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年龄、血液嗜酸性粒细胞、FeNO和血清IgE作为预测哮喘患者嗜酸性表型的生物标志物
1
作者 高佳萌 马圆 +3 位作者 沈瑶 王芳 钱宇豪 陈智鸿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1-639,共9页
目的:确定代表性临床生物标志物,通过诱导痰分析评估个体患者的嗜酸性状态。方法:对100名成功收集诱导痰的哮喘患者进行了一项横断面研究。根据痰嗜酸性细胞计数百分比(sputum eosinophil count,SEC%)是否≥3%将受试者进一步分为过敏性... 目的:确定代表性临床生物标志物,通过诱导痰分析评估个体患者的嗜酸性状态。方法:对100名成功收集诱导痰的哮喘患者进行了一项横断面研究。根据痰嗜酸性细胞计数百分比(sputum eosinophil count,SEC%)是否≥3%将受试者进一步分为过敏性哮喘(EA)和非过敏性哮喘(NEA)。收集了人口统计学和临床数据,包括基本信息、常规血液检查、肺功能检查、支气管舒张剂反应性检查、呼出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和哮喘控制问卷(asthma control questionnaire,ACQ)。所有与EA显著相关的变量都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候选变量,同时我们制定了一种EA的预测模型。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与NEA受试者相比,EA患者年龄更大,哮喘控制和肺功能更差,血液嗜酸性粒细胞、血清IgE和FeNO的值更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FeNO、血清IgE和血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blood eosinophil count,BEC)被确定为嗜酸性哮喘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些因素都包含在量表中。结论:研究发现,结合评估包括年龄、FeNO、血清IgE和BEC的组合,可以应用于临床医生识别嗜酸性哮喘,而且比诱导痰检测更简单、更快速、更经济、更易获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哮喘 非嗜酸性哮喘 诱导痰 列线图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急性加重期甲状腺激素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徐春燕 郭水根 沈瑶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26-529,共4页
目的比较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患者的甲状腺功能改变,探索COPD急性加重期甲状腺功能低下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住院的COP... 目的比较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患者的甲状腺功能改变,探索COPD急性加重期甲状腺功能低下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住院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19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同期74例本院普外科住院的COPD稳定期患者。所有患者均询问入院前有无使用激素及吸烟史,入院第2天行血气分析并检测血甲状腺激素、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空腹血糖,病情稳定后行肺功能测定,并记录入院天数。结果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T3)、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甲状腺素(thyroxin,TT4)和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水平与对照组相似,且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但两组患者血甲状腺激素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急性加重组的TT3降低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9.8%vs.13.5%,P<0.05)。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FT3与年龄、CRP和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呈负相关(P均<0.05),和院外应用糖皮质激素史呈正相关(P<0.05)。结论 COPD急性加重期甲状腺功能明显低下,发生频率明显高于稳定期患者,表现为FT3、TT3降低为主,FT3降低程度与年龄、CRP、FVC及静脉应用激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病 急性加重期 甲状腺激素 肺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7例境外输入性COVID-19病例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朱默然 曾艺鹏 +3 位作者 包红 王嘉漫 郭水根 沈瑶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88-892,共5页
目的探讨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境外输入性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确诊病例的临床特点,为疫情防控提供有效依据。方法收集本院2020年3月14日至2020年7月3日期间境外输入性COVID-19确诊病例77例,分析其流行病... 目的探讨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境外输入性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确诊病例的临床特点,为疫情防控提供有效依据。方法收集本院2020年3月14日至2020年7月3日期间境外输入性COVID-19确诊病例77例,分析其流行病学史、血常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胸部CT。结果确诊病例中约63.64%(49/77)为聚集性发病,务工人员占54.55%(42/77),为群居居住;其次为留学生,占25.97%(20/77例),大部分为单独居室居住。男性54例,女性23例,发病年龄14~62岁。18.18%(14/77)的患者为无症状感染者,36.36%(28/77)的患者有发热,75.32%(58/77)的患者有干咳、咽痛、流涕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少数有胸闷、乏力、腹泻等症状。血常规检查提示65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4例白细胞计数减少,8例白细胞计数升高,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67例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减少,35例单核细胞绝对计数升高,61例CRP指标正常、16例轻度升高。胸部CT检查显示5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肺部异常表现,27例患者未见异常。27例为轻型,50例为普通型,无重型及危重型。结论境外输入性COVID-19病例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居住条件拥挤是发病率增加的危险因素,一部分为无症状感染者或轻型患者,多数为普通型患者,实验室检查多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影像学表现多样。应综合考虑流行病学史、症状、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才能避免漏诊,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有效控制COVID-19疫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 流行病学史 临床特点 境外输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