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湿热蕴结证中度寻常痤疮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剑 盛友渔 +11 位作者 耿琳 张宪军 王长亮 宋艳丽 陈洁 周蓉 刘青云 佘远遥 田洪青 杨勤萍 李斌 徐金华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4,共4页
目的观察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湿热蕴结证中度寻常痤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取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设计,选取5家中心,筛选240例湿热蕴结证中度寻常痤疮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例;试验组给予蒲地蓝消炎口服液,... 目的观察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湿热蕴结证中度寻常痤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取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设计,选取5家中心,筛选240例湿热蕴结证中度寻常痤疮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例;试验组给予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照组给予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模拟剂;两组均联合外用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每天2次,洁面后涂于患处。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皮损(丘疹、脓疱、粉刺)数量以及中医证候(面红、皮疹痒痛、舌苔厚腻、尿黄、便秘)积分变化,记录不良反应。结果229例受试者完成试验,其中试验组117例、对照组112例。与基线相比,用药4周的两组患者的丘疹计数、脓疱计数显著减少,试验组粉刺计数和中医证候积分显著减少,且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痤疮皮损改善有效率为87.2%,高于对照组的58.0%(P<0.05)。试验组仅1例患者出现外用药膏刺激性反应。结论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可有效改善湿热蕴结证中度寻常痤疮患者皮损数量及中医证候,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地蓝口服液 寻常型痤疮 湿热蕴结证 中西医结合疗法 随机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尼司特对人正常皮肤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部分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连军 项蕾红 +2 位作者 祝禄川 武晓莉 郑志忠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497-499,共3页
目的:研究曲尼司特对正常皮肤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白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方法:在体外无血清培养的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分别加入0、10、25、50... 目的:研究曲尼司特对正常皮肤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白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方法:在体外无血清培养的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分别加入0、10、25、50和250μg/mL曲尼司特孵育24、72、96h,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BC-ELISA)法测定其上清液中TGF-β1、bFGF和IL-6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5、50和250μg/mL曲尼司特能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TGF-β1的表达;50μg/mL和250μg/mL曲尼司特能增加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bFGF的表达;10~250μg/mL曲尼司特可降低IL-6的表达,上述改变在一定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曲尼司特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影响相似。结论:曲尼司特能降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TGF-β1的产生,增加bFGF的合成,减少IL-6的表达,这或许可解释其在抑制异常瘢痕形成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成纤维细胞 曲尼司特 转化生长因子-β1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碱性 白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中草药单体治疗豚鼠皮肤马拉色菌感染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朱敏 王侠生 +2 位作者 李莉 王家俊 章强强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0-162,共3页
目的:筛选出有效的抗马拉色菌的中草药单体。方法:采用连续7d涂菌法诱导豚鼠皮肤感染马拉色菌,并将苦参碱、柠檬醛、丁香酚3种中草药单体参考品及酮康唑粉制成2%凡士林霜剂,采用自身对照法观察治疗后培养皿中的真菌菌落数、真菌转阴率... 目的:筛选出有效的抗马拉色菌的中草药单体。方法:采用连续7d涂菌法诱导豚鼠皮肤感染马拉色菌,并将苦参碱、柠檬醛、丁香酚3种中草药单体参考品及酮康唑粉制成2%凡士林霜剂,采用自身对照法观察治疗后培养皿中的真菌菌落数、真菌转阴率。结果:连续用药4d后,柠檬醛、丁香酚组菌落数明显少于阴性及空白对照组,并且柠檬醛组真菌转阴率与酮康唑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连续用药7d后,3种实验药物组的菌落数及真菌转阴率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而与酮康唑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苦参碱、柠檬醛、丁香酚在体内具有较强的抗马拉色菌作用。皮肤菌落计数是定量指标,更能反应药物的短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拉色菌 苦参碱 柠檬醛 丁香酚 豚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洛他定与西替利嗪治疗皮肤瘙痒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涛 刘跃华 +5 位作者 尹佳 连石 李明 郑志忠 曾凡钦 张士发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00-302,共3页
目的:通过奥洛他定5 mg,每日2次口服,共2周,评价奥洛他定治疗中国人皮肤瘙痒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西替利嗪10mg,每日1次口服,共2周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多中心双盲双模拟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比较奥洛他定与西替利嗪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目的:通过奥洛他定5 mg,每日2次口服,共2周,评价奥洛他定治疗中国人皮肤瘙痒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西替利嗪10mg,每日1次口服,共2周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多中心双盲双模拟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比较奥洛他定与西替利嗪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取得知情同意书并筛选合格的患者174例,随机进入奥洛他定组86例,西替利嗪组88例。入组时以及各次随访时,评估症状积分下降指数、总体疗效及不良反应。治疗后,奥洛他定组症状积分下降指数为0.640±0.274,西替利嗪组为0.603±0.289,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382)。奥洛他定组的总有效率为90.6%(n=85例,77/85)(95%CI:84.4%;96.8%),西替利嗪组的总有效率为80.0%(n=85例,68/85)(95%CI:71.5%;88.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不良反应发生例数(率)奥洛他定组为38例(44.7%),与西替利嗪组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奥洛他定治疗国人皮肤瘙痒症能够改善瘙痒症的症状,同时较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瘙痒症 皮肤 H1受体阻断剂 奥洛他定 西替利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基氯喹治疗光线性皮肤病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阎春林 廖康煌 马莉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69-370,共2页
采用羟基氯喹对148例光线性皮肤病进行治疗,观察了羟基氯喹治疗多形性日光疹、慢性光化性皮炎、外源性光敏性皮炎、迟发性皮肤卟啉病、痘疮样水疱病以及日光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结果表明羟基氯喹对光线性皮肤病有一定疗效,并可作为首... 采用羟基氯喹对148例光线性皮肤病进行治疗,观察了羟基氯喹治疗多形性日光疹、慢性光化性皮炎、外源性光敏性皮炎、迟发性皮肤卟啉病、痘疮样水疱病以及日光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结果表明羟基氯喹对光线性皮肤病有一定疗效,并可作为首选药物用于多形性日光疹和迟发性皮肤卟啉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氯喹 光线性皮肤病 药物疗法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青刺果护肤品抗皮肤老化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6
作者 乐艳 项蕾红 +5 位作者 李利 李远宏 何黎 黄淳韵 张桂蓉 尹斌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61-363,共3页
目的:评价含青刺果提取物的医学护肤品(薇诺娜抗衰老系列产品)抗皮肤老化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治疗、前后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经医师临床诊断筛选出93名具有皮肤老化特征的受试者,选择薇诺娜驻颜紧肤防皱霜和薇... 目的:评价含青刺果提取物的医学护肤品(薇诺娜抗衰老系列产品)抗皮肤老化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治疗、前后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经医师临床诊断筛选出93名具有皮肤老化特征的受试者,选择薇诺娜驻颜紧肤防皱霜和薇诺娜驻颜紧肤祛皱眼霜均匀涂抹于面部,每日2次,连续使用3个月,并采用无创性皮肤测试仪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0、60、90 d分别对受试者进行皮肤生理功能测试,对受试者皮肤老化改善程度及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使用面霜和眼霜90 d后,皮肤老化改善有效率分别为91%及95%,皮肤生理参数(含水量和油脂含量)亦有显著提高,用最小显著差异(LSD)t检验与30d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90 d的观察期间,使用面霜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使用眼霜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多为一过性,且程度轻微。结论:含青刺果提取物的医学护肤品对改善皮肤老化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衰老 青刺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结节病2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归冰 孙新芬 王侠生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56-156,共1页
关键词 结节病 皮肤 肉样瘤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豚鼠皮肤球形马拉色菌感染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8
作者 朱敏 王侠生 +2 位作者 章强强 王家俊 李莉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54-156,共3页
目的:建立皮肤球形马拉色菌感染的动物模型。方法:分别采用涂菌1次法、涂菌1次并皮下注射甲泼尼龙法、连续7d涂菌法3种方法诱导豚鼠皮肤感染球形马拉色菌。结果:连续7d涂菌法适合于此模型的建立,得到了满意的皮损及菌落数。结论:皮肤菌... 目的:建立皮肤球形马拉色菌感染的动物模型。方法:分别采用涂菌1次法、涂菌1次并皮下注射甲泼尼龙法、连续7d涂菌法3种方法诱导豚鼠皮肤感染球形马拉色菌。结果:连续7d涂菌法适合于此模型的建立,得到了满意的皮损及菌落数。结论:皮肤菌落计数能更直观、客观地反映药物的短期疗效,是评价皮肤球形马拉色菌感染模型较科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拉色菌 球形 皮肤 动物模型 豚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院皮肤病患者88例死亡原因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吕小岩 翁孟武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23-324,共2页
目的:探讨住院皮肤病患者的主要致死疾病和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华山医院皮肤科1992~2001年88例住院患者的死亡原因。结果:88例死亡患者中,药疹25例,大疱性疾病16例,皮肌炎1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9例,合计67例,占死亡总数的76.... 目的:探讨住院皮肤病患者的主要致死疾病和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华山医院皮肤科1992~2001年88例住院患者的死亡原因。结果:88例死亡患者中,药疹25例,大疱性疾病16例,皮肌炎1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9例,合计67例,占死亡总数的76.14%。主要死亡原因是继发感染47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0例,消化道出血9例。结论:药疹、大疱性疾病、皮肌炎和SLE是皮肤科的主要致死疾病,继发感染是重要死亡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病 死亡 住院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gG4相关性皮肤病 被引量:3
10
作者 林尽染 陈连军 +1 位作者 张乔安 徐金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705-708,共4页
报告IgG4相关性皮肤病(IgG4-RSD)1例。患者男,25岁。躯干、面颈部瘙痒性红色至褐色丘疹、斑块及结节6年。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胶原纤维增生,细血管周围小团块状或结节状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浆细胞表达CD38、CD138、CD19、... 报告IgG4相关性皮肤病(IgG4-RSD)1例。患者男,25岁。躯干、面颈部瘙痒性红色至褐色丘疹、斑块及结节6年。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胶原纤维增生,细血管周围小团块状或结节状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浆细胞表达CD38、CD138、CD19、κ-轻链、λ-轻链、IgG、IgG4均阳性,IgG4+/IgG+浆细胞比值>40%,每高倍视野下IgG4+浆细胞>10个。该文对IgG4-RSD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G4相关性疾病 皮肤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皮肤的变化 被引量:23
11
作者 刘承煌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3-114,共2页
老年皮肤的表皮与真皮变薄,表、真皮交界处界面变平,黑素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减少,真皮体积可减少20%左右,皮肤附属器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和减退,致使表皮更替速率、修复速率变慢,对损伤的反应、屏障功能、清除化学物质速率、感觉功能、... 老年皮肤的表皮与真皮变薄,表、真皮交界处界面变平,黑素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减少,真皮体积可减少20%左右,皮肤附属器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和减退,致使表皮更替速率、修复速率变慢,对损伤的反应、屏障功能、清除化学物质速率、感觉功能、血管反应性、体温调节能力均有所下降。因此老年人易患皮肤干燥、瘙痒、色素改变(增加或减退)、大疱性类天疱疮以及各种增生性疾病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皮肤 皮肤病 形态学 生理学 生物物理 免疫学 衰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检测皮肤癌p53基因突变的比较 被引量:1
12
作者 于波 阎春林 +1 位作者 朱运松 廖康煌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09-212,共4页
目的 检测皮肤癌 p5 3基因 5~ 8外显子的突变频率 ,比较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DGGE)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SSCP)检测p5 3基因突变的敏感性。方法 分别采用DGGE和SSCP ,对 40例皮肤癌患者手术切除组织的 p5 3基因 5~ 8外显子进行突变... 目的 检测皮肤癌 p5 3基因 5~ 8外显子的突变频率 ,比较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DGGE)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SSCP)检测p5 3基因突变的敏感性。方法 分别采用DGGE和SSCP ,对 40例皮肤癌患者手术切除组织的 p5 3基因 5~ 8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 结果 皮肤癌 p5 3基因 5~ 8外显子的总突变率为 35 % ,其中鳞状细胞癌 (SCC)的突变率为 36 % ,基底细胞癌 (BCC)为 33%。采用DGGE和SSCP检测的突变率分别为 33%和 2 5 %。结论  35 %的皮肤癌组织存在 p5 3基因 5~ 8外显子突变。DGGE检测p5 3基因突变的敏感性高于SSC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癌 P53基因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黄醛联合透明质酸抗皮肤老化功效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成霞 李咏 +8 位作者 何黎 杨蓉娅 许爱娥 项蕾红 吴艳 沈新 朱晓丹 Mery Sophie 李利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420-422,共3页
目的:观察外用0.05%视黄醛联合0.5%及1%透明质酸片段对中国人面部皮肤抗老化的功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研究,将受试者分为3组,分别于整个面部使用含0.05%视黄醛+0.5%透明质酸片段制剂;于深皱纹区域使用含0.05%视黄醛+1%透明质... 目的:观察外用0.05%视黄醛联合0.5%及1%透明质酸片段对中国人面部皮肤抗老化的功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研究,将受试者分为3组,分别于整个面部使用含0.05%视黄醛+0.5%透明质酸片段制剂;于深皱纹区域使用含0.05%视黄醛+1%透明质酸片段制剂及两种制剂联合应用。经90 d观察期,评估包括照片分级评分、面部肤色均匀度、皮肤干燥度、色素沉着、皮肤弹性及局部皱纹程度等多项老化指标,对2种外用制剂进行耐受性评估。结果:3组老化指标均有改善。照片分级评分降低,面部肤色均匀度改善,皮肤干燥度、色素沉着、皮肤弹性等皮肤老化体征均有改善。除1组受试者眉间纹外局部深皱纹程度均有改善。不良反应轻微。结论:视黄醛联合透明质酸片段外用可改善多种皮肤老化征象,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黄醛 透明质酸片段 抗老化 功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幼儿皮肤的结构和功能 被引量:18
14
作者 刘承煌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72-173,共2页
介绍婴幼儿皮肤的结构和功能的特点。新生儿皮肤较薄,细胞间附着较弱,全身覆有纤细的胎毛,足月新生儿胎毛通常脱落而代之以毳毛,在头皮部则由终毛取代之。汗腺分泌较少。对外来刺激物的易感性增加;对细菌感染的易感性增加;接触变应原反... 介绍婴幼儿皮肤的结构和功能的特点。新生儿皮肤较薄,细胞间附着较弱,全身覆有纤细的胎毛,足月新生儿胎毛通常脱落而代之以毳毛,在头皮部则由终毛取代之。汗腺分泌较少。对外来刺激物的易感性增加;对细菌感染的易感性增加;接触变应原反应性降低;皮肤通透性仅在早产儿及有损伤的皮肤或阴囊皮肤处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皮肤 结构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1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雷 杨永生 黄琼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62-662,共1页
患者女,2l岁。因面部、躯干红斑1年于2010年2月3日入院。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原因胸部出现红斑,未曾治疗,逐渐出现色素沉着,3个月后面部出现皮疹,逐渐扩大,呈环形损害,到当地医院用中药治疗,皮疹颜色变暗,但是一直未消退。皮疹... 患者女,2l岁。因面部、躯干红斑1年于2010年2月3日入院。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原因胸部出现红斑,未曾治疗,逐渐出现色素沉着,3个月后面部出现皮疹,逐渐扩大,呈环形损害,到当地医院用中药治疗,皮疹颜色变暗,但是一直未消退。皮疹不.滴度l:因季节变化、劳累而加重。近2个月来皮疹扩展至背部。脱发明显,时有胸闷,到当地医院就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皮肤型.亚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血管炎患者血清白介素-4和γ干扰素水平与疾病活动性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陆小年 苏媁 +1 位作者 陈明华 翁孟武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19-220,共2页
关键词 血管炎 皮肤 γ-扰素 IL-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迟发性皮肤类脂蛋白沉积症 被引量:1
17
作者 毛玉洁 陈明华 +2 位作者 陈连军 秦海红 吴文育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8-170,共3页
报告1例迟发性皮肤类脂蛋白沉积症。患者男,67岁。双下肢出现皮损4年,面部、手部皮损3年余。眼睑处皮损为象牙至淡黄色串珠状排列的丘疹,双手疣状丘疹及双下肢鱼鳞病样损害,结合组织病理检查PAS染色有阳性物质沉积,诊断为类脂蛋白沉积... 报告1例迟发性皮肤类脂蛋白沉积症。患者男,67岁。双下肢出现皮损4年,面部、手部皮损3年余。眼睑处皮损为象牙至淡黄色串珠状排列的丘疹,双手疣状丘疹及双下肢鱼鳞病样损害,结合组织病理检查PAS染色有阳性物质沉积,诊断为类脂蛋白沉积症。该例患者发病年龄大,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较多中性粒细胞浸润,以往文献中无类似报道,尚需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脂蛋白沉积症 迟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并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明华 陈波斌 陈忠清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77-379,共3页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并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男,71岁。全身散在红斑、丘疹及小结节,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多。第1次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予以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皮损消退,但外周血嗜酸性粒细...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并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男,71岁。全身散在红斑、丘疹及小结节,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多。第1次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予以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皮损消退,但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持续增多。发病近4个月,结节再次出现,第2次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及皮下组织内弥漫淋巴细胞浸润,多数浸润细胞核大,染色深,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染色:大的肿瘤细胞CD20、CD79a、Bcl-2均(+)。诊断: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给予环磷酰胺、长春地辛、呲喃阿霉素、泼尼松(CHO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B细胞 弥漫性 皮肤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溃疡性皮肤转移性鳞状细胞癌1例
19
作者 汤芦艳 陈连军 傅雯雯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622-623,共2页
1病历摘要 患者男,50岁.因躯干起皮疹、破溃,伴疼痛20个月,加重3个月,于2003年4月17日收住我院.2001年8月患者无明显诱因上胸部出现散在黄豆大红色斑丘疹,触之质地硬,有疼痛感,未予特殊治疗.数月后部分皮损中央破溃,覆有黄色脓液,伴有臭... 1病历摘要 患者男,50岁.因躯干起皮疹、破溃,伴疼痛20个月,加重3个月,于2003年4月17日收住我院.2001年8月患者无明显诱因上胸部出现散在黄豆大红色斑丘疹,触之质地硬,有疼痛感,未予特殊治疗.数月后部分皮损中央破溃,覆有黄色脓液,伴有臭味.溃疡面逐渐扩大,并不断有新皮疹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 转移性 溃疡 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1例
20
作者 苏丽娜 傅雯雯 丁杨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3-53,共1页
患儿男,14岁。因右大腿部结节6年,于2008年1月至上海市皮肤病性病医院就诊。患儿6年前右大腿皮肤出现一蚕豆大结节,呈蓝色,无自觉症状,近2年皮损逐渐增至鸽蛋大,其上方又新发一蚕豆大结节。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皮肤纤维瘤,未予任... 患儿男,14岁。因右大腿部结节6年,于2008年1月至上海市皮肤病性病医院就诊。患儿6年前右大腿皮肤出现一蚕豆大结节,呈蓝色,无自觉症状,近2年皮损逐渐增至鸽蛋大,其上方又新发一蚕豆大结节。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皮肤纤维瘤,未予任何治疗。患儿发病前局部无外伤史和昆虫叮咬史。既往体健,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瘤 纤维 皮肤 隆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