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蕊花糖苷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谢良骐 柴智 +5 位作者 弓强 王新亮 茹意 肖保国 马存根 樊慧杰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9-182,共4页
毛蕊花糖苷广泛分布于兔耳草、地黄、车前子等多种植物中。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尤其显著,特别在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有优良的药用价值,其机制主要通过抑制胱天蛋白酶3(Caspase-3)来减少神经元凋亡、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减少自由基堆... 毛蕊花糖苷广泛分布于兔耳草、地黄、车前子等多种植物中。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尤其显著,特别在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有优良的药用价值,其机制主要通过抑制胱天蛋白酶3(Caspase-3)来减少神经元凋亡、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减少自由基堆积、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来保护神经细胞起到缓解帕金森病症状的作用;通过阻止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 Aβ)沉积、抑制凋亡和增强胆碱能活动来改善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障碍;通过减少脊髓神经元细胞损伤来治疗多发性硬化;此外,毛蕊花糖苷还通过增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Monoamine oxidase, MAO)含量起到抗抑郁作用;通过抗炎、减轻氧化应激、抑制神经元凋亡来减少神经元损伤来减轻脑缺血再灌注的损伤;通过减轻氧化应激来起到抗惊厥的作用;还能通过增加脑内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n, NT)、海马突触结合蛋白-1(Synaptotagmin-1, Syt1)和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A(Tropomycin receptor kinase A, TrkA)的表达,增加突触可塑性起到改善记忆的作用。通过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对毛蕊花糖苷在中枢神经系统方面的作用进行综述,希望能为毛蕊花糖苷的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蕊花糖苷 中枢神经系统 药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o激酶抑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11
2
作者 肖保国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z1期99-100,112,共3页
  1 Rho-Rho激酶系统及其抑制剂的研究现状   Rho激酶(Rho kinases,ROCKs)是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er/Tkr蛋白激酶),分子量约为160ku[1].……
关键词 酶抑制剂 RHO 神经系统疾病 研究现状 应用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07例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21
3
作者 张福林 陈宏 +5 位作者 潘力 陈衔城 徐启武 王善祥 朱静静 周良辅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 :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PCNSLs)进行临床与病理观察 ,进一步认识其临床病理特性。方法 :分析 10 7例PCNSLs的临床资料 ,行HE染色与免疫组化 (ABC法 )LCA、L2 6、UCHL 1、Lyso、α1 AT、MAC、GFAP、S 10 0蛋白、EMA等标记 ,... 目的 :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PCNSLs)进行临床与病理观察 ,进一步认识其临床病理特性。方法 :分析 10 7例PCNSLs的临床资料 ,行HE染色与免疫组化 (ABC法 )LCA、L2 6、UCHL 1、Lyso、α1 AT、MAC、GFAP、S 10 0蛋白、EMA等标记 ,并区分T、B细胞类型。结果 :该肿瘤以 4 0岁以上中老年人多见 ,以颅内压力增高或肢体麻瘫为主要表现。肿瘤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 ,以侵犯大脑半球 (尤以额、颞叶 )较多。PCNSLs的组织学特征为淋巴瘤的瘤细胞形态较单一 ,如体躯性淋巴瘤胞质常少 ;病灶周边区瘤细胞常围绕血管形成袖套状 ,病灶中央的瘤细胞呈片状分布伴灶性坏死和出血 ,肿瘤侵及脑膜可引起胶原纤维增多。免疫组化染色的 33例中 ,有 2 9例 (占 84 8% )为B细胞型 ,其中 1例为富T的B细胞型 ;4例(15 2 % )为T细胞型。结论 :PCNSLs为高度恶性肿瘤 ,临床上起病急 ,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力增高、肢体乏力、瘫痪和神经精神症状 ;瘤细胞形态相似于体躯性淋巴瘤肿瘤周边部瘤细胞 ,有向血管性 ,以血管为中心 ,侵犯血管壁形成袖套状 ,中心部瘤细胞呈弥漫分布 ,有坏死、出血 ,免疫组化显示为B细胞型与T细胞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 PCNS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109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WHO新分类统计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张福林 汪寅 +5 位作者 陈宏 徐启武 陈衔城 周范民 黄峰平 周良辅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688-691,共4页
目的 探讨新的WHO分类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病理诊断及统计学分析中的意义。方法 对 1999年 7月~ 2 0 0 2年6月 3年间华山医院诊治的 5 10 9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采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及 2 0余种抗体标记 ,依据WHO神经系统肿瘤新分类作... 目的 探讨新的WHO分类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病理诊断及统计学分析中的意义。方法 对 1999年 7月~ 2 0 0 2年6月 3年间华山医院诊治的 5 10 9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采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及 2 0余种抗体标记 ,依据WHO神经系统肿瘤新分类作病理诊断 ,并作统计分析。结果 在 5 10 9例肿瘤中 ,按WHO(2 0 0 0 )分类 ,属神经系统肿瘤有 3981例 ,其中神经上皮组织肿瘤 14 98例 (占 37 6 4 % ) ,颅脊神经肿瘤 5 36例 (占 13 4 6 % ) ,脑膜肿瘤 1379例 (占 34 6 4 % ) ,其中脑膜上皮组织肿瘤1130例 (占 2 8 38% )和脑膜间叶组织肿瘤 2 4 9例 (占 6 2 5 % )。未定组织来源肿瘤 (血管母细胞瘤 ) 110例 (占 2 76 % )。淋巴瘤和造血组织肿瘤 72例 (占 1 80 % ) ,胚生殖细胞肿瘤 5 2例 (占 1 32 % ) ,鞍区颅咽管瘤 139例 (占 3 4 9% )和转移性肿瘤 195例 (占 4 90 % )。同期的非神经系统肿瘤 ,即垂体腺肿瘤 10 4 2例 (占 2 0 39% )和其他类肿瘤 86例 (占 1 6 8% )。结论 脑膜肿瘤和神经上皮组织肿瘤中少突胶质细胞肿瘤比例均有升高 ,认识先进仪器和设备并应用于肿瘤诊断 ,并认识少突胶质肿瘤病理形态学本质及胶质母细胞瘤新概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WHO分类 统计学分析 病理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癫痫发作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李婷 吴洵轶 +2 位作者 虞培敏 朱国行 洪震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749-750,共2页
目的研究卒中后癫痫发作的患病率、临床表现与卒中后癫痫的危险因素。方法对华山医院神经内科自2003年9月1日至2006年2月1日因卒中住院的患者445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其进行随访。结果本研究中约9.1%(40例)卒中患者出现卒中后癫痫发作... 目的研究卒中后癫痫发作的患病率、临床表现与卒中后癫痫的危险因素。方法对华山医院神经内科自2003年9月1日至2006年2月1日因卒中住院的患者445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其进行随访。结果本研究中约9.1%(40例)卒中患者出现卒中后癫痫发作。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皮层病灶、病灶范围大于一个脑叶的卒中患者更容易出现卒中后癫痫发作(P<0.05)。首次癫痫发作距卒中起病超过2周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反复癫痫发作。结论卒中类型、病灶位置、病灶范围等均为卒中后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卒中后首次癫痫发作多出现于卒中后2周内或半年至1年期间。迟发性癫痫发作是卒中后癫痫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癫痫发作 卒中后癫痫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舒地尔通过促进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神经再生改善认知功能 被引量:11
6
作者 尉杰忠 闫玉清 +10 位作者 谷青芳 余鸿强 郭敏芳 刘春云 宋国斌 柴智 王青 肖保国 张汉霆 降雨强 马存根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153-1161,共9页
目的:观察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fasudil)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模型——淀粉样前体蛋白/早老素1双转基因(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presenilin 1 double transgenic,APP/PS1 Tg)小鼠中促进神经再生并改善认知功... 目的:观察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fasudil)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模型——淀粉样前体蛋白/早老素1双转基因(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presenilin 1 double transgenic,APP/PS1 Tg)小鼠中促进神经再生并改善认知功能的作用。方法:将8月龄雄性APP/PS1 Tg小鼠作为AD模型,随机分为fasudil组(腹腔注射fasudil 25 mg·kg^(-1)·d^(-1))和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取同月龄同性别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为WT组,连续治疗2个月;应用Morris水迷宫(Morris water maze,MWM)实验和SMART 3.0行为学记录系统检测、记录并分析各组小鼠空间认知功能;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小鼠脑内海马齿状回和CA3区及大脑皮层p-Tau、ChA T、BrdU和nestin的蛋白表达水平和分布;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脑组织p-APP(Thr668)和p-Tau的蛋白水平。结果:在MWM实验中,与WT组小鼠相比,NS组10月龄APP/PS1 Tg小鼠从入水点到达平台的时间增加,在平台所在象限活动时间占总活动时间的比例及在平台所在象限游泳距离占总路径的比例减少;而fasudil治疗明显拮抗上述行为学指标,改善APP/PS1 Tg小鼠认知功能。此外,与NS组小鼠相比,fasudil明显减少小鼠p-Tau蛋白水平,增加p-APP蛋白水平,使海马区胆碱能神经元数量增多,促进神经元的轴突再生,动员脑内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区和脑室下区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结论:Fasudil通过促进APP/PS1 Tg小鼠中枢神经系统p-Tau蛋白水平下调,增加可溶性APP水平,促进胆碱能神经元再生,动员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从而改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空间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再生 法舒地尔 阿尔茨海默病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γ在可溶性β-淀粉样蛋白(fAβ)介导的小胶质细胞神经毒性中的增敏作用 被引量:5
7
作者 李艳花 张海飞 +6 位作者 张鑫辰 张辉 尉杰忠 丰玲 霍明章 肖保国 马存根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59-264,共6页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的方法研究炎性环境促进异常聚集的可溶性β-淀粉样蛋白(fibrillarβ-amyloid,fAβ)1-42引发神经毒性的分子机制。方法使用INF-γ(100U/mL)或/和fAβ1-42(50μg/mL)剌激BV2小胶质细胞系,检测其膜式受体表达和炎性分子释...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的方法研究炎性环境促进异常聚集的可溶性β-淀粉样蛋白(fibrillarβ-amyloid,fAβ)1-42引发神经毒性的分子机制。方法使用INF-γ(100U/mL)或/和fAβ1-42(50μg/mL)剌激BV2小胶质细胞系,检测其膜式受体表达和炎性分子释放;并通过小胶质细胞和PC12神经元共培养体系,检测PC12细胞死亡和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结果 INF-γ诱导BV2细胞表面Aβ受体FPR2、RAGE和CD36表达明显增加。在INF-γ刺激下,fAβ1-42诱导小胶质细胞释放更多的炎性因子。在BV2和PC12共培养体系中,INF-γ和fAβ1-42的协同作用促使更多的PC12细胞走向死亡,使PC1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发生更强变化。结论 INF-γ诱导的Aβ结合受体表达量上调,可能参与Aβ激活小胶质细胞的炎性反应和随后的神经元毒性,可能成为今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ase,AD)患者治疗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AD) 小胶质细胞 神经元 BETA-AMYLOID INF-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鞘瘤假腺性结构的本质 被引量:4
8
作者 张福林 朱静静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5期365-367,共3页
目的 :认识神经鞘瘤假腺性结构的本质及其发生原因 ,决定是否采纳假腺性神经鞘瘤之命名。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ABC法观察 12 6例神经鞘瘤的病理形态表现。结果 :颅内和椎管内神经鞘瘤除了具有躯体神经普通型神经鞘瘤的A、B区结构表现外 ,... 目的 :认识神经鞘瘤假腺性结构的本质及其发生原因 ,决定是否采纳假腺性神经鞘瘤之命名。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ABC法观察 12 6例神经鞘瘤的病理形态表现。结果 :颅内和椎管内神经鞘瘤除了具有躯体神经普通型神经鞘瘤的A、B区结构表现外 ,尚易发生出血、囊性变、核多形性、泡沫细胞和假腺样结构等变化。免疫组化证明这些假腺样或腔隙状结构由神经鞘瘤的瘤细胞组成 ,对S 10 0蛋白、MBP呈阳性表达 ,对EMA和CEA呈阴性表达。结论 :神经鞘瘤的假腺样和腔隙状结构和颅内椎管内神经鞘瘤的出血、囊性变、核异形、泡沫细胞等改变一样 ,可能是在肿瘤的退行性改变中对囊液的反应性改变 ,以不采用“假腺性神经鞘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鞘瘤 免疫组织化学 结构 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HO(1999)神经系统肿瘤新分类的特点和应用体会 被引量:6
9
作者 张福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5期435-438,共4页
关键词 神经系统肿瘤 分类 组织学 世界卫生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多糖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脾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刘建春 张红珍 +6 位作者 李俊莲 樊慧杰 柴智 尉杰忠 于婧文 肖保国 马存根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1701-1705,共5页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APS)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脾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C57BL/6雌性小鼠腹腔注射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35-55(MOG_(35-55))建立EAE模型,免疫后的第9天取脾,制备脾细胞,和/无APS培养48 h后,流式细胞...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APS)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脾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C57BL/6雌性小鼠腹腔注射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35-55(MOG_(35-55))建立EAE模型,免疫后的第9天取脾,制备脾细胞,和/无APS培养48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脾中CD4^(+)LT淋巴细胞表型及M1型、M2型巨噬细胞表型的表达情况;ELISA法测定脾上清中干扰素γ(IFN-γ)、IL-12及IL-10的水平;CCK-8法检测脾细胞增殖情况;用CFSE荧光标记,和/无APS培养脾细胞72 h后,检测脾细胞增殖情况。结果:与EAE组相比,APS高、低剂量均可使脾细胞增殖率明显上升(P<0.01);APS高剂量能显著增加CD25^(+)L、TGF-β^(+)L的CD4^(+)LT细胞亚群的比例,下调IL-12^(+)L的CD4^(+)LT细胞的表达(P<0.01)。APS低剂量可显著增加M2型巨噬细胞表面标志CD206的表达(P<0.001),使脾细胞上清液中IL-10分泌增高,IL-12分泌降低(P<0.05);APS高、低剂量均可显著抑制M1型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16/32^(+)L的表达(P<0.001)。结论:APS可通过调节抗炎和致炎免疫细胞的比例,调节细胞因子的含量,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提示APS具有治疗EAE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多糖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脾细胞 CD4+T细胞 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瘤苗治疗颅内胶质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新梅 吕传真 +2 位作者 肖保国 乔健 方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11-314,共4页
目的 :观察肿瘤细胞冻融裂解物致敏的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DC)瘤苗对颅内胶质瘤免疫治疗的效果。方法 :通过立体定向的方法接种C6胶质瘤细胞建立Wistar大鼠C6胶质瘤动物模型 ;自大鼠骨髓分离DC前体细胞 ,经重组大鼠粒细胞巨噬细... 目的 :观察肿瘤细胞冻融裂解物致敏的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DC)瘤苗对颅内胶质瘤免疫治疗的效果。方法 :通过立体定向的方法接种C6胶质瘤细胞建立Wistar大鼠C6胶质瘤动物模型 ;自大鼠骨髓分离DC前体细胞 ,经重组大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rGM CSF) +白细胞介素 4 (rrIL 4 )诱导培养、扩增获得功能性DCs;DCs经反复冻融的C6胶质瘤细胞裂解物体外致敏后皮下回输荷瘤大鼠体内 ,1次 周 ,共 5次。观察荷瘤大鼠的存活期 ;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循环血中CD8+T淋巴细胞水平及体外细胞毒反应 ;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 10及IFN γ水平。结果 :经肿瘤细胞冻融裂解物致敏的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的荷瘤大鼠生存期明显延长 ,外周血中CD8+T淋巴细胞比例增加 ;并且治疗组大鼠循环血中IFN γ水平明显升高 ,而IL 10水平很低 ,甚至检测不到。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胶质瘤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tragaloside 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的防治作用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建春 张红珍 +5 位作者 郭文娟 柴智 尉杰忠 于婧文 肖保国 马存根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2848-2852,共5页
目的:探讨Astragaloside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髓鞘MOG 35-55诱导C57BL/6雌性小鼠建立EAE模型,随机分为EAE对照组、Astragaloside高、低剂量组。造模的第3天起,采用腹腔注射给药,持续25 d。EA... 目的:探讨Astragaloside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髓鞘MOG 35-55诱导C57BL/6雌性小鼠建立EAE模型,随机分为EAE对照组、Astragaloside高、低剂量组。造模的第3天起,采用腹腔注射给药,持续25 d。EAE对照组给予PBS;Astragaloside高、低剂量组分别给予Astragaloside溶液30 mg/(kg·d),15 mg/(kg·d);各组小鼠给药0.2 ml/(次·只),每天记录小鼠症状、体征、体重变化和临床评分。HE染色检测脊髓炎细胞浸润。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IL-1β、IL-17、TNF-α、IL-10的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组织中ROCKⅡ、P-MYPT1、p-NF-κB/p65的表达变化。结果:与EAE对照组比较,Astragaloside高、低剂量组均可明显降低平均最高临床评分,减轻EAE临床症状(P<0.01,P<0.05),高剂量组治疗效果优于低剂量组;Astragaloside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炎症细胞浸润,显著降低血清中IL-1β、IL-17的表达(P<0.05,P<0.001),增加血清IL-10水平(P<0.05),明显抑制ROCKⅡ、P-MYPT1、p-NF-κB/p65的表达(P<0.05)。结论:Astragaloside可通过抑制Rock通路和调节细胞因子的表达改善EAE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ASTRAGALOSIDE 炎性因子 ROCK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城市居民5年脑卒中发病与死亡监测 被引量:15
13
作者 曾军 洪震 +4 位作者 黄茂盛 周玢 王蓓 金美华 吕传真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1-104,共4页
目的 分析上海市区居民人群脑卒中发病与死亡的监测结果。方法 在上海市 2个区 3个街道以居委会为单位整群抽样选取社区人群 9万余人进行的脑卒中疾病监测。结果  5年共发现脑卒中 967例 [平均年龄为( 72 .5 6± 9.3 9)岁 ]。发... 目的 分析上海市区居民人群脑卒中发病与死亡的监测结果。方法 在上海市 2个区 3个街道以居委会为单位整群抽样选取社区人群 9万余人进行的脑卒中疾病监测。结果  5年共发现脑卒中 967例 [平均年龄为( 72 .5 6± 9.3 9)岁 ]。发作类型依次为脑梗死 649例 ( 67.1% ) ,脑出血 2 88例 ( 2 9.8% ) ,蛛网膜下腔出血 9例 ( 0 .9% ) ,未分类脑卒中 2 1例 ( 2 .2 % )。 5年脑卒中年均发病率为 2 12 .3 10万 ,按照 1998年WHO世界标准人口计算年龄标化发病率为 12 9.7 10万。男性与女性的发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升高。其中 2 8d内脑卒中总死亡 3 3 4例 ,病死率为 3 4 .5 % ;男性病死率为 3 5 .9% ,女性为 3 3 .1% ,两性之间无明显差别。脑梗死 2 8d病死率为 2 1.3 % ,脑出血为 5 9.7%。首次脑卒中 2 8d病死率为 3 1.5 % ,复发性脑卒中病死率为 4 1.5 %。结论 上海地区城市居民脑卒中发病与世界上其他研究相比居中等偏高水平 ,脑梗死的比例相对较低 ,而脑出血的比例则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发病率 病死率 流行病学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β对兔关节软骨细胞MMP-1/-13mRNA表达和NO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任志伟 俞永林 +4 位作者 杨丰建 乔健 姜建元 肖保国 王静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7-170,共4页
目的观察白介素-1β(IL-1β)对体外培养的兔关节软骨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13(MMP-1/-13)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和对一氧化氮(NO)的影响,以了解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软骨损伤的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兔关节软骨细胞随机分为5组,... 目的观察白介素-1β(IL-1β)对体外培养的兔关节软骨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13(MMP-1/-13)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和对一氧化氮(NO)的影响,以了解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软骨损伤的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兔关节软骨细胞随机分为5组,每组有3个样本,第1组为空白对照组,第2,3,4,5组分别加入10ng/mL的IL-1β,作用时间分别为8,16,24,36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的方法,观察兔关节软骨细胞MMP-1/-13基因的表达情况,以空白组为对照,比较不同时间段软骨细胞MMP-1/-13基因表达,并收取培养细胞上清液测定一氧化氮(NO)含量,比较各组变化。结果正常兔关节软骨细胞具有MMP-1/-13基因表达,但是表达量较低,而各实验组MMP-1/-13mRNA都明显增高。尤其是MMP-1mRNA增高明显,在36h内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高,且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13mRNA增高后维持在高水平,但各组间无明显差异。NO的含量也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结论IL-β1随着时间延长,正向调节兔关节软骨细胞MMP-1/-13mRNA表达,并能促进NO的释放增加,从而使它们在OA软骨破坏的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对MMP-1/-13具体调节机制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细胞 白介素-1Β 基质金属蛋白酶 一氧化氮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芩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仁良 任惠民 +3 位作者 董强 陈光辉 刘新峰 吕传真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8年第6期591-593,598,共4页
目的:探讨黄芩苷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应用RT-PCR、Western-blot以及酶免疫测定方法,观察黄芩苷对环氧化物酶-2(COX-2)、5-脂加氧酶(5-LOX)及其代谢产物前列腺素E2(PGE2)... 目的:探讨黄芩苷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应用RT-PCR、Western-blot以及酶免疫测定方法,观察黄芩苷对环氧化物酶-2(COX-2)、5-脂加氧酶(5-LOX)及其代谢产物前列腺素E2(PGE2)和半胱氨酸白三烯(cys-LT)的影响。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脑组织清蛋白含量,评价黄芩苷对脑缺血-再灌时血脑屏障的影响。结果:①黄芩苷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时组织细胞质内5-LOX的含量(P<0.01),抑制cys-LT的合成(P<0.01)。②黄芩苷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血脑屏障破坏导致的清蛋白渗出(P<0.05)。③黄芩苷从mRNA水平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时COX-2的诱导表达(P<0.05)。结论:黄芩苷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细胞内钙超载引起的5-LOX转位表达,从而减少cys-LT的合成,减轻血脑屏障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环氧化酶-2 5-脂加氧酶 前列腺素E2 半胱氨酸白三烯 黄芩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人群干预前后冠心病事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被引量:26
16
作者 黄茂盛 洪震 +5 位作者 王文志 吴升平 杨期东 刘运海 江滨 曾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2年第5期303-306,共4页
目的 了解社区人群干预前后冠心病事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方法 对 1991~ 2 0 0 0年间 ,在我国北京、上海、长沙 3个城区共约 30万人群中开展社区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性干预研究。结果 干预社区冠心病事件年平均发病率为 5 ... 目的 了解社区人群干预前后冠心病事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方法 对 1991~ 2 0 0 0年间 ,在我国北京、上海、长沙 3个城区共约 30万人群中开展社区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性干预研究。结果 干预社区冠心病事件年平均发病率为 5 1.1 10万 ,明显低于监测社区 (71.3 10万 )。 10年来干预社区和监测社区冠心病事件发病率均有上升趋势 ,但干预社区上升幅度明显低于监测社区。干预社区 1996~ 2 0 0 0年冠心病年平均发病率与 1991~ 1995年相比上升了 2 0 .5 % ,而监测社区年平均发病率上升了 6 2 .0 %。干预社区冠心病事件年平均死亡率为 38.2 10万 ,明显低于监测社区 (5 1.3 10万 )。 1991~ 2 0 0 0年干预社区和监测社区冠心病事件死亡率也有上升趋势 ,但干预社区上升幅度低于监测社区。干预社区 1996~ 2 0 0 0年冠心病年平均死亡率与 1991~ 1995年相比上升了 13.7% ,而监测社区上升了17.9%。 3个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海最低 ,长沙次之 ,北京最高。结论 积极控制高血压和开展健康教育的干预措施对降低冠心病事件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人群 冠心病 发病率 死亡率 干预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预处理对脑缺血血脑屏障通透性和MMP-9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法永 陈衔城 +1 位作者 任惠民 鲍伟民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6-219,共4页
目的 研究缺血预处理 (IP)对再缺血脑组织血脑屏障通透性和MMP 9表达的影响。方法  3组SD大鼠分别给予 :①一侧颈内动脉注射生理盐水 (SI) ;②双侧颈总动脉夹闭 (BCAO) ;③双侧颈总动脉夹闭同时一侧颈内动脉注射生理盐水 (BS)处理。 2... 目的 研究缺血预处理 (IP)对再缺血脑组织血脑屏障通透性和MMP 9表达的影响。方法  3组SD大鼠分别给予 :①一侧颈内动脉注射生理盐水 (SI) ;②双侧颈总动脉夹闭 (BCAO) ;③双侧颈总动脉夹闭同时一侧颈内动脉注射生理盐水 (BS)处理。 2 4h后 ,应用动脉腔内线栓法作大脑中动脉阻断 (MCAO) ,观察 3种预处理对再缺血脑组织含水量、血脑屏障 (BBB)通透性和MMP 9表达的影响。结果 缺血 2 4和 48hBS组脑含水量均值分别为 82 .92 %和 83.12 % ,SI组和BCAO组分别为 85 .2 9%、85 .96 %和 86 .17%、85 .5 8% ;缺血 2 4和 48hBS组脑EB含量均值分别为 14.0 1和 11.74μg/mm3 ,明显低于SI和BCAO组 (P <0 .0 1) ;BS组MMP 9mR 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两组 (P <0 .0 1)。结论 诱导脑缺血耐受的BS预处理能明显减轻再缺血性脑水肿和BBB损伤 ,降低MM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预处理 血脑屏障通透性 脑缺血 脑水肿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对EAE小鼠免疫调节的作用 被引量:14
18
作者 王晓庆 田倩倩 +6 位作者 李艳花 刘建春 刘春云 杨春彦 肖保国 尉杰忠 马存根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2-57,共6页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抗炎治疗效果和免疫调节机制。方法:雌性C57BL/6小鼠采用MOG35-55多肽诱导建立EAE模型后,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补阳还五汤组,每组13只。造模的第3天给药,生理盐水组给予生理盐水25 ml/k...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抗炎治疗效果和免疫调节机制。方法:雌性C57BL/6小鼠采用MOG35-55多肽诱导建立EAE模型后,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补阳还五汤组,每组13只。造模的第3天给药,生理盐水组给予生理盐水25 ml/kg灌胃,补阳还五汤组给予补阳还五汤生药量50 g/kg灌胃,共治疗25 d。每天记录临床症状评分和体重变化。HE染色检测脊髓组织炎细胞浸润,髓鞘染色观察髓鞘脱失情况,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脾脏ROCKⅡ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CD4^+T细胞亚群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TLR4、Myd88、NF-κB、COX-2、ROCKⅡ和脑ROCKⅡ的表达。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补阳还五汤治疗后明显降低EAE小鼠神经功能评分(P<0.001),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炎细胞浸润(P<0.05),减轻髓鞘脱失(P<0.05),增加CD25^+(P<0.05)、IL-10^+(P<0.05)、TGF-β^+(P<0.01)、IFN-γ^+(P<0.05)CD4^+T细胞的比例;抑制外周和中枢ROCKⅡ的表达(P<0.05);减少脊髓TLR4、Myd88、NF-κB、COX-2的表达(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可以通过抑制ROCKⅡ/TLR4/NF-κB炎性通路和调节外周T细胞亚群比例发挥其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ROCKⅡ/TLR4/NF-κB炎性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舒地尔通过抑制脑内小胶质细胞活化并促进其M2极化而改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认知功能 被引量:10
19
作者 尉杰忠 谷青芳 +10 位作者 闫玉清 余鸿强 郭敏芳 刘春云 宋国斌 柴智 王青 肖保国 张汉霆 降雨强 马存根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585-1593,共9页
目的观察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fasudil)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淀粉样前体蛋白/早老素1双转基因(APP/PS1 Tg)小鼠中对认知功能及小胶质细胞极化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8月龄雄性APP/PS1 Tg小鼠作为AD模型,随机分为法舒地尔治疗组[... 目的观察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fasudil)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淀粉样前体蛋白/早老素1双转基因(APP/PS1 Tg)小鼠中对认知功能及小胶质细胞极化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8月龄雄性APP/PS1 Tg小鼠作为AD模型,随机分为法舒地尔治疗组[腹腔注射法舒地尔,25 mg/(kg·d)]、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持续治疗2个月;同龄同性别野生型为对照组。应用Morris水迷宫(MWM)检测各组小鼠空间认知功能,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脑组织β淀粉样蛋白(Aβ)、小胶质细胞表面标志CD11b的水平,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小鼠脑组织Aβ_(1-42)、CD11b的表达和分布。Western blot法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M1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M2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精氨酸酶1(ARG1)、CD206]在海马和大脑皮层的表达水平和分布。结果与野生型小鼠相比,10月龄APP/PS1 Tg小鼠生理盐水组的MWM指标[到达平台时间、到达平台的平均距离、第一次进入西南(SW)象限的时间]明显增加,认知功能下降,这些行为变化可被法舒地尔所拮抗。此外,法舒地尔降低APP/PS1 Tg小鼠的海马DG区和CA3区、皮层区的Aβ_(1-42)表达,减少小胶质细胞数量,抑制小胶质细胞iNOS表达,促进ARG1、CD206表达,促进激活的小胶质细胞由M1型向M2型转化。结论法舒地尔通过抑制脑内小胶质细胞活化并促进其M2型极化,改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空间认知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P/PS1双转基因小鼠 RHO激酶抑制剂 小胶质细胞 激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后ICAM-1、Mac-1和MPO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知秋 陈衔城 +1 位作者 杨国源 周良辅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04-307,F002,共5页
目的 研究缺血脑组织内的炎症反应过程及其在缺血基底节及其周围皮质的不同特征。方法 用线栓法制作小鼠大脑中动脉持续性栓塞模型(pMCAO),用免疫组化法观察缺血区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因子ICAM-1和白细胞Mac-1的表达,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 目的 研究缺血脑组织内的炎症反应过程及其在缺血基底节及其周围皮质的不同特征。方法 用线栓法制作小鼠大脑中动脉持续性栓塞模型(pMCAO),用免疫组化法观察缺血区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因子ICAM-1和白细胞Mac-1的表达,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 MCAO后4 h,缺血区ICAM-1阳性血管开始增加,24~48 h达高峰,72 h后减少;各时段缺血皮质区的阳性血管数均多于基底节。MCAO后24 h缺血基底节Mac-1阳性细胞明显增加,48 h到达顶峰,72 h后缓慢减少;而在缺血皮质,MCAO后4 h,Mac-1阳性白细胞已开始增加,48 h达到顶峰,72 h后仍保持较高的数量,各时段缺血皮质区的Mac-1阳性细胞数均多于基底节区。MCAO后12 h缺血基底节MPO活性开始升高,24 h到达高峰,72 h后逐步下降;在缺血皮质,MCAO后12 hMPO活性小幅升高,24 h后达到顶峰,并维持较高水平至120 h。结论 小鼠大脑中动脉持续性栓塞早期,缺血脑组织ICAM-1、Mac-1表达和MPO活性平行升高,提示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存在缺血性损伤诱导的主动性炎症反应,与缺血基底节区相比,周围皮质的炎症反应更为持久而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脑缺血 ICAM-1 MAC-1 MPO 免疫组化法 线栓法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