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隐性听力下降小鼠耳蜗内毛细胞突触的病理改变 被引量:7
1
作者 尹彦波 袁雅生 迟放鲁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5-180,共6页
目的探讨噪声暴露后出现暂时性阈移的小鼠在听觉反应阈值完全恢复正常后耳蜗内毛细胞突触的病理改变。方法将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小鼠进行强度98 dB SPL、时长2 h的噪声暴露,建立暂时性阈移模型。将对照组和暂时性阈移模... 目的探讨噪声暴露后出现暂时性阈移的小鼠在听觉反应阈值完全恢复正常后耳蜗内毛细胞突触的病理改变。方法将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小鼠进行强度98 dB SPL、时长2 h的噪声暴露,建立暂时性阈移模型。将对照组和暂时性阈移模型小鼠进行全基底膜铺片并行免疫荧光染色,共聚焦显微镜拍照成像并观察细胞形态。利用耳蜗长度计算耳蜗所处的频率位置,最后用图形处理软件对突触结构进行三维重建,观察对照组小鼠和实验组小鼠的耳蜗内毛细胞突触前、后结构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病理改变特点。结果对照组小鼠耳蜗内毛细胞的突触复合体有明显的分布特点,每个内毛细胞通过5~30个突触与耳蜗神经纤维形成突触连接,靠近蜗轴侧的突触前结构体积较大,与之相匹配的突触后结构体积较小。靠近柱细胞侧的突触前结构体积偏小,与之相匹配的突触后结构体积偏大。实验组小鼠在高强度噪声暴露后第2天听觉测试结果显示,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阈值升高30~40 dB,2周后再次测试显示阈值恢复正常,但是ABR的Ⅰ波波幅下降46.1%,且耳蜗内毛细胞的突触复合体结构数量也减少了41.3%。而内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细胞没有明显丢失。结论听觉阈值功能测试对判断小鼠耳蜗内毛细胞突触的损害和丢失不敏感;而听觉阈上功能测试对评价小鼠耳蜗内毛细胞突触的损害和丢失相对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声性聋 暂时性阈移 隐性听力下降 突触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