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宫颈上皮与血管特征的阴道镜图像深度学习模型探索 被引量:3
1
作者 李燕云 王永明 +7 位作者 周奇 李亦学 王振 王珏 孟妍 蔡青青 隋龙 华克勤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35-442,共8页
目的通过识别阴道镜图像中的上皮与血管特征,探讨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技术在宫颈癌前病变定位及分类中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病理诊断为宫颈低级别(5708例)、高级别(2206例)癌前病变和宫颈癌(514... 目的通过识别阴道镜图像中的上皮与血管特征,探讨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技术在宫颈癌前病变定位及分类中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病理诊断为宫颈低级别(5708例)、高级别(2206例)癌前病变和宫颈癌(514例)患者的28975张阴道镜图像。依照国际宫颈病理与阴道镜联盟及美国阴道镜与病理协会阴道镜标准化术语,基于16类宫颈上皮与血管征象,对图像进行像素级标注后得到有效标签39858个。为降低细粒度标注可能存在的误差,进一步将标签归并为低级别、高级别和癌三大类。采用经过二次迁移学习的ResNet101预训练网络作为特征提取器,分别构建基于Faster-RCNN网络结构的高级别病变目标检测和低、高、癌三类目标检测模型。结果基于ImageNet预训练的ResNet101模型,通过宫颈转化区分类的开源阴道镜数据进行第一次迁移学习,再以自有数据的病变分类为目标进行第二次迁移学习得到特征提取器。所构建的高级别和三类病变定位检测模型在测试集上的识别精度均值mAP@IOU=0.5分别为0.82和0.67。结论利用国内最大阴道镜中心的大样本数据,基于上皮与血管特征的精细标注,深度学习模型在宫颈癌前病变检测中取得较好效果。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技术在宫颈癌前病变定位及分类中可行,尽管在识别精度上仍有提升空间,但已显示其辅助宫颈癌筛查尤其是指导定位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镜 宫颈癌前病变 标准化术语 深度学习 目标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67例阴道上皮内瘤变的液基细胞学及HPV检测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8
2
作者 宋昱 隋龙 +2 位作者 汪清 郭奇桑 高蜀君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30-535,共6页
目的评估液基细胞学和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检测在筛查阴道上皮内瘤变(vagin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aIN)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宫颈疾病诊疗中心进行阴道镜检查... 目的评估液基细胞学和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检测在筛查阴道上皮内瘤变(vagin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aIN)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宫颈疾病诊疗中心进行阴道镜检查并发现VaIN的患者,对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收集VaIN或VaIN合并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患者1 467例,其中VaINⅠ1 227例,VaINⅡ~Ⅲ24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45.8±12.6)岁。310例患者曾行子宫切除术。共获得1 296例(88.3%)患者的液基细胞学检测结果,在单纯VaINⅠ、单纯VaINⅡ~Ⅲ、子宫切除术后VaINⅠ、子宫切除术后VaINⅡ~Ⅲ的患者中细胞学灵敏度分别是62.7%、69.8%、70.3%和74.5%;共获得1 125例(76.7%)患者的HPV检测结果,在以上4组患者中HPV灵敏度分别是84.5%、88.7%、85.0%和91.4%;联合筛查的灵敏度在以上4组患者中分别是94.4%、93.9%、97.5%和95.9%。HPV检测灵敏度均高于液基细胞学(P<0.05)。结论液基细胞学和HPV检测在筛查VaIN中非常重要,HPV检测灵敏度高于液基细胞学,建议联合筛查。在子宫切除患者的随访中应尤其重视液基细胞学和HPV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上皮内瘤变 液基细胞学 人乳头瘤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激光气化治疗外阴和阴道上皮内瘤变19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1
3
作者 宋昱 戴斐 +2 位作者 隋龙 汪清 郑瑞莲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11-516,共6页
目的评价CO2激光气化治疗外阴和阴道上皮内瘤变的疗效。方法收集2002年3月至2012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接受外阴和/或阴道CO2激光治疗的191例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和阴道上皮内瘤变(vaginal... 目的评价CO2激光气化治疗外阴和阴道上皮内瘤变的疗效。方法收集2002年3月至2012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接受外阴和/或阴道CO2激光治疗的191例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和阴道上皮内瘤变(vagin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aI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1例患者中VaINⅠ115例,VaINⅡ~Ⅲ41例,VINⅡ~Ⅲ39例,其中4例同时有阴道及外阴病变。患者的平均年龄(44.1±11.6)岁。平均随访时间(29.0±13.7)个月。191例患者中有133例(69.6%)同时或先后诊断为宫颈疾病病变,其中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占45.9%(61/133),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占41.4%(55/133),宫颈癌12.8%(17/133)。术后139例无复发或残留,总体治愈率为72.8%。其中VaINⅠ治愈率为72.2%,VaINⅡ~Ⅲ治愈率为61.0%,VINⅡ~Ⅲ治愈率为82.1%。VaINⅠ、VaINⅡ~Ⅲ和VINⅡ~Ⅲ患者HPV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8.4%、92.9%和84.0%,术后转阴率分别为69.7%、68.0%和85.7%,平均转阴时间分别为(1.05±0.66)年、(0.93±0.65)年和(0.99±0.70)年。结论 CO2激光气化治疗外阴和阴道上皮内瘤变是安全有效的。下生殖道癌前病变常为多中心,治疗后病变残留率较高,应定期随访监测残留和复发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上皮内瘤变 外阴上皮内瘤变 CO2激光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腔镜下全面评估和病灶去除在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治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7
4
作者 张宏伟 陈晓军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486-488,共3页
宫腔内多部位、多灶性病变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特点之一,通过药物或机械方法全面抑制病灶增殖或去除病灶是提升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完全缓解率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作为承担胚胎种植和发育重要功能的器官,在子宫内膜癌治疗过程... 宫腔内多部位、多灶性病变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特点之一,通过药物或机械方法全面抑制病灶增殖或去除病灶是提升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完全缓解率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作为承担胚胎种植和发育重要功能的器官,在子宫内膜癌治疗过程中尽最大可能保护正常子宫内膜功能是改善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治疗完全缓解后妊娠率和妊娠结局的关键因素。如何平衡去除子宫内膜病灶和保护正常子宫内膜功能之间的矛盾是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子宫内膜 子宫内膜癌 完全缓解率 胚胎种植 保留生育 妊娠结局 多灶性病变 子宫内膜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变的发病高危因素及组织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刁雯静 郭奇桑 隋龙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48-551,共4页
目的探讨外阴上皮内非瘤样变发病高危因素以及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以期对该病有进一步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因外阴瘙痒以及外阴色素减退在我院就诊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发病的相关因素以及外阴病理组织学诊断的结... 目的探讨外阴上皮内非瘤样变发病高危因素以及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以期对该病有进一步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因外阴瘙痒以及外阴色素减退在我院就诊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发病的相关因素以及外阴病理组织学诊断的结果,探讨外阴上皮内非瘤样变发病的高危因素及组织学特性。结果所有临床表现为外阴色素减退及瘙痒的患者共79例,经病理组织学诊断为外阴皮肤上皮内非瘤样变者31例,诊断为非特异性皮肤组织慢性炎者48例。两组发病年龄与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因素中精神压力和化学物质或射线暴露史在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54.8%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压力,其余因素如饮食偏好、抽烟饮酒、家族史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特异性皮肤组织慢性炎可能是外阴上皮内非瘤样变前期的主要病理组织学改变类型,而精神压力和化学物质或射线曝露史可能是外阴上皮内非瘤样变的诱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变 高危因素 病理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共振指导的宫腔镜精准一步电切诊断早期子宫内膜癌可疑肌层浸润的价值 被引量:3
6
作者 郝萌昕 宁程程 +5 位作者 马凤华 朱勤 陶祥 罗雪珍 张宏伟 陈晓军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5-353,共9页
目的开发一种基于MRI指导的宫腔镜精准一步电切评估早期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影像学疑似子宫肌层浸润(myometrialinvasion,MI)的综合方案,评估其诊断价值,探讨影像学可疑肌层浸润对保育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纳入65例有保... 目的开发一种基于MRI指导的宫腔镜精准一步电切评估早期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影像学疑似子宫肌层浸润(myometrialinvasion,MI)的综合方案,评估其诊断价值,探讨影像学可疑肌层浸润对保育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纳入65例有保留生育功能需求的早期内膜癌患者,其中41例经MRI检查排除肌层浸润(参照组),24例提示可疑肌层浸润并进行病灶定位,通过宫腔镜下一步电切术(整体切除内膜病灶、下方基底层和3~5 mm肌层)进行病理检查。病理排除肌层浸润的患者,接受保育治疗,其临床特征和保育治疗结局与参照组进行对比。结果利用基于MRI指导的宫腔镜精准一步电切的诊断方案,24例疑似肌层浸润的患者中6例经电切病理证实肌层浸润,纳入MI组,接受手术治疗;余18例电切病理未见肌层浸润证据的患者被纳入非MI组,接受保育治疗。非MI组的累积完全缓解率在治疗早期与参照组无明显差异,在保育治疗第8个月(27.8%vs.61.0%,P=0.024)和第18个月(82.5%vs.94.8%,P=0.037)低于参照组。非MI组完全缓解后随访12个月的累积复发率高于参照组(50.0%vs.0,P<0.001),3例非肌层浸润复发患者经再次保育治疗后全部再次完全缓解。非MI组和参照组的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MI组有1例成功妊娠并足月分娩。结论MRI指导下的宫腔镜精准一步电切联合病理检查是综合评估早期内膜癌肌层浸润的有效手段,与MRI评估相比,帮助了约75%的患者得以保留生育能力,但临床对待这类病例应当谨慎诊治、密切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MRI) 子宫内膜癌(EC) 宫腔镜 子宫肌层浸润(M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形子宫的诊治研究进展
7
作者 龚滢欣 陈丽梅(综述) 隋龙(审校)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28-431,共4页
子宫畸形是导致不良生育结局如不孕、流产的重要因素之一,T形子宫为其中少见的一种[1]。多因胎儿期己烯雌酚(diethylstilbestrol,DES)宫内暴露或宫腔粘连等后天因素所致。T形子宫的宫腔狭小,不孕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三维超声常用于子... 子宫畸形是导致不良生育结局如不孕、流产的重要因素之一,T形子宫为其中少见的一种[1]。多因胎儿期己烯雌酚(diethylstilbestrol,DES)宫内暴露或宫腔粘连等后天因素所致。T形子宫的宫腔狭小,不孕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三维超声常用于子宫畸形的诊断及分型,宫腔镜子宫畸形矫形术可显著改善T形子宫患者的生育结局[2,3]。本文就T形子宫的子宫畸形分类、病因、诊断及治疗相关文献报道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畸形 后天因素 宫腔粘连 生育结局 宫内暴露 矫形术 三维超声 胎儿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