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状腺实性小结节的超声与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李亮 王立 +1 位作者 强金伟 叶宣光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03-507,共5页
目的分析甲状腺实性小结节(直径<10 mm)的超声及病理学表现,以提高超声定性诊断水平。方法对照分析50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和3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oiter,NG)的声像图表现,包括结节... 目的分析甲状腺实性小结节(直径<10 mm)的超声及病理学表现,以提高超声定性诊断水平。方法对照分析50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和3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oiter,NG)的声像图表现,包括结节的位置、形态、大小、内部及后方回声、钙化、边界和血流情况,并与病理学表现相对照。结果PTMC多表现为低回声结节(89.3%),纵横比≥1(71.4%),伴有后方回声衰减(64.2%),可见微小钙化(37.5%);NG结节表现为中高回声(64.7%),纵横比<1(73.5%),后方回声无衰减(88.2%)。良恶性结节的回声强度及后方回声、纵横比、微小钙化、形态、边界、血流阻力指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TMC的病理基础为不同比例组成的癌细胞和纤维间质呈乳头状或滤泡状结构排列,可有纤维假包膜、砂粒体和肿瘤血管。NG的病理基础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由大小不等滤泡结构组成,伴薄层纤维组织包裹分隔滤泡组织,滤泡腔内含多量胶质。结论 PTMC和NG的病理构成差异决定其超声图像特征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微小乳头状癌 结节性甲状腺肿 超声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MRI诊断及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赵书会 强金伟 +3 位作者 张国福 蔡宋琪 沈敏花 王丽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31-435,共5页
目的:分析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MRI表现,提高MRI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2例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MRI资料,观察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信号、囊/实性、赘生物及强化方式等情况,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①纤维-卵... 目的:分析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MRI表现,提高MRI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2例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MRI资料,观察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信号、囊/实性、赘生物及强化方式等情况,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①纤维-卵泡膜细胞瘤21例(纤维瘤9例,纤维卵泡膜细胞瘤3例,卵泡膜细胞瘤9例)。T_2WI呈低信号为主19例,伴瘤内高信号17例,其中水肿9例,卵泡膜细胞区9例,囊变2例,出血坏死1例;增强后轻度延迟强化8例,轻中度强化伴团状或云絮状明显强化9例,无强化2例;T_2WI呈高信号2例,轻中度强化,肿瘤为富含细胞纤维瘤。②颗粒细胞瘤4例。其中厚壁囊性2例,囊实性2例,实性区呈T_2WI稍高信号,中度或明显强化。③硬化性间质瘤3例,均为实性,T_2WI呈全部或周边低信号,中心混杂中高信号,明显强化,其中2例呈向心性强化。④Serto1i-Leyding细胞瘤3例。巨大多房囊性为主2例,实性1例。⑤环小管性索瘤1例,实性结节状,中度强化。结论:卵巢性索-间质肿瘤形态多样,部分类型肿瘤MRI表现具有特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 性索 肿瘤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早期肺腺癌模型的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肖时满 李勇爱 +2 位作者 强金伟 邓林 张友元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研究小鼠早期肺腺癌的病理学表现,重点观察肿瘤生长类型和肿瘤-支气管关系。方法 KM小鼠10只每周皮下注射诱癌剂亚硝基胍(MNNG,浓度2.0 mg/m L)0.2 mg,连续4周。喂养至第100天时处死,解剖肺叶并肉眼计数肿瘤,甲醛固定后,随机选择... 目的研究小鼠早期肺腺癌的病理学表现,重点观察肿瘤生长类型和肿瘤-支气管关系。方法 KM小鼠10只每周皮下注射诱癌剂亚硝基胍(MNNG,浓度2.0 mg/m L)0.2 mg,连续4周。喂养至第100天时处死,解剖肺叶并肉眼计数肿瘤,甲醛固定后,随机选择100个肿瘤石蜡包埋、3μm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和测量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类型、大小、形态、边缘、生长方式以及与支气管的关系。结果肉眼共见187个肿瘤,随机选取的100个病理证实均为肺腺癌。肿瘤大小0.19~1.33 mm,平均0.48 mm。镜下见三种生长方式:匍匐性、膨胀性和混合性,数量分别为6个、28个和68个;平均大小分别为0.34、0.54 mm和0.47 mm。100个肿瘤中96个与支气管形成直接关系,其中13%和96%的肿瘤分别与通气支气管和换气支气管有关。肿瘤中心部、周边部和外周部支气管的显示率分别为19%、49%和96%;平均直径分别为67、91μm和110μm。肿瘤生长遇支气管阻挡或沿支气管间扩展可形成分叶(33%)或毛刺(35%)。结论小鼠早期肺腺癌生长方式及肿瘤-小支气管关系的病理学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人早期肺腺癌相应CT表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支气管 小鼠 病理学 动物模型 CT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结节的MR扩散加权成像与病理对照 被引量:9
4
作者 靳勇 强金伟 +2 位作者 冯琴 王丽 张慧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56-260,共5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MR DWI表现,评价DWI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价值。方法对111例甲状腺单发结节性病变进行MR DWI检查。其中,恶性结节23例,良性结节88例。观察和比较不同良、恶性结节的ADC值差异,确定最佳b值和ADC阈值,并与病理结果...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MR DWI表现,评价DWI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价值。方法对111例甲状腺单发结节性病变进行MR DWI检查。其中,恶性结节23例,良性结节88例。观察和比较不同良、恶性结节的ADC值差异,确定最佳b值和ADC阈值,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随着b值增大,ADC值均降低。不同b值时甲状腺恶性结节的ADC值均低于良性结节(P均<0.05)。甲状腺癌的ADC值明显低于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P<0.01),而与甲状腺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500s/mm2时,选取ADC值1.70×10-3 mm2/s为阈值,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2.32%、87.51%和86.93%。良、恶性结节的ADC值差异与其病理表现有关。结论 DWIADC值对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扩散磁共振成像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建诊断急性阑尾炎 被引量:26
5
作者 刘文 强金伟 +2 位作者 廖治河 孙荣勋 王丽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37-341,共5页
目的:探讨无肠道准备的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方案诊断急性阑尾炎(AA)的价值。方法:6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AA患者行MS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穿孔性急性阑尾炎(PAA)28例,非穿孔性急性阑尾炎(NPAA)36例(单纯性AA18例... 目的:探讨无肠道准备的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方案诊断急性阑尾炎(AA)的价值。方法:6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AA患者行MS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穿孔性急性阑尾炎(PAA)28例,非穿孔性急性阑尾炎(NPAA)36例(单纯性AA18例,AA伴周围炎18例)。用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PR)相结合的方法完整地显示阑尾,观察、测量和比较MSCT平扫与增强扫描在诊断AA方面的差异。结果:对于单纯性AA和PAA的诊断和分型,MSCT增强方案明显优于平扫方案(P=0.000,0.000);对于AA伴周围炎,两者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1.000);MSCT增强方案诊断AA的准确性为95.3%(61/64),而平扫仅为56.3%(36/64)。结论:无肠道准备的MSCT增强方案是一种简便、快捷、准确的AA诊断方法,结合阑尾MPR重建可进一步提高诊断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阑尾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增强 多平面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椎间盘软骨终板退变与细胞凋亡的形态计量学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吴靖平 朱斌 +2 位作者 丁磊 余作冲 叶宣光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0-145,共6页
目的观察研究增龄和负重对椎间盘软骨终板(cartilageendplate,CEP)形态与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手术截肢及特殊饲养建立双后肢大鼠模型(n=45),取同龄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n=40)。在3、6、9、12月龄时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随机选取8只处... 目的观察研究增龄和负重对椎间盘软骨终板(cartilageendplate,CEP)形态与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手术截肢及特殊饲养建立双后肢大鼠模型(n=45),取同龄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n=40)。在3、6、9、12月龄时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随机选取8只处死观察,取出L4-5椎间盘及相邻上下椎体组织。椎间盘取材后,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以及TUNEL染色。计数软骨终板区活细胞以及凋亡细胞数目,并且测量软骨终板厚度,计算软骨终板缺损程度。结果凋亡首先显著出现于软骨终板中,随着年龄的增加凋亡逐渐加剧,并直接导致细胞密度的显著降低。实验组软骨终板内软骨细胞的凋亡率在6月龄时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实验组6、9月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软骨终板活细胞数目与椎间盘软骨终板破损程度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7(P<0.05),呈高度相关。实验组的软骨终板结构较对照组发生更严重的退变,软骨终板钙化层明显增厚、非钙化层变薄并出现裂隙。结论除增龄因素外,负重是增加细胞凋亡、加重椎间盘软骨终板破损和退变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亡 椎间盘 软骨终板 退变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E-cadherin、β-catenin和cyclinD1蛋白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8
7
作者 刘泽兵 王丽 +2 位作者 叶宣光 于秀杰 张友元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6-149,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E-cadherin、β-catenin和cyclinD1蛋白表达对其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3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27例甲状腺腺瘤旁组织E-cadherin、β-catenin和cyclinD1的蛋白表达,同时分析...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E-cadherin、β-catenin和cyclinD1蛋白表达对其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3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27例甲状腺腺瘤旁组织E-cadherin、β-catenin和cyclinD1的蛋白表达,同时分析三者表达水平的变化与其它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E-cadherin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下降,阳性率为30.56%(P<0.05),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β-catenin在癌组织中细胞核/核周区呈强阳性表达,且表达率明显升高为80.56%(P<0.01),其异常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cyclinD1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2.22%(P<0.01),与肿瘤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此外,E-cadherin的低表达与cyclinD1的过表达呈负相关(P<0.05),β-catenin的异位高表达与cyclinD1的过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E-cadherin表达缺失和β-catenin异位高表达可能通过诱导cyclinD1的过表达,进而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癌 E-CADHERIN Β-CATENIN CYCLIND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血小板血浆(PRP)对兔早期椎间盘退变(IDD)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7
8
作者 桂柯科 俞永林 +3 位作者 任伟民 李新 董加纯 尹望平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4-211,229,共9页
目的采用纤维环穿刺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模型,进行椎间盘内注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干预,评价影像学及组织学干预效果。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16只,随机分为PRP干预组(... 目的采用纤维环穿刺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模型,进行椎间盘内注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干预,评价影像学及组织学干预效果。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16只,随机分为PRP干预组(A组)、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注射组(B组)、造模对照组(C组)和单纯对照组(D组),每组4只。A、B和C组采用纤维环穿刺法建立L4/5、L5/6IDD模型。在造模后2周,对各组实验动物进行二次干预。A组取耳中央动脉血,采用Landesberg法制备PRP,于L4/5、L5/6椎间隙分别注入0.1mL PRP;B组于L4/5、L5/6椎间隙分别注入0.1mL PBS;C组暴露椎间隙后不作特殊处理。干预后2周,进行X线及MRI检查。处死实验动物,取椎间盘组织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番红O染色以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组织学改变。结果所有实验动物均存活至实验结束。PRP血小板计数约为外周血的3.69倍。随着时间推移,B组和C组的椎间隙高度逐渐下降、椎间盘信号逐渐降低,各时间点组内椎间盘高度指数百分数(disc height index percentage,%DHI)和MRI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D组的椎间隙高度、椎间盘信号无明显变化,在初次手术后4周的时间点与B组和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的椎间盘组织病理学表现为髓核软骨细胞退行性变、坏死,形态不规则,分布不均匀,软骨基质逐步被纤维束取代,可见蛋白聚糖及Ⅱ型胶原减少;A组和D组的椎间盘组织形态变化不明显,在初次手术后4周的时间点与B组和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PRP注射治疗兔早期IDD模型的影像学及组织学评价满意,PRP早期干预可以有效抑制IDD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PRP) 椎间盘退变(IDD) 生物学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尿路上皮癌MMP-2表达及其与FAK、p53、bcl-2、Ki-67的关系 被引量:20
9
作者 桂律 许祖德 +2 位作者 罗金芳 林梅绥 李如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63-66,共4页
目的 比较不同分化和浸润程度膀胱尿路上皮癌MMP 2表达及其与FAK、p5 3、bcl 2和Ki 6 7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 83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和 6 8例非肿瘤尿路上皮 ,进行MMP 2、FAK、p5 3、bcl 2和Ki 6 7的表达检测。结果 M... 目的 比较不同分化和浸润程度膀胱尿路上皮癌MMP 2表达及其与FAK、p5 3、bcl 2和Ki 6 7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 83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和 6 8例非肿瘤尿路上皮 ,进行MMP 2、FAK、p5 3、bcl 2和Ki 6 7的表达检测。结果 MMP 2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非肿瘤性移行上皮 ,其表达强度随肿瘤分化程度降低和浸润深度增加而显著增强。分化差和浸润性膀胱癌中FAK和p5 3表达增强 ,并与MMP 2表达呈正相关 ;分化差膀胱癌中Ki 6 7表达增强而bcl 2表达丢失 ,Ki 6 7与MMP 2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进展和分化过程中 ,肿瘤分化程度越低 ,肿瘤细胞分泌MMP 2越多 ,其浸润和转移的能力也越强。FAK、p5 3、Ki 6 7和bcl 2不但与肿瘤细胞的生长密切相关 ,还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MMP 2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尿路上皮癌 MMP-2表达 FAK p53 BCL-2 KI-67 免疫组织化学 膀胱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rc和c-met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丽 刘泽兵 +1 位作者 罗金芳 董军明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探讨c-src和c-met在甲状腺乳头状癌(thyroid papillary cancer,TPC)中的表达及其与TPC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35例TPC切除标本中c-src和c-met的表达,并分析表达情况与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同... 目的探讨c-src和c-met在甲状腺乳头状癌(thyroid papillary cancer,TPC)中的表达及其与TPC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35例TPC切除标本中c-src和c-met的表达,并分析表达情况与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同样方法检测16例TPC原发性TPC和淋巴结转移性TPC中c-src和c-met的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 c-src和c-met在TPC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2.9%和97.1%,与其在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 4,P<0.001)。c-src在TPC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00 2,P=0.001 7);c-met在TPC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年龄相关(P=0.015 5)。TPC中c-src和c-met的表达呈正相关。c-src和c-met在淋巴结转移性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均高于原发性癌,但两者在原发性癌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性癌中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src和c-met的异常表达在TP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且可能与TPC的淋巴结转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RC C-MET 甲状腺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病毒介导的c-met RNA干扰对人乳头状甲状腺癌K1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郑时玉 王丽 +1 位作者 刘泽兵 桂律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819-1824,共6页
目的:探讨c-Met在乳头状甲状腺癌(PTC)中的表达;构建针对人c-met基因的RNA干扰(RNAi)慢病毒载体,并观察其对K1细胞c-met基因的沉默效应及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5例乳头状甲状腺癌及25例良性甲状腺疾病手术切... 目的:探讨c-Met在乳头状甲状腺癌(PTC)中的表达;构建针对人c-met基因的RNA干扰(RNAi)慢病毒载体,并观察其对K1细胞c-met基因的沉默效应及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5例乳头状甲状腺癌及25例良性甲状腺疾病手术切除标本中c-Met的表达;构建人c-met基因的RNAi慢病毒载体,应用荧光定量RT-PCR与Western blotting检测其对c-met的干扰效率,应用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其对细胞克隆形成、周期、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应用裸鼠模型评估RNA干扰后细胞成瘤能力的影响。结果:c-Met在PTC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甲状腺组织;成功构建了c-met RNAi慢病毒载体,RT-PCR及Western blotting实验显示其对乳头状甲状腺癌K1细胞c-met mRNA及蛋白表达的抑制均较明显;克隆形成实验显示c-met RNAi慢病毒载体能够抑制K1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c-met RNAi慢病毒载体能够减少S细胞比列;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显示c-met RNAi慢病毒载体能够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裸鼠成瘤实验显示RNA干扰后细胞的成瘤能力降低。结论:c-met RNAi慢病毒载体能够抑制K1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细胞周期进程、迁移、侵袭及成瘤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原癌基因 c-met 慢病毒载体 RNA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对小鼠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泽兵 王丽 +2 位作者 叶宣光 于秀杰 张友元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76-1080,共5页
目的:探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BPA)对小鼠甲状腺原代培养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取雌性BALB/c nu/nu小鼠甲状腺组织,采用胶原酶I/中性蛋白酶联合消化并进行滤泡上皮细胞培养,Westernblotting检测甲状腺球蛋白表达对细胞进行鉴... 目的:探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BPA)对小鼠甲状腺原代培养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取雌性BALB/c nu/nu小鼠甲状腺组织,采用胶原酶I/中性蛋白酶联合消化并进行滤泡上皮细胞培养,Westernblotting检测甲状腺球蛋白表达对细胞进行鉴定。采用不同浓度的BPA干预稳定培养48 h的小鼠甲状腺原代培养的滤泡上皮细胞,作用24 h后,光学显微镜观测干预前后细胞生长状态的变化,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增殖和凋亡,real-time PCR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测定干预前后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受体1(TRAIL-R1)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原代培养的小鼠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随BPA刺激浓度的增加,生长状态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趋势;0.01~0.1μmol/L BPA作用24 h后,细胞增殖呈剂量依赖性增长,0.1μmol/L BPA可显著刺激细胞增殖(P<0.05),而1μmol/L BPA刺激后则表现为细胞增殖水平显著下降(P<0.05);0.1μmol/L BPA刺激后凋亡指数减低(P<0.05);0.1μmol/L和1μmol/L BPA刺激后TRAIL-R1 mRNA表达均显著下调(均P<0.05),蛋白表达与mRNA表达结果趋势一致。结论:低、中浓度BPA可刺激原代培养的小鼠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增殖并抑制细胞凋亡,而高浓度BPA对细胞主要表现为毒性损害作用。BPA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可能与TRAIL-R1相关途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酚A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甲状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在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13
作者 刘文 张迪鸣 +1 位作者 强金伟 王丽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3-57,共5页
目的:探讨MRI在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16只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及18只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正常阑尾的新西兰大白兔先后进行MSCT和MRI检查。在MSCT及MRI图像上分别测量阑尾腔内液体的最大直径(MDIAF)。以b值... 目的:探讨MRI在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16只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及18只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正常阑尾的新西兰大白兔先后进行MSCT和MRI检查。在MSCT及MRI图像上分别测量阑尾腔内液体的最大直径(MDIAF)。以b值为800 s/mm^2的扩散加权成像(DWI)图像上阑尾壁信号最高的部位为参考,在ADC图像上相应的感兴趣区(ROI)部位测量ADC值。绘制MDIAF、阑尾壁ADC值诊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的ROC曲线,计算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和曲线下面积。MSCT与MRI采用MDIAF诊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ROC曲线下面积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MSCT采用MDIAF诊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7.50%(14/16)、83.33%(15/18)、85.29%(29/34),ROC曲线下面积为0.85。MRI采用MDIAF诊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7.50%(14/16)、77.78%(14/18)、82.35%(28/34),ROC曲线下面积为0.87。MSCT与MRI采用MDIAF诊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ROC曲线下面积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17,P=0.68)。当阑尾壁ADC值为0.97×10-3mm^2/s时,诊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1.25%(13/16)、83.33%(15/18)、82.35%(28/34),ROC曲线下面积为0.84。结论:MRI在诊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广泛用于腹痛疾病的鉴别诊断,尤其是孕妇及儿童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ly(I∶C)加重碘过量诱发的NOD鼠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泽兵 臧晓怡 +2 位作者 李庆欣 于秀杰 李兰英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49-553,共5页
目的:探讨poly(I∶C)作为病毒类似物对碘过量所致NOD鼠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影响。方法:将32只雌性NOD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为:(1)对照组;(2)碘过量组;(3)poly(I∶C)组;(4)碘过量联合poly(I∶C)组。作用9周后处死动物:观测... 目的:探讨poly(I∶C)作为病毒类似物对碘过量所致NOD鼠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影响。方法:将32只雌性NOD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为:(1)对照组;(2)碘过量组;(3)poly(I∶C)组;(4)碘过量联合poly(I∶C)组。作用9周后处死动物:观测体重、甲状腺重量及其解剖形态;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甲状腺激素(T4)水平;HE染色观察甲状腺组织形态变化,TUNEL技术检测甲状腺组织细胞凋亡情况,定量PCR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TRAIL、TRAIL-sR1)和炎症相关基因(ICAM-1、CXCL10)mRNA表达。结果:碘过量组较对照组、Poly(I∶C)组甲状腺绝对重量及相对重量均明显增加(P<0.01);血清总T4水平下降(P<0.05);炎症破坏和细胞凋亡明显加强;上调TRAIL、TRAIL-sR1、ICAM-1、CXCL10mRNA表达(P<0.05)。碘过量联合poly(I∶C)组较单纯碘过量组甲状腺绝对重量及相对重量均进一步增加;血清总T4水平显著下降(P<0.05);炎症进一步加重,破坏程度IV级所占比例升至50.0%;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增加,进一步上调TRAIL、TRAIL-sR1、ICAM-1、CXCL10mRNA表达(P<0.05)。Poly(I∶C)组各值与对照组趋势一致(P>0.05)。结论:Poly(I∶C)加重碘过量所致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发病程度,其作用途径与增加淋巴细胞浸润和甲状腺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聚肌苷酸:多聚胞苷酸 碘过量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若坤 强金伟 +4 位作者 刘伟 廖治河 张飚 李新 叶宣光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719-722,共4页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平面回波成像(EPI)技术。对50例甲状腺局灶性病变(良性组36例,恶性组14例)行DWI检查,分别测量b值取0、150、300和500s/mm2时良恶性病灶的信号强度和ADC值,并比较...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平面回波成像(EPI)技术。对50例甲状腺局灶性病变(良性组36例,恶性组14例)行DWI检查,分别测量b值取0、150、300和500s/mm2时良恶性病灶的信号强度和ADC值,并比较其差异。所有患者均经手术(49例)或活检(1例)病理证实。结果:良性与恶性病变的信号强度在b值为0、150、300和500s/mm2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值为150、300和500s/mm2时良性组与恶性组之间AD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恶性组ADC值95%可信区间上限作为诊断阈值,则b值为150、300和500s/mm2时,诊断阈值分别为1.992×10-3、1.582×10-3和1.410×10-3mm2/s。应用ROC曲线分析不同b值时ADC阈值诊断恶性病变的作用,显示b值为150s/mm2时价值最大,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8.57%、84.62%、82.50%、73.33%和88.00%。结论:甲状腺恶性病变的ADC值低于良性病变,b值取150s/mm2、阈值设为1.992×10-3mm2/s有助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PPM1D的表达和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任伟民 张友元 +2 位作者 罗金芳 叶宣光 董军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23-626,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yroid,PTC)中PPM1D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p53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55例PTC及癌旁正常组织中PPM1D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yroid,PTC)中PPM1D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p53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55例PTC及癌旁正常组织中PPM1D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和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55例PTC中PPM1D的表达(74.5%,41/55)高于癌旁正常组织(10.9%,6/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PPM1D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无关,而在间质硬化的病例中表达增强(P<0.05);PTC中PPM1D与p5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339,P<0.05)。结论高表达的PPM1D与PTC相关,与p53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在PTC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癌 PPM1D P53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9对脑出血大鼠双皮质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晓波 任伟民 +1 位作者 王志强 陈英辉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91-494,共4页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抑制剂-强力霉素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体血注射法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干预组(脑出血后第1~7 d给予强力霉素30 mg/kg,1次/d,灌胃),第14 d处死动物并取脑,...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抑制剂-强力霉素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体血注射法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干预组(脑出血后第1~7 d给予强力霉素30 mg/kg,1次/d,灌胃),第14 d处死动物并取脑,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脑出血后血肿周围侧脑室嘴侧的室下区(SVZ)双皮质素(DCX)及MMP-9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灰度值:MMP-9:116.87±5.13;DCX:121.34±2.76)相比,脑出血组大鼠在脑出血后第14 d时MMP9、DCX表达增强(灰度值:MMP-9:102.80±2.42,P<0.05;DCX:110.58±2.29,P<0.05)。干预组较脑出血组MMP-9表达减弱(灰度值:MMP-9:104.24±3.70,P<0.05),DCX表达增强(灰度值:DCX:106.50±3.12,P<0.01)。结论:脑出血急性期给予基质金属蛋白酶-9抑制剂强力霉素可以促进神经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神经再生 强力霉素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双皮质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微偏腺癌(恶性腺瘤)1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董军明 王坚 +1 位作者 桂律 叶宣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9-129,共1页
关键词 宫颈微偏腺癌 病例报告 MDA 形态学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隆乳术后乳腺不典型增生1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叶宣光 史继敏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90-90,共1页
关键词 隆乳术 乳腺 不典型增生 病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血型抗原Lewis A和Lewis X表达
20
作者 桂律 张文夏 +4 位作者 罗金芳 王丽 李如昌 林梅绥 许祖德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90-392,共3页
目的 探讨血型抗原LewisA和LewisX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方法 ,测定血型抗原LewisA和LewisX在 8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 6 8例非肿瘤性移行上皮黏膜中的表达 ,并收集10例膀胱癌及 10... 目的 探讨血型抗原LewisA和LewisX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方法 ,测定血型抗原LewisA和LewisX在 8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 6 8例非肿瘤性移行上皮黏膜中的表达 ,并收集10例膀胱癌及 10例正常人的尿脱落细胞标本进行LewisX免疫染色。结果 LewisA和LewisX在膀胱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81 9% (6 8/ 83)和 83 1% (6 9/ 83) ,非肿瘤黏膜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5 2 9% (36 / 6 8)和 11 8% (8/ 6 8)。LewisA和LewisX的表达强度与膀胱癌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无关 (P >0 0 5 ) ,但膀胱癌的LewisA和LewisX表达强度高于非肿瘤黏膜 (P <0 0 5 )。 2 0例尿脱落细胞标本中 ,8例膀胱癌LewisX表达阳性 ,正常人组全部阴性。结论 LewisA和LewisX可成为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参考指标 ,特别是LewisX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移行细胞癌 血型抗原 LewisA LEWISX 基因表达 免疫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