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导航定向穿刺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疗效分析 被引量:27
1
作者 颜玉峰 杜嘉瑞 +3 位作者 沈晓 姚慧斌 费力 王尔松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57-461,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定向穿刺术对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选取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2例,随机分成导航穿刺组和传统手术组进行血肿清除治疗。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定向穿刺术对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选取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2例,随机分成导航穿刺组和传统手术组进行血肿清除治疗。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斯坎迪纳维亚神经卒中量表(SSS)对患者术前神经功能评分,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SSS量表以及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作为患者术后的随访量表,评估神经功能康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基线比较上无差别,术后1周S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3),1个月后S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而GOS评分(P=0.212)和BI(P=0.0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后SSS(P=0.027)、GOS(P=0.019)以及BI评分(P=0.006)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复发出血及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导航定向穿刺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具有易操作性、安全性、患者术后恢复迅速等特点,而且在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提高生存质量方面存在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节脑出血 高血压 神经导航 微创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脊液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在评估中-重度颅脑创伤患者伤情及预后中的临床价值
2
作者 茹德文 严雯娜 +3 位作者 刘猛 汪玉棋 王尔松 颜玉峰 《复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6-512,共7页
目的探讨中-重度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急性期脑脊液中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ndothelial cell specific molecule-1,ESM-1)浓度变化及其与创伤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金... 目的探讨中-重度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急性期脑脊液中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ndothelial cell specific molecule-1,ESM-1)浓度变化及其与创伤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接受脑室型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的中-重度TBI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根据TBI患者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分为中度TBI组(9~12分,n=48)和重度TBI组(3~8分,n=36);根据伤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分为预后不良组(1~3分)和预后良好组(4~5分);根据ICP监测值分为ICP正常组(ICP≤15 mmHg)、ICP升高组(15 mmHg<ICP<25 mmHg)和ICP难治性升高组(ICP≥25 mmHg)。采集医院同期因患痔疮或泌尿系结石行腰麻手术患者的脑脊液作为对照组。采用液相蛋白悬浮芯片法检测脑脊液中ESM-1浓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259.42±37.07)pg/mL]相比,中-重度TBI组脑脊液ESM-1浓度[(305.08±53.3)pg/mL、(345.79±69.11)pg/mL]均显著升高(P<0.01);重度TBI组脑脊液ESM-1浓度显著高于中度TBI组(P<0.01)。脑脊液ESM-1浓度与TBI患者NICU住院天数及总住院天数呈正相关,与入院GCS评分呈负相关。同ICP正常组(n=16)相比,ICP升高组(n=43)和ICP难治性升高组(n=25)的脑脊液ESM-1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且ICP难治性升高组的脑脊液ESM-1水平显著高于ICP升高组。预后不良组(n=21)患者脑脊液ESM-1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n=63,P<0.01)。脑脊液ESM-1浓度对TBI患者预后不良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17(95%CI:0.713~0.922),截断值为339.25 pg/mL,敏感度为80.95%,特异度为76.19%。结论中-重度TBI患者伤后急性期脑脊液ESM-1水平明显升高,且可能与TBI严重程度、ICP控制难度以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脑脊液ESM-1水平有望作为判断TBI伤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创伤(TBI) 脑脊液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 颅内压(ICP)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航技术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丰 王尔松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46-949,共4页
本文简要综述导航技术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对比目前应用的导航设备的优缺点,指出脊柱导航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导航技术 脊柱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效果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费力 吴海兵 +3 位作者 李荣刚 杜嘉瑞 王尔松 张维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95-598,共4页
背景恶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MMCI)患者传统保守治疗的病死率高达80%,去骨瓣减压术(DC)能显著降低MMCI的病死率。但临床上DC在MMCI患者中的使用比例并不高,在手术指征和手术时机的选择方面仍存在诸多争议。目的探讨DC治疗MMCI的临... 背景恶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MMCI)患者传统保守治疗的病死率高达80%,去骨瓣减压术(DC)能显著降低MMCI的病死率。但临床上DC在MMCI患者中的使用比例并不高,在手术指征和手术时机的选择方面仍存在诸多争议。目的探讨DC治疗MMC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收治的MMCI患者24例,其中行DC手术患者12例(DC组),拒绝行DC手术患者12例(传统组)。DC组患者采取DC治疗,传统组患者采用一般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并对行DC年龄≥65岁(6例)和<65岁(6例)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两组性别、既往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C组患者术后死亡3例(25%),传统组患者分别在发病1周内死亡或在出现脑疝和/或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时放弃治疗。≤65岁和>65岁患者术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能显著降低MMCI患者的病死率,在>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中同样有效;多数MMCI患者DC术后神经功能预后不佳;对存在致命性脑水肿风险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治疗中强调多科室合作并与患者家属进行包括长期预后方面的有效沟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大脑中动脉 去骨瓣减压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度左侧额、颞叶挫伤患者执行功能的评价 被引量:6
5
作者 余果 鲍伟民 +4 位作者 毛颖 谢嵘 沈超 高超 季耀东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47-449,454,共4页
目的研究轻度左侧额、颞叶挫伤患者执行功能损害的特点和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对左侧额叶和颞叶挫伤患者各25例及健康对照组30例分别进行画钟测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的图片排列分测验、相似性分测验在内的神经心理测验,... 目的研究轻度左侧额、颞叶挫伤患者执行功能损害的特点和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对左侧额叶和颞叶挫伤患者各25例及健康对照组30例分别进行画钟测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的图片排列分测验、相似性分测验在内的神经心理测验,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左侧额叶挫伤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画钟测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的图片排列分测验和相似性分测验得分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颞叶挫伤组仅画钟测验得分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左侧额叶挫伤和左侧颞叶挫伤组间比较,额叶挫伤组画钟测验、韦氏图片排列分测验和相似性分测验得分均低于颞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额叶组损害重于颞叶组。结论左侧额、颞叶挫伤患者表现出执行功能的损害,以额叶挫伤患者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叶 左侧 颞叶 左侧 挫伤 执行功能 神经心理测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血肿周围脑组织的糖代谢、氧自由基及血脑屏障的变化与脑水肿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30
6
作者 夏鹰 陈衔城 +3 位作者 季耀东 任惠民 符荣 宫晔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9-121,128,共4页
目的 研究脑出血 (intracerebralhemorrhage ,ICH)血肿周围脑组织的糖代谢、氧自由基及血脑屏障 (blood brainbarrier ,BBB)的变化与脑水肿形成的关系 ,从而进一步阐明脑水肿形成的机制。方法  60只SD雄性大鼠从尾动脉采血 10 0 μL ... 目的 研究脑出血 (intracerebralhemorrhage ,ICH)血肿周围脑组织的糖代谢、氧自由基及血脑屏障 (blood brainbarrier ,BBB)的变化与脑水肿形成的关系 ,从而进一步阐明脑水肿形成的机制。方法  60只SD雄性大鼠从尾动脉采血 10 0 μL ,在立体定向仪下注入大鼠右侧大脑内囊处 ,制成脑出血模型 ,按脑出血形成的时间分为假手术组、4、8、12、16、2 4、4 8、72、12 0、168h组共 10组。干湿重法测量脑组织含水量。BBB的通透性采用伊文思蓝法。并测定脑组织MDA(丙二醛 )、SOD(超氧化物歧化酶 )和糖、LDH(乳酸脱氢酶 )的水平。结果 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在ICH形成 4h就开始升高 (P <0 .0 5 ) ,4 8~ 72h达到高峰 ,5~ 7d逐步恢复正常。EB(伊文思蓝 )在 8h开始升高 ,12h迅速升高 ,2 4~ 4 8h到达高峰。SOD、MDA在 12h开始变化 ,72h最明显。而糖也在 72h达高峰 (P<0 .0 1)。LDH在 8h开始升高 ,72h达到高峰 ,以后缓慢下降。结论 ICH脑水肿形成早期 ( 4~ 8h)主要由于血肿本身释放的毒性物质引起 ,中期 ( 2 4~ 4 8h)主要是由于BBB的破坏引起 ,晚期 ( 72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脑水肿 糖代谢 氧自由基 血脑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轴索损伤 被引量:4
7
作者 颜玉峰 季耀东 昝明熙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3-495,共3页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重型颅脑损伤 急性硬膜下血肿 injury 颅脑损伤患者 影像学特征 治疗困难 死亡患者 常见原因 植物生存 文献报道 发病机制 治疗措施 临床表现 诊治水平 死亡率 预后差 DA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池应用重组链激酶预防猪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被引量:2
8
作者 沈冰 陈衔城 +3 位作者 季耀东 张彪 夏鹰 吴劲松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 研究重组链激酶 (r SK)在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DCV)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家猪 12头 ,随机分成SAH对照组和r SK治疗组 ,每组 6头 ,用腰穿枕大池置管 2次注血法制作动物模型 ;第 2次注血后 2 4h ,治疗组经... 目的 研究重组链激酶 (r SK)在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DCV)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家猪 12头 ,随机分成SAH对照组和r SK治疗组 ,每组 6头 ,用腰穿枕大池置管 2次注血法制作动物模型 ;第 2次注血后 2 4h ,治疗组经留置导管注入r SK 15mg ,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 ;两组均行脑脊液 (CSF)引流 ,并测定CSF中氧合血红蛋白 (OxyHb)含量 ;以实验前后脑血管造影和基底动脉 (BA)组织学改变作为脑血管痉挛的判定指标。结果 对照组双侧颈内动脉 (ICA)和BA明显痉挛 (P <0 .0 1) ;BA电镜和组织切片检查有内膜增生、内褶、弹力层断裂等病理改变 ;OxyHb随时间逐渐升高。治疗组总体血管直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BA均正常 ;OxyHb随时间逐渐降低。结论 r SK可溶解蛛网膜下腔中的血凝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重组链激酶 脑池 SAH DC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链激酶早期应用对脑出血血肿周围脑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季耀东 陈衔城 +3 位作者 夏鹰 任惠民 符荣 宫晔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 研究重组链激酶早期应用对脑出血 (ICH)血肿周围脑组织的影响。方法  72只SD雄性大鼠制成ICH模型 ,随机分为对照组、重组链激酶组、水蛭素组 ,各组分别在ICH后 4、8、12、16h于血肿腔中注入生理盐水、重组链激酶、或重组链激酶... 目的 研究重组链激酶早期应用对脑出血 (ICH)血肿周围脑组织的影响。方法  72只SD雄性大鼠制成ICH模型 ,随机分为对照组、重组链激酶组、水蛭素组 ,各组分别在ICH后 4、8、12、16h于血肿腔中注入生理盐水、重组链激酶、或重组链激酶加水蛭素。ICH后 2 4h处死大鼠 ,观察脑组织中的含水量、Na+、K+以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结果 在ICH后 4、8、12、16h应用重组链激酶 ,可引起脑组织含水量增加以及Na+升高、K+的降低 (P <0 .0 5 ) ,在ICH后 4、8、12h应用重组链激酶 ,脑组织中伊文思蓝 (Evensblue,EB)含量明显升高(P <0 .0 5 )。如同时加用水蛭素 ,与对照组比较脑组织的含水量在 4、8、12h明显降低 (P <0 .0 5 ) ,而脑组织中EB含量则在 4、8、12、16h明显降低 (P <0 .0 5 )。结论 ICH血肿腔中早期应用重组链激酶可加重ICH血肿周围脑组织的损伤 ,联合应用水蛭素不但可防治重组链激酶溶化血块时对脑组织的损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链激酶 脑出血 水蛭素 血脑屏障 血肿周围脑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体素磁共振波谱诊断DAI的价值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荣刚 姚慧斌 李新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84-486,共3页
目的:探讨多体素磁共振波谱在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方面的价值。方法:对21例DAI患者胼胝体和基底节区进行MRS扫描,分析神经代谢物的变化,并按照GCS分组,以及与10名健康者进行对照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AI患者NAA/Cr有不同程度的... 目的:探讨多体素磁共振波谱在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方面的价值。方法:对21例DAI患者胼胝体和基底节区进行MRS扫描,分析神经代谢物的变化,并按照GCS分组,以及与10名健康者进行对照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AI患者NAA/Cr有不同程度的降低,Cho/Cr呈升高趋势,随着伤情的加重,变化越明显。结论:多体素MRS在DAI诊断方面有重要价值,并可对病情的严重性做出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多体素 磁共振波谱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侧脑室短期重复应用重组链激酶预防家猪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被引量:1
11
作者 沈冰 陈衔城 +3 位作者 季耀东 张彪 夏鹰 吴劲松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7-131,共5页
目的 观察重组链激酶 (r SK)经侧脑室给药 ,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DCV)的作用。方法 选取家猪 12头 ,随机均分成SAH对照组和r SK治疗组 ,经腰穿枕大池置管 2次注血法制作SAH动物模型 ;第 2次注备后 2 4h ,治... 目的 观察重组链激酶 (r SK)经侧脑室给药 ,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DCV)的作用。方法 选取家猪 12头 ,随机均分成SAH对照组和r SK治疗组 ,经腰穿枕大池置管 2次注血法制作SAH动物模型 ;第 2次注备后 2 4h ,治疗组经侧脑室在 2 4h内 ,连续 3次注入r SK ,5mg/次 ,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 ;两组均经腰穿留置管行脑脊液 (CSF)引流 ,并测定CSF中氧合血红蛋白 (OxyHb)含量 ;以实验前后脑血管造影和基底动脉 (BA)组织学改变作为脑血管痉挛的判定指标。结果 对照组双侧颈内动脉 (ICA)和BA明显痉挛(P <0 .0 1) ;BA电镜和组织切片检查有内膜增生、内褶、弹力层断裂等病理改变 ;OxyHb随时间逐渐升高。治疗组总体血管直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BA均正常 ;OxyHb随时间逐渐降低。结论 经侧脑室短期重复给予r SK并CSF引流 ,有较好的预防SAH后DCV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重组链激酶 经侧脑室给药 脑脊液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小脑血肿手术治疗的体会 被引量:2
12
作者 费力 季耀东 钱旦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2162-2164,共3页
目的总结自发性小脑血肿治疗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0月—2008年12月收治的13例自发性小脑血肿患者的病例资料,结合文献报道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0例患者行后颅减压、血肿清除术,其中9例在血肿清除前先行脑室外引流术;3例患者行... 目的总结自发性小脑血肿治疗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0月—2008年12月收治的13例自发性小脑血肿患者的病例资料,结合文献报道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0例患者行后颅减压、血肿清除术,其中9例在血肿清除前先行脑室外引流术;3例患者行单纯脑室外引流术。10例施行血肿清除的患者小脑血肿最大径都在4.0cm以上。13例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2年,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4~5分8例,GOS评分3分1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3例。3例术前出现急性呼吸循环衰竭的患者中1例恢复良好。结论自发性小脑血肿手术治疗疗效肯定,血肿最大径≥4.0cm的患者多需要手术治疗;患者并发呼吸循环衰竭并不是手术治疗的禁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出血 手术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全力在重型颅脑伤病人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昝明熙 季耀东 夏鹰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1年第4期228-228,共1页
关键词 肠内营养 重型颅脑伤 能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连接素基因敲除小鼠表现出脊柱后凸畸形和骨质疏松症的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茹德文 颜玉峰 +6 位作者 李炳 谢强 汤日 沈晓 余果 杜嘉瑞 王尔松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9-163,169,共6页
目的研究四连接素(tetranectin,TN)基因敲除对小鼠骨骼生长发育的影响,从而探究该基因的正常生理功能及其缺失与疾病的关系。方法通过基因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出TN基因敲除(TN^(-/-))小鼠模型,分别对2月龄和8月龄的TN^(-/-)雄性小鼠(n=10... 目的研究四连接素(tetranectin,TN)基因敲除对小鼠骨骼生长发育的影响,从而探究该基因的正常生理功能及其缺失与疾病的关系。方法通过基因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出TN基因敲除(TN^(-/-))小鼠模型,分别对2月龄和8月龄的TN^(-/-)雄性小鼠(n=10)和同龄野生型(wild-type,WT)雄性小鼠(n=10)进行全身正侧位X线摄片和脊柱后凸角度(Cobb角)测量,并对8月龄TN^(-/-)雄性小鼠(n=10)和WT雄性小鼠(n=10)的多部位骨骼进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骨矿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测定和病理切片检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N^(-/-)小鼠与同龄WT小鼠体质量无明显差异;2月龄及8月龄TN^(-/-)小鼠Cobb角均较同龄WT小鼠显著增大(P<0.01),且随月龄增加,Cobb角显著增大(P<0.01);8月龄TN^(-/-)小鼠的胸椎椎间盘结构不对称,外侧纤维环呈增大、疏松改变;与同龄WT小鼠相比,8月龄TN^(-/-)小鼠全身、腰3椎体和左侧股骨BMD及BMC显著降低(P<0.05),股骨及腰椎在组织学上也呈现出骨小梁变细、稀疏、排列紊乱或断裂等特点,且骨小梁成骨细胞减少,破骨细胞增多。结论TN^(-/-)小鼠表现出脊柱后凸畸形和骨质疏松症的特征,提示TN与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关系密切。TN^(-/-)小鼠作为一种潜在的脊柱后凸畸形或骨质疏松症疾病动物模型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连接素 基因敲除 脊柱后凸畸形 骨质疏松症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7例报告 被引量:4
15
作者 费力 季耀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5-65,共1页
关键词 外伤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 临床表现 CT 诊断 外科手术 治疗 手术方式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头架结合改良穿刺探针在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茹德文 王尔松 +3 位作者 姚慧斌 费力 刘猛 颜玉峰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35-440,共6页
目的探讨无创头架结合改良穿刺探针在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76例,随机分成无创头架组和有创头架组,进行神... 目的探讨无创头架结合改良穿刺探针在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76例,随机分成无创头架组和有创头架组,进行神经导航辅助脑内血肿微创穿刺置管引流。其中,无创头架组使用改良穿刺探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导航注册误差、住院周期、肺部感染率及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入院收缩压、入院时血肿量和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等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恢复亦无统计学差异。然而,在手术时长、导航注册误差、住院时长、肺部感染率等方面无创头架组均优于有创头架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无创头架结合改良穿刺探针在神经导航辅助脑内血肿微创穿刺置管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中具有注册误差小、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精准、住院周期短、并发症少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头架 改良穿刺探针 基底节区脑出血 神经导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脑创伤患者伤后早期血浆中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浓度变化及临床价值 被引量:2
17
作者 茹德文 颜玉峰 +2 位作者 沈晓 刘猛 王尔松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48-652,659,共6页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伤后早期血浆中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ndothelial cell specific molecule-1,ESM-1)的浓度变化及其与创伤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伤后早期血浆中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ndothelial cell specific molecule-1,ESM-1)的浓度变化及其与创伤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TBI患者94人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分为轻度TBI组(n=36)、中度TBI组(n=32)和重度TBI组(n=26);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ore,GOS)将所有TBI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GOS 4~5分)和预后不良组(GOS 1~3分)。48例放置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探头的患者,根据ICP情况分为ICP控制组(ICP≤15 mmHg)、ICP升高组(15 mmHg<ICP<30 mmHg)以及ICP顽固性升高组(ICP≥30 mmHg)。选取医院同期体检健康者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液相蛋白芯片法检测血浆ESM-1浓度。结果与轻度TBI组[(235.71±45.12)pg/mL]和健康对照组[(227.08±55.49)pg/mL]相比,中、重度TBI组血浆ESM-1浓度[(304.95±81.57)pg/mL、(397.57±53.16)pg/mL]均显著升高(P<0.01);重度TBI组血浆ESM-1浓度显著高于中度TBI组(P<0.01)。血浆ESM-1浓度与TBI患者入住NICU天数及总住院天数呈正相关;而与入院时GCS呈负相关。同ICP控制组(n=20)相比,ICP升高组(n=18)和ICP顽固性升高组(n=10)的血浆ESM-1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且ICP顽固性升高组的血浆ESM-1水平显著高于ICP升高组。预后不良组(n=18)患者血浆ESM-1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n=76,P<0.01)。血浆ESM-1浓度对TBI患者预后不良预测的AUC为0.884,截断值为357.50 pg/mL,敏感度为83.33%,特异度为78.95%。结论TBI患者伤后早期血浆ESM-1浓度升高,并与创伤严重程度相关。血浆ESM-1浓度越高,TBI患者ICP控制难度越大、预后越差。血浆ESM-1水平可作为判断TBI伤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潜在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创伤(TBI)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 颅内压(IC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