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neathia sanguinegens在女性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不良妊娠结局中的价值初探 被引量:1
1
作者 赵付菊 胡贤洋 +5 位作者 刘璐 黄茜茜 王菲菲 高晶 杜美蓉 应春妹 《复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6,138,共9页
目的本研究探讨Sneathia sanguinegens(S.sanguinegens)在女性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不良妊娠结局中的价值。方法利用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比较65例URSA患者与18例健康对照女性的阴道菌... 目的本研究探讨Sneathia sanguinegens(S.sanguinegens)在女性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不良妊娠结局中的价值。方法利用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比较65例URSA患者与18例健康对照女性的阴道菌群特征;细胞水平分析S.sanguinegens对人子宫颈表皮癌细胞ME-180、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及人胎盘绒毛膜癌细胞JEG-3的毒性特征,以评估其在不良妊娠结局中的作用机制;在动物水平分析S.sanguinegens感染C57BL/6J小鼠后对机体的毒性反应。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URSA患者阴道的Sneathia相对丰度显著升高,与流产次数呈正相关,种水平发现组间差异是由S.sanguinegens引起。在细胞水平发现S.sanguinegens可破坏ME-180、JEG-3和HUVEC细胞,细胞损伤程度与细胞中的菌浓度呈正相关。在动物水平发现,静脉感染S.sanguinegens后可引发小鼠多个脏器炎症性损伤,脾脏出现髓外造血现象。结论S.sanguinegens与URSA密切相关,当患者阴道该菌高载量时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eathia sanguinegens(S.sanguinegens)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 不良妊娠 致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谷氨酰胺的肠内营养改善老年危重症病人营养与免疫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31
2
作者 韩维嘉 孙建琴 +4 位作者 王一倩 韩瑞平 易青 华莉 田芳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含谷氨酰胺(Gln)的肠内营养(EN)对老年危重症病人营养与免疫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90例危重症病人随机分成三组,即不添加Gln的肠外营养组(A组),添加低剂量Gln[0.3 g/(kg·d)]EN组(B组)和添加高剂量Gln[0.6 g/(kg·d)... 目的:探讨含谷氨酰胺(Gln)的肠内营养(EN)对老年危重症病人营养与免疫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90例危重症病人随机分成三组,即不添加Gln的肠外营养组(A组),添加低剂量Gln[0.3 g/(kg·d)]EN组(B组)和添加高剂量Gln[0.6 g/(kg·d)]EN组(C组)。于营养支持的第1天、第7天、第14天清晨采集病人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浆二胺氧化酶(DAO)和Gln水平,同时测定血红蛋白(Hb)、血清清蛋白(ALB)、转铁蛋白(TF)、前清蛋白(PA)等营养指标,免疫球蛋白(IgA、IgG、IgM)、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等免疫指标。观察添加Gln的EN对危重症病人营养与免疫功能的作用。结果:B组、C组病人治疗后血浆Gln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DAO明显低于A组(P<0.05),并在治疗第7天时表现更为显著。营养支持后三组病人营养状况均呈上升趋势,在治疗第7天时TF、PA指标,第14天时TF指标,B、C组明显高于A组(P<0.05)。免疫球蛋白、T淋巴细胞亚群等,C组明显高于A组、B组(P<0.01)。结论:含Gln的EN治疗有利于改善老年人危重症病人的肠黏膜屏障功能和营养状况,高剂量Gln的EN治疗能较好地改善老年危重症病人的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酰胺 肠内营养 危重病人 营养状况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性能评估 被引量:8
3
作者 曾万杰 樊一笋 +1 位作者 耿春松 赵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8-73,共6页
目的评估纳米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NM-CLIA)检测屋尘螨(国际过敏原代码D1)和粉尘螨(国际过敏原代码D2)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 Ig E)抗体的相关性能。方法分别运用NM-CLIA和免疫荧光法检测489例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 目的评估纳米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NM-CLIA)检测屋尘螨(国际过敏原代码D1)和粉尘螨(国际过敏原代码D2)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 Ig E)抗体的相关性能。方法分别运用NM-CLIA和免疫荧光法检测489例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就诊的疑似过敏患者的血清样本,其中D1疑似过敏244例、D2疑似过敏245例,采用χ~2检验和Kappa检验评价2种方法检测D1和D2 s Ig E抗体的相关性。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标准方法验证NM-CLIA检测D1和D2 s Ig E抗体的最低检出限(Lo D)、线性范围和精密度等关键性能指标。结果 NM-CLIA检测D1和D2 s Ig E抗体的Lo D均小于0.01 U/m L,线性范围为0.1~100 U/m L。批内精密度小于5%,批间精密度小于8%。方法学比对结果表明,与免疫荧光法相比,屋尘螨过敏原的阳性符合率为95%,阴性符合率为92%,χ~2=174.45,P<0.001,Kappa=0.843,表明NM-CLIA检测屋尘螨过敏原与免疫荧光法有良好的一致性,且±1级符合率为95.6%;粉尘螨过敏原的阳性符合率为91%,阴性符合率为97%,χ~2=154.26,P<0.001,Kappa=0.787,表明NM-CLIA检测粉尘螨过敏原与免疫荧光法有良好的一致性,且±1级符合率为94.2%。结论 NM-CLIA在检测D1和D2 s Ig E抗体时与免疫荧光法有良好的相关性,同时NM-CLIA的Lo D、线性范围和精密度性能优异,可成为D1和D2 s Ig E抗体临床检测方案的推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纳米微粒 化学发光 屋尘螨 粉尘螨 过敏原 免疫球蛋白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常见产ampC β-内酰胺酶菌株中染色质ampD基因突变位点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赵虎 王寅 +2 位作者 涂婉 方毅 庞立峰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7-341,357,共6页
目的了解临床常见产ampCβ-内酰胺酶菌株中染色体ampD的分布及其突变位点。方法41株临床常见产ampCβ-内酰胺酶菌株(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分离自医院感染样本,抽提其染色质DNA,PCR法扩增ampD基因并连接入... 目的了解临床常见产ampCβ-内酰胺酶菌株中染色体ampD的分布及其突变位点。方法41株临床常见产ampCβ-内酰胺酶菌株(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分离自医院感染样本,抽提其染色质DNA,PCR法扩增ampD基因并连接入pMD19-T载体后,再行PCR确定其存在。双链测序后比对染色体ampD基因的突变位点。结果41株细菌的基因组中,使用PCR法扩增出染色体ampD基因有36株,并成功测定了其ampD基因的序列;比对后发现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染色体ampD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差异较大。染色质ampD易突变位点分析统计表明,这些细菌的ampD基因的平均突变率分别为:64.5%、100.0%、97.0%和95.0%。结论大部分临床常见产ampCβ-内酰胺酶菌株含有ampD基因,并且有较高的突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C Β-内酰胺酶 ampD 突变 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沟肠杆菌AmpC β-内酰胺酶由诱导型转变为组成型的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涂婉 赵虎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9-193,共5页
目的研究质粒传播和ampD基因突变两种机制对阴沟肠杆菌AmpC β-内酰胺酶由诱导型转变为组成型的影响作用和比率。方法收集医院感染患者标本,将诱导型阴沟肠杆菌和其转变后的组成型阴沟肠杆菌分为一组。对每组细菌的质粒ampC基因和染色质... 目的研究质粒传播和ampD基因突变两种机制对阴沟肠杆菌AmpC β-内酰胺酶由诱导型转变为组成型的影响作用和比率。方法收集医院感染患者标本,将诱导型阴沟肠杆菌和其转变后的组成型阴沟肠杆菌分为一组。对每组细菌的质粒ampC基因和染色质ampD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和序列比对。结果195例感染拟似诱导型阴沟肠杆菌患者中,25例(12.82%)的菌株转变为组成型。其中,10组菌株的阳性转变为单纯的质粒传播所致,10组为单纯的ampD基因突变所致,1组既有质粒传播又存在ampD基因突变,另外4组则两者全无。12株转变的组成型阴沟肠杆菌ampD基因存在有意义的突变位点,其中7株存在移码突变,另外5株为点突变。结论阴沟肠杆菌由诱导型转变为组成型已经达到较高的比率,质粒传播和染色质突变均为引起这种转变的重要原因。质粒介导的AmpC酶已经跨种、跨区域传播,染色质ampD基因的突变率也远远高于其自然突变率,这两种机制均应在临床医疗中得到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CΒ-内酰胺酶 组成型 质粒传播 染色质突变 ampD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31
6
作者 胡玢婕 赵付菊 +7 位作者 柴子岚 保志军 项平 杨长青 王一飞 方毅 张艳梅 赵虎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46-352,共7页
目的了解幽门螺杆菌的阳性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上海2所医院幽门螺杆菌临床分离菌株对一线治疗幽门螺杆菌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幽门螺杆菌根治提供用药依据。方法收集上海2所医院2013年9月—2015年1月临床胃组织活检样本,进行幽... 目的了解幽门螺杆菌的阳性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上海2所医院幽门螺杆菌临床分离菌株对一线治疗幽门螺杆菌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幽门螺杆菌根治提供用药依据。方法收集上海2所医院2013年9月—2015年1月临床胃组织活检样本,进行幽门螺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采用E试验法对131株幽门螺杆菌临床菌株分别进行4种治疗幽门螺杆菌的一线抗菌药物克拉霉素、甲硝唑、阿莫西林和四环素的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共收集955例胃组织活检样本,分离出幽门螺杆菌248株,检出率为26.0%。幽门螺杆菌对克拉霉素、甲硝唑、四环素和阿莫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14.5%、64.1%、0和0.8%,对上述药物中的2种同时耐药占10.7%(14/131),其中92.8%(13/14)为克拉霉素和甲硝唑同时耐药。结论幽门螺杆菌阳性检出率较以前报道的阳性携带率低,且与性别、年龄与疾病类型等因素相关,而耐药率则与之无明显相关性。幽门螺杆菌的临床治疗应根据体外药敏结果进行个体化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阳性检出率 耐药性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阴道病的白念珠菌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及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志恒 应春妹 赵虎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30-335,共6页
目的对上海市3所妇产科医院分离的114株白念珠菌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分析本地专科医院分离的白念珠菌主要基因型别与菌株耐药关系,并了解菌株间遗传多样性与种群分类关系。方法收集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幼保健院... 目的对上海市3所妇产科医院分离的114株白念珠菌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分析本地专科医院分离的白念珠菌主要基因型别与菌株耐药关系,并了解菌株间遗传多样性与种群分类关系。方法收集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幼保健院和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共114株白念珠菌,采用e BURST进行菌株亲缘性分析,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进行分型,并采用ATBTM FUNGUS 3试剂盒作真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114株菌株中共有47种DST型(diploid strain types,DST),其中已知30种,主要组群为DST 79和DST 435。114株白念珠菌对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敏感率分别为96.5%、100%、85.1%、55.2%、84.3%。结论上海地区不同妇产科医院致病性白念珠菌呈多克隆系,但主要为DST 79和DST 435型,且具有一定耐药性。通过应用MLST分型方法,初步发现上海地区白念珠菌具有遗传多样性,且种群分类与基因分型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多位点序列分型 基因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步法制备银溶胶用于临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快速检测 被引量:1
8
作者 陆偲倩 张景皓 +4 位作者 黄天雄 赵虎 杨峰 贾楠 杜一平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3-309,共7页
该文利用一步法快速制备银溶胶,实现了基底的现用现制。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进行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检测,得到18组拉曼特征峰的生物指纹谱图。方法能够检测到的最低菌悬液浓度为5×106菌落形成单位(CFU)/mL,重现性的相对标准偏差... 该文利用一步法快速制备银溶胶,实现了基底的现用现制。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进行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检测,得到18组拉曼特征峰的生物指纹谱图。方法能够检测到的最低菌悬液浓度为5×106菌落形成单位(CFU)/mL,重现性的相对标准偏差为6.8%~16%,满足生物医学领域定性分析的基本要求。采用该方法获得的阳性病人血液中的病原细菌细胞的拉曼信号与纯培养菌株接近,进一步证明这种快速(10 min)、简单、便携式和低成本的方法在临床诊断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快速检测 临床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