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青光眼视放射损害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放 文雯 +3 位作者 朱文卿 沙炎 叶昕裴 王申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21,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显示不同时期青光眼视放射神经变性的价值。方法:选择原发性青光眼早、晚期及正常对照组各15例行视觉通路DTI检查。分别测量左右两侧视放射的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弥散率(MD)、平行扩散率(λ//)...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显示不同时期青光眼视放射神经变性的价值。方法:选择原发性青光眼早、晚期及正常对照组各15例行视觉通路DTI检查。分别测量左右两侧视放射的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弥散率(MD)、平行扩散率(λ//)和垂直扩散率(λ⊥),使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分析病变组与对照组各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早期青光眼患者视放射FA值、λ//值轻度降低,MD值轻度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λ⊥值显著升高(P=0.033);晚期青光眼患者视放射FA值、λ//值显著降低(P=0.000,P=0.028),MD值、λ⊥值显著升高(P=0.043,P=0.000)。晚期青光眼较早期青光眼视放射FA值显著降低(P=0.000),λ⊥值显著升高(P=0.001),MD值升高,λ//值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技术可以多参数显示不同时期青光眼视放射的神经变性,并能一定程度上反映病变严重程度,FA值和λ⊥值较MD值和λ//值更能敏感地反映视放射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青光眼 扩散张量成像 视放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附属器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6
2
作者 潘宇澄 沙炎 +1 位作者 彭卫军 蔡生东 《放射学实践》 2007年第7期694-697,共4页
目的:分析眼附属器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55例(共64眼)眼附属器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其中左眼27例,右眼19例,双眼9例。49例行CT扫描,3例行CT和MRI扫描,3例行MRI扫描。结果... 目的:分析眼附属器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55例(共64眼)眼附属器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其中左眼27例,右眼19例,双眼9例。49例行CT扫描,3例行CT和MRI扫描,3例行MRI扫描。结果:肿块常侵犯多处部位,26例有眼睑或结膜侵犯,20例有泪腺侵犯,8例有肌锥内侵犯,16例有肌锥外侵犯,14例同时有肌锥内、外侵犯。34例肿块呈弥漫型,11例呈结节团块型,10例呈弥漫和结节混合型。眶内肿块常沿眶隔结构塑形生长,可环绕球壁、眼外肌、视神经生长。38例行平扫,显示淋巴瘤均呈中等密度,36例密度较均匀,2例密度欠均匀,边界模糊或欠清。40例行增强扫描,34例强化均匀,6例强化欠均匀,其中1例有液化表现,仅3例有骨质改变。MRIT1WI和T2WI上肿瘤信号较均匀,增强扫描示肿块均匀强化,3例采用脂肪抑制技术,肿块信号显示更清晰,边界更清楚。结论:眼附属器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RI脂肪抑制技术有助于了解肿瘤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眼部肿瘤 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刀锋技术快速梯度自旋回波序列改善鼻部肿瘤弥散加权成像图像质量的研究
3
作者 耿悦 唐作华 +4 位作者 沈丹丹 程景风 王胤 郭林英 洪汝建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探讨刀锋技术快速梯度自旋回波弥散加权序列(TGSE BLADE DWI)改善鼻部肿瘤弥散加权成像图像质量的可行性,并与分段读出平面回波弥散加权成像(RESOLVE DWI)对比。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纳入81例鼻部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在3.0 T MR扫描... 目的:探讨刀锋技术快速梯度自旋回波弥散加权序列(TGSE BLADE DWI)改善鼻部肿瘤弥散加权成像图像质量的可行性,并与分段读出平面回波弥散加权成像(RESOLVE DWI)对比。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纳入81例鼻部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在3.0 T MR扫描仪上使用具有相似成像参数的TGSE BLADE DWI和RESOLVE DWI进行横断位弥散加权成像。2名放射科医师通过定性参数(整体图像质量评分、病变显著性评分)和定量参数[几何畸变比(GDR)、信噪比(SNR)、对比度]评估2组序列成像的图像质量,同时比较2组序列中病变和脑桥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定性评估结果显示TGSE BLADE DWI的整体图像质量(P<0.001)、病变显著性(P<0.001)评分均高于RESOLVE DWI。定量评估结果显示TGSE BLADE DWI比RESOLVE DWI具有更高的图像对比度(P<0.001)、更低的GDR(P<0.001),但SNR低于RESOLVE DWI(P<0.001)。TGSE BLADE DWI图像中病变和脑桥的ADC值均低于RESOLVE DWI(P<0.05)。结论:TGSE BLADE DWI能够在满足临床诊疗需求的前提下改善鼻部肿瘤弥散加权成像的图像质量,较RESOLVE DWI有效减少图像磁敏感伪影及几何畸变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鼻部肿瘤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屑病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多模态MRI研究进展
4
作者 曾艳 席芊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0-343,共4页
银屑病是具有显著遗传倾向的免疫介导皮肤病,认知障碍指认知功能不同程度下降;二者均为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疾病,且存在共同遗传和炎症发病机制。MRI可评估银屑病患者大脑结构和功能,揭示银屑病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本文就银屑病与认知障... 银屑病是具有显著遗传倾向的免疫介导皮肤病,认知障碍指认知功能不同程度下降;二者均为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疾病,且存在共同遗传和炎症发病机制。MRI可评估银屑病患者大脑结构和功能,揭示银屑病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本文就银屑病与认知障碍相关性的多模态MRI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认知障碍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谱CT鉴别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腔鼻窦炎和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应用研究
5
作者 匡嘉伟 吴灵捷 +7 位作者 王宇喆 程景风 占杨 王胤 耿悦 沈丹丹 唐作华 李浩雄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5-349,共5页
目的:评估能谱CT在鉴别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腔鼻窦炎(CIFRS)和鼻腔鼻窦恶性肿瘤(SNM)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24年10月经病理确诊的16例CIFRS患者和13例SNM患者的能谱CT检查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 目的:评估能谱CT在鉴别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腔鼻窦炎(CIFRS)和鼻腔鼻窦恶性肿瘤(SNM)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24年10月经病理确诊的16例CIFRS患者和13例SNM患者的能谱CT检查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能谱CT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CIFRS和SNM在能谱曲线斜率(λ)、40~190 keV处相邻间隔20 keV的虚拟单能图像间CT值差值、电子密度(Rho)、有效原子序数(Zeff)之间无明显差异,在碘浓度(IC)、虚拟平扫图像CT值和Rho/Zeff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通过逻辑回归获得三者的预测模型诊断效能最佳[ROC曲线下面积(AUC)=0.97],灵敏度=1.00,特异度=0.81;结论:能谱CT定量参数IC、虚拟平扫图像CT值、Rho/Zeff三者在鉴别诊断CIFRS和SNM方面优势明显,且三者综合判断的效能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能谱成像 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腔鼻窦炎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颅底富血供肿瘤栓塞后即刻切除术临床应用
6
作者 何钰 刘强 +6 位作者 洪汝建 吴佳伟 王思宇 李厚勇 余洪猛 王德辉 沙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02-1307,共6页
目的评价介入栓塞后即刻行肿瘤切除在鼻颅底富血供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2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治疗的25例鼻颅底富血供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同日在介入栓塞后随即接受肿瘤切除术。... 目的评价介入栓塞后即刻行肿瘤切除在鼻颅底富血供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2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治疗的25例鼻颅底富血供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同日在介入栓塞后随即接受肿瘤切除术。统计栓塞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肿瘤切除术中出血量、肿瘤切除情况及预后。结果2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介入栓塞并即刻切除肿瘤。介入栓塞采用动脉入路,全身麻醉下栓塞19例,局部麻醉下栓塞6例,均获成功且无栓塞并发症发生。肿瘤切除在鼻内镜、内镜引导经唇龈沟切口或口腔内镜下完成,均获成功且无切除并发症发生。肿瘤切除术中位出血量844 mL(100~2000 mL)。结论介入栓塞后即刻行肿瘤切除治疗鼻颅底富血供肿瘤患者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 栓塞 即刻切除 鼻颅底富血供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高清弥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对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8
7
作者 黄红艳 黄文虎 +1 位作者 舒锦尔 王凤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850-854,共5页
目的:探讨高清弥散加权成像及MRI动态增强对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所有患者的MRI平扫、增强图像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进行... 目的:探讨高清弥散加权成像及MRI动态增强对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所有患者的MRI平扫、增强图像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进行分析;8例患者行动态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对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TIC)及半定量参数(包括达峰时间(Tpeak)、最大强化率(ERmax)、最大率上升斜率(Slopemax)、流出率(WR))进行分析。结果:15例患者中,12例病变累及单侧鼻腔鼻窦,3例累及双侧鼻腔鼻窦;病变主体位于筛窦10例,上颌窦3例,多个鼻窦2例。肿块边界欠清,不同程度侵犯邻近结构。与脑灰质相比,T_1WI呈略低信号10例,呈等信号5例;T_2WI呈略高信号15例。15例患者中,7例病变信号尚均匀,增强后均匀强化;8例病变信号混杂,T_1WI见条状高信号,T_2WI见条状高、低信号,增强后3例呈典型的葡萄状强化、5例呈环形及条片强化。肿瘤实性部分ADC平均值为(0.59±0.08)×10^(-3)mm!2/s。8例行DCE-MRI检查的患者中,TIC为速升缓降型6例,速升速降型2例,Tpeak为(69.1±13.3),WR为(2.2±0.5)%。结论: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的ADC值为(0.59±0.08)×10^(-3)mm^2/s,动态增强为Ⅱ、Ⅲ型曲线,提示为恶性肿瘤;结合常规MRI对病变的定性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肿瘤 横纹肌肉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腔鼻窦炎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10
8
作者 钟玉凤 唐作华 +4 位作者 强金伟 王纾宜 钱雯 肖泽彬 王容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3-117,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腔鼻窦炎(CIFR)的影像学表现,提高本病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CIFR的临床和影像资料,16例均行CT检查(10例平扫,6例增强扫描),其中5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3例加扩散加权成像)。结果:... 目的:通过分析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腔鼻窦炎(CIFR)的影像学表现,提高本病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CIFR的临床和影像资料,16例均行CT检查(10例平扫,6例增强扫描),其中5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3例加扩散加权成像)。结果:(1)部位:发生于上颌窦者7例,蝶窦5例,筛窦3例,上鼻道1例。(2)CT表现:窦腔内软组织影,CT平扫中等或稍低密度,6例病灶内有钙化,增强扫描后呈不均匀强化;骨质增生硬化或伴吸收破坏各7例,单纯骨质吸收破坏2例。(3)MRI表现:T1WI等信号,T2WI等或低信号,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扩散受限,平均表观扩散系数值(ADC)为0.516±0.128(×10-3mm2/s)。(4)邻近结构侵犯:侵犯眼眶6例,其中眶尖区5例,眶底1例;眶下裂区5例;海绵窦及翼腭窝各4例;颞下窝及鼻咽顶各3例;上颌神经3例;视神经2例;脑膜和颞叶各1例。结论:CT可显示病灶内钙化及周围骨质受累情况,常规MRI联合DWI对明确本病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腔鼻窦炎 真菌 侵袭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腔鼻窦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 被引量:7
9
作者 潘宇澄 沙炎 +1 位作者 叶昕裴 蔡生东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108-111,共4页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的影像资料,5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7例直接行增强CT扫描,3例行MRI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7...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的影像资料,5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7例直接行增强CT扫描,3例行MRI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7例肿块主要位于上颌窦,1例广泛累及双侧鼻腔鼻窦,1例位于鼻腔筛窦,2例位于蝶筛窦,1例位于鼻泪管区。周围结构侵犯包括眼眶9例、面颊部8例、齿槽骨6例、硬腭2例、颧骨2例、翼腭窝7例、颞下窝5例、鼻咽6例、斜坡1例、前颅窝1例。5例CT平扫时肿块呈等及略低密度,增强后8例肿块实质部分明显强化,4例呈中等强化,9例出现低密度未强化灶,其中2例呈囊肿样;7例上颌窦肿块均致窦腔扩大,各窦壁呈侵蚀性破坏或压迫性吸收。3例肿块在MRI T1WI上呈等及略低信号,T2WI上呈等、高混杂信号,增强后肿块实质部分明显强化,肿块内均有明显未强化的低信号区,其中1例肿块内部呈囊样。结论:鼻腔鼻窦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以上颌窦最多见,肿块中央较显著液化坏死或囊变是其常见征象,CT及MRI相结合有助于确定肿瘤侵犯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肿瘤 肿瘤 纤维组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6
10
作者 钱雯 宋济昌 包兵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155-159,共5页
目的结合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发生部位,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和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头颈部副神经节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5例鼓室球瘤,12例颈静脉球瘤,3例迷走体瘤和3例颈动脉体瘤),21例行CT检查(其中1例行动态增强检查),15例行MRI... 目的结合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发生部位,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和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头颈部副神经节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5例鼓室球瘤,12例颈静脉球瘤,3例迷走体瘤和3例颈动脉体瘤),21例行CT检查(其中1例行动态增强检查),15例行MRI检查。结果鼓室球瘤较小,多发生于鼓岬区;颈静脉球瘤以颈静脉孔为中心,较大的肿瘤侵犯咽旁间隙、中耳、外耳道、乳突和(或)颅内;颈动脉体瘤位于上颈部颈内外动脉分叉处,伴上述动脉明显分离移位;迷走体瘤位于咽旁颈动脉鞘区,血管移位不一。以上四类肿瘤CT平扫呈中等密度,强化显著,部分肿瘤内见强化的血管和囊性改变;MRIT1WI中低信号,强化显著,T2WI中高信号,部分肿瘤内见囊变,多数肿瘤中可见血管流空“盐和胡椒征”(鼓室球瘤和较小的颈静脉球瘤中不见)。鼓室球瘤和颈静脉球瘤边缘不规则,后者侵犯咽旁间隙部分边缘光滑,骨质呈虫咬状破坏;颈动脉体瘤和迷走体瘤边缘光滑,无骨质破坏。结论多数头颈部副神经节瘤具有特定的发生部位和特征性的CT和MRI表现,可据此确诊;发生于不同部位的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有所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副神经节瘤 影像学 鼓室球瘤 颈静脉球瘤 迷走体瘤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神经肿瘤的CT和MRI诊断 被引量:12
11
作者 周蓉先 沙炎 邹明舜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研究面神经各种类型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其影像学特点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各类型面神经肿瘤影像学表现特点。21例均行CT检查,其中2例同时行面神经管的多平面重建(MPR);17例行MR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2... 目的:研究面神经各种类型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其影像学特点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各类型面神经肿瘤影像学表现特点。21例均行CT检查,其中2例同时行面神经管的多平面重建(MPR);17例行MR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21例面神经肿瘤有面神经鞘瘤15例,分别涉及内听道段1例、迷路段2例、膝状神经节6例、鼓室段11例、乳突段7例、腮腺5例、外耳道3例、颈静脉球窝2例、后颅窝2例,中颅窝1例。面神经血管瘤有3例,均累及膝状神经节,涉及中颅窝1例、鼓室段2例。面神经纤维瘤有3例,2例广泛累及迷路段、鼓室段和乳突段,1例累及乳突段和鼓室段。影像学表现:CT表现:17例面神经管扩大和/或骨质破坏,1例血管瘤于膝状窝区可见蜂窝状骨样密度影;12例鼓室内软组织肿块;5例伴听小骨外移和/或破坏,3例伴外耳道后壁破坏,2例伴颈静脉球窝外侧壁破坏。MRI:16例肿瘤表现为结节状或不规则状软组织肿块,1例表现为面神经增粗。T1WI等信号,T2WI等或偏高信号,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中等至明显强化,信号均为不均匀。结论:一个肿瘤常涉及多个面神经节段,CT有利于显示面神经肿瘤区骨质改变,MRI可很好地显示面神经肿瘤的部位、形态、范围和内部结构特征,两者结合有助于不同类型面神经肿瘤的鉴别诊断及其定位诊断,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和手术途径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疾病 神经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鼻咽喉部腺样囊性癌影像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钱雯 唐作华 包兵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17-320,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耳鼻咽喉部腺样囊性癌(ACC)的影像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耳鼻咽喉部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ACC病例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共38例(鼻腔鼻窦或鼻底腭部22例、外耳道11例、鼻咽3例和喉部2例),均行CT检查,19例... 目的:通过分析耳鼻咽喉部腺样囊性癌(ACC)的影像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耳鼻咽喉部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ACC病例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共38例(鼻腔鼻窦或鼻底腭部22例、外耳道11例、鼻咽3例和喉部2例),均行CT检查,19例行MRI检查。结果:①部位和形态:鼻腔、鼻窦和鼻底腭部ACC中20例呈分叶或浸润状,2例边缘光滑,5例见肿瘤侵犯三叉神经分支,2例沿鼻腔和腭部结构浸润状生长;耳部ACC多数发生于外耳道外侧段,沿耳道壁浸润性生长;鼻咽部ACC呈分叶状,2例肿瘤沿三叉神经分支侵入颅内;喉部ACC范围广泛,累及喉及颈段气管,基底广且表面不规则。②密度和信号:CT平扫中等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呈轻或中度强化;MRI 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等或高信号,中等或明显强化;27例(71%)肿瘤内见囊性区,其中16例(42%)呈特异性筛囊样改变,以鼻腔鼻窦和鼻咽部病例为多。③骨质:破坏13例(鼻腔鼻窦10例、鼻咽2例、喉部1例);破坏伴受压11例(鼻腔鼻窦10例、耳部1例);骨质受压1例(鼻窦);较多外耳道ACC骨质无异常。结论:耳鼻咽喉部ACC的影像表现具有恶性肿瘤的共同特点:边缘不规则、不清楚、浸润状生长、肿瘤内囊性或坏死区、伴骨质破坏等。其较特异性的表现为筛囊状、沿神经侵犯和沿结构浸润生长,筛囊状表现可能以鼻咽和鼻窦ACC较多见,耳部ACC骨质破坏相对少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样囊性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 被引量:6
13
作者 沙炎 王佩华 +1 位作者 陈忠伟 扬天锡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11期803-805,共3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 (PMLT)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13例PMLT的CT表现 ,并与病理所见作对照研究。结果 :根据甲状腺肿块的形态可分为 3型 :单个结节型 (1例 ) ,占 7.7% ,密度均匀 ;巨块型 ,9例 (一叶 3例 ,双... 目的 :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 (PMLT)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13例PMLT的CT表现 ,并与病理所见作对照研究。结果 :根据甲状腺肿块的形态可分为 3型 :单个结节型 (1例 ) ,占 7.7% ,密度均匀 ;巨块型 ,9例 (一叶 3例 ,双叶 6例 ) ,占 69.2 % ,密度与肌肉接近 ,多均匀细腻 ;渗透型 (3例 ) ,占 2 3 .1% ,强化的甲状腺轮廓外见略低密度的肿瘤组织向周围间隙渗透。对照病理 ,甲状腺正常结构破坏 ,被异型淋巴细胞浸润 ,可累及血管壁 ,但不破坏血管腔。结论 :PMLT的CT表现以巨块型累及双叶多见 ,密度均匀 ,而出现渗透征象为其特征性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淋巴瘤 非霍奇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喉咽癌的咽-食管钡剂造影和CT扫描检查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蓉先 罗道天 李逸尘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6-267,共2页
关键词 喉咽癌 咽-食管 钡剂造影 CT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囊性病变的CT鉴别诊断 被引量:9
15
作者 沙炎 王佩华 扬天锡 《放射学实践》 2005年第2期162-164,共3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囊性病变的CT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甲状腺囊性病变的CT表现及其 病理改变,研究各种甲状腺病变的CT表现特点和CT鉴别诊断价值。结果:甲状腺囊性肿块根据形态可分为3种类型: 单纯囊肿型、囊壁结节型和厚... 目的:探讨甲状腺囊性病变的CT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甲状腺囊性病变的CT表现及其 病理改变,研究各种甲状腺病变的CT表现特点和CT鉴别诊断价值。结果:甲状腺囊性肿块根据形态可分为3种类型: 单纯囊肿型、囊壁结节型和厚壁肿块型,其中良性病变以单纯囊肿型表现为主(28/34),恶性病变以厚壁肿块型多见(11/ 13),良、恶性病变的CT表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根据甲状腺囊性病变的CT表现特点,能够对其做出 鉴别诊断,尤其能对病变的良恶性作出正确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疾病 囊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泪腺多形性腺瘤的影像诊断 被引量:3
16
作者 唐作华 钱雯 宋济昌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3年第1期20-23,共4页
目的:研究泪腺多形性腺瘤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37例经病理证实的良、恶性(包括恶性变)泪腺多形性腺瘤,均行CT扫描,其中14例增强扫描,4例又行MRI检查,对这些CT和MRI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1)部位:肿瘤绝... 目的:研究泪腺多形性腺瘤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37例经病理证实的良、恶性(包括恶性变)泪腺多形性腺瘤,均行CT扫描,其中14例增强扫描,4例又行MRI检查,对这些CT和MRI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1)部位:肿瘤绝大多数(32例)发生于眶部泪腺(良/恶:20/12);睑叶泪腺3例(良/恶:2/1);其他部位2例(良/恶:1/1)。(2)形态、密度或信号:边界清晰、类圆形19例(均良性);不规则或分叶结节状、弥漫性18例(良/恶:5/13)。密度或信号均匀21例(良/恶:17/4),不均质16例(良/恶:6/10)。增强扫描:14例CT和3例MRI均有明显强化(良/恶:7/10)。(3)与邻近结构关系:视神经或眼外肌、眼球受压移位者19例(良/恶:14/5);界限不清5例(均恶性),其中侵犯、包绕眼球各1例。(4)眶骨及眶外侵犯:眶骨受压变形、吸收11例(良/恶:2/9);不规则破坏或硬化7例(均恶性),其中2例肿块向骨壁内生长,3例侵犯鼻窦、颅前窝或颞下窝。结论:CT基本上可诊断及鉴别良、恶性泪腺多形性腺瘤及显示眶外侵犯情况;MRI可帮助确诊肿瘤是否有脑内侵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泪器 肿瘤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 磁共振成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眶静脉性血管瘤的CT诊断 被引量:2
17
作者 钱雯 宋济昌 +2 位作者 陈荣家 司诚 王文忠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1年第3期164-166,共3页
目的 :分析眼眶静脉性血管瘤的CT表现 ,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材料和方法 :回顾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静脉性血管瘤CT图像 ,与55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对照分析。结果 :CT图像显示 ,21例静脉性血管瘤位于眼眶前部9例 ,... 目的 :分析眼眶静脉性血管瘤的CT表现 ,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材料和方法 :回顾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静脉性血管瘤CT图像 ,与55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对照分析。结果 :CT图像显示 ,21例静脉性血管瘤位于眼眶前部9例 ,肌锥内8例 ,肌锥外3例 ,肌锥内外1例 ;多数病例肿块密度不均匀 ,增强显著 ,6例肿块中有钙化 ;肿块中扭曲血管状影有6例 ,肿块边缘不光滑14例 ,光滑圆形1例 ;眶骨受压7例。两组病例(21例静脉性血管瘤和55例海绵状血管瘤)在病变部位、钙化和形态边缘方面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增强CT对本病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静脉性血管瘤 CT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纤维血管瘤的CT诊断及预后估计 被引量:2
18
作者 林岳鑫 钱雯 宋济昌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1年第4期233-235,共3页
目的 :进一步认识鼻咽纤维血管瘤的CT表现及其对于临床诊断、治疗和估计术后疗效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分析手术后病理证实34例鼻咽纤维血管瘤的CT表现、诊断与临床分期相符率以及Chandler各期的复发率。结果 :CT显示大多数鼻咽纤维... 目的 :进一步认识鼻咽纤维血管瘤的CT表现及其对于临床诊断、治疗和估计术后疗效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分析手术后病理证实34例鼻咽纤维血管瘤的CT表现、诊断与临床分期相符率以及Chandler各期的复发率。结果 :CT显示大多数鼻咽纤维血管瘤密度高而均匀 ,增强显著 ,边界清楚 ,常伴有骨质受压和吸收。较多侵犯的部位为 :鼻咽(34/34) ,翼腭窝(22/34) ,蝶窦(16/34) ,眶下裂(10/34)。诊断准确率97.1 %。Chandler分期中的Ⅲ、Ⅳ期肿瘤复发率高。结论 :CT对于鼻咽纤维血管瘤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纤维血管瘤 CT 预后 估计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始永存玻璃体增生症(PHPV)的影像学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文虎 沙炎 +1 位作者 罗道天 邹明舜 《放射学实践》 2005年第12期1043-1046,共4页
目的:探讨CT和MRI在原始永存玻璃体增生症(PHPV)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PHPV的影像学表现,4例行CT检查,1例行MRI检查,4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结果:影像学表现为患侧小眼球,玻璃体密度或信号增高,晶体后或眼球后极视乳头前软... 目的:探讨CT和MRI在原始永存玻璃体增生症(PHPV)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PHPV的影像学表现,4例行CT检查,1例行MRI检查,4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结果:影像学表现为患侧小眼球,玻璃体密度或信号增高,晶体后或眼球后极视乳头前软组织肿块增生,有条索影位于晶体后缘至视乳头前;增生软组织肿块和条索影在T1WI和T2WI均呈中等信号,增强后软组织肿块和条索影可强化。结论:小眼球、晶体后或视乳头前玻璃体内软组织肿块增生和玻璃体动脉显示为PHPV的影像学表现,CT和MRI可显示玻璃体内增生组织的形态,对PHPV的诊断和儿童眼内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永存玻璃体增生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耳化脓坏死性迷路炎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2
20
作者 黄文虎 洪汝建 +1 位作者 程玉书 沙炎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24-827,共4页
目的:探讨内耳化脓坏死性迷路炎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诊断的化脓坏死性迷路炎的CT和MRI表现,总结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6例行颞骨高分辨力CT扫描(HRCT),轴面和冠状面CT均显示有不同程度内耳骨迷路的破... 目的:探讨内耳化脓坏死性迷路炎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诊断的化脓坏死性迷路炎的CT和MRI表现,总结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6例行颞骨高分辨力CT扫描(HRCT),轴面和冠状面CT均显示有不同程度内耳骨迷路的破坏,并伴软组织增生,其中4例有高密度死骨形成;MRI检查6例,显示膜迷路部分或全部为软组织病变充填,增强后不均质明显强化,死骨在T1WI、T2WI均显示为小片低信号或无信号,增强后无强化。结论:HRCT可显示骨迷路结构的破坏范围及死骨的存在,有诊断价值;MRI显示颅内并发症明显优于CT,两者结合可诊断内耳化脓坏死性迷路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路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