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癌保乳术前的动态增强MRI和X线摄影联合评估 被引量:17
1
作者 林光武 刘伟 +4 位作者 嵇鸣 李尉萍 叶春涛 朱振方 臧雪如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17,共5页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和钼靶X线摄影在乳腺癌行保乳术(BCS)的术前评估价值。方法:分析10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的术前动态增强MRI及钼靶X线摄影资料,观测动态增强MRI和钼靶X线摄影片上乳腺癌病灶的数目、位置、大小、形态、...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和钼靶X线摄影在乳腺癌行保乳术(BCS)的术前评估价值。方法:分析10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的术前动态增强MRI及钼靶X线摄影资料,观测动态增强MRI和钼靶X线摄影片上乳腺癌病灶的数目、位置、大小、形态、侵犯范围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按乳腺癌保乳术所需条件与术后大体解剖标本及镜下病理相对照,分析单独和联合运用动态增强MRI与钼靶X线摄影对乳腺癌保乳术前的评估准确性。结果:动态增强MRI判断40例(37.8%)可行BCS,判定准确性为96.2%;钼靶X线摄影判断37例(34.9%)可行BCS,判定准确性为89.6%;动态增强MRI与钼靶X线摄影联合运用,判断41例(38.7%)可行BCS,判定准确性为97.2%。结论:联合运用动态增强MRI和钼靶X线摄影能为乳腺癌患者筛选是否适合BCS提供较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保乳术 磁共振成像 钼靶X线摄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于肾脏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2
作者 尚伟 刘安龙 +1 位作者 李保庆 林光武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27-531,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于肾脏常见恶性肿瘤不同病理类型的鉴别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恶性肿瘤患者的术前DWI图像,测量肿瘤部位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并结合T1及T2加权图像及相关临床...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于肾脏常见恶性肿瘤不同病理类型的鉴别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恶性肿瘤患者的术前DWI图像,测量肿瘤部位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并结合T1及T2加权图像及相关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肾细胞癌的平均ADC值为(2.93±1.35)×10-3mm2/s,肾盂移行细胞癌的平均ADC值为(1.72±0.78)×10-3mm2/s,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然而两者T1及T2加权图像上的信号强度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统计显示肾细胞癌中透明细胞癌ADC值明显低于非透明细胞癌的ADC值(P<0.05),两者ADC值分别为(1.67±0.45)×10-3mm2/s和(3.81±1.81)×10-3mm2/s。同时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的肾占位ADC值明显低于无转移的肾占位ADC值(P<0.05)。分别为有淋巴结转移的肾占位平均ADC值为(1.13±0.34)×10-3m m2/s、无转移者平均A DC值为(2.97±1.20)×10-3m m2/s;有远处转移的肾占位平均ADC值为(1.07±0.31)×10-3m m2/s,无转移者平均A DC值为(2.54±1.35)×10-3m m2/s。结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可用于肾脏恶性肿瘤的诊断及病理分型,并能对临床治疗及预后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扩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的CT、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林光武 王立侠 嵇鸣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05-411,共7页
目的:探讨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SNN)的CT、MRI表现及其分型诊断价值和病理基础。方法:分析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肝孤立性坏死结节29例(所有病例均行MR检查,其中15例行CT检查),探讨SNN的CT、MRI表现及其分型诊断价值和病理基础。结果:①单... 目的:探讨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SNN)的CT、MRI表现及其分型诊断价值和病理基础。方法:分析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肝孤立性坏死结节29例(所有病例均行MR检查,其中15例行CT检查),探讨SNN的CT、MRI表现及其分型诊断价值和病理基础。结果:①单纯凝固性坏死型(14例),T1WI、T2WI上均呈低或低-等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内凝固性坏死无强化,周围包膜呈延迟强化。其中8例行CT检查,CT平扫呈低或等密度,增强扫描无强化,5例可见包膜呈延迟期环形强化。②伴液化性坏死型(5例),T1WI上呈低信号,较大病灶内可见更低信号;T2WI上病灶呈低-等信号,其内液化性坏死呈点片状更高信号;增强后病灶无强化,周围包膜呈轻-中度强化。CT检查3例,CT平扫呈低或等密度,增强扫描无强化,2例周围包膜呈延迟期环形强化。CT不能反映病灶内液化性坏死。③多结节融合型(10例),T1WI呈低信号,其内可见低-等信号分隔;T2WI病灶以等-稍高信号为主,其内可见等或略高信号分隔,其中6例合并液化性坏死还可见裂隙状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其内分隔及周围包膜呈轻-中度强化。CT检查4例,其中3例为低或等密度融合结节,增强扫描内部分隔及周围包膜呈延迟期强化。CT不能显示内部液化性坏死和病灶全部分隔。结论:CT、MRI能较好反映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的分型及各型的病理特征,MRI在多结节融合型和伴液化坏死型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MRI分型诊断价值及其病理基础 被引量:13
4
作者 林光武 嵇鸣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16-321,共6页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MRI分型诊断价值及其病理基础。方法:收集经临床和病理资料证实的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1例,分析其CT、MRI征象,探讨CT、MRI对各型的分型诊断价值及其病理基础。结果:21例均行CT扫描,其中12例行MR...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MRI分型诊断价值及其病理基础。方法:收集经临床和病理资料证实的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1例,分析其CT、MRI征象,探讨CT、MRI对各型的分型诊断价值及其病理基础。结果:21例均行CT扫描,其中12例行MR检查。血管瘤型4例,病理上以粗大扭曲的异常血管或血管瘤为主,CT、MR增强扫描异常血管或血管瘤动脉期呈明显强化,门脉期强化程度仍高于同期肝实质。肌瘤型3例,病理上以平滑肌成分为主,脂肪成分很少(<10%)。CT平扫为较均匀低密度,MRI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CT、MRI增强扫描动脉期呈明显强化,门脉期、延迟期呈持续强化。脂肪瘤型5例,病理上以脂肪成分为主(≥70%),CT、MRI显示脂肪密度或信号。混合型9例,CT平扫为含有脂肪的混杂密度,MRIT1WI病灶主体呈不均匀低信号,脂肪成分呈高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CT、MRI增强扫描其内软组织成分动脉期呈明显强化,门脉期仍有强化。病理上血管、平滑肌、脂肪3种成分比例接近(其中脂肪成分占10%~70%)。免疫组化:上述21例均显示HMB45(+)、SMA(+)。结论:CT、MRI能较好地反映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分型和各型的病理特征,具有一定的诊断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CT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