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南
1
作者 卞星晨 黄志伟 +3 位作者 胡付品 武晓捷 李鑫 张菁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18,共6页
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耐药菌所致感染,由于早期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抑酶谱较窄,抑酶谱更广泛的酶抑制剂在不断研发之中。与一般抗菌药物临床前研究不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临床前研究需明确β-内酰... 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耐药菌所致感染,由于早期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抑酶谱较窄,抑酶谱更广泛的酶抑制剂在不断研发之中。与一般抗菌药物临床前研究不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临床前研究需明确β-内酰胺类药物或酶抑制剂本身的抗菌谱与抗菌活性,尤其是明确酶抑制剂是否具有抗菌活性。需要确定合适的β-内酰胺类药物与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以及适用的不同酶型的目标病原菌。本文主要介绍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前研究方法。临床前研究阶段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研究包括体外研究和体内研究两部分,前者主要为体外药效学研究和体外药动学/药效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研究,常用研究方法包括β-内酰胺类药物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最低抑菌浓度测定、最低杀菌浓度测定、抗生素后效应测定及时间杀菌曲线。后者主要为动物药动学研究、感染动物药效学研究和感染动物药动学/药效学研究。在动物药动学/药效学研究中,需考虑β-内酰胺类药物与酶抑制剂的相互影响。这些研究方法的应用旨在阐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两组分药效学特点、药动学相似与否、PK/PD指数及其临床前PK/PD靶值,为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目标适应症及剂量选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 药动学 药效学 药动学/药效学靶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黏菌素类药物诱导神经毒性的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曲星伊 刘笑芬 张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59-764,共6页
20世纪70年代,多黏菌素类药物因其严重的肾毒性和神经毒性,逐渐在临床上少用或不用,截止2016年国内尚无全身使用的该类药物。革兰阴性耐药菌检出率的剧增导致重症感染患者面临无药可用的局面,而多黏菌素类药物对上述耐药菌具有良好的抗... 20世纪70年代,多黏菌素类药物因其严重的肾毒性和神经毒性,逐渐在临床上少用或不用,截止2016年国内尚无全身使用的该类药物。革兰阴性耐药菌检出率的剧增导致重症感染患者面临无药可用的局面,而多黏菌素类药物对上述耐药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因此被重新用于临床[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黏菌素 神经毒性 机制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血点技术在抗菌药物治疗药物监测中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焰 张菁 +2 位作者 王雨 黄晓岚 刘笑芬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50-754,共5页
干血点(dried blood spot)技术是指通过微量采集末端毛细血管血(10~100μL),经特制卡片吸收形成干燥血点进行分析的技术,是生物分析领域中一种有效可行的采血技术。1963年Guthrie和Susi首次报道了在干纸片上收集微量血样用于新生儿苯丙... 干血点(dried blood spot)技术是指通过微量采集末端毛细血管血(10~100μL),经特制卡片吸收形成干燥血点进行分析的技术,是生物分析领域中一种有效可行的采血技术。1963年Guthrie和Susi首次报道了在干纸片上收集微量血样用于新生儿苯丙酮尿症的筛查[1],之后干血点技术便迅速发展,在治疗药物监测(TDM)、临床前研究、辅助疾病诊断等诸多领域广泛应用。与传统的静脉采血方式相比,干血点技术凭借其采血量少、侵入性低、可操作性强、运输便捷等显著优势[2],倍受关注和研究。随着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精密分析技术,以及容量吸收微采样装置(VAMS)、干血点样本全自动在线提取设备、干血点全点分析技术等新装置和技术的开发[3],干血点技术与生物分析的结合越来越显示了其临床推广应用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测技术 干血点技术 治疗药物监测 抗菌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在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4
作者 李思泽 黄琪 +4 位作者 武晓捷 王少楠 管一晖 谢芳 张菁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6-327,共12页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在中枢神经系统(CNS)药物研发中发挥重要作用。PET可以定量研究CNS药物在脑组织体液中的生物分布,药代动力学,与靶点相互作用,提供药物浓度与受体占有率的定量关系。...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在中枢神经系统(CNS)药物研发中发挥重要作用。PET可以定量研究CNS药物在脑组织体液中的生物分布,药代动力学,与靶点相互作用,提供药物浓度与受体占有率的定量关系。本综述总结了PET在CNS药物研发中的定量分析手段,包括药代动力学分析以及受体占有率分析中常用的方法与数学公式。同时,本综述也总结了PET在CNS新药研发中的应用,为后续CNS的新药研发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 中枢神经系统 新药研发 药代动力学 受体占有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在肉汤及人工痰液培养基中多黏菌素E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杀菌效果 被引量:1
5
作者 曲星伊 刘笑芬 +2 位作者 卞星晨 陈渊成 张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4-200,共7页
目的探究阳离子调节MH肉汤和人工痰液培养基中,多黏菌素E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杀菌效果。方法选取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菌株,通过静态杀菌曲线考察在阳离子调节MH肉汤、人工痰液培养基中多黏菌素E对鲍曼... 目的探究阳离子调节MH肉汤和人工痰液培养基中,多黏菌素E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杀菌效果。方法选取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菌株,通过静态杀菌曲线考察在阳离子调节MH肉汤、人工痰液培养基中多黏菌素E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杀菌效果,并建立模型预测细菌生长及多黏菌素E在不同浓度下的杀菌作用。结果人工痰液培养基中1×MIC的多黏菌素E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杀菌效果与阳离子调节MH肉汤相当,相较于0 h,24 h的菌落数对数值不变或下降1 lgCFU/mL。体外药动学/药效学模型显示,相较于阳离子调节MH肉汤,在人工痰液培养基中鲍曼不动杆菌(AB170428和AB070311)存在生长滞后及药物作用滞后现象,生长速率常数更高(0.733 h^(-1)对0.957 h^(-1);0.534 h^(-1)对0.951 h^(-1))。2×MIC的多黏菌素E可以达到24 h持续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但人工痰液培养基中的杀菌效果弱于阳离子调节MH肉汤。结论相较于阳离子调节MH肉汤,人工痰液培养基中鲍曼不动杆菌前期生长速率较缓慢,培养基的不同使多黏菌素E对鲍曼不动杆菌杀菌作用的强弱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阳离子调节MH肉汤 人工痰液培养基 多黏菌素E 药动学/药效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