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霉酚酸酯与环磷酰胺冲击疗法在狼疮性肾炎诱导治疗中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陆福明 杨海春 +5 位作者 匡鼎伟 马骥 朱彤莹 沈雯 顾勇 林善锬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52-655,共4页
目的 :比较新型免疫抑制剂霉酚酸酯 (MMF)与间断性环磷酰胺 (CTX)静脉冲击疗法对活动性狼疮肾炎 (L N)的诱导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2 7例活动性 L N患者分两组 ,12例予 MMF 1.0~ 1.5 g/ d为口服治疗 (MMF组 ) ,15例行间断... 目的 :比较新型免疫抑制剂霉酚酸酯 (MMF)与间断性环磷酰胺 (CTX)静脉冲击疗法对活动性狼疮肾炎 (L N)的诱导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2 7例活动性 L N患者分两组 ,12例予 MMF 1.0~ 1.5 g/ d为口服治疗 (MMF组 ) ,15例行间断性 CTX冲击治疗 (0 .75~ 1.0 g/ m2 ,CTX组 ) ,两组均联合服用泼尼松。两组治疗前一般情况相似 ,治疗期 6个月 ,随访相关指标并监测伴随的不良反应 ,部分患者作重复肾活检。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全身狼疮活动均明显受到控制。 MMF组在尿蛋白下降、贫血改善、肾功能改善及抑制自身抗体程度方面均比 CTX组更为明显。 MMF组中 9例重复肾活检示肾脏病理均有明显改善 ,CTX组中有 2例重复肾活检示肾脏病理改善不佳。MMF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 CTX组。结论 :MMF联合激素在 L N诱导治疗中比 CTX冲击联合激素疗效更为突出 ,且伴随的不良反应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酚酸酯 环磷酰胺 冲击疗法 狼疮性肾炎 诱导治疗 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和血管活性物质对肾脏Na^+,K^+-ATP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马骏 姜文霞 +2 位作者 王慧芳 齐华林 林善锬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2-184,共3页
目的 :研究缺血、血管活性物质对肾脏 Na+ ,K+ - ATP酶活性的作用。方法 :选用 SD大鼠 ,用左肾动脉灌注法制备肾缺血模型。按左肾动脉处理性质不同分以下 7组 :(1 )正常组 (n=7) ;(2 ) 6 0 m in钳夹组 (n=5 ) ;(3)去甲肾上腺素 (NE)灌注... 目的 :研究缺血、血管活性物质对肾脏 Na+ ,K+ - ATP酶活性的作用。方法 :选用 SD大鼠 ,用左肾动脉灌注法制备肾缺血模型。按左肾动脉处理性质不同分以下 7组 :(1 )正常组 (n=7) ;(2 ) 6 0 m in钳夹组 (n=5 ) ;(3)去甲肾上腺素 (NE)灌注组 (n=5 ) ;(4 ) NE加酚妥拉明 (PH)灌注组 (n=5 ) ;(5 )内皮素 (ET)灌注组 (n=7) ;(6 ) ET+PH灌注组 (n=7) ;(7)吲哚美辛 (IND)静脉注射加 ET灌注组 (n=7)。术中监测动物血压 ,术后迅速取肾组织制备匀浆 ,测定 Na+ ,K+ - ATP酶活性 (μmol· mg- 1 · h- 1 )。 结果 :实验中系统血压无大变化。正常组动物左右肾 Na+ ,K+ - ATP酶活性无差别 (4 .1 8± 1 .4 1 vs3.6 3± 1 .2 2 ,P>0 .0 5 ) ;钳夹左肾动脉6 0 min,其左肾酶活性较对侧明显下降 (1 .96± 0 .4 2 vs5 .33± 0 .77,P<0 .0 0 1 ) ;左肾动脉灌注 NE,左肾酶活力明显下降 (2 .5 9±0 .4 9vs3.73± 0 .81 ,P<0 .0 5 ) ;而 NE与 PH同时左肾动脉灌注时 ,酶活性无改变 (3.80± 0 .4 0 vs3.70± 0 .5 2 ,P>0 .0 5 ) ;左肾灌注 ET处理侧酶活性显著降低 (2 .35± 1 .0 5 vs3.6 0± 0 .99,P<0 .0 5 ) ,ET与 PH同时灌注其结果同 ET组 ,较处理侧酶活性也显著降低 (2 .35± 0 .88vs3.4± 0 .85 ,P<0 .0 1 ) ,ET左肾动脉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活性物质 去甲肾上腺素 酚妥拉明 吲哚美辛 钠ATP酶活性 钾ATP酶活性 肾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水提物对阿霉素肾病大鼠ANP抵抗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桂定坤 顾勇 +2 位作者 彭艾 朱秋毓 林善锬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362-1367,共6页
目的:研究黄芪水提物(ARE)对阿霉素肾病大鼠心房利钠肽(ANP)抵抗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阿霉素肾病模型组(ADR)、ADR+黄芪水提物(2.5g·kg-1.d-1)组及ADR+苯那普利(10mg·kg-1.d-1)组。用药... 目的:研究黄芪水提物(ARE)对阿霉素肾病大鼠心房利钠肽(ANP)抵抗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阿霉素肾病模型组(ADR)、ADR+黄芪水提物(2.5g·kg-1.d-1)组及ADR+苯那普利(10mg·kg-1.d-1)组。用药6周后观察大鼠在2%体重生理盐水扩容情况下的利钠反应、血浆ANP的浓度、尿环鸟苷酸(cGMP)排泄量(UcGMPV)、肾内髓组织磷酸二酯酶5(PDE5)活性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ADR大鼠扩容后,尽管血浆ANP水平较正常大鼠明显增加,其利钠反应和UcGMPV却显著降低(P<0.01)。ARE能部分恢复大鼠扩容利钠反应,显著增加尿钠排泄量(UNaV)及UcGMPV(P<0.01)。ARE明显抑制肾内髓组织PDE5活性[(6.8±0.8)nmol.g-1.min-1vs(9.9±1.1)nmol.g-1.min-1,P<0.01]及蛋白表达(1.0±0.1vs1.4±0.2,P<0.01)。结论:ARE能显著改善阿霉素肾病大鼠ANP抵抗,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PDE5活性及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阿霉素肾病 心钠素抵抗 磷酸二酯酶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抑制剂对糖尿病大鼠早期肾脏肥大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4
4
作者 吴永贵 林善锬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8-302,共5页
目的 研究ACE抑制剂对糖尿病大鼠早期肾脏肥大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大鼠随机分单侧肾切除对照组、糖尿病组及糖尿病苯那普利治疗组。应用Northern杂交检测各组肾皮质TGFβ1mRNA表达 ,Western杂交检测各组肾皮质TGFβ1和 p2 1CIP1... 目的 研究ACE抑制剂对糖尿病大鼠早期肾脏肥大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大鼠随机分单侧肾切除对照组、糖尿病组及糖尿病苯那普利治疗组。应用Northern杂交检测各组肾皮质TGFβ1mRNA表达 ,Western杂交检测各组肾皮质TGFβ1和 p2 1CIP1蛋白表达 ,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浆、肾皮髓质ACE活性。结果 糖尿病大鼠 1wk后体重下降(P <0 0 5 )伴肾重 /体重增加 (P <0 0 5 ) ,血浆ACE活性有所下降而肾皮质ACE活性却有所上升。Northern杂交表明糖尿病组肾皮质TGFβ1mRNA表达比对照组增加 1 3倍 ,Western杂交表明糖尿病组肾皮质TGFβ1和p2 1CIP1蛋白表达增加 ;苯那普利治疗 1wk对糖尿病肾脏肥大有抑制作用 ,对血浆、肾皮髓质ACE活性抑制分别达 89 0 %、70 0 %与70 5 % ,对肾皮质TGFβ1mRNA及TGFβ1和p2 1CIP1蛋白表达抑制分别达 4 7 7%、4 9 5 %与 6 0 0 %。结论 ACE抑制剂对糖尿病肾脏肥大的抑制作用机制可能部分与抑制肾组织TGFβ1和p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ACE抑制剂 肾脏肥大 P21^CIP1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那普利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细胞膜胰岛素受体及其底物-1蛋白表达的影响
5
作者 吴永贵 林辉 林善锬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79-382,共4页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苯那普利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细胞膜胰岛素受体(IR)及其底物-1(IRS-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3组:对照组(n=6);糖尿病组(n=7)及糖尿病+苯那普利治疗组(n=7)。4周后观察各组体重、肾重及肾...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苯那普利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细胞膜胰岛素受体(IR)及其底物-1(IRS-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3组:对照组(n=6);糖尿病组(n=7)及糖尿病+苯那普利治疗组(n=7)。4周后观察各组体重、肾重及肾重/体重之比的变化,应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浆、肾脏组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Western杂交检测肾脏组织细胞膜IR及IRS-1蛋白表达。结果:苯那普利治疗4周后对糖尿病肾脏肥大有显著抑制作用,对血浆、肾脏组织ACE活性抑制分别达92.00%,88.77%。Western杂交显示糖尿病状态下肾脏组织细胞膜IR及IRS-1蛋白表达比对照组分别高2.1与1.5倍,苯那普利治疗4周可使IR及IRS-1蛋白表达分别低45.74%和47.66%。结论:糖尿病状态下肾脏组织细胞膜IR及IRS-1蛋白表达增加可能与肾脏组织糖代谢异常活跃有关,苯那普利下调IR及IRS-1蛋白表达可能是其对糖尿病肾脏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苯那普利 受体 胰岛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对大鼠系膜细胞葡萄糖转运蛋白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尤莉 陆福明 +1 位作者 杨海春 林善锬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33-436,共4页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高糖及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拮抗剂 (AT1RA)对于大鼠系膜细胞 (MCs)上葡萄糖转运蛋白 1(GLUT1)表达及MCs所合成的系膜区细胞外基质 (ECM )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系膜细胞上GLUT1蛋白...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高糖及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拮抗剂 (AT1RA)对于大鼠系膜细胞 (MCs)上葡萄糖转运蛋白 1(GLUT1)表达及MCs所合成的系膜区细胞外基质 (ECM )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系膜细胞上GLUT1蛋白的合成 ,半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RT PCR)测定系膜细胞GLUTmR NA水平 ,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纤连蛋白 (FN)的表达。结果 ANGⅡ作用后能显著增加大鼠MCs GLUT1的转录及蛋白合成 (P <0 .0 5 ) ,这种作用具有浓度及时间依赖性且能被AT1RA伊贝沙坦 (Irbesartan)所阻断。高糖 (2 7.8mm1/L)作用 4h后未能增加MCsGLUT1的转录及表达。ANGⅡ能使培养的MCs上清液中FN含量显著增加 (P <0 .0 0 1) ,Irbesartan能使增加的FN降低 5 0 .5 4%。结论 ANGⅡ能从转录水平刺激MCs上GLUT1的表达 ,增加ECM的合成 ,ANGⅡ的这种作用通过AT1受体介导并能被AT1RA阻断。ANGⅡ可通过上调GLUT1的表达参与糖尿病肾病 (DN)的发生及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 大鼠 系膜细胞 葡萄糖转运蛋白-1 细胞外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E抑制剂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GluT4基因与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吴永贵 林辉 林善锬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366-1369,共4页
目的 研究ACE抑制剂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GluT4基因与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大鼠随机分对照组、糖尿病组及苯那普利治疗组。观察 4wk后应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各组血浆和心肌组织ACE活性 ,Northern杂交检测心肌组织GluT 4mRNA表达 ,We... 目的 研究ACE抑制剂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GluT4基因与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大鼠随机分对照组、糖尿病组及苯那普利治疗组。观察 4wk后应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各组血浆和心肌组织ACE活性 ,Northern杂交检测心肌组织GluT 4mRNA表达 ,Western杂交检测心肌组织细胞膜GluT4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糖尿病组血浆ACE活性趋于下降 ,心肌组织内ACE活性却明显升高 (P<0 0 5) ,苯那普利对糖尿病大鼠血浆和心肌组织ACE活性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分别达 92 1%和 89 0 %。Northern杂交显示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GluT4mRNA表达明显下调 ,约比对照组下降 40 % ,苯那普利治疗 4wk对此无明显影响。Western杂交显示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细胞膜GluT4蛋白表达也明显下调 ,但苯那普利治疗 4wk可使下调的GluT4蛋白表达明显增加 (P <0 0 5)。结论 苯那普利不仅对糖尿病大鼠血浆ACE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 ,对心肌组织ACE活性也能明显抑制 ,它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下调的GluT4mRNA表达无明显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心肌 葡萄糖转运体-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人血浆中游离麦考酚酸浓度 被引量:1
8
作者 沈杰 焦正 +3 位作者 郁韵秋 仲艳 张明 钟明康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65-367,共3页
目的 建立HPLC荧光检测法测定人血浆中游离麦考酚酸浓度。方法 血浆样品经超滤后直接进样。6名肾移植患者口服麦考酚酸酯片7d后,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血浆中游离麦考酚酸浓度。结果 游离麦考酚酸血浆浓度在5~10 0 0 μg/L... 目的 建立HPLC荧光检测法测定人血浆中游离麦考酚酸浓度。方法 血浆样品经超滤后直接进样。6名肾移植患者口服麦考酚酸酯片7d后,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血浆中游离麦考酚酸浓度。结果 游离麦考酚酸血浆浓度在5~10 0 0 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麦考酚酸的批内、批间RSD均<10 % ,最低定量浓度为5 μg/L。结论 该法快速、灵敏、准确,可用于游离麦考酚酸的体内分析及常规的治疗药物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考酚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 游离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腹膜透析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晏焕青 谢琼虹 +1 位作者 尚达 朱彤莹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20-1126,共7页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与腹膜透析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透析龄2个月以上的临床状况稳定的腹膜透析患者,采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测CaCS,按CaCS的分值将患者分为无钙化组、低分钙化组和高分钙化组,比较...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与腹膜透析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透析龄2个月以上的临床状况稳定的腹膜透析患者,采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测CaCS,按CaCS的分值将患者分为无钙化组、低分钙化组和高分钙化组,比较3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和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血管事件和心血管死亡)发生率,分析CaCS与终点事件的相关性。结果·共入选254名患者,其中男性132名,平均年龄(62.9±15.0)岁;其中无钙化组93例,低分钙化组105例,高分钙化组56例。与无钙化组相比,CaCS较高的患者年龄更大,舒张压、残余肾功能和血清白蛋白更低,糖化血红蛋白和血清胰岛素水平更高。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在腹膜透析患者中CaCS是所有终点事件的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CaCS是腹膜透析患者全因死亡、心血管事件和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钙化积分 腹膜透析 预后 心血管事件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