠道菌群代谢产物SCFAs的减少和NLRP3炎症小体的过度激活有关。本文就SCFAs与NLRP3炎症通路在CK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总结,并对近年来中药干预该炎症通路治疗CKD的研究进行梳理,以为中药治疗CKD的确切机制提供方向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链脂肪酸 NLRP3炎症小体 中药 慢性肾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主动脉强化峰值的影响因素
9
作者 朱时珍 丁毅 +1 位作者 赵喜 张远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4,共5页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主动脉强化峰值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临床疑诊为冠心病并行CCTA检查的患者107例。由2名分别具有5年和10年影像诊断经验的医生对升主动脉根部腔内CT值进行测量并取...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主动脉强化峰值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临床疑诊为冠心病并行CCTA检查的患者107例。由2名分别具有5年和10年影像诊断经验的医生对升主动脉根部腔内CT值进行测量并取平均值。记录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和CCTA扫描参数,单因素分析中P<0.05者纳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体表面积、瘦体重、血容量、心率、心输出量以及扫描的管电压、对比剂的注射速率、剂量和碘流率是主动脉强化峰值的影响因素(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体表面积和心输出量是主动脉强化峰值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患者的体表面积和心输出量对CCTA主动脉强化峰值至关重要,扫描前制定个性化扫描方案对提高CCTA的图像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CT血管成像 主动脉强化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院前急救体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0
作者 汪勇 刘洋 +1 位作者 刘仁玉 赵静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1期21-26,共6页
本文针对卒中院前急救体系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内容包括卒中院前急救流程中患者识别、院前急救人员识别、现场处理、急诊转运及院前院内衔接等各个环节的研究进展。同时,展望了我国卒中院前急救体系的未来发展,提出争取政府支持... 本文针对卒中院前急救体系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内容包括卒中院前急救流程中患者识别、院前急救人员识别、现场处理、急诊转运及院前院内衔接等各个环节的研究进展。同时,展望了我国卒中院前急救体系的未来发展,提出争取政府支持、整合资源、结合高新科技促进体系建设的建议,以期为我国卒中院前急救体系的相关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院前急救 院前延误 急诊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丁对小鼠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11
作者 晏竹林 吴伏鹏 李海东 《复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2-241,共10页
目的探究芦丁对脓毒症小鼠多器官损伤的影响并从炎症角度探究其机制。方法雄性C57BL/6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sham)、盲肠结扎穿孔(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组、芦丁低剂量(25 mg/kg)组、芦丁中剂量(50 mg/kg)组和芦丁高剂量(100 ... 目的探究芦丁对脓毒症小鼠多器官损伤的影响并从炎症角度探究其机制。方法雄性C57BL/6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sham)、盲肠结扎穿孔(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组、芦丁低剂量(25 mg/kg)组、芦丁中剂量(50 mg/kg)组和芦丁高剂量(100 mg/kg)组,每组20只。所有小鼠8周龄时开始每天灌胃给药7天(芦丁各剂量组给予对应剂量的药物,sham组和CLP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随后通过CLP诱导小鼠脓毒症。分析小鼠生存率;通过HE染色分析小鼠肺、肝、肾病理损伤;测量小鼠肺系数与肺湿干重(wet/dry,W/D)比;检测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血肌酐(creatinine,CRE)、尿素氮(urea nitrogen,BUN)含量;检测小鼠尿蛋白含量;RT-qPCR检测小鼠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IL-6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分析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活化情况。结果芦丁降低脓毒症小鼠的死亡率,减轻其肝、肺、肾损伤并改善肝、肺、肾功能,抑制组织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活化并减少促炎因子的mRNA表达。结论芦丁可能通过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活化减轻炎症,对脓毒症小鼠的肝、肺、肾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丁 脓毒症 多器官功能障碍 炎症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FRO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12
作者 李曼曼 侯芸华 +3 位作者 王晨辰 丁明 汪逍逍 魏征 《复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5-310,共6页
TAFRO综合征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全身炎症性疾病,其发病率低、病情进展迅速,对该病作出及时诊断与合理治疗,是临床医师面临的巨大挑战。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收治的1例iMCD-TAFRO患者,该患者男性,65岁,因双下肢水肿就诊于... TAFRO综合征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全身炎症性疾病,其发病率低、病情进展迅速,对该病作出及时诊断与合理治疗,是临床医师面临的巨大挑战。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收治的1例iMCD-TAFRO患者,该患者男性,65岁,因双下肢水肿就诊于肾内科,患者全身水肿、发热、全身多枚淋巴结肿大。完善检查示:血小板减少、肾功能不全、CRP升高、多浆膜腔积液、骨髓网状纤维化等。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门诊,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考虑诊断TAFRO综合征可能。经进一步淋巴结病理会诊后明确诊断为特发性多中心型Castleman病(idiopathic mult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iMCD)-TAFRO综合征。后患者转入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血液科,经甲强龙、环孢素A、利妥昔单抗、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15天后病情无明显好转,因个人原因放弃进一步治疗,2周后患者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FRO综合征 CASTLEMAN病 水肿 血小板减少 肾功能不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内胆管癌精准检测专家共识(2024版)
13
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病理学组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肝脏病理学组 +6 位作者 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 李增山 丛文铭 纪元 张欣 韩晶 盛霞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2-441,共10页
肝内胆管癌(ICC)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肿瘤,分子分型是实施ICC个体化治疗的基础。正确的检测方法对于全面筛选适用靶向药物的患者群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共识基于国内外临床实践数据,并结合中国国情,围绕ICC重要靶点进行制定,提出了1... 肝内胆管癌(ICC)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肿瘤,分子分型是实施ICC个体化治疗的基础。正确的检测方法对于全面筛选适用靶向药物的患者群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共识基于国内外临床实践数据,并结合中国国情,围绕ICC重要靶点进行制定,提出了15条推荐意见,以期为ICC的精准检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癌 精准检测 生物标志物 个体化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血液嗜酸性粒细胞、FeNO和血清IgE作为预测哮喘患者嗜酸性表型的生物标志物
14
作者 高佳萌 马圆 +3 位作者 沈瑶 王芳 钱宇豪 陈智鸿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1-639,共9页
目的:确定代表性临床生物标志物,通过诱导痰分析评估个体患者的嗜酸性状态。方法:对100名成功收集诱导痰的哮喘患者进行了一项横断面研究。根据痰嗜酸性细胞计数百分比(sputum eosinophil count,SEC%)是否≥3%将受试者进一步分为过敏性... 目的:确定代表性临床生物标志物,通过诱导痰分析评估个体患者的嗜酸性状态。方法:对100名成功收集诱导痰的哮喘患者进行了一项横断面研究。根据痰嗜酸性细胞计数百分比(sputum eosinophil count,SEC%)是否≥3%将受试者进一步分为过敏性哮喘(EA)和非过敏性哮喘(NEA)。收集了人口统计学和临床数据,包括基本信息、常规血液检查、肺功能检查、支气管舒张剂反应性检查、呼出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和哮喘控制问卷(asthma control questionnaire,ACQ)。所有与EA显著相关的变量都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候选变量,同时我们制定了一种EA的预测模型。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与NEA受试者相比,EA患者年龄更大,哮喘控制和肺功能更差,血液嗜酸性粒细胞、血清IgE和FeNO的值更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FeNO、血清IgE和血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blood eosinophil count,BEC)被确定为嗜酸性哮喘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些因素都包含在量表中。结论:研究发现,结合评估包括年龄、FeNO、血清IgE和BEC的组合,可以应用于临床医生识别嗜酸性哮喘,而且比诱导痰检测更简单、更快速、更经济、更易获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哮喘 非嗜酸性哮喘 诱导痰 列线图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立医院临床医师临床路径应用状况分析 被引量:25
15
作者 白飞 李敏奇 +3 位作者 陈英耀 夏景林 白洁 薛迪 《中国医院管理》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4,共4页
目的分析我国公立医院临床医师临床路径应用现状。方法对我国东、中、西3省(直辖市)1 638名临床医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临床医师中,66.38%参加过临床路径相关培训,72.44%执行过临床路径,分别有40.19%和35.84%的临床医师认为... 目的分析我国公立医院临床医师临床路径应用现状。方法对我国东、中、西3省(直辖市)1 638名临床医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临床医师中,66.38%参加过临床路径相关培训,72.44%执行过临床路径,分别有40.19%和35.84%的临床医师认为临床路径质量和实施效果好或非常好。结论我国公立医院临床医师临床路径实施率和培训率不高,临床路径质量和实施效果值得关注。我国公立医院临床路径应用和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需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路径 实施 效果 认知 公立医院 临床医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期CT血管成像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短期预后的价值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远 王浩 +1 位作者 朱杰 宋彬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115,共6页
目的:探讨多期CT血管成像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血管内治疗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3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AIS患者,按随访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组和预后不良(mRS评分>2)组。通过改良Tan评分... 目的:探讨多期CT血管成像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血管内治疗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3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AIS患者,按随访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组和预后不良(mRS评分>2)组。通过改良Tan评分评估多期CT血管成像显示的侧支循环情况,侧支循环不良为闭塞大脑中动脉区域的侧支循环小于对侧1/2,侧支循环良好为闭塞大脑中动脉区域的侧支循环大于对侧1/2。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性能,DeLong检验比较AUC间的差异。结果:Logistic回归显示,较低入院NIHSS评分和动脉晚期侧支循环良好是AIS患者短期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AUC分别为0.72(0.65~0.79)和0.75(0.68~0.81)。两者联合时AUC可达0.79,显著高于单一预测因素(DeLong检验,均P<0.05)。结论:动脉晚期侧支循环良好和较低入院NIHSS评分是血管内治疗短期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联合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可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血管内治疗 CT血管成像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立医院党务工作者核心能力体系构建研究
17
作者 顾丽莉 张金月 赵燕萍 《中国医院管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6-88,96,共4页
目的对照党务工作者专业水平评议标准,研究构建党务工作者核心能力体系。方法以公立医院党务工作者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探究构建公立医院党务工作者核心能力体系。结果立足政治性原则、兼容性原则... 目的对照党务工作者专业水平评议标准,研究构建党务工作者核心能力体系。方法以公立医院党务工作者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探究构建公立医院党务工作者核心能力体系。结果立足政治性原则、兼容性原则和量化原则等,构建三级指标体系,体系囊括了素质品格、专业能力、工作能力,适用于公立医院党务工作者管理评价。研究确立了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7项、三级指标23项,任意一级指标的权重之和为100。结论公立医院党务工作者核心能力体系可为公立医院党务工作者管理评价提供工具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立医院 党务工作者 能力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衰弱患者能量代谢改变及围术期干预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李祥婷 林灵 史琪清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14-1217,共4页
衰弱是一种临床综合征,表现为机体多脏器功能逐渐下降,出现脆弱表型。衰弱患者应激抵抗能力减弱,术后多出现不良结局,包括认知功能下降、住院时间延长、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上升。由于衰弱是一个动态可逆的过程,因此,提倡在围术期采... 衰弱是一种临床综合征,表现为机体多脏器功能逐渐下降,出现脆弱表型。衰弱患者应激抵抗能力减弱,术后多出现不良结局,包括认知功能下降、住院时间延长、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上升。由于衰弱是一个动态可逆的过程,因此,提倡在围术期采取适当的优化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近年来研究表明能量代谢异常在衰弱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重点探讨衰弱患者在糖代谢、脂质代谢和氨基酸代谢方面的异常,以及围术期纠正衰弱患者能量代谢异常的重要性,旨在为降低围术期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弱 糖代谢 脂质代谢 氨基酸代谢 围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多司坦对稳定期中性粒细胞为主型COPD患者诱导痰成分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占波 杜开锋 +4 位作者 姜志龙 高佳萌 陈梦捷 马圆 陈智鸿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2-369,共8页
目的:观察化痰药物福多司坦对稳定期中性粒细胞为主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诱导痰细胞组分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53例稳定期COPD患者,分为福多司坦组及... 目的:观察化痰药物福多司坦对稳定期中性粒细胞为主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诱导痰细胞组分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53例稳定期COPD患者,分为福多司坦组及安慰剂组,安慰剂组采取常规治疗,福多司坦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福多司坦。两组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详细记录患者临床症状[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慢阻肺患者自我评估测试问卷(CAT评分)和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问卷(MMRC评分),咳嗽、咳痰评分(BCSS评分)]、肺功能指标、诱导痰细胞学等相关检查结果,分析并比较。结果:(1)两组治疗后和基线相比,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两者的比值(FEV1/FVC),均得到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肺功能各项指标除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DLCO%pre)具有差异外(福多司坦组DLCO%pre高于安慰剂组),其余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2)两组治疗后,福多司坦组诱导痰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均低于安慰剂组。与基线各组分细胞数相比,福多司坦组诱导痰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降低(P<0.05)。结论:稳定期中性粒细胞为主型COPD患者接受福多司坦治疗,可以改善肺功能,降低诱导痰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总数,从而改善气道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诱导痰 肺功能 福多司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SUN2基因敲除对PC12细胞分化和凋亡的影响研究
20
作者 张利利 贺九芳 +1 位作者 陈林 汪希珂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35-741,共7页
目的研究NOP2/Sun RNA甲基转移酶2(NOP2/Sun RNA methyltransferase 2,NSUN2)基因在PC12细胞分化和凋亡等功能中的作用,以探索NSUN2基因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的功能。方法将神经生长因子诱导分化的PC12细胞分为敲除NSUN2 PC12细胞诱导... 目的研究NOP2/Sun RNA甲基转移酶2(NOP2/Sun RNA methyltransferase 2,NSUN2)基因在PC12细胞分化和凋亡等功能中的作用,以探索NSUN2基因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的功能。方法将神经生长因子诱导分化的PC12细胞分为敲除NSUN2 PC12细胞诱导分化组(NSUN2-KO组)和PC12细胞正常细胞诱导分化组(NSUN2组)。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PC12细胞的神经元特征;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神经递质含量;激光共聚焦及流式细胞学检测细胞内钙离子内流;氮蓝四唑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丙二醛含量;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结果NSUN2-KO组PC12细胞诱导分化后细胞突触减少、变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灰度值44.26 vs.63.21,P=0.002;神经丝蛋白10.12 vs.33.63,P<0.001)。NSUN2-KO组释放的天冬氨酸(618.83 nmol/L vs.372.38 nmol/L,P<0.001)、谷氨酸(880.45 nmol/L vs.525.17 nmol/L,P<0.001)等兴奋性神经递质较NSUN2组增加,而甘氨酸(197.40 nmol/L vs.286.15 nmol/L,P<0.001)、γ-氨基丁酸(134.91 nmol/L vs.208.25 nmol/L,P<0.001)等抑制性神经递质较NSUN2组减少。NSUN2-KO组细胞内的钙离子荧光强度值较NSUN2组增加(51319.70 vs.24546.06,P<0.001)。NSUN2-KO组细胞较NSUN2组G1期延长(73.38%vs.68.48%,P<0.001),G2期缩短(14.69%vs.16.99%,P=0.008),S期缩短(11.92%vs.14.52%,P=0.002)。NSUN2-KO组细胞较NSUN2组细胞氧化应激水平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11.05 U/mgprot vs.21.59 U/mgprot,P=0.002;丙二醛含量1.42 nmol/mgprot vs.0.80 nmol/mgprot,P=0.008)。NSUN2-KO组细胞较NSUN2组细胞凋亡增多(21.55%vs.10.53%,P<0.001)。结论敲除NSUN2基因使神经生长因子诱导的PC12细胞突触减少、变短,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的能力增强,细胞毒性增强,细胞活力减低,并促进细胞凋亡,表明NSUN2基因可能是神经元增殖分化并维持其形态与功能的重要神经保护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SUN2 基因编辑 基因敲除 智力障碍 PC12细胞 细胞分化 细胞凋亡 神经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