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根周围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对腰椎间盘切除术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马昕 姜建元 +2 位作者 吕飞舟 耿雷 黄煌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切除术中在减压后的神经根周围应用甲基强的松龙(MP)对患者术后神经根性痛和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7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小切口单纯髓核切除术,其中36例髓核切除后在减压的神经根周围以甲基强的松龙80mg浸润...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切除术中在减压后的神经根周围应用甲基强的松龙(MP)对患者术后神经根性痛和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7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小切口单纯髓核切除术,其中36例髓核切除后在减压的神经根周围以甲基强的松龙80mg浸润的明胶海绵覆盖(治疗组),另40例行同样手术,但在减压的神经根周围以生理盐水浸润的明胶海绵覆盖(对照组)。术前和术后6h、1d、3d、1周采用VAS法进行疼痛评分,术前和术后3个月采用JOA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术后1周内的神经根性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术后3个月治疗组JOA评分略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腰椎间盘切除手术时在神经根周围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可明显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神经根性疼痛,但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甲基强的松龙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棘突间分离装置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王洪立 姜建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8期631-634,共4页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脊柱融合技术可达到90%以上的融合率,但是一些研究表明,高融合率并没有带来期望中临床疗效的提高;而且坚强内固定和脊柱融合术存在一定潜在并发症,如增加邻近节段的退变、螺钉断裂等。另...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脊柱融合技术可达到90%以上的融合率,但是一些研究表明,高融合率并没有带来期望中临床疗效的提高;而且坚强内固定和脊柱融合术存在一定潜在并发症,如增加邻近节段的退变、螺钉断裂等。另外某些腰椎疾患的治疗,如腰椎管狭窄症高龄患者的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单纯髓核摘除术后复发等问题对目前的腰椎疾患治疗方法提出了一系列挑战。新问题、新挑战的存在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治疗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装置 腰椎棘突 椎间盘源性腰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疗方法 脊柱融合术 生物医学技术 腰椎管狭窄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性认识邻近节段退变,慎重开展颈椎混合术式 被引量:4
3
作者 姜建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12,共2页
自20世纪50年代Smith和Robinson报道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以来,ACDF逐渐成为颈椎退变性疾病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
关键词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邻近节段退变 颈椎退变性疾病 理性 术式 手术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腰椎非融合技术的一点浅见 被引量:3
4
作者 姜建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23-624,共2页
近年来,腰椎后方动态稳定技术发展较快,先后出现了以Dynesys、BioFlex为代表的经椎弓根动态稳定系统,以X—Stop、Coflex、Wallis和Diam为代表的棘突间撑开装置(IPD)以及较为新型的关节突关节置换装置。经椎弓根动态稳定系统的代表... 近年来,腰椎后方动态稳定技术发展较快,先后出现了以Dynesys、BioFlex为代表的经椎弓根动态稳定系统,以X—Stop、Coflex、Wallis和Diam为代表的棘突间撑开装置(IPD)以及较为新型的关节突关节置换装置。经椎弓根动态稳定系统的代表装置Dynesys自其设计之初即存在较大的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融合技术 腰椎 置换装置 经椎弓根 关节突关节 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颈椎融合术操作细节,合理开展颈椎非融合技术 被引量:1
5
作者 姜建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85-486,共2页
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Fernstrom等学者先后在临床开展了颈椎非融合技术,由于假体设计的内在缺陷等,上述尝试性工作并未形成序贯性研究及临床推广。至本世纪初,随着Bryan、Prestige ST等假体的成功研发和临床应用,经过近十年的不... 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Fernstrom等学者先后在临床开展了颈椎非融合技术,由于假体设计的内在缺陷等,上述尝试性工作并未形成序贯性研究及临床推广。至本世纪初,随着Bryan、Prestige ST等假体的成功研发和临床应用,经过近十年的不断发展,颈椎人工椎间盘假体设计理念趋向成熟,颈椎人工椎间盘临床应用患者不断增加;而且早期的临床随访研究显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ADR)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逐渐成为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的重要临床选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融合术 非融合技术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 操作细节 临床治疗效果 颈椎退变性疾病 临床应用 假体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患者椎间隙前缘MRI异常信号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孙驰 王洪立 +5 位作者 徐广宇 聂聪 夏新雷 马晓生 吕飞舟 姜建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17-425,共9页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患者椎间隙前缘MRI异常信号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21年12月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且伴单一椎间隙前缘T2加权像高信号患者50例(男34例、女16例),年龄26~83...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患者椎间隙前缘MRI异常信号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21年12月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且伴单一椎间隙前缘T2加权像高信号患者50例(男34例、女16例),年龄26~83岁(57.2±12.4岁)。根据对应区域T1加权像信号分为单高信号组(T2加权像高信号、T1加权像等/低信号)和双高信号组(T2、T1加权像均高信号)。收集两组病例一般资料,通过CT矢状位重建图像观察局部高密度灶及对应椎间盘和脊髓T2加权像信号变化,并对椎间隙前缘信号异常区域及邻近节段对应区域进行CT值测量比较。结果:本研究中单高信号组27例,男20例、女7例,平均年龄52.7±10.4岁(26~71岁),受伤至影像学检查平均时间9.5±4.8d,致伤原因以交通伤(15/27,55.6%)最为常见;双高信号组23例,男14例、女9例,平均年龄62.6±12.7岁(32~83岁),受伤至影像学检查平均时间8.9±4.6d,致伤原因以交通伤(9/23,39.1%)和跌倒伤(7/23,30.4%)相对常见。双高信号组年龄显著大于单高信号组(P=0.004),两组受伤时间、椎间隙前缘异常信号分布节段均无统计学差异(P=0.455;P=0.975)。两组局部高密度灶的出现率虽未达到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2),但单高信号组的出现百分比(9/27,33.3%)明显低于双高信号组(14/23,60.9%)。单高信号组对应椎间盘异常高信号出现率为55.6%,远高于双高信号组的21.7%(P=0.031);对应层面脊髓异常高信号出现率两组分别为70.4%、30.4%,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5)。单高信号组椎间隙前缘信号异常区域CT值为125±66HU,显著低于双高信号组的232±163HU(P=0.003);两组病例组内对比显示椎间隙前缘信号异常区域CT值均显著大于邻近椎间隙前缘CT值(P=0.038;P<0.001);两组椎间隙前缘信号异常区域CT值与邻近椎间隙前缘CT值比值,单高信号组(1.3±0.7)显著低于双高信号组(2.7±2.7)(P=0.013)。结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患者椎间隙前缘异常信号在MRI上可以分为单高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T1加权像等/低信号)和双高信号(T2、T1加权像均高信号)改变。单高信号改变与椎间盘损伤、脊髓损伤更具相关性;而双高信号改变则提示局部存在以钙化为主的病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采用经椎弓根动态稳定系统治疗AIS的几点看法
7
作者 姜建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70-870,共1页
随着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病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脊柱内固定矫形技术的逐步优化,AIS在诊断、分型及手术方案等方面的争议变得越来越小川。然而,无论是哪种类型的AIS,其手术干预的最终结果基本上为坚固的骨融合。融合手术虽然在... 随着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病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脊柱内固定矫形技术的逐步优化,AIS在诊断、分型及手术方案等方面的争议变得越来越小川。然而,无论是哪种类型的AIS,其手术干预的最终结果基本上为坚固的骨融合。融合手术虽然在维持治疗效果的永久性和阻断脊柱生长潜能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其潜在不足也同祥明显:首先,长节段融合势必造成脊柱运动功能的丢失,尤其在胸腰段或是腰段,融合节段数量显著影响矫形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次是融合节段上下邻近节段退变的问题,胸腰段或腰段融合范围邻近节段需要承担额外的负荷,对于青少年患者需经受更为严格的考验;其.他诸如融合范围内脊柱生长潜能丧失、内固定留置体内产生的潜在不良反应等也是目前尚待解决的问题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运动 邻近节段退变 融合范围 脊柱内固定 融合节段 胸腰段 手术方案 病因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Central cord syndrome临床界定及中文措辞的一点浅见
8
作者 王洪立 聂聪 姜建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85-387,共3页
1954年Schneider等首次详细报道了Central cord syndrome(CCS),是临床最常见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类型;多见于存在一定颈椎退变基础的中老年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但也可见于颈椎高能量损伤的年轻患者以及脊髓内肿瘤、脊髓空洞症等疾病患者。
关键词 脊髓空洞症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高能量损伤 年轻患者 颈椎退变 颈椎过伸性损伤 脊髓内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