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脑外伤所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探讨 被引量:26
1
作者 叶若兰 曹同瓦 孙旭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72-273,共2页
关键词 颅脑损伤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并发症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VID-19国际科研合作网络特征及演变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吴利俊 宋元明 +2 位作者 陈坚 王森 应峻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77-782,809,共7页
目的通过对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国际科研合作网络进行深入分析,为研究人员掌握研究现状和探索合作路径提供参考。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ESI高被引论文数据,将纳入文献按出版时间分为4个阶段... 目的通过对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国际科研合作网络进行深入分析,为研究人员掌握研究现状和探索合作路径提供参考。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ESI高被引论文数据,将纳入文献按出版时间分为4个阶段,利用多元统计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COVID-19国际科研合作率、科研合作团队规模、合作网络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结果截至2021年4月30日,检索得到ESI高被引论文3794篇,根据文献筛选标准,共纳入3715篇作为研究样本。国际总体科研合作率达到34.27%,发文量最多的10个国家中,中国合作率最低(34.53%),其余国家均超过50%,中美两国的合作率在4个阶段中呈逐步下降趋势。科研合作团队规模整体呈上升趋势,在整个科研合作网络中,第二阶段规模最大、紧密程度最高,此后网络规模呈缩小趋势。合作网络不断呈向中心聚集状态,中国在第一阶段的核心度是0.741,位于核心位置,从第二阶段开始美国代替中国,一直是合作网络的核心,英国则排在第二位。结论COVID-19国际科研合作程度整体较高,合作网络逐渐呈向心聚集趋势,美国仍是合作网络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ID-19 科研合作 高被引论文 社会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罗恩病患者左脑岛及右后顶叶皮层厚度与功能连接异常 被引量:2
3
作者 郑妍玲 李芸菲 +3 位作者 胡杨 戎兰 周滟 梁宗辉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1-35,共5页
目的从结构和功能两个层面,探讨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大脑是否存在变化,并分析与焦虑、抑郁评分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收集20例CD患者及21例正常对照组大脑结构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影像及临床指标数据。基于Schaefer分区模... 目的从结构和功能两个层面,探讨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大脑是否存在变化,并分析与焦虑、抑郁评分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收集20例CD患者及21例正常对照组大脑结构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影像及临床指标数据。基于Schaefer分区模板,将全脑分为100个脑区,分析脑区皮层厚度是否存在差异。计算结构差异脑区间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比较两组间FC是否存在差异。最后,使用皮尔逊相关系数衡量差异脑区皮层厚度和FC与临床指标(焦虑评分、抑郁评分、CD活动指数、病程)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D组左脑岛(P=0.002,FDR校正)、右后顶叶(P=0.031,FDR校正)皮层厚度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D组左脑岛-右后顶叶间FC显著降低(P=0.025);CD患者左脑岛皮层厚度与抑郁评分存在显著负相关(r=−0.61,P=0.007)。结论CD患者较正常对照左脑岛和右后顶叶皮层结构和FC受损,左脑岛皮层厚度变薄与抑郁评分增加有关,这为理解CD的神经机制提供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恩病 神经机制 功能磁共振 结构磁共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硫死亡相关基因对结直肠癌预后和药物敏感性的预测价值
4
作者 孙双一 贺新新 +3 位作者 陈雯桐 吕彬 葛梦潇 郭雨濛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3-483,共11页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建立基于双硫死亡相关基因表达量预测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预后和药物敏感性的评分模型,并结合CRC患者来源类器官(CRC patient-derived organoids,CRC-PDOs)验证。方法利用NMF(non-negative Matrix Fa...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建立基于双硫死亡相关基因表达量预测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预后和药物敏感性的评分模型,并结合CRC患者来源类器官(CRC patient-derived organoids,CRC-PDOs)验证。方法利用NMF(non-nega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算法、Cox和LASSO回归分析明确对CRC预后有预测价值的双硫死亡相关基因,构建双硫死亡相关风险评分公式,结合GO(Gene Ontology)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分析不同集群之间的差异基因及富集通路。通过GDSC数据库预测不同分组CRC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并利用CRC-PDOs进行验证。结果NMF算法结果显示基于双硫死亡相关基因可建立CRC患者分群,COX回归分析显示LRPPRC和SLC7A11是能够预测CRC患者预后的潜在基因(P=0.047、0.033),CRC患者肿瘤中的SLC7A11低表达或LRPPRC高表达与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显著相关(P=0.004、0.003)。基于LASSO回归分析,双硫死亡风险评分公式为:Risk score=LRPPRC×(-0.6705)+SLC7A11×0.3112,且能将GSE161158数据集分群为高风险和低风险组。双硫死亡高低危群集间有125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结合GO和KEGG结果,高危群集患者的上调基因主要富集于免疫调节,如白细胞趋化性、粒细胞迁移和Toll样受体结合。低风险集群的特征是与硫化物代谢和运输相关的途径,如硫化物跨膜转运蛋白活性。基于GDSC数据库,双硫死亡相关的双基因表达水平可预测化疗药物敏感性,化疗药物(伊立替康)对于CRC-PDOs的生长抑制结果提示患者的结直肠癌组织中SLC7A11和LRPPRC的相对表达量与其类器官映射疗效呈线性相关(P=0.007、0.040)。结论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和CRC-PDOs实验结果,双硫死亡相关评分能够预测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和药物敏感性,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硫死亡 结直肠癌(CRC) 生物信息学分析 化疗药物 敏感性 患者来源类器官(PDO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UC)肠黏膜中IL-2、IL-4、IL-17和IL-10的表达特点及其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 被引量:54
5
作者 岳文杰 刘懿 +6 位作者 徐薇 董乐 罗晓婷 蒋蔚茹 孙旭 钟良 刘杰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54-459,488,共7页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肠黏膜中的细胞因子IL-2、IL-4、IL-17和IL-10的表达特点,并分析其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收集UC患者36例,采用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评估UC的炎症活动度。行结肠镜检查时对UC患者...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肠黏膜中的细胞因子IL-2、IL-4、IL-17和IL-10的表达特点,并分析其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收集UC患者36例,采用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评估UC的炎症活动度。行结肠镜检查时对UC患者的病灶部位及病灶周围正常肠黏膜组织进行活检,以半定量PCR法检测肠黏膜组织中的细胞因子IL-2、IL-4、IL-17和IL-10的表达水平。从中选取10例以免疫组化法检测肠黏膜组织中上述各细胞因子的表达,同时检测该10例UC患者外周血的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rate,ESR)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值。结果 IL-2在UC患者肠黏膜病灶部位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周围正常黏膜。在UC患者不同活动度组间,IL-2的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但轻度组的IL-2mRNA表达水平高于中、重度组。IL-4在病灶部位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黏膜,其中重度UC患者中的IL-4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度UC患者。IL-17在病灶部位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黏膜,其中重度UC患者中的IL-17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度UC患者。IL-10在病灶部位中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黏膜,但前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轻度UC患者中的IL-10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中、重度UC患者。UC患者肠黏膜中上述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与ESR、CRP值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IL-2、IL-4、IL-17及IL-10通过发挥不同的促炎或抑炎作用可能参与介导了UC发病,其mRNA表达水平与UC的炎症活动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IL-4、IL-17及IL-10的蛋白表达水平亦与UC的炎症活动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可用来评估UC的炎症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2 IL-4 IL-17 IL-10 溃疡性结肠炎(U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白介素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63
6
作者 丁伟群 林庚金 +1 位作者 徐三荣 钱立平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30-333,共4页
目的 了解白介素 (IL)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及自动图像分析仪定量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不同病变部位、不同病情程度以及不同治疗效果的肠黏膜活检组织中IL 1、IL 4、IL 6和IL 8的表达。结果 溃疡... 目的 了解白介素 (IL)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及自动图像分析仪定量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不同病变部位、不同病情程度以及不同治疗效果的肠黏膜活检组织中IL 1、IL 4、IL 6和IL 8的表达。结果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肿瘤组和正常组相比 ,IL 1、IL 6和IL 8在肠黏膜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IL 4水平则显著降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受累黏膜的IL 1、IL 6和IL 8水平明显高于未受累黏膜 ,IL 4则显著降低。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IL 6和IL 8水平明显高于轻度患者 ,IL 4则相反。IL 1、IL 6和IL 8在溃疡性结肠炎缓解组明显低于未缓解组。结论 IL 1、IL 4、IL 6和IL 8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白介素 结肠肿瘤 直肠肿瘤 I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西紫杉醇体外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 被引量:19
7
作者 郭学良 王杰军 +4 位作者 高勇 傅丽娜 钱立平 许青 林庚金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 探讨多西紫杉醇在细胞和器官水平抗血管生成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采用四唑盐比色实验(MTT)、内皮细胞迁移和小管形成实验、大鼠动脉环培养等方法检测药物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的增殖、迁移、小管形成和大鼠动脉环血管生成... 目的 探讨多西紫杉醇在细胞和器官水平抗血管生成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采用四唑盐比色实验(MTT)、内皮细胞迁移和小管形成实验、大鼠动脉环培养等方法检测药物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的增殖、迁移、小管形成和大鼠动脉环血管生成的作用。以上实验均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多西紫杉醇的溶剂对照、0 .0 5、0 .1、0 .2、0 .5、1.0ng/mL 7个组。 结果 ①各组MTT的平均吸光度值分别为 0 .3 0 7± 0 .0 7、0 .3 0 5±0 .0 8、0 .3 0 1± 0 .0 5、0 .2 98± 0 .0 6、0 .2 5 1± 0 .0 4、0 .2 2 4± 0 .0 5、0 .2 0 5± 0 .0 2 ;②每高倍镜下发生迁移的细胞数量各自为 44 .3 6± 4.8、42 .2 8± 5 .2、3 7.75± 4.6、2 8.65± 3 .6、15 .5 9± 2 .1、10 .82± 1.3、7.43± 0 .6;③平均小管形成长度依次为 192 .3 6± 11.5 4、188.89± 7.5 9、175 .5 3± 11.5 4、166.78± 12 .3 5、15 1.62± 16.3 8、118.65± 11.5 8、78.93± 3 .67μm ;④大鼠动脉环第 13天新生血管数目依次为 10 1.0 0± 10 .8、97.88± 7.8、73 .0 0± 6.6、60 .88±5 .8、5 2 .2 5± 5 .3、3 3 .13± 2 .8、18.13± 1.3。以上 4项实验的空白和溶剂对照、MTT实验的前 4组之间的两两比较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 ,其余各组间两两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西紫杉醇 体外抑制 血管生成 内皮细胞 小管形成 大鼠 动脉环培养 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LR4mAb对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黏膜中促炎因子TNF-α、IFN-γ、IL-1β的影响 被引量:22
8
作者 张志军 刘懿 +5 位作者 王磊 蒋晓芸 陈坚 孙旭 钟良 孙大裕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6-180,共5页
目的探讨TLR4单克隆抗体(toll like receptor4monoclonal antibodies,TLR4mAb)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肠黏膜的促炎因子TNF-α、IFN-γ、IL-1β的影响。方法30... 目的探讨TLR4单克隆抗体(toll like receptor4monoclonal antibodies,TLR4mAb)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肠黏膜的促炎因子TNF-α、IFN-γ、IL-1β的影响。方法30只BALB/c小鼠分为A-E组,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以及低、中、高剂量干预组。A组小鼠饮用蒸馏水7d;B-E组小鼠仅饮用5%DSS水溶液7d以产生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开始的同时,3组干预组小鼠分别给予低、中、高剂量TLR4mAb腹腔内注射,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以观察TLR4mAb的干预作用。观察指标包括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histopathological score,HPS)。造模及干预7d后处死小鼠,RT-PCR法检测各组肠黏膜TNF-α、IFN-γ、IL-1β的mRNA表达。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黏膜DAI及HPS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在使用TLR4mAb干预后低、中、高剂量组DAI和HPS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但无明显剂量依赖关系。(2)与模型组相比,在使用TLR4mAb后炎症因子TNF-α、IFN-γ、IL-1β在小鼠结肠黏膜中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并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TLR4mAb可能通过下调小鼠结肠黏膜促炎因子TNF-α、IFN-γ、IL-1β的mRNA表达而发挥其干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TLR4单克隆抗体 TNF-Α IFN-Γ IL-1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LR2 mAb和TLR4 mAb对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黏膜炎症因子IFN-γ、IL-4及IL-17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6
9
作者 李鹃 刘懿 +6 位作者 董乐 岳文杰 黄剑平 蒋蔚茹 孙旭 钟良 刘杰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3-258,共6页
目的探讨TLR2单克隆抗体(toll-like receptor 2 monoclonal antibodies,TLR2 mAb)和TLR4单克隆抗体(toll-like receptor 4 monoclonal antibodies,TLR4 mAb)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 目的探讨TLR2单克隆抗体(toll-like receptor 2 monoclonal antibodies,TLR2 mAb)和TLR4单克隆抗体(toll-like receptor 4 monoclonal antibodies,TLR4 mAb)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结肠黏膜的炎症因子IFN-γ、IL-4及IL-17表达的影响。方法50只雄性BALB/c小鼠分为5组(每组10只):对照组(A)、模型组(B)及TLR2 mAb干预组(C)、TLR4mAb干预组(D)、TLR2 mAb和TLR4 mAb联合干预组(E)。A组小鼠饮用蒸馏水7 d;B-E组小鼠仅饮用5%DSS水溶液7 d以产生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开始的同时,每隔48 h分别给予C、D、E干预组小鼠以TLR2 mAb(10μg)、TLR4 mAb(10μg)、TLR2 mAb(10μg)+TLR4 mAb(10μg)腹腔内注射,A、B组给予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以观察TLR2 mAb和TLR4 mAb的干预作用。观察指标包括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index,DAI)、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histopathological score,HS)。造模及干预7 d后处死小鼠,Real-ti me PCR法检测各组结肠黏膜TLR2、TLR4、IFN-γ、IL-4及IL-17的mRNA表达。结果(1)与A组相比,B组小鼠肠道DAI及HS明显增高(P<0.01)。与B组相比,E组小鼠肠道DAI(P<0.05)和HS(P<0.01)均明显降低。与D组相比,E组小鼠肠道HS明显降低(P<0.05)。(2)与A组相比,B组小鼠结肠黏膜TLR2、TLR4表达明显增高(P<0.01,P<0.05)。与B组相比,C、D、E组小鼠结肠黏膜TLR2、TLR4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3)与A组相比,B组小鼠结肠黏膜IFN-γ、IL-4及IL-17的mRNA表达明显增高(P<0.01,P<0.05,P<0.01)。与B组相比,C、D、E组小鼠结肠黏膜IFN-γ、IL-4及IL-17的mRNA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TLR2 mAb和TLR4 mAb可能通过下调小鼠结肠黏膜的炎症因子IFN-γ、IL-4、IL-17的mRNA表达而发挥其干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TLR2单克隆抗体 TLR4单克隆抗体 IFN-Γ IL-4 IL-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榄香烯对大鼠胃癌及癌前病变DNA含量、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范钰 林庚金 +2 位作者 钱立平 许祖德 李华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78-381,共4页
目的 研究β 榄香烯对癌变大鼠胃黏膜端粒酶活性、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及DNA含量的影响。 方法 采用MNNG、10 %NaCl混合液及酒精灌胃建立大鼠胃癌模型 ,设立正常空白组、模型组及 β 榄香烯组 ,分别采用免疫组化、Feulgen染色及端粒重... 目的 研究β 榄香烯对癌变大鼠胃黏膜端粒酶活性、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及DNA含量的影响。 方法 采用MNNG、10 %NaCl混合液及酒精灌胃建立大鼠胃癌模型 ,设立正常空白组、模型组及 β 榄香烯组 ,分别采用免疫组化、Feulgen染色及端粒重复扩增微孔板杂交法检测大鼠胃黏膜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DNA含量及端粒酶活性。结果 β 榄香烯组癌变发生率、DNA含量、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及端粒酶活性均低于模型组。在大鼠癌变过程中 ,随着胃黏膜癌变的发展 ,DNA含量、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及端粒酶活性均呈递增趋势 ,且两者与端粒酶活性具有重要的相关性。结论 β 榄香烯抗癌 ,抑制端粒酶活性是其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榄香烯 胃癌 动物实验 DNA 增殖细胞核抗原 端粒酶 大鼠 癌前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诱导SGC7901胃癌细胞凋亡及机制 被引量:20
11
作者 陈坚 钟良 +3 位作者 钱立平 华正豪 林庚金 刘珊林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7-61,65,共6页
目的观察从丹参中提纯的单体———丹参酮ⅡA(TanⅡA)在体外对SGC7901胃癌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并对其分子机制作初步探讨。方法分别采用不同浓度梯度(1.0、2.0、4.0、6.0、8.0和10.0mg/L)的TanⅡA干预SGC7901胃癌细胞24、48、72h后,用... 目的观察从丹参中提纯的单体———丹参酮ⅡA(TanⅡA)在体外对SGC7901胃癌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并对其分子机制作初步探讨。方法分别采用不同浓度梯度(1.0、2.0、4.0、6.0、8.0和10.0mg/L)的TanⅡA干预SGC7901胃癌细胞24、48、72h后,用四唑盐(MTT)比色法绘制肿瘤细胞生长曲线。采用以上浓度梯度的TanⅡA干预SGC7901细胞24h,或采用10.0mg/L的TanⅡA干预0、12、24、36、48h,应用碘化丙叮(PI)及Annexin V双重染色法,通过流式细胞仪观察SGC7901的细胞周期及凋亡率。用透射电镜直接观察细胞凋亡形态。用RT-PCR检测不同浓度的TanⅡA干预24h后SGC7901细胞p53的mRNA表达。结果MTT法显示TanⅡA具有良好的抑制胃癌增殖作用,并时间、剂量依赖性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透射电镜下观察到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流式细胞术(FCM)显示TanⅡA可使SGC7901细胞周期阻滞于G1/S期。PCR检测发现随着TanⅡA干预浓度的逐步上升,胞内p53mRNA表达亦逐步上升。结论TanⅡA在体外可通过细胞周期阻滞及诱导凋亡达到良好的抑制胃癌细胞增殖效应,诱导胞内p53基因表达上调是所涉分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凋亡 丹参酮 P5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LR4mAb对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黏膜中细胞因子IL-17、IL-10及TGF-β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磊 刘懿 +4 位作者 张志军 孙旭 黄剑平 陈坚 钟良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92-896,共5页
目的探讨TLR4单克隆抗体(toll like receptor 4 monoclonal antibodies,TLR4mAb)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肠黏膜的细胞因子IL-17、IL-10及TGF-β的影响情况。方... 目的探讨TLR4单克隆抗体(toll like receptor 4 monoclonal antibodies,TLR4mAb)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肠黏膜的细胞因子IL-17、IL-10及TGF-β的影响情况。方法30只BALB/c小鼠分为A-E组:对照组、模型组以及低、中、高剂量干预组。A组小鼠饮用蒸馏水7 d;B-E组小鼠仅饮用5%DSS水溶液共7d以产生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开始的同时,分别给3组干预组小鼠以低、中、高剂量TLR4mAb腹腔内注射以观察其干预作用。观察指标包括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histopathological score,HPS)。造模及干预7 d后处死小鼠,Real time-PCR法检测各组肠黏膜IL-17I、L-10及TGF-β的mRNA表达。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黏膜DAI及HPS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在使用TLR4mAb干预后低、中、高剂量组DAI和HPS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2)与模型组相比,在使用TLR4mAb后低、中、高剂量组细胞因子IL-17I、L-10及TGF-β在小鼠结肠黏膜中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TLR4mAb可以抑制肠道免疫的过度激活,减少炎症因子的过度表达,从而反馈性下调抑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打破促炎/抑炎因子的失衡状态,减轻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TLR4单克隆抗体 IL-17 IL-10 TGF-Β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肿瘤COX-2表达和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黄若凡 林庚金 +2 位作者 徐三荣 钱立平 李华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19-221,共3页
目的 探讨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COX-2)表达和大肠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化检测大肠肿瘤COX-2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并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 目的 探讨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COX-2)表达和大肠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化检测大肠肿瘤COX-2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并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 大肠肿瘤COX-2表达阳性组和阴性组MVD有显著差异(P<0.05)。偏相关分析显示COX-2表达和VEG表达相关(校正MVD因素,偏相关系数r=0.801,P<0.01),VEG表达和MVD相关(校正COX-2因素,偏相关系数r=0.392,P<0.01),COX-2和MVD不相关(校正 VEGF因素,偏相关系数r=0.138 0,P>0.05)。结论 大肠肿瘤COX-2表达和肿瘤血管生成有关,VEGF可能参与COX-2对肿瘤血管生成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X-2表达 大肠肿瘤 MVD 肿瘤血管生成 VEGF表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肿瘤微血管密度 显著差异 参与 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虫草多糖对大鼠肝星状细胞核因子-κB活性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5
14
作者 颜吉丽 李华 +2 位作者 范钰 张锦生 黄富春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 探讨虫草多糖对大鼠肝星状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 分离大鼠肝星状细胞 ,采用不同浓度的虫草多糖处理后 ,分别应用MTT法、凝胶迁移率法、ELISA法和Northernblot检测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增殖、核因子κB(NF κB)活性和肿瘤坏死因子 ... 目的 探讨虫草多糖对大鼠肝星状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 分离大鼠肝星状细胞 ,采用不同浓度的虫草多糖处理后 ,分别应用MTT法、凝胶迁移率法、ELISA法和Northernblot检测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增殖、核因子κB(NF κB)活性和肿瘤坏死因子 α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 虫草多糖对大鼠肝星状细胞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虫草多糖可明显抑制大鼠肝星状细胞核因子κB活性和下调肿瘤坏死因子 α蛋白和mRNA的表达 ,并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虫草多糖对大鼠HSC增殖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可能与抑制NF κB活性和下调肿瘤坏死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草多糖 大鼠 肝星状细胞 核因子-ΚB 肿瘤坏死因子-Α 核转录因子 作用机制 肝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归丸对老年大鼠大脑皮质8-羟基脱氧鸟苷酸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3
15
作者 赵刚 蔡定芳 +1 位作者 范钰 袁中君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08-210,共3页
目的 探讨老龄大鼠大脑皮质基因组DNA中 8 羟基 2′ 脱氧鸟苷 (8 OH dG)变化规律和左归丸的调节作用。方法 建立 2 4月龄自然衰老实验模型 ,随机分为老年组 (生理盐水灌胃 )和治疗组 (左归丸灌胃 ) ,处理 3个月 ;以 3月龄大鼠为青年... 目的 探讨老龄大鼠大脑皮质基因组DNA中 8 羟基 2′ 脱氧鸟苷 (8 OH dG)变化规律和左归丸的调节作用。方法 建立 2 4月龄自然衰老实验模型 ,随机分为老年组 (生理盐水灌胃 )和治疗组 (左归丸灌胃 ) ,处理 3个月 ;以 3月龄大鼠为青年对照组。取大脑皮质 ,抽提DNA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 8 OH dG水平。结果 老龄大鼠大脑皮质基因组DNA 8 OH dG水平比青年对照组明显升高 ,左归丸组低于老年组 (P <0 .0 5)。结论 8 OH dG在大脑皮质老化过程中上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老 大脑皮质 8-羟基-2′-脱氧鸟苷 酶联免疫吸附法 左归丸 老龄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SOD基因转染对SGC79001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陈坚 林庚金 +4 位作者 唐峰 朱虹光 钱立平 程建 刘珊林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9-23,31,共6页
目的 观察改变胞内MnSOD基因表达水平对SGC7901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电穿孔方法将反义和正义MhSOD cDNA真核表达载体pHβA-SOD(-)/pHβA-SOD(+)转染SGC7901胃癌细胞,400mg/LG418筛选稳定表达克隆并用RT-PCR及Western杂交法鉴... 目的 观察改变胞内MnSOD基因表达水平对SGC7901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电穿孔方法将反义和正义MhSOD cDNA真核表达载体pHβA-SOD(-)/pHβA-SOD(+)转染SGC7901胃癌细胞,400mg/LG418筛选稳定表达克隆并用RT-PCR及Western杂交法鉴定后扩大培养。用pHβA空质粒转染作为对照。放射免疫法检测正义、反义及空载SGC7901胃癌细胞株内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SOD1)蛋白含量。分别用直接细胞计数法、四唑蓝(MTT)比色法、平皿克隆形成率试验及裸鼠移植瘤模型测定3组细胞在体外、体内的增殖活性。结果 与空载组(Vector—7901)相比,转染正义质粒的MnSOD-7901胃癌细胞呈现抑增殖效应:(1)生长曲线示增殖速度减慢;(2)在平皿上的集落形成能力下降;(3)在裸鼠体内的成瘤性明显受抑制。转染反义质粒的MnSOD-AS7901胃癌细胞则出现促增殖效应:(1)生长曲线示增殖速度加快;(2)在平皿上的集落形成率上升;(3)裸鼠移植瘤生长加速。结论 通过基因转染提高胞内MnSOD的表达可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MnSOD可能是胃癌基因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SOD 基因转染 SGC79001 胃癌 癌细胞增殖 基因表达 超氧化物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沙拉嗪钠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1
17
作者 钱立平 林庚金 +1 位作者 徐三荣 丁伟群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21-424,共4页
目的 以柳氮磺胺吡啶 (SASP)片对照 ,观察奥沙拉嗪钠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活动期 )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设计进行临床试验。试验组 31例病人口服奥沙拉嗪钠胶囊每次 4粒 ,一日 2次 ,模拟SASP片每次 4片 ,一... 目的 以柳氮磺胺吡啶 (SASP)片对照 ,观察奥沙拉嗪钠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活动期 )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设计进行临床试验。试验组 31例病人口服奥沙拉嗪钠胶囊每次 4粒 ,一日 2次 ,模拟SASP片每次 4片 ,一日 4次 ;对照组 2 7例病人口服SASP片每次 4片 ,一日 4次 ,模拟奥沙拉嗪钠胶囊每次 4粒 ,一日 2次。疗程 8周。结果 试验组 31例病人 8周后近期治愈 13例、显效 9例、有效 3例、无效6例 ,总有效率 70 .97% ( 2 2 / 31) ;对照组 2 5例病人 (包括 2 4例完成病例和 1例因无效脱落的病例 ) 8周后近期治愈 5例、显效 10例、有效 3例、无效 7例 ,总有效率 6 0 % ( 15 / 2 5 )。试验组 31例溃疡性结肠炎病人有 3例发生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9.6 8% ;对照组 2 6例溃疡性结肠类病人 (包括 2 4例完成病例和 2例有不良反应的脱落病例 ) ,有 7例发生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2 6 .9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柳氮磺胺吡啶 奥沙拉嗪钠胶囊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细胞斑点试验在肠结核诊断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8
18
作者 邱志兵 钟良 +3 位作者 杨海静 戎兰 张文宏 乔春萍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81-383,共3页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对诊断肠结核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3例肠结核患者、20例克罗恩病和20例结肠息肉患者,分别行结核菌素皮试(TST)和T-SPOT.TB检测。结果 13例肠结核、20例克罗恩病和20例结肠息肉患者中,...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对诊断肠结核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3例肠结核患者、20例克罗恩病和20例结肠息肉患者,分别行结核菌素皮试(TST)和T-SPOT.TB检测。结果 13例肠结核、20例克罗恩病和20例结肠息肉患者中,TST阳性分别为7例、3例和3例,T-SPOT.TB阳性分别为12例、5例和4例;TST检测活动性肠结核灵敏度53.8%(7/13),特异度85.0%(34/40)。TST和T-SPOT.TB方法用于检测肠结核灵敏度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SPOT.TB方法可以作为肠结核诊断的一个有效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联免疫斑点法 结核菌素皮试 克罗恩病 肠结核 结肠息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归丸对老龄大鼠海马糖皮质激素受体位点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赵刚 蔡定芳 +2 位作者 陈伟华 陈元新 范钰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57-360,共4页
目的 观察左归丸 (ZGW)对老龄大鼠海马糖皮质激素受体 (GR)位点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2 4月龄大鼠为自然老化模型 ,随机分为老龄组、左归丸组 ,并以 3月龄大鼠为青龄组 ,各组处理 3个月。采用放射配基饱和分析技术及RT PCR方法... 目的 观察左归丸 (ZGW)对老龄大鼠海马糖皮质激素受体 (GR)位点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2 4月龄大鼠为自然老化模型 ,随机分为老龄组、左归丸组 ,并以 3月龄大鼠为青龄组 ,各组处理 3个月。采用放射配基饱和分析技术及RT PCR方法检测大鼠海马GR位点及GRmRNA表达。结果 老龄组、青龄组及左归丸组海马GR位点分别为 (439.6 4± 4 8.0 9)、(85 0 .32± 34.96 )和 (1171.5 7± 5 4 .85 )fmol/mg蛋白 ,老龄组明显低于青龄组 (P <0 .0 5 ) ,左归丸组较老龄组明显上调 (P <0 .0 1) ;3组GRmRNA表达量分别为 0 .2 74 9± 0 .0 6 5 9、0 .6 4 0 7± 0 .4 4 18、0 .96 0 3± 0 .32 4 9,表明老龄组GRmRNA表达量低于青龄组 (P <0 .0 5 ) ,左归丸组海马GR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老龄组 (P <0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归丸 老龄大鼠 海马 糖皮质激素受体 基因表达 中药 药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阻断大鼠胃黏膜癌前期病变的疗效及其抗氧化作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蒋晓芸 钱立平 +3 位作者 郑晓娟 夏玉叶 蒋义斌 孙大裕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52-855,共4页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胃黏膜癌前期病变发生发展的干预效果及其抗氧化作用。方法将80只4周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癌前病变模型组,银杏叶提取物低、高剂量组,每组20只,以喂饲100μg/mLMNNG溶液的方法制备大鼠胃黏膜癌前...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胃黏膜癌前期病变发生发展的干预效果及其抗氧化作用。方法将80只4周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癌前病变模型组,银杏叶提取物低、高剂量组,每组20只,以喂饲100μg/mLMNNG溶液的方法制备大鼠胃黏膜癌前期病变的动物模型。在制备大鼠胃黏膜癌前期病变模型过程中采用不同浓度的银杏叶提取物对治疗组进行干预(低剂量组每天0.5mg/kg,高剂量组每天1.5mg/kg),共20周。第30周末,处死所有大鼠,观察胃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测定结构异型指数和核腺比、血清及胃组织总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丙二醛。结果与癌前病变模型组比较,银杏叶提取物低、高剂量组肠化生、异型增生发生率低,结构异型指数和核腺比低于癌前病变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银杏叶提取物干预组T-SOD活力增加而MDA含量下降(P<0.01)。结论银杏叶提取物能够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有效地阻断胃黏膜癌前期病变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前期病变 银杏叶提取物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