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市社区安宁疗护机构疼痛症状控制能力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
1
作者 何友均 朱青青 +4 位作者 王晓琳 吴颖 郑拥军 吴玉苗 董晨杰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1-235,共5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安宁疗护的需求日益增长,安宁疗护为无法治愈的病人及家属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护,帮助病人减轻痛苦,控制不适症状,提高生命质量,帮助病人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1]。2017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安宁疗护的需求日益增长,安宁疗护为无法治愈的病人及家属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护,帮助病人减轻痛苦,控制不适症状,提高生命质量,帮助病人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1]。2017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文《安宁疗护实践指南(试行)》[2]明确指出,疼痛症状控制是安宁疗护实践的核心内容,凸显了疼痛管理在提升病人生命质量中的关键作用。近年来,在政策的引领下疼痛管理在二、三级医疗机构中得到快速发展,但社区安宁疗护机构疼痛管理仍面临诸多挑战[3]。目前,上海市安宁疗护服务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4]。据文献报道,33.3%的临终病人存在中重度疼痛,严重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质量[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宁疗护 疼痛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生命质量 三级医疗机构 疼痛症状 实践指南 临终病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居民慢性疼痛患病现状调查 被引量:17
2
作者 魏爽 韩奇 +1 位作者 郑拥军 王祥瑞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6期417-421,共5页
目的:观察社区人群慢性疼痛发病和分类情况、医疗机构就诊人群发病和就医情况,以及诊疗的不同需求,分析目前慢性疼痛诊疗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可能的解决途径和应对策略。方法:向上海30个居委会20岁及以上的居民及13家三级甲等医院和4家... 目的:观察社区人群慢性疼痛发病和分类情况、医疗机构就诊人群发病和就医情况,以及诊疗的不同需求,分析目前慢性疼痛诊疗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可能的解决途径和应对策略。方法:向上海30个居委会20岁及以上的居民及13家三级甲等医院和4家二级医院进行慢性疼痛发病和分类情况的调研。结果:社区居民中慢性疼痛所占比例为92.68%,而在医院门诊患者中,其比例更高,达到98.20%。60.40%社区居民和58.07%就诊患者的疼痛持续时间超过1年。34.94%的社区居民和43.73%的门诊患者存在不同程度抑郁。31.25%的社区居民和24.85%的门诊患者可能有轻微焦虑症。结论:上海目前居民慢性疼痛患病的现状是患病率高,患病时间长,大多数患者存在需要治疗的慢性疼痛,民众希望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科普宣传教育,以帮助早日解除疼痛,提高全民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疼痛 社区 疼痛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神经调控技术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中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贺婷 郑拥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36-541,共6页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再激活引发的外周与中枢神经系统病理性重塑所致的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我国6...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再激活引发的外周与中枢神经系统病理性重塑所致的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我国60岁以上PHN病人占比超65%,疼痛持续超过1年者达30%,导致严重身心负担及社会经济损失。目前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且不良反应显著,尤其在老年病人中,临床收益更为受限。近年来,无创神经调控技术通过靶向干预调控疼痛-情感网络,展现出显著的临床应用潜力,在慢性疼痛领域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系统综述PHN的发病机制、无创神经调控技术的应用,并展望新型技术的转化前景,以期为个体化疼痛管理策略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无创神经调控技术 重复经颅磁刺激 经颅直流电刺激 神经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肌少症的神经免疫学研究进展
4
作者 慎紫玉 孙俊龙 郑拥军 《复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1-588,共8页
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常伴有肌少症,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癌症患者的恶病质状态相关。尽管肌少症与恶病质患者都存在肌肉损失,但二者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表明,肌少症由衰老、内分泌、运动神经元缺失、恶病质、炎症、营养不良等多种因素导... 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常伴有肌少症,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癌症患者的恶病质状态相关。尽管肌少症与恶病质患者都存在肌肉损失,但二者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表明,肌少症由衰老、内分泌、运动神经元缺失、恶病质、炎症、营养不良等多种因素导致。肌少症与神经及免疫系统的相关研究逐步深入,本文阐述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肌少症的研究进展,聚焦神经免疫学方向,剖析其发生发展的机制,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肌少症的影响因素与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肌少症 恶病质 神经免疫学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与青年人姿势控制能力的差异
5
作者 段林茹 郑洁皎 +1 位作者 郑拥军 丁建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46-852,共7页
目的 探讨老年人与青年人的平衡能力和运动控制的差异。方法 2022年7月至2025年2月,在华东医院招募健康老年人(老年组)和青年人(青年组)各30例,采用计算机动态姿势描记系统进行感觉统合测试,记录6种条件下的平衡得分、平衡综合分和策略... 目的 探讨老年人与青年人的平衡能力和运动控制的差异。方法 2022年7月至2025年2月,在华东医院招募健康老年人(老年组)和青年人(青年组)各30例,采用计算机动态姿势描记系统进行感觉统合测试,记录6种条件下的平衡得分、平衡综合分和策略得分,并通过不同站立条件分析维持平衡时的视觉、本体感觉和前庭觉。结果 老年组在睁眼/支撑面不稳、闭眼/支撑面不稳、视觉干扰/支撑面不稳条件下的平衡分显著低于青年组(t >3.887, P<0.001),平衡综合分显著低于青年组(t=5.603, P<0.001)。老年组视觉、前庭觉得分显著低于青年组(t > 3.815, P<0.001),在6种条件下策略得分均低于青年组(t > 2.496, P<0.05)。结论 与青年人相比,老年人姿势控制能力下降,主要表现为维持平衡时利用视觉和前庭觉的能力下降,且无法有效应用踝策略和髋策略保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姿势控制 平衡 感觉系统 髋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肌筋膜疼痛激痛点治疗髌股疼痛综合征的疗效: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23
6
作者 马彦韬 赵佳敏 +4 位作者 黄强民 李丽辉 徐安乐 庞博 郑拥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919-923,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刺股四头肌激痛点结合静态拉伸股四头肌治疗髌股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髌股疼痛综合征(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PFPS)病人,随机分为两组(n=25):实验组采用针刺股四头肌激痛点结合股四头肌拉伸。对照组采用... 目的:观察针刺股四头肌激痛点结合静态拉伸股四头肌治疗髌股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髌股疼痛综合征(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PFPS)病人,随机分为两组(n=25):实验组采用针刺股四头肌激痛点结合股四头肌拉伸。对照组采用安慰剂针法,拉伸和实验组相同,两组均每周针刺1次,拉伸每日3次,每次1 min,持续6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和6周后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分别采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umberical rating scale,NRS)、膝关节主动屈膝活动度(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和膝关节Lysholm评分进行疗效观察。结果: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两组NRS在治疗3周、6周后,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下降,但3个月随访时,对照组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后的膝关节AROM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提高,但是在治疗6周后,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膝关节Lysholm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提高,但是在治疗6周后和3个月随访,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激痛点与安慰针疗法结合静态拉伸均可在短期内有效缓解疼痛及改善膝关节活动度,但前者长期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股疼痛综合征 激痛点 针刺 拉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电刺激治疗慢性疼痛新进展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晓雷 许继军 +3 位作者 程建国 刘爱军 贾佩玉 郑拥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52-455,共4页
本文旨在总结慢性疼痛中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疗法的新进展。最新发现高频电刺激(HF-10 kHz)、暴发式电刺激(burst stimulation)以及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电刺激的发展使SCS疗效更为显著。几项最新... 本文旨在总结慢性疼痛中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疗法的新进展。最新发现高频电刺激(HF-10 kHz)、暴发式电刺激(burst stimulation)以及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电刺激的发展使SCS疗效更为显著。几项最新的SCS系统正处于临床试验中,引导电极置入的新方法和外科电极及新程控模式出现。高频电刺激不会引起感觉异常,并能更广泛覆盖腰背痛范围。暴发式电刺激很少引起感觉异常,同时能广泛覆盖腰背痛范围。背根神经节刺激对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病人疗效更好,它耗能少并提供持续电刺激,且不受体位变化的影响。Stimwaves等新型SCS系统的临床试验,正致力于使SCS变得无线化。术中神经监测和感觉异常定位有助于引导电极置入。多列外科电极能够融合高达32触点的独立电流控制,程控和覆盖范围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发式脊髓电刺激 慢性疼痛管理 背根神经节电刺激 高频脊髓电刺激 高密度脊髓电刺激 多列外科桨式电极 神经调控 脊髓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PV1在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刘婧媛 孙俊龙 郑拥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48-852,共5页
近年来,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大幅上升,并且DM特异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ainful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PDPN)是DM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瞬时受体电位... 近年来,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大幅上升,并且DM特异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ainful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PDPN)是DM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是一种离子通道蛋白,参与热和化学物质等刺激的信号转导。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TRPV1在PDPN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TRPV1通道的生理功能,总结了TRPV1通道在PDPN中的作用,为PDPN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PV1通道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机制 治疗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刀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慢性腰痛疗效分析
9
作者 胡甜甜 张刚 郑拥军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5-247,共3页
慢性腰痛是最常见的肌肉骨骼系统疾病之一,涵盖痛觉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和非特异性疼痛等类型,不同类型的疼痛经常叠加在一起^([1])。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有70%~85%的人群会在其一生中的某个时候经历腰痛^([2])。慢性腰痛致病因素众... 慢性腰痛是最常见的肌肉骨骼系统疾病之一,涵盖痛觉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和非特异性疼痛等类型,不同类型的疼痛经常叠加在一起^([1])。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有70%~85%的人群会在其一生中的某个时候经历腰痛^([2])。慢性腰痛致病因素众多,会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可能致残,造成沉重的社会负担^([3])。因此,如何选择有效的方法治疗慢性腰痛成为一个热点问题。针刀治疗可以直接松解腰部粘连组织从而缓解腰部组织的压迫,缓解疼痛^([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刀 红外线 慢性腰痛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分析腓肠肌作用力对足部生物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颖 周思远 +2 位作者 郑拥军 章浩伟 孙洋洋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37-442,共6页
目的 探讨不同腓肠肌作用力变化对足跟痛生物力学机制的影响。方法 运用Mimics软件对临床计算机断层扫描足部图像进行三维实体模型重建,建立包括骨骼、软组织、韧带及足底筋膜的足部有限元模型。腓肠肌作用在足部上的作用力取人体半体重... 目的 探讨不同腓肠肌作用力变化对足跟痛生物力学机制的影响。方法 运用Mimics软件对临床计算机断层扫描足部图像进行三维实体模型重建,建立包括骨骼、软组织、韧带及足底筋膜的足部有限元模型。腓肠肌作用在足部上的作用力取人体半体重320 N的40%~90%,每隔5%半体重(即16 N)增加,并计算足底表面压力分布及峰值、足底筋膜应力等。结果 足底表面压力分布主要集中在足跟处和跖骨头区域,足底足跟处压力峰值随着腓肠肌作用力的增加而减小,而足底前部压力峰值先减小后增大,在224 N(70%)时达到最小值。足底筋膜的应力随腓肠肌作用力的增加而增加。结论 腓肠肌作用力的改变对足底压力及足底筋膜应力产生显著影响。有限元分析有助于对足部疾病病因病理的了解以及对腓肠肌松解术后生物力学结果预测,为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肌 足跟痛 三维建模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腓肠肌脉冲射频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叶乐 朱浩 +3 位作者 张金源 方洪伟 郑拥军 王祥瑞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8-206,共9页
目的:目前临床仍旧缺乏针对顽固性跟痛症的治疗方案。我们研究在超声引导下腓肠肌脉冲射频治疗(UG-PRF)能否安全有效地缓解跟痛症。方法:这项研究比较UG-PRF组与假手术组治疗100例跟痛症病人。主要评价指标包括:足部健康状态问卷量表(FH... 目的:目前临床仍旧缺乏针对顽固性跟痛症的治疗方案。我们研究在超声引导下腓肠肌脉冲射频治疗(UG-PRF)能否安全有效地缓解跟痛症。方法:这项研究比较UG-PRF组与假手术组治疗100例跟痛症病人。主要评价指标包括:足部健康状态问卷量表(FHSQ-疼痛评分)和"第一步"疼痛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上测量(VAS-"第一步"疼痛)。次要评价指标包括:FHSQ-足部功能和足部健康评分,以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来进行评估。分别在治疗后的第3和6个月评估相关结果。结果:随访中,两组比较,UG-PRF组在3或6个月时,具有更高的FHSQ-疼痛评分[分别比假手术组增加了20.0(P<0.0001)和17.9(P=0.001)],且具有更低的VAS-"第一步"疼痛评分[分别为26.1(P<0.0001)和14.3(P=0.01)]。术后第3和第6个月时,UG-PRF组比假手术组,有更高的FHSQ足功能评分和足部健康评分(P<0.05)。且假手术组的SF-36得分为10.8(P=0.042)和10.4(P=0.044),均低于UG-PRF组。两组治疗期间均没有观察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腓肠肌脉冲射频治疗(UG-PRF)能够安全和有效的治疗跟痛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痛症 触发点 脉冲射频 超声引导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法对足跟痛在推离期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章浩伟 陈亮 +2 位作者 杨俊彦 刘颖 郑拥军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0-196,共7页
基于有限元法对推离期下足跟痛的发病和康复机理进行研究。采集一位足跟痛患者的CT和MRI图像用于三维重建,利用Geomagic软件对得到的模型表面优化,再通过Hypermesh软件对模型进行有限元前处理,最后将得到的下肢有限元模型导入到Abaqus... 基于有限元法对推离期下足跟痛的发病和康复机理进行研究。采集一位足跟痛患者的CT和MRI图像用于三维重建,利用Geomagic软件对得到的模型表面优化,再通过Hypermesh软件对模型进行有限元前处理,最后将得到的下肢有限元模型导入到Abaqus中分析计算,与足底压力板测试结果对比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并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小腿三头肌力的变化对足踝步态推离期生物力学行为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腿三头肌肌肉力从550 N增大到1100 N的过程中,第一趾骨区的峰值压力增大了32.8%,跖骨区的峰值压力增大了14.3%;第一根足底筋膜的应力高达4.69 MPa;跟腱与跟骨连接处和跟骨结节部位的应力峰值分别为28.36和32.79 MPa。由此可见,小腿三头肌挛缩和推离期的绞盘效应会导致足底筋膜过度拉伸,引起跟骨结节处的应力水平提高,使得足部生物力学环境发生变化,从而诱发足底筋膜炎,导致足跟痛。缓解小腿三头肌挛缩、减小肌肉力、避免足底筋膜过度拉伸及降低附着点处的应力水平以恢复足部正常生物力学环境,是治疗足跟痛的主要康复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跟痛 有限元法 生物力学 发病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右静脉与下腔静脉位置对布-加综合征产生机制的影响
13
作者 章浩伟 周思远 +2 位作者 郑拥军 刘颖 孙洋洋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27-432,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肝右静脉与下腔静脉夹角变化对布-加综合征患者下腔静脉隔膜发生机制的影响。方法运用Mimics软件对临床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下腔静脉和主要肝静脉图像进行三维实体模型重建,测得正常模型下腔静脉与肝右静脉夹角为56°。... 目的探讨不同肝右静脉与下腔静脉夹角变化对布-加综合征患者下腔静脉隔膜发生机制的影响。方法运用Mimics软件对临床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下腔静脉和主要肝静脉图像进行三维实体模型重建,测得正常模型下腔静脉与肝右静脉夹角为56°。在保持模型基本结构不变基础上,分别构建肝右静脉与下腔静脉夹角为30°和120°的模型,并数值模拟计算3个模型的壁面剪切力、壁面压强、速度分布。结果 3个模型壁面压强、壁面剪切力差异显著。与正常人56°模型相比,30°模型有较高的壁面压强和较低的血液流速,120°模型有较低的壁面剪切力和血液流速,并伴随有涡流的出现,这些血流动力学因素的改变更易于血栓的形成。56°模型血管内血流流速最快。结论对下腔静脉与肝右静脉血液流场的数值模拟有助于了解布-加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提高下腔静脉阻塞隔膜形成风险的预测,为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加综合征 下腔静脉 肝右静脉 数值模拟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髂关节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21
14
作者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脊柱源性疼痛学组 冯智英 +10 位作者 郑拥军 许继军 赵长清 贺纯静 关开华 过建国 魏俊 张小梅 薛朝霞 程志祥 王祥瑞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7-93,共7页
骶髂关节痛(sacroiliac joint pain,SIJP)是临床常见的一类腰痛,近年来发病率呈不断升高趋势[1~3]。因其病因和机制复杂,容易被忽视,病人往往得不到精准的诊疗,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脊柱源性... 骶髂关节痛(sacroiliac joint pain,SIJP)是临床常见的一类腰痛,近年来发病率呈不断升高趋势[1~3]。因其病因和机制复杂,容易被忽视,病人往往得不到精准的诊疗,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脊柱源性疼痛学组组织本领域专家多次研讨,在参考借鉴国外最新指南、广泛收集临床证据的基础上,特撰写本专家共识,以期规范骶髂关节痛的临床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医学会 临床证据 临床诊疗 领域专家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肌筋膜激痛点结合拉伸治疗足跟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15
作者 宁秀娟 马彦韬 +1 位作者 黄强民 郑拥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35-637,共3页
足跟痛(plantar heel pain,PHP)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1]。疼痛以晨起第一步或结束一天活动时最为明显。研究显示人的一生中,发生足跟痛的概率为10%[2]。足跟痛不仅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还间接导致了巨大的医疗开支。... 足跟痛(plantar heel pain,PHP)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1]。疼痛以晨起第一步或结束一天活动时最为明显。研究显示人的一生中,发生足跟痛的概率为10%[2]。足跟痛不仅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还间接导致了巨大的医疗开支。在不考虑时间消耗成本情况下,每年足跟痛相关的医疗支出仅美国就高达2.84亿美元[1],因此足跟痛的治疗方式急需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跟痛 医疗开支 医疗支出 消耗成本 肌筋膜激痛点 足部疾病 中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针刺触发点治疗足底筋膜炎 被引量:13
16
作者 谢南海 沈薇 +1 位作者 丛鑫宇 郑拥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128-1132,共5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针刺触发点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8例足底筋膜炎患者,并随机分为2组,对单纯组(n=24)采用单纯非负重跖腱膜拉伸训练,联合组(n=24)采用超声引导下针刺触发点结合非负重跖腱膜拉伸训练;分别于治疗前(T0)...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针刺触发点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8例足底筋膜炎患者,并随机分为2组,对单纯组(n=24)采用单纯非负重跖腱膜拉伸训练,联合组(n=24)采用超声引导下针刺触发点结合非负重跖腱膜拉伸训练;分别于治疗前(T0)及治疗后1个月(T1)、3个月(T2)对患者进行“第1步”数字疼痛评分(NPRS)、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踝-后足功能评分(AOFAS)以及36条目健康调查量表中生理(PCS)和心理(MCS)评分。结果治疗前后2组NPRS、AOFAS、PCS和MCS评分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联合组T1和T2的NPRS均低于单纯组(P均<0.01),T1和T2的AOFAS、PCS评分均高于单纯组(P均<0.05),而2组间T1和T2的MC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针刺触发点联合拉伸训练和单纯非负重跖腱膜拉伸训练对于足底筋膜炎均有效,前者缓解疼痛和改善足踝功能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膜炎 足底 超声检查 触发点 干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29b参与大鼠膝骨关节炎引起的软骨退变和股四头肌萎缩 被引量:1
17
作者 谢晓婷 郑拥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49-257,共9页
目的:探讨mi R-29b在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大鼠软骨自噬和肌肉萎缩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KOA组、KOA+miR-NC antagomir组、KOA+mi R-29b antagomir组。前交叉韧带离断术诱导KOA,术前1... 目的:探讨mi R-29b在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大鼠软骨自噬和肌肉萎缩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KOA组、KOA+miR-NC antagomir组、KOA+mi R-29b antagomir组。前交叉韧带离断术诱导KOA,术前1周膝关节注射mi R-NC antagomir或mi R-29b antagomir。30天后取材,验证造模是否成功;检测肌肉和软骨中miR-29b含量及miR-29b antagomir对软骨退变、自噬、凋亡和肌肉萎缩的影响;检测萎缩相关蛋白MuRF1和Atrigon-1的表达,以及肌肉中PI3K、p-AKT、P70的表达。结果:q PCR显示antagomir可下调关节和肌肉中的mi R-29b;负重实验表明,抑制mi R-29b改善关节功能;HE、PAS染色和WB显示下调mi R-29b抑制肌肉萎缩;免疫组化显示抑制mi R-29b可通过激活软骨中LC3和beclin-1增加自噬;免疫荧光和WB显示mi R-29b下调影响IGF/PI3K/AKT信号。结论:mi R-29b antagomir对KOA后软骨自噬和肌肉萎缩具有治疗作用,mi R-29b可作为KOA潜在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 R-29b 膝骨关节炎 肌肉萎缩 软骨退变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