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抗米勒管激素优化围绝经期早期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探索性研究
1
作者 刘亚璇 周进 +6 位作者 马浚仁 陈青 张鹏 傅毅鹏 张明迪 吴克瑾 陈宏亮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0-659,共10页
目的探索应用抗米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优化围绝经期早期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20—2023年45~55岁绝经前患者204例,将AMH≤0.1 ng/mL作为评判绝经的阈值。根据AMH及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 目的探索应用抗米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优化围绝经期早期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20—2023年45~55岁绝经前患者204例,将AMH≤0.1 ng/mL作为评判绝经的阈值。根据AMH及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变化,优化雌激素受体调变剂(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ERM)转换为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AI)的时机以及初始内分泌治疗策略。结果辅助化疗前AMH水平与FSH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01)。在SERM治疗期间停经达1年的100例患者中,42例未检测AMH,其中14例在1年内转换为AI,2例在转换AI后发生卵巢功能恢复(ovarian function recovery,OFR);15例AMH>0.1 ng/mL,均未在1年内转换为AI;43例AMH≤0.1 ng/mL,其中40例转换为AI,与未检测AMH且转换为AI者相比,SERM过渡时间显著缩短(3.15个月vs.8.14个月,P<0.001),且OFR发生率也显著下降(0.0%vs.12.5%,P=0.023)。AMH≤0.1 ng/mL是围绝经期患者短期内绝经的独立危险因素(OR=35.857,P<0.001)。104例辅助化疗前检测AMH的患者中,69例AMH>0.1 ng/mL,其中31例初始采用卵巢功能抑制(ovarian function suppression,OFS)治疗,38例初始采用SERM治疗。35例AMH≤0.1 ng/mL,均采用SERM初始治疗,与AMH>0.1 ng/mL且初始SERM组相比,AI转换率显著提高(71.4%vs.23.7%,P<0.001)、SERM过渡时间显著缩短(6.52个月vs.13.56个月,P=0.016);中位随访30个月,与OFS组均无复发病例,生存预后较AMH>0.1 ng/mL且初始SERM组呈改善趋势(Log Rank P=0.076)。结论AMH能够准确评判和预测绝经状态,安全有效地优化围绝经期内分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米勒管激素(AMH) 围绝经期 乳腺癌 内分泌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年轻患者遗传性乳腺癌中PTEN基因突变的报道
2
作者 张明迪 刘亚璇 +3 位作者 肖银平 马浚仁 陈宏亮 吴克瑾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7-863,共7页
遗传性乳腺癌是指具有明确遗传易感基因的乳腺癌,其中PTEN胚系突变在乳腺癌中较为少见,但携带PTEN突变的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较高。2021年,一位年轻的患者因双乳多发肿块就诊于我院门诊,收治后行双乳肿块旋切术,术后病理证实为右乳导管... 遗传性乳腺癌是指具有明确遗传易感基因的乳腺癌,其中PTEN胚系突变在乳腺癌中较为少见,但携带PTEN突变的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较高。2021年,一位年轻的患者因双乳多发肿块就诊于我院门诊,收治后行双乳肿块旋切术,术后病理证实为右乳导管原位癌,左乳浸润性癌。同时患者双侧腋窝皮肤、颈部及双侧腹股沟区皮肤多发赘生物,外周血的基因二代测序检测结果示PTEN基因突变,结合家族史,患者诊断为Cowden综合征(Cowden syndrome,CS)。此类患者应重视癌症风险全程管理及家系管理,实现疾病的早期发现与及时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乳腺癌 Cowden综合征(CS) 全程管理 家系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哨淋巴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非前哨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陈宏亮 丁昂 +1 位作者 王富文 王懋莉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60-466,共7页
目的研究分析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中非前哨淋巴结(nonsentinel lymph node,NSLN)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10年至2013年治疗的SLN宏转移的临床早期乳腺癌患者144例... 目的研究分析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中非前哨淋巴结(nonsentinel lymph node,NSLN)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10年至2013年治疗的SLN宏转移的临床早期乳腺癌患者144例,分析NSLN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144例SLN宏转移临床早期乳腺癌患者平均年龄为(49.8±10.8)岁,平均肿瘤大小为(2.8±1.1)cm。中位阳性SLN数目为1枚(1~5枚),中位SLN数目为3枚(1~10枚),中位腋窝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5枚(8~38枚)。病理类型均为浸润性导管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为19.4%。单因素分析得出原发肿瘤大小、脉管侵犯、阳性SLN数目以及分子分型是NSLN转移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原发肿瘤〉2 cm(P=0.043,OR=3.421)、脉管侵犯阳性(P〈0.000 1,OR=16.332)、阳性SLN数目≥2枚(P=0.007,OR=4.191)是NS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分子分型尽管显示Luminal B型及HER2型NSLN转移风险较高的趋势,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77)。结论对于SLN宏转移的临床早期乳腺癌,原发肿瘤〉2 cm、脉管侵犯阳性、阳性SLN数目≥2枚是NS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前哨淋巴结 非前哨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阴性乳腺癌TAC方案治疗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陈宏亮 丁昂 +3 位作者 王富文 宋晖 孙建 殷初阳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65-770,778,共7页
目的研究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应用TAC化疗方案的疗效,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本院自2006年至2013年应用TAC化疗方案治疗的TNBC 87例,中位随访25个月,描述临床病例资料[年龄、月经状况、肿瘤... 目的研究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应用TAC化疗方案的疗效,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本院自2006年至2013年应用TAC化疗方案治疗的TNBC 87例,中位随访25个月,描述临床病例资料[年龄、月经状况、肿瘤体积、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化疗不良反应、2年的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及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等],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87例TNBC绝经前45例(51.7%),绝经后42例(48.3%);平均肿瘤大小(2.90±1.68)cm(1.0~11.0cm),T1 35例(40.2%)、T2 45例(51.7%)、T3 7例(8.0%);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为41.4%,N051例(58.6%),N126例(29.9%),N27例(8.0%),N33例(3.4%);脉管侵犯率为25.3%;77例行全乳切除根治性手术(88.5%),9例行保乳术(10.3%);77例行辅助化疗(88.5%),10例行新辅助化疗(11.5%);TAC化疗方案主要不良反应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复发转移9例,77.8%的复发转移为内脏脏器的转移,死亡5例。2年DFS为87%,2年OS为94%。单因素分析得出肿瘤大小、淋巴结分期、脉管侵犯、化疗方式均是DFS和OS的影响因素(P〈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得出肿瘤大小是DF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3),肿瘤大于5cm的复发转移风险是肿瘤小于2cm的23.52倍,以上各因素均不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TNBC早期远处转移率高,肿瘤体积大者易早期发生复发转移。除了淋巴结转移途径外,可能存在其他重要机制促使肿瘤发生早期远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TAC化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多发性肿块的微创手术方式选择 被引量:8
5
作者 金玉春 丁昂 +8 位作者 陈宏亮 孙建 殷初阳 孙太明 张征 宋晖 王懋丽 傅少梅 袁永熙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27-533,共7页
目的研究运用微创技术(Mammotome)切除不同分布类型的乳腺多发性肿块的手术方式选择。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行Mammotome手术的1017例患者(单侧乳房肿块数量≥3个,共3 253个乳腺多发肿块),按肿块分布位... 目的研究运用微创技术(Mammotome)切除不同分布类型的乳腺多发性肿块的手术方式选择。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行Mammotome手术的1017例患者(单侧乳房肿块数量≥3个,共3 253个乳腺多发肿块),按肿块分布位置分为乳房多发性深部肿块组(A组,320例,997个肿块),乳房多发性浅表肿块组(B组,257例,804个肿块),乳房深部及浅表混合多发性肿块组(C组,440例,1 452个肿块),分析比较各组手术方式。结果 A组中,200例选择乳腺后间隙切除,平均手术时间(40±3)min、术中活动性出血9例(4.3%)、残留率(6月后)0.5%(1例)、术中疼痛发生率10.5%(21例);120例选择腺体内切除,平均手术时间(65±4)min、术中活动性出血14例(11.7%)、残留率(6月后)2.5%(3例)、术中疼痛发生率18.3%(22例)。两种术式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为腺体内切除方式,进针方向分为由内而外、由外而内及由乳晕放射。105例选择由内而外手术方式,平均手术时间(48±5)min、术中活动性出血17例(16.2%)、残留率(6月后)2.8%(3例)、术中疼痛发生率15.2%(16例);64例选择由乳晕放射切除手术方式,平均手术时间(64±3)min、术中活动性出血5例(7.8%)、残留率(6月后)2.3%(2例)、术中疼痛发生率20.3%(13例);88例选择由外而内切除手术方式,平均手术时间(68±4)min、术中活动性出血16例(18.2%)、残留率(6月后)3.1%(2例)、术中疼痛发生率14.8%(13例)。残留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440例患者的肿块分布浅部、深部均有,根据肿块分布位置选择手术方式,平均手术时间(64±6)min、术中活动性出血70例(15.9%)、残留率(6月后)2.5%(11例)、术中疼痛发生率14.1%(62例)。结论运用微创技术切除乳腺多发肿块,手术方式应根据肿块分布的深浅选择进针位置及方向。深部肿块首先考虑乳腺后间隙切除,浅部肿块根据就近原则选择由内而外进针方向,乳晕切口适用于美观要求很高且为浅部肿块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多发肿块 MAMMOTOME 手术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美曲塞脂质体的制备及其对乳腺癌的作用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柏方 陈婷 +4 位作者 刘艳 吴克瑾 陈青 陆云姝 葛梅馨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0-192,共3页
目的·制备培美曲塞脂质体,观察其对乳腺癌细胞MCF-7及荷瘤裸鼠模型肿瘤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作脂质体,CCK-8法检测其对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建立Balb/c裸鼠荷瘤模型,通过尾静脉给药以检测其抑瘤作用。结果·... 目的·制备培美曲塞脂质体,观察其对乳腺癌细胞MCF-7及荷瘤裸鼠模型肿瘤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作脂质体,CCK-8法检测其对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建立Balb/c裸鼠荷瘤模型,通过尾静脉给药以检测其抑瘤作用。结果·培美曲塞脂质体可抑制MCF-7细胞增殖,当培美曲塞浓度分别为0.20、0.40和10.00μg/m L时,实验组(培美曲塞脂质体)的细胞生存率显著小于对照组(等浓度梯度培美曲塞),P值分别为0.013、0.035和0.041。与空白组(等剂量PBS)比较,实验组(培美曲塞脂质体)和对照组(等剂量培美曲塞)Balb/c裸鼠肿瘤的体积和质量均显著减小;实验组肿瘤的体积和质量也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均P=0.000)。结论·相对于培美曲塞原料药物,脂质体能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通过尾静脉给药能有效抑制肿瘤在Balb/c裸鼠体内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美曲塞 脂质体 乳腺癌 MCF-7细胞 BALB/C裸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裸大鼠人乳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被引量:4
7
作者 贾罗琦 王超 +1 位作者 程明军 孙建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85-689,共5页
目的采用细胞悬液种植法和组织块移植法建立裸大鼠人乳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体外培养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注射于10只同种雌性裸大鼠皮下,2周后处死2只成瘤裸大鼠,将皮下瘤修剪成2 mm3的组织块移植入10只同... 目的采用细胞悬液种植法和组织块移植法建立裸大鼠人乳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体外培养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注射于10只同种雌性裸大鼠皮下,2周后处死2只成瘤裸大鼠,将皮下瘤修剪成2 mm3的组织块移植入10只同种雌性裸大鼠皮下。4周后将所有裸大鼠处死,取出皮下瘤。通过巨检、镜检、免疫组化等观察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结果采用细胞悬液种植法的10只雌性裸大鼠皮下均成瘤,采用组织块移植法的10只雌性裸大鼠中8只皮下成瘤。两种方法的成瘤速度基本相似。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证实两种方法建立的裸大鼠人乳腺癌模型的特性基本一致。结论采用细胞悬液种植法和组织块移植法均能成功建立裸大鼠人乳腺癌模型,为乳腺癌的体内实验和新型治疗等研究提供了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裸大鼠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2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宏亮 丁昂 +3 位作者 王富文 宋晖 孙建 殷初阳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3-49,56,共8页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生存预后分析。方法选择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IMPC 29例,中位随访42个月,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局部复发率、远处...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生存预后分析。方法选择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IMPC 29例,中位随访42个月,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等生存预后指标;与320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病例进行对照,分析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生存预后指标。为进一步探讨IMPC病理类型对于生存预后的影响,将58例IDC与29例IMPC进行2∶1配对对照研究,分析比较两组间的生存预后指标。结果 29例IMPC中23例(79.3%)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4枚及以上淋巴结转移的有15例(51.7%),18例(62.1%)伴有脉管侵犯。分子分型以Luminal B型为主(21例)。3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ocal recurrence free survival,LRFS)、无转移生存率(metastasis free survival,MFS)、OS分别为:74%、86%、90%。Cox回归分析得出淋巴结转移个数是IMPC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P=0.048)。与IDC组比较,IMPC组肿瘤体积大(3.70cmvs.2.81cm,P=0.007),淋巴结转移率高(79.3%vs.45.0%,P<0.001),淋巴结转移个数多(5.90 vs.2.16,P=0.003),淋巴结分级高分级比例较高(N2:24.1%vs.7.5%,N3:27.6%vs.6.9%,P<0.001),脉管侵犯率高(62.1%vs.20.0%,P<0.001),手术方式中标准根治术比例高(24.2%vs.3.1%,P<0.001),化疗方式中新辅助化疗比例高(31.0%vs.9.1%,P<0.001),其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 Rank检验生存分析得出IMPC组的LRFS显著低于IDC组(P=0.001),但两组间的MFS及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及0.106)。将58例IDC与29例IMPC进行配对对照研究,Log Rank检验生存分析得出两组间的LFRS、MFS与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86、0.965、0.920)。结论乳腺IMPC是一类预后较差的特殊类型乳腺癌,其较高的淋巴脉管侵犯性而非这一病理类型,与肿瘤的生存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 浸润性导管癌(IDC) 临床病理 生存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芯针穿刺活检诊断为乳腺导管原位癌病理低估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富文 金玉春 傅少梅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97-401,共5页
目的研究分析空芯针穿刺活检(core needle biopsy,CNB)为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病理低估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CNB诊断为DCIS的患者115例。根据术后病理情况... 目的研究分析空芯针穿刺活检(core needle biopsy,CNB)为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病理低估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CNB诊断为DCIS的患者115例。根据术后病理情况,分为低估组和未低估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征:患者年龄、是否可触及肿块、肿瘤直径、有无细小钙化灶、BI-RADS分类、穿刺方法。结果总的病理低估患者为31例,低估率为27.0%。单因素分析显示肿块可触及、原发肿块直径>20 mm、伴有细小钙化灶、B超的BI-RADS分类高及14/16g穿刺针是DCIS病理低估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块直径>20 mm(OR=0.186,95%CI:0.043~0.810,P=0.025)、伴有细小钙化灶(OR=0.229,95%CI:0.070~0.749,P=0.015)、14/16 g穿刺针(OR=0.171,95%CI:0.043~0.679,P=0.012)是DCIS病理低估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较大的肿瘤直径、伴有细小钙化灶、使用14/16 g活检针穿刺容易导致DCIS病理结果被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芯针穿刺活检 乳腺导管原位癌 病理低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针穿刺活检(CNB)诊断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的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结果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富文 傅少梅 金玉春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6-110,127,共6页
目的探讨粗针穿刺活检(core needle biopsy,CNB)诊断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结果,了解SLNB对于DCIS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12年1月至2... 目的探讨粗针穿刺活检(core needle biopsy,CNB)诊断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结果,了解SLNB对于DCIS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治疗的DCIS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SLNB结果。结果 CNB诊断为DCIS患者共169例,全部行SLNB。其中纯导管原位癌117例(69.2%),原位癌伴微浸润28例(16.6%),浸润性导管癌24例(14.2%)。保乳29例(17.2%),乳房全切140例(82.8%)。使用14/16g穿刺活检针诊断93例(55%),8 g真空负压活检系统诊断76例(45%)。与纯导管内癌组相比,微浸润/浸润性癌组中肿瘤直径>2 cm(P<0.001),伴有广泛钙化(P<0.001),14/16 g粗针穿刺(P<0.001)、乳房切除术(P=0.03)比例均高于纯导管内癌组。7例(4.1%)患者SLNB为阳性结果,全部为14/16 g穿刺活检针诊断患者,8 g真空负压活检系统和保乳手术患者SLNB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CNB诊断DCIS的SLNB阳性率非常低,大部分患者SLNB可能是不必要的,特别是8 g真空负压活检系统患者和保乳手术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 前哨淋巴结 粗针穿刺活检(CN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nRH-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宏亮 程倩 +6 位作者 孙艺华 王超 柏方 张鹏 张明迪 林清 吴克瑾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1-377,共7页
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GnRH-R)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至2018年间诊断的早期浸润性乳腺癌组织656例以及癌旁组织131例,制成组织芯... 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GnRH-R)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至2018年间诊断的早期浸润性乳腺癌组织656例以及癌旁组织131例,制成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GnRH-R表达的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GnRH-R高表达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通过Kaplan-Meier法以及Log-Rank检验比较GnRH-R高表达与低表达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结果乳腺癌癌组织中GnRH-R高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54.0%vs.28.2%,P<0.001);在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阴性乳腺癌中,GnRH-R高表达率显著高于ER阳性乳腺癌(65.3%vs.48.0%,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较低的N分期、肺泡淋巴管侵犯(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阴性以及高Ki-67是GnRH-R高表达的独立相关因素。尽管在整体样本中,GnRH-R高表达与低表达患者的DFS无显著性差异(Log Rank P=0.132),但是在ER阴性乳腺癌中,GnRH-R高表达的患者较低表达的患者DFS显著改善(Log Rank P=0.023)。结论GnRH-R可能是乳腺癌潜在的治疗靶点,尤其是激素受体阴性的乳腺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nRH-R) 乳腺癌 组织芯片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病理讨论:乳腺侵袭性纤维瘤病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懋莉 吴克瑾 +5 位作者 丁昂 张明迪 孙艺华 马凤华 王雪梅 陈宏亮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72-876,共5页
入院病史患者,女性,33岁,因“发现右乳肿块1年半,增大4月余”于2017年9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乳腺外科。患者诉1年半前曾因右乳内下肿块于外院行右乳肿块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右乳纤维腺瘤。术后1个月于原手术瘢痕下方再次出现... 入院病史患者,女性,33岁,因“发现右乳肿块1年半,增大4月余”于2017年9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乳腺外科。患者诉1年半前曾因右乳内下肿块于外院行右乳肿块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右乳纤维腺瘤。术后1个月于原手术瘢痕下方再次出现肿块,直径约1.5 cm,未予治疗,随访,期间肿块无变化。4个月前患者自觉肿块逐渐增大,要求进一步诊治。起病以来,患者精神睡眠可,二便无殊,体重无明显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外科 侵袭性纤维瘤病 临床病理讨论 肿块切除术 妇产科医院 复旦大学 纤维腺瘤 术后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乳房肿块的微创完全切除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宏亮 丁昂 +5 位作者 孙建 王懋莉 殷初阳 金玉春 孙太明 张征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83-288,297,共7页
目的探讨及评价超声引导下微创手术(Mammotome微创旋切术)手术完全切除乳房肿块的可行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期间666例患者于我院乳腺外科门诊行B超引导下乳房肿块Mammotome微创完全切除手术,共切除917枚肿块,术后... 目的探讨及评价超声引导下微创手术(Mammotome微创旋切术)手术完全切除乳房肿块的可行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期间666例患者于我院乳腺外科门诊行B超引导下乳房肿块Mammotome微创完全切除手术,共切除917枚肿块,术后随访至少12个月,评估术后并发症、术后残留或复发以及患者的满意度,比较和分析影响术后残留或复发的各项相关因素。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主要的术后并发症为术后疼痛、皮肤瘀斑和局部血肿,发生率分别为1.7%、10.9%、7.6%,术后6个月内均消失,患者满意率达98.1%。术后病理证实有3例为浸润性导管癌,其余均为良性乳房肿块。随访1年时,有13例发现残留或复发,手术的完全切除率达98.6%。残留的病例均为良性乳房肿块,残留病灶直径2~4 mm。比较发现肿块较大、多发性肿块、术中活动性出血及肿块靠近乳晕易发生残留或复发。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肿块直径较大、术中活动性出血以及肿块靠近乳晕等因素与肿块残留或复发呈正相关。结论对于合适的病例,掌握好手术技巧,超声引导下Mammatome手术完全可以做到乳房肿块的完全切除,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房肿块 微创 完全切除 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6例病理性乳头溢液(PND)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富文 林燕苹 何萍青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14-717,共4页
目的探讨分析106例病理性乳头溢液(pathological nipple discharge,PND)的临床特点,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本院2007至2011年106例PND患者的基本信息、影像学结果、乳腺导管镜下所见和术后病理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6... 目的探讨分析106例病理性乳头溢液(pathological nipple discharge,PND)的临床特点,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本院2007至2011年106例PND患者的基本信息、影像学结果、乳腺导管镜下所见和术后病理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6例患者中血性溢液72例(68%),非血性溢液34例(32%)。病理结果:囊性增生、炎症、导管扩张症35例(33%),导管内乳头状瘤51例(48.1%),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伴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11例(10.4%),导管原位癌6例(5.7%),神经内分泌癌3例(2.8%)。血性溢液患者在导管镜下新生物率和不典型增生/恶性率高于非血性溢液患者(P=0.019和P=0.004),而两者影像学表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6)。20例不典型增生和恶性患者中,导管镜下新生物发现率明显高于影像学检查(IV/V)异常率(P=0.013);导管镜下未见新生物且影像学表现为I/II/III的有3例(15%)。结论无论影像学和/或导管镜的检查结果如何,对PND尤其血性溢液患者有必要进行组织学活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乳头溢液(PND) 乳腺导管镜 乳腺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生髓方联合rhG-CSF治疗上皮性卵巢癌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晶 陈瑞芳 +3 位作者 陈宏亮 胡建英 朱芝玲 曹琦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9-256,共8页
目的 评价益气生髓方治疗上皮性卵巢癌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非盲临床研究方法,将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60例上皮性卵巢癌化疗后出现以白细胞减少为主的重度骨髓抑制患者随机分为研究... 目的 评价益气生髓方治疗上皮性卵巢癌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非盲临床研究方法,将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60例上皮性卵巢癌化疗后出现以白细胞减少为主的重度骨髓抑制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在化疗间歇期对照组采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stimulating factor injection,rhG-CSF)150μg皮下注射q6-24 h,直至血常规恢复正常;研究组在使用rhG-CSF的基础上加中药经验方“益气生髓方”口服。监测治疗后下次化疗时白细胞总数(white blood cells,WBC)和中性粒细胞计数(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水平,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后第7天和第10天WBC和ANC水平,记录化疗间隔时间、升白治疗时间和rhG-CSF使用剂量,检测肝肾功能水平,采用癌症生活质量通用量表FACT-G(V4.0)中文版评估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化疗后第7天和第10天研究组患者的WBC和ANC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益气生髓方”是缓解第10天中性粒细胞中重度减少的显著相关因素。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化疗间隔时间分别为(22.31±1.25)天和(25.79±4.76)天,升白治疗时间分别为(4.67±2.11)天和(6.86±2.35)天,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hG-CSF使用量在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52.6±173.6)μg和(852.6±200.3)μ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肝肾功能损伤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FACT的量表总分、生理状况评分、情感状况评分和功能状况评分方面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益气生髓方联合rhG-CSF治疗可以有效升高白细胞,缩短化疗间隔时间和升白治疗时间,减少rhG-CSF使用剂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采用益气生髓方治疗并未增加患者肝肾功能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生髓方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卵巢癌 化疗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