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运用实时定量PCR和16SrDNA测序法分析女性阴道菌群的结果比较
被引量:
5
1
作者
张宁
韩阳
+3 位作者
骆菲
朱丽红
秦金红
江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1-75,共5页
目的·比较实时定量PCR(q PCR)法与16S rDNA测序法分析女性阴道菌群类型的结果。方法·选取45岁以下育龄期健康女性49名,采集阴道上1/3处分泌物,经提取阴道标本全基因组DNA后,分别运用16S rDNA V1V2域测序和基于22种常见阴道细...
目的·比较实时定量PCR(q PCR)法与16S rDNA测序法分析女性阴道菌群类型的结果。方法·选取45岁以下育龄期健康女性49名,采集阴道上1/3处分泌物,经提取阴道标本全基因组DNA后,分别运用16S rDNA V1V2域测序和基于22种常见阴道细菌设计的引物进行q PCR分析各样本菌群类型,比较2种检测结果的异同。结果·参考依据优势菌类型的阴道菌群分类标准,基于q PCR方法分析结果为Ⅰ型(卷曲乳杆菌为优势菌)9例,Ⅲ型(惰性乳杆菌为优势菌)24例,Ⅳ型(无乳杆菌为优势菌)12例,Ⅴ型(詹氏乳杆菌为优势菌)为2例。基于16S rDNA V1V2域进行测序分析的结果为Ⅰ型13例,Ⅱ型(格氏乳杆菌为优势菌)1例,Ⅲ型23例,Ⅳ型8例,Ⅴ型2例。2种方法对阴道菌群分型一致的为38例,一致率为77.6%。结论·2种方法分析得到的阴道菌群分类结果有差异;若采用q PCR对阴道菌群进行分类,还需考虑相关的技术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菌群
实时定量PCR
16S
rDNA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高通量测序探究流产女性及未孕女性子宫内的菌群
被引量:
6
2
作者
韩阳
朱丽红
+3 位作者
骆菲
胡雯婧
秦金红
江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5-169,共5页
目的·探究流产女性及未孕女性的子宫中是否存在微生物菌群。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妇科通过负压吸引刮宫术获得的56例自然流产女性和39例人工流产女性的子宫蜕膜组织,以及通过宫腔镜手术获得的10例未孕女性(排除感染...
目的·探究流产女性及未孕女性的子宫中是否存在微生物菌群。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妇科通过负压吸引刮宫术获得的56例自然流产女性和39例人工流产女性的子宫蜕膜组织,以及通过宫腔镜手术获得的10例未孕女性(排除感染)的子宫内膜组织。选取16S核糖体RNA(rRNA)基因高可变区V4对3组样本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各组样本的微生物组组成,并比较各组间菌群多样性的差异。结果·在流产女性的蜕膜组织及未孕女性的子宫内膜组织中均检测到了低丰度的微生物组。3组样本中,均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主要优势菌门,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为主要优势菌属。自然流产女性蜕膜组织的菌群多样性高于人工流产女性。结论·子宫内存在以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的低丰度菌群。自然流产女性与人工流产女性子宫菌群中的优势菌在门、科、属水平上无显著差异,但自然流产女性子宫菌群多样性高于人工流产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微生物组
流产
蜕膜
高通量测序
16S
RRNA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运用实时定量PCR和16SrDNA测序法分析女性阴道菌群的结果比较
被引量:
5
1
作者
张宁
韩阳
骆菲
朱丽红
秦金红
江滟
机构
贵州医科
大学
贵州省普通高校病原生物学特色重点实验室
上海交通
大学
基础医学院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系
上海交通
大学
医学院
附属
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妇科
出处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1-75,共5页
基金
上海交通大学医工交叉研究基金(YG2016MS83)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17ZR1415900)~~
文摘
目的·比较实时定量PCR(q PCR)法与16S rDNA测序法分析女性阴道菌群类型的结果。方法·选取45岁以下育龄期健康女性49名,采集阴道上1/3处分泌物,经提取阴道标本全基因组DNA后,分别运用16S rDNA V1V2域测序和基于22种常见阴道细菌设计的引物进行q PCR分析各样本菌群类型,比较2种检测结果的异同。结果·参考依据优势菌类型的阴道菌群分类标准,基于q PCR方法分析结果为Ⅰ型(卷曲乳杆菌为优势菌)9例,Ⅲ型(惰性乳杆菌为优势菌)24例,Ⅳ型(无乳杆菌为优势菌)12例,Ⅴ型(詹氏乳杆菌为优势菌)为2例。基于16S rDNA V1V2域进行测序分析的结果为Ⅰ型13例,Ⅱ型(格氏乳杆菌为优势菌)1例,Ⅲ型23例,Ⅳ型8例,Ⅴ型2例。2种方法对阴道菌群分型一致的为38例,一致率为77.6%。结论·2种方法分析得到的阴道菌群分类结果有差异;若采用q PCR对阴道菌群进行分类,还需考虑相关的技术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关键词
阴道菌群
实时定量PCR
16S
rDNA高通量测序
Keywords
vaginal flora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16S rDNA high throughput sequencing
分类号
R446.5 [医药卫生—诊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高通量测序探究流产女性及未孕女性子宫内的菌群
被引量:
6
2
作者
韩阳
朱丽红
骆菲
胡雯婧
秦金红
江滟
机构
贵州医科
大学
贵州省普通高校病原生物学特色重点实验室
上海交通
大学
基础医学院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系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妇科
上海交通
大学
医学院
附属
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检验科
出处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5-169,共5页
基金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17ZR1415900)~~
文摘
目的·探究流产女性及未孕女性的子宫中是否存在微生物菌群。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妇科通过负压吸引刮宫术获得的56例自然流产女性和39例人工流产女性的子宫蜕膜组织,以及通过宫腔镜手术获得的10例未孕女性(排除感染)的子宫内膜组织。选取16S核糖体RNA(rRNA)基因高可变区V4对3组样本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各组样本的微生物组组成,并比较各组间菌群多样性的差异。结果·在流产女性的蜕膜组织及未孕女性的子宫内膜组织中均检测到了低丰度的微生物组。3组样本中,均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主要优势菌门,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为主要优势菌属。自然流产女性蜕膜组织的菌群多样性高于人工流产女性。结论·子宫内存在以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的低丰度菌群。自然流产女性与人工流产女性子宫菌群中的优势菌在门、科、属水平上无显著差异,但自然流产女性子宫菌群多样性高于人工流产女性。
关键词
子宫微生物组
流产
蜕膜
高通量测序
16S
RRNA
基因
Keywords
uterine microbiota
abortion
decidua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16S rRNA gene
分类号
R446.5 [医药卫生—诊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运用实时定量PCR和16SrDNA测序法分析女性阴道菌群的结果比较
张宁
韩阳
骆菲
朱丽红
秦金红
江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高通量测序探究流产女性及未孕女性子宫内的菌群
韩阳
朱丽红
骆菲
胡雯婧
秦金红
江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