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硬皮病及其在不同人群中遗传因素的差异 被引量:10
1
作者 楚海燕 吴文育 +5 位作者 屠文震 陈冬冬 赵振宏 于伶 邹和建 王久存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7-264,共8页
硬皮病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有微血管受损和组织器官纤维化,根据其发病累及范围不同,主要分为系统性硬皮病和局限性硬皮病两种类型。硬皮病发病症状复杂,发病机制不明,导致治疗效果不甚理想。硬皮病发病有家族聚集现... 硬皮病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有微血管受损和组织器官纤维化,根据其发病累及范围不同,主要分为系统性硬皮病和局限性硬皮病两种类型。硬皮病发病症状复杂,发病机制不明,导致治疗效果不甚理想。硬皮病发病有家族聚集现象及种族差异,表明硬皮病具有遗传易感性。近年来许多研究集中于寻找硬皮病发病的遗传因素,并已发现有多种候选基因及通路参与硬皮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然而,不同人群中的研究结果并未得出完全一致的结论,群体遗传结构的差异可能与硬皮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皮病 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 种族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IL-17表达及其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 被引量:17
2
作者 徐雪 邹和建 吕玲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1-75,共5页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蛋白及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26例SLE患者及21例健康对照者血浆中IL-1...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蛋白及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26例SLE患者及21例健康对照者血浆中IL-17的蛋白水平;以β-actin为内参照,采用荧光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 me RT-PCR)检测两组外周血中IL-17 mRNA表达水平。结果SLE组患者血浆IL-17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8.04±6.04)pg/mLvs(12.73±6.81)pg/mL,P<0.01];SLE组患者外周血IL-17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IL-17蛋白含量与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P=0.007 0)。SLE组血浆IL-17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积分和抗dsDNA抗体水平呈正相关(r=0.459,P<0.05;r=0.487,P<0.05);与血清C3水平呈负相关(r=-0.373,P<0.01)。结论SLE患者体内IL-17蛋白分泌及基因表达水平存在明显异常,两者呈正相关,且与疾病活动性有明显相关性,提示IL-17可能在SLE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白细胞介素-17 活动性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赵云 吕玲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79-781,共3页
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和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是累及全身骨骼肌为主的慢性炎症性肌病,其确切发病机制未明。随着对该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新的研究技术的使用,近年来人们对该病发病机制的认识不断加深,大都认为本病与自身免... 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和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是累及全身骨骼肌为主的慢性炎症性肌病,其确切发病机制未明。随着对该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新的研究技术的使用,近年来人们对该病发病机制的认识不断加深,大都认为本病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非免疫机制亦有所研究。但目前国内外尚无全面描述这些进展的相关综述,本文就该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并将各种机制假说有机联系起来以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该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肌炎 皮肌炎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炎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及转归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赵云 吕玲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7-351,共5页
目的探讨合并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的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及转归。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间31例合并ILD的多发性肌炎/皮肌炎... 目的探讨合并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的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及转归。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间31例合并ILD的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资料,比较其确诊时的临床表现和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表现及其转归。根据HRCT表现将患者分为两组:第1组主要表现为磨玻璃样变或实变,第2组主要表现为网格状或纤维条索状。结果第1组共10例患者,其中2例生存,8例死亡;第2组共21例患者,其中18例生存,3例死亡。两组间呼吸困难(P=0.015)和初诊时低PaO2(P=0.003)有统计学差异,两组间采用的激素冲击治疗(P=0.045)及结局(P=0.000)亦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呼吸困难(OR=0.06,P=0.014)和初诊时低PaO2(OR=1.18,P=0.049)是发生胸部HRCT磨玻璃样变或实变的独立危险因素。肌力水平和肌酶水平在不同的胸部HRCT表现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通过Kaplan-Meier法和Log-rankt检验发现,第1组患者的生存率较第2组差(P=0.000)。结论胸部HRCT表现为磨玻璃样变或实变的患者比表现为纤维条索样变或网格状改变的患者预后要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肌炎 皮肌炎 间质性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瘦素通过NLRP3炎性体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于一云 付思思 +3 位作者 刘磊 杨洁 韩磊 吕玲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71-975,共5页
目的:探讨瘦素通过NLRP3炎性体对树突状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诱导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s),用不同浓度瘦素与BMDCs共同培养,分别检测培养上清IL-1β和IL-18的蛋白和基因水平,用FLICA试剂盒或ROS试剂盒分别在流式细胞... 目的:探讨瘦素通过NLRP3炎性体对树突状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诱导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s),用不同浓度瘦素与BMDCs共同培养,分别检测培养上清IL-1β和IL-18的蛋白和基因水平,用FLICA试剂盒或ROS试剂盒分别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caspase-1活性或胞内ROS生成情况。瘦素与BMDCs共培养,加入caspase-1抑制剂或用siRNA干扰NLRP3基因表达,检测前后加入IL-1β和IL-18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瘦素与BMDCs共培养,加入ROS抑制剂或KCL,检测加入前后IL-1β和IL-18蛋白分泌水平。结果:瘦素促进BMDCs分泌IL-1β和IL-18。瘦素通过上调NLRP3基因促进IL-1β和IL-18基因和蛋白表达,通过激活caspase-1蛋白提高IL-1β基因和蛋白水平,K^+外流参与此过程。结论:瘦素通过激活NLRP3炎性体促进BMDCs IL-1β和IL-18基因和蛋白表达,此过程部分通过K^+外流实现。这提示瘦素可能是NLRP3炎性体的激活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瘦素 NLRP3炎性体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升高的大动脉炎(TA)患者免疫炎症状态 被引量:7
6
作者 崔晓萌 陈慧勇 +10 位作者 丁振奇 纪宗斐 杨程德 邹耀红 达展云 万伟国 戴晓敏 闫焱 孔秀芳 马莉莉 姜林娣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93-798,共6页
目的对伴有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升高的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患者的临床特征、免疫炎症状态和疾病活动性进行分析。方法收集TA患者80例,比较SAA升高组和正常组患者一般资料、病情活动、炎症指标、细胞因... 目的对伴有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升高的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患者的临床特征、免疫炎症状态和疾病活动性进行分析。方法收集TA患者80例,比较SAA升高组和正常组患者一般资料、病情活动、炎症指标、细胞因子及用药情况差异,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和Spearman’s相关系数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SAA正常组相比,SAA升高组有更多患者Kerr评分≥2(86.44%vs.61.9%,P=0.036),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47.84±34.60)mg/L vs.(18.86±15.87)mg/L,P<0.001]、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17.42(5.20~36.90)mg/L vs.1.80(0.75~4.05)mg/L,P<0.001]、血小板数[(295.00±95.60)×109/L vs.(240.85±75.78)×109/L,P=0.025]、血清球蛋白水平[(29.05±6.49)g/L vs.(24.98±4.33)g/L,P=0.002]、IgG[(13.37±4.52)g/L vs.(11.63±2.63)g/L,P=0.048]、补体C3[(1.26±0.26)g/L vs.(1.03±0.20)g/L,P=0.002]、C4[0.25(0.21~0.29)g/L vs.0.20(0.14~0.23)g/L,P=0.008]及IL-6水平[(10.64±8.93)pg/mL vs.(3.88±2.72)pg/mL,P=0.001]显著高于SAA正常组。结论 SAA升高的TA患者炎症指标和疾病活动性更高,SAA检测有助于了解炎症和疾病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炎(TA) 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 急性时相蛋白 炎症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关节炎患者骨质疏松的诊断现状 被引量:6
7
作者 刘佳滟 薛愉 +1 位作者 万伟国 刘从进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77-280,共4页
脊柱关节炎是一类以累及脊柱和外周关节,或者关节、韧带和肌腱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炎症性风湿病的总称,主要临床症状为炎性背痛、不对称的周围性寡关节炎、起止点炎,以及某些器官损害如前葡萄膜炎、银屑病和慢性炎症性肠病。骨质疏松及低... 脊柱关节炎是一类以累及脊柱和外周关节,或者关节、韧带和肌腱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炎症性风湿病的总称,主要临床症状为炎性背痛、不对称的周围性寡关节炎、起止点炎,以及某些器官损害如前葡萄膜炎、银屑病和慢性炎症性肠病。骨质疏松及低骨量在脊柱关节炎患者中普遍存在,是脊柱关节炎最常见的并发症。目前骨密度的主要检测方法包括双能X线吸收法(DXA)、跟骨超声、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QCT)等,常见的检测部位有腰椎前后位、腰椎侧位、股骨颈、髋区、前臂等,但各检测方法、检测部位测得的骨密度值及骨质疏松发病率有很大差异。定量CT是检测脊柱关节炎患者骨质疏松最为准确的方法,而腰椎侧位和股骨颈DXA则是目前国内检测脊柱关节炎患者骨质疏松最广泛和有效的方法。脊柱关节炎各分型中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骨质疏松患病率高于银屑病关节炎。且骨质疏松患病率可能随病程的延长而升高。对于继发骨质疏松的治疗,除双膦酸盐等常规治疗药物,针对脊柱关节炎的TNF-α抑制剂亦有一定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关节炎 骨质疏松 诊断 强直性脊柱炎 银屑病关节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二甲双胍减少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感染事件的作用:一项Met-Lupus研究的事后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耿时凯 张乐 +4 位作者 王慧静 吕良敬 万伟国 孙芳芳 叶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73-478,共6页
目的·在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Met-Lupus)的基础上探索二甲双胍对中/低疾病活动度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的感染防护作用。方法·Met-Lupus研究的140例受试者被随机分为... 目的·在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Met-Lupus)的基础上探索二甲双胍对中/低疾病活动度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的感染防护作用。方法·Met-Lupus研究的140例受试者被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67例)和安慰剂组(73例),分别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二甲双胍或安慰剂;二甲双胍目标剂量为1500 mg/d,分3次口服。记录12个月随访期内SLE患者感染事件的发生情况,包括感染事件的类型、感染持续时间、感染严重程度,以及发生感染时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发生和未发生感染事件受试者的临床特征,以及比较发生感染的患者中使用二甲双胍和使用安慰剂患者的临床特征。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二甲双胍与感染事件发生的相关性,生存分析比较二甲双胍组和安慰剂组患者的无感染生存时间。结果·在12个月随访期末,未发生感染事件受试者的二甲双胍使用率(65.9%)显著高于发生感染事件的受试者(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其他基线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在感染和非感染患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二甲双胍的使用是减少SLE患者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OR=0.423,P=0.033)。感染患者中,二甲双胍组的严重感染率较安慰剂组更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vs 12.5%,P=0.466)。进一步分析显示,二甲双胍组受试者的感染持续时间[7.0(6.0,11.8)d]显著短于安慰剂组[10.0(7.0,21.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同时,二甲双胍组受试者C反应蛋白水平[2.5(2.4,6.4)mg/L]也呈现低于安慰剂组[4.5(2.5,8.9)mg/L]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生存分析表明,二甲双胍受试者的无感染生存时间较安慰剂组显著延长(HR=0.527,95%CI 0.294~0.945,P=0.036)。结论·二甲双胍对轻/中度SLE患者可能具有潜在的减少感染事件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二甲双胍 感染 随机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系统性红斑狼疮肾脏损害的风险评估模型 被引量:13
9
作者 孔宁 刘佳滟 +3 位作者 郑舒聪 宣丹旦 邹和建 万伟国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2759-2764,共6页
目的:建立一种临床适用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肾脏损害风险评估模型。方法: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回顾性分析SLE患者不同起病年龄、补体水平和性别间产生肾脏损害的风险。结果:383名SLE患者中88.0%为女性,35.5%有肾脏受累;肾脏受累... 目的:建立一种临床适用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肾脏损害风险评估模型。方法: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回顾性分析SLE患者不同起病年龄、补体水平和性别间产生肾脏损害的风险。结果:383名SLE患者中88.0%为女性,35.5%有肾脏受累;肾脏受累组的初诊年龄和C3均显著低于无肾脏受累组(P=0.034和P<0.001)。仅26~36岁患者组肾脏受累的风险显著升高2.890倍(P=0.001),其中女性患者的风险升高2.589倍(P=0.005),男性患者升高9.880倍(P=0.034)。随着C3的降低,女性患者的肾脏受累风险逐渐升高。结论:26~36岁起病且C3<0.51 g/L的女性患者,肾脏受累的风险将显著升高;该年龄段的男性患者狼疮性肾炎的风险也显著提高且明显高于女性患者,但因例数限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狼疮性肾炎 双链DNA 补体 风险评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17细胞对调节性B细胞的分化和IL-10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骥 杨雪 +1 位作者 汪路曼 李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725-728,共4页
目的:探讨Th17细胞对体外调节性B(Breg)细胞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分离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进一步分选初始T细胞,利用转化生长因子(TGF)-β和白细胞介素(IL)-6诱导其向Th17细胞分化后,与初始B细胞共培养,体外利用脂多糖(LPS)或抗-IgM抗... 目的:探讨Th17细胞对体外调节性B(Breg)细胞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分离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进一步分选初始T细胞,利用转化生长因子(TGF)-β和白细胞介素(IL)-6诱导其向Th17细胞分化后,与初始B细胞共培养,体外利用脂多糖(LPS)或抗-IgM抗体诱导初始B细胞向Breg分化。检测Th17细胞对CD19^+CD5^+CD1d^+和CD19^+CD11b^+Breg细胞分化的影响,以及对其分泌IL-10等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结果:Th17细胞可抑制CD19^+CD5^+CD1d^+Breg细胞分化,并抑制IL-10的分泌,对TGF-β、免疫球蛋白IgG、IgM和IgA分泌并无明显影响。结论:Th17细胞体外可抑制Breg细胞分化和IL-10的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17细胞 调节性B细胞 分化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诱导性关节炎炎症条件下诱导的调节性T细胞与B细胞的相互作用
11
作者 孔宁 孙娟 +3 位作者 杨懿铭 邹和建 杨洁 万伟国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15-819,825,共6页
目的:探讨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小鼠炎症条件下,诱导的调节性T细胞(i Tregs)与B细胞的相互作用模式。方法:分别从正常DBA1/J和免疫后第35天的关节炎小鼠的脾脏细胞分选出CD19+细胞(N-B和CIA-B细胞),以此细胞作为抗原提呈细胞观察其诱导... 目的:探讨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小鼠炎症条件下,诱导的调节性T细胞(i Tregs)与B细胞的相互作用模式。方法:分别从正常DBA1/J和免疫后第35天的关节炎小鼠的脾脏细胞分选出CD19+细胞(N-B和CIA-B细胞),以此细胞作为抗原提呈细胞观察其诱导Tregs生成的差异;经典方法制备i Tregs,将CIA-B细胞与i Tregs共培养,观察其对i Tregs自身的增殖及i Tregs表达CTLA-4的影响;观察i Tregs对CIA-B细胞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MHCⅡ类分子表达的影响,并设立Transwell实验探讨作用机制。结果:CIA-B较N-B诱导更多Tregs的生成;CIA-B促进i Tregs的增殖并上调i Tregs细胞表面CTLA-4的表达,后者的作用是通过细胞直接接触的途径实现;同时,i Tregs促进CIA-B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和MHCⅡ类分子的表达且该作用也通过细胞直接接触途径而实现。结论:在CIA炎症条件下,i Tregs通过与B细胞的相互作用来发挥其免疫抑制作用,两者的相互作用通过细胞直接接触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胶原诱导性关节炎 诱导的调节性T细胞 B细胞 共刺激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XCL4对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及分泌血管舒缩因子的影响
12
作者 姜智星 杨森 +2 位作者 陈琛 梁敏锐 邹和建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65-669,共5页
目的:探讨CXCL4对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HDMEC)增殖能力、血管形成能力及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梯度浓度CXCL4干预HDMEC,通过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血管形成实验观察CXCL4对HDMEC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通过RT-PCR检测内皮素-1、F... 目的:探讨CXCL4对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HDMEC)增殖能力、血管形成能力及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梯度浓度CXCL4干预HDMEC,通过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血管形成实验观察CXCL4对HDMEC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通过RT-PCR检测内皮素-1、Fli-1、AT1R、ETAR的mRNA水平。并使用CXCL4拮抗剂观察能否抑制CXCL4对HDMEC上述功能的影响。结果:HDMEC上可表达CXCL4特异性受体CXCR3。CXCL4可抑制HDMEC增殖及血管形成数目,且呈剂量依赖关系。CXCL4显著上调HDEMC中内皮素-1、AT1R基因的mRNA水平(P<0.05),下调Fli-1基因的mRNA水平(P<0.05),对ETAR的mRNA水平无影响。且CXCL4拮抗剂可逆转CXCL4对HDMEC的上述影响。结论:CXCL4能抑制HDMEC的增殖及血管形成,提高ET-1、AT1R的mRNA水平,降低Fli-1的mRNA水平,且呈浓度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XCL4 系统性硬化症 内皮素-1 FLI-1 AT1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