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市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2
1
作者 谢伟林 管剑龙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5-141,共7页
目的调查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致病微生物病原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上海市12所医院风湿免疫科收住的2 452例活动性RA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的前瞻性调查,并对患者人口学... 目的调查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致病微生物病原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上海市12所医院风湿免疫科收住的2 452例活动性RA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的前瞻性调查,并对患者人口学及临床特征进行描述。结果共有503例患者(20.51%)发生721例次感染,其中呼吸道感染40.97%、尿路感染22.35%皮肤和软组织感染8.58%。主要致病微生物为常见病原菌(623株,86.40%),包括大肠埃希菌226株(31.35%)、铜绿假单胞菌40株(5.55%)、鲍曼不动杆菌48株(5.42%)、肠球菌属144株(16.25%)和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MRSA)15株(2.08%)、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阴性葡萄球菌(MRCNS)7株(0.97%),其他为真菌(74株,10.26%)、疱疹病毒(16株,2.21%)和结核分枝杆菌(8株,1.10%)。结论活动性RA患者常见医院感染为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道感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葡萄球菌属和肠球菌属等耐药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 医院感染 病原菌 抗生素 耐药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利度胺在临床风湿性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2
作者 陈永 管剑龙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20-624,共5页
沙利度胺曾作为一种镇静、催眠药物于19世纪50年代用于妊娠反应等,但是由于其严重的新生儿致畸反应曾一度退出市场。近年来,研究者发现其有免疫调节作用,并用于风湿性疾病的治疗。本文从沙利度胺对风湿性疾病的共同发病机制出发,理解其... 沙利度胺曾作为一种镇静、催眠药物于19世纪50年代用于妊娠反应等,但是由于其严重的新生儿致畸反应曾一度退出市场。近年来,研究者发现其有免疫调节作用,并用于风湿性疾病的治疗。本文从沙利度胺对风湿性疾病的共同发病机制出发,理解其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强直性脊柱炎(anlcylosing spondylitis,AS)、白塞病(Betch′s disease,BD)及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的作用机制,并遴选国内外沙利度胺治疗这些疾病临床的研究,认为沙利度胺为这类风湿性疾病的临床用药提供了选择,但需规避其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利度胺 风湿病学 自身免疫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湿性疾病血清维生素A水平下降 被引量:5
3
作者 陈永 管剑龙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68-1071,共4页
目的:研究白塞病及常见免疫风湿性疾病血清维生素A(sVit A)水平。方法:化学发光法测得白塞病(BD,包括眼BD、肠BD、血管BD等3种罕见亚型)、类风湿关节炎(R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强直性脊柱炎(AS)、原发干燥综合征(p SS)和成年发病St... 目的:研究白塞病及常见免疫风湿性疾病血清维生素A(sVit A)水平。方法:化学发光法测得白塞病(BD,包括眼BD、肠BD、血管BD等3种罕见亚型)、类风湿关节炎(R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强直性脊柱炎(AS)、原发干燥综合征(p SS)和成年发病Still病(AOSD)等6种疾病sVit A水平,并与50例健康对照组(HC)进行比较,其中针对RA、SLE、AS和pSS对HC进行配对设计后比较。结果:纳入的各种风湿性疾病符合相应的流行病学特点;眼BD、肠BD、血管BD及皮肤黏膜型BD sVit A水平均低于健康人群(P<0.05),组间无差异;RA、SLE、AS、pSS和AOSD sVit A水平均低于健康人群(P<0.05)。结论:sVit A浓度下降可能是多种免疫风湿性疾病的共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塞病 自身免疫 风湿病 维生素A 视黄酸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用药的“君臣佐使”概念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永 管剑龙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33-435,共3页
通过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临床治疗指南理解中医"君臣佐使"药物使用概念。同时举例说明此概念可促进临床RA治疗过程中个体化的精准治疗,并有意识地预防药物不良反应。采用君臣佐使指导RA临床用药,可使临床... 通过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临床治疗指南理解中医"君臣佐使"药物使用概念。同时举例说明此概念可促进临床RA治疗过程中个体化的精准治疗,并有意识地预防药物不良反应。采用君臣佐使指导RA临床用药,可使临床用药更灵活、促进临床用药安全,并减少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药物不良反应 君臣佐使 过度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白塞病1例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永 管剑龙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0-142,共3页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滑膜炎症及增生(水肿),机体产生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蛋白抗体),软骨和骨破坏(变形)及系统累及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可伴有关节受...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滑膜炎症及增生(水肿),机体产生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蛋白抗体),软骨和骨破坏(变形)及系统累及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可伴有关节受累,临床较为常见,但多不伴有关节不可逆损害。BD合并RA较为罕见,约占1%-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白塞病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塞病合并肠道病变的临床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陈永 刘文静 +3 位作者 邹峻 罗丹 蔡剑飞 管剑龙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93-497,531,共6页
目的分析白塞病合并的肠道病变类型,为进一步诊治白塞病合并肠道病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401例完成纤维结肠镜检查的白塞病患者的基本资料、肠镜、病理及血液学检查情况,对肠道病变进行统计描述,并分析不同肠道病变的部位及血液学指... 目的分析白塞病合并的肠道病变类型,为进一步诊治白塞病合并肠道病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401例完成纤维结肠镜检查的白塞病患者的基本资料、肠镜、病理及血液学检查情况,对肠道病变进行统计描述,并分析不同肠道病变的部位及血液学指标的差异。结果401例白塞病患者中有肠道改变者88例(21.95%)。肠溃疡(包括活动期及愈合期)52例(12.97%),以回盲部多见,其中62.86%(占白塞病患者5.49%,22/401)未诉胃肠道相关症状。溃疡活动期炎症指标较愈合期高,其中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腺瘤(包括管状腺瘤、锯齿状腺瘤、绒毛状腺瘤)33例(8.23%),以直、乙状结肠,尤其是直乙交界处最为常见;腺瘤主要发生于年龄较大者,与白塞病无肠道病变或合并溃疡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0.000),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amma-glutansferase,GGT)及尿酸(uric acid,UA)升高,临床实验室检查差异与年龄增高相关。另见2例大肠黑变病及1例盲肠憩室。结论白塞病合并肠溃疡或腺瘤占相当一部分比例,且白塞肠病或白塞病合并腺瘤患者常未诉相关症状,故行常规肠镜检查对白塞病的诊治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塞病 肠溃疡 腺瘤 结肠镜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在肠白塞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9
7
作者 罗丹 申艳 +1 位作者 邹峻 管剑龙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4-158,共5页
目的通过检测血清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探讨Th17/Treg在肠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参照1987年日本学者制定的BD诊断标准和2009年韩国学者提出的肠BD诊断标准,共入选肠BD32例,同时选择21例性别、年龄... 目的通过检测血清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探讨Th17/Treg在肠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参照1987年日本学者制定的BD诊断标准和2009年韩国学者提出的肠BD诊断标准,共入选肠BD32例,同时选择21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疾病活动度采用2011年韩国学者制定的肠BD活动性评分系统(DAIBD)。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7、IL-23、IL-35和IL-10。应用SPSS 17.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与健康人比较,肠BD组Th17细胞相关的IL-17[(581.77±260.37)pg/mL vs.(172.72±33.44)pg/mL,P=0.000]和IL-23[(588.31±192.14)pg/mL vs.(340.84±112.26)pg/mL,P=0.000]水平升高,Treg细胞相关的IL-35[(875.86±436.12)pg/mL vs.(183.19±60.84)pg/mL,P=0.000]和IL-10[(463.85±299.96)pg/mLvs.(84.47±51.06)pg/mL,P=0.000]水平升高。IL-17和IL-23水平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DAIBD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Th17/Treg细胞可能在肠BD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白塞病 临床特征 Th7/Treg细胞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双胍干预皮肤黏膜型白塞病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陈永 罗丹 +4 位作者 邹峻 申艳 蔡剑飞 鲍华芳 管剑龙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72-377,共6页
目的:探索二甲双胍对白塞病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记录15例活动期白塞病患者经二甲双胍治疗入院时、出院时临床症状、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肝肾功能、血糖水平,作历史对照;并随访3月,记录疾病控制情况及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患者... 目的:探索二甲双胍对白塞病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记录15例活动期白塞病患者经二甲双胍治疗入院时、出院时临床症状、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肝肾功能、血糖水平,作历史对照;并随访3月,记录疾病控制情况及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出院时临床症状均得到控制,口腔溃疡评分较入院时明显下降(P=0.000 0),每月复发次数,较入院前明显下降(P=0.000 1).患者治疗炎症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沉和Ig A明显下降(P<0.05).患者出院时,未发现二甲双胍对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明显影响,未发现对肝肾功能及血糖影响.同时发现患者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治疗后下降,肾小球滤过率升高(P<0.05).6例(40%)患者出现腹泻,4例(27%)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下降,2例(13.3%)患者出现乏力,尚可耐受.结论:二甲双胍可降低白塞病皮肤黏膜病变复发率,降低活动期血沉、C-反应蛋白,可能是白塞病治疗可供选择的药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塞病 二甲双胍 临床研究 炎症 血糖 副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节性T细胞与白塞病 被引量:10
9
作者 陈永 管剑龙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6-121,共6页
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在机体保持自身免疫耐受,达到免疫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Treg细胞在感染、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各种免疫紊乱相关性疾病中起重要调节作用.近年来对Treg细胞的研究比较广泛,但其在白塞病(Behcet disease,BD)的发病... 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在机体保持自身免疫耐受,达到免疫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Treg细胞在感染、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各种免疫紊乱相关性疾病中起重要调节作用.近年来对Treg细胞的研究比较广泛,但其在白塞病(Behcet disease,BD)的发病机制中作用尚不清楚.现有人体和动物研究表明BD活动期Treg细胞及其分泌的功能因子增高,但仍存在争议,另外Treg作用于BD的靶点亦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性T细胞 白塞病 自身免疫 炎症 白介素-10 转化生长因子-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应力联合维拉帕米对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琼脂糖三维模型蛋白聚糖代谢的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罗丹 申艳 +6 位作者 闾坚强 范永前 黄东辉 林伟龙 沈海敏 徐沪济 管剑龙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62-267,共6页
目的通过对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琼脂糖施压模型机械施压及联合维拉帕米干预,研究软骨细胞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AGC)代谢的变化。方法选取膝关节炎患者关节置换术后胫骨平台软骨,分离软骨细胞,制作软骨细胞-琼脂糖三维模型,设置空白对照... 目的通过对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琼脂糖施压模型机械施压及联合维拉帕米干预,研究软骨细胞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AGC)代谢的变化。方法选取膝关节炎患者关节置换术后胫骨平台软骨,分离软骨细胞,制作软骨细胞-琼脂糖三维模型,设置空白对照组、施压组和施压联合维拉帕米组。采用Flexcell FX-5000TM细胞加力仪施压(24 kPa,0.33 Hz,2 h),维拉帕米干预浓度设定为40μmol/L。采用RT-PCR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AGC、ADAMTS-4、ADAMTS-5 mRNA和蛋白质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施压组AGC 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00),ADAMTS-5 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00),施压联合维拉帕米组AGC 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12),ADAMTS-4和ADAMTS-5 mRN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00)。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施压组AGC mRNA水平显著增高(P=0.000)、ADAMTS-5水平显著降低(P=0.000);与施压组比较,施压联合维拉帕米组AGC水平显著增高(P=0.008),ADAMTS-4和ADAMTS-5水平均显著降低(P=0.000)。结论机械应力可促进骨关节炎软骨细胞AGC合成,维拉帕米可以加强机械应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软骨细胞 蛋白聚糖 机械应力 维拉帕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双胍与调节性T细胞/Th17细胞平衡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永 管剑龙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723-1726,共4页
调节性T细胞(Treg)具有免疫抑制功能,在维持机体生理性免疫耐受和抑制病理性免疫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Th17细胞在生理状态下对抗外源病原微生物,在病理状态下表现为自身免疫反应和度的炎症反应。Treg/Th17细胞的相互拮抗作用在维持人体... 调节性T细胞(Treg)具有免疫抑制功能,在维持机体生理性免疫耐受和抑制病理性免疫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Th17细胞在生理状态下对抗外源病原微生物,在病理状态下表现为自身免疫反应和度的炎症反应。Treg/Th17细胞的相互拮抗作用在维持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二者的失衡是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动物实验和体外研究发现,沿用了近百年的降糖药物二甲双胍对恶性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疾病有治疗作用,二甲双胍不仅抑制Th17细胞分化及其相关因子分泌,还能够上调Treg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对体内Treg/Th17细胞平衡发挥重要调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双胍 调节性T细胞(Treg) TH17细胞 免疫耐受 自身免疫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临床特点及其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邹峻 管剑龙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58-562,共5页
目的观察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MPA)的临床特点,分析其预后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6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免疫风湿科住院治疗以及门诊随访的MPA患者。评价其临床特征,包括抗中性粒细胞胞... 目的观察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MPA)的临床特点,分析其预后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6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免疫风湿科住院治疗以及门诊随访的MPA患者。评价其临床特征,包括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累及器官、治疗及生存等。Kaplan-Meier法分析计算累积生存率。结果纳入20例患者,男性9例,女性11例,中位发病年龄71岁,四分位范围(65~78岁),病程2个月(1~6个月)。随访时间9个月(5.5~22.8个月)。以发热为首发表现13例,其中高热8例(体温≥39.1℃);胸部CT提示肺部病灶12例,其中肺间质病变11例;髓过氧化物酶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myeloperoxidase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MPO-ANCA)阳性17例,蛋白酶-3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eroxidase-3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PR3-ANCA)阳性4例;糖皮质激素初始平均剂量为61 mg(泼尼松或相当于泼尼松);2例血液透析;免疫抑制剂治疗18例。随访发现死亡患者4例。发病时肌酐水平和PR3-ANCA阳性增加死亡风险。结论 MPA患者发病年龄较西方研究报道高,常以发热为首发症状,肺部累及多见,以间质性炎症为主。发病时肌酐水平高和PR3-ANCA阳性提示预后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 髓过氧化物酶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预后 死亡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塞病进展累及中枢神经1例报告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永 陆芳 管剑龙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737-1739,共3页
白塞病是系统性血管炎性疾病,易发生血管栓塞,可累及脑实质和血管。本文回顾1例白塞病患者忽视了"三级预防"即既病防变,出院后迅速累及中枢神经病案,总结经验教训,对有发生血管栓塞高风险因素的白塞病患者需要及时干预。
关键词 白塞病 血管炎 核磁共振 三级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理解中医理论“肝令人咳”
14
作者 陈永 乐毅敏 王光义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第10期1824-1826,共3页
2500多年来,"肝令人咳"这一中医理论一直指导着中医医师的临床实践。本文以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为切入点,通过从现代医学对α1-抗胰蛋白酶在体内的生成、生理功能、代谢及缺乏所引起的疾病等方面的研究诠释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
关键词 Α1-抗胰蛋白酶 肺气肿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 中医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压力和维拉帕米对骨关节炎(OA)软骨细胞-琼脂糖凝胶三维模型释放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宁 管剑龙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4-308,共5页
目的通过软骨细胞体外固态培养研究机械压力和维拉帕米对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软骨细胞释放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MCP-1)的影响。方法选择12例膝OA患者行膝关节置换后的胫骨平台软骨,分离软骨细胞... 目的通过软骨细胞体外固态培养研究机械压力和维拉帕米对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软骨细胞释放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MCP-1)的影响。方法选择12例膝OA患者行膝关节置换后的胫骨平台软骨,分离软骨细胞并扩增,分别加入到低熔点琼脂糖培养基中进行固态培养,制作成软骨细胞-琼脂糖凝胶三维模型。随机分为维拉帕米组(40μmol/L)和空白对照组,每组6例。在15、30、45 kPa的压力下,对照组分别施压0.5、1、2 h,实验组仅施压2h。两组施压后均继续培养24 h,收集模型周围上清液,采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MCP-1的浓度,对数据进行析因分析。结果随着机械压力增加和施压时间延长,细胞培养液中MCP-1浓度无显著变化(P=0.88,0.3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维拉帕米组的MCP-1浓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维拉帕米可抑制三维固态培养的OA软骨细胞释放MCP-1,可能为维拉帕米应用于OA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OA) 软骨细胞 机械压力 维拉帕米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多态性与白塞病的临床相关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沈晨 邹峻 管剑龙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60-563,共4页
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是一种以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皮肤和眼部损害为特点的系统性、炎症性疾病。作为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的"过表达"在BD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而TNF... 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是一种以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皮肤和眼部损害为特点的系统性、炎症性疾病。作为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的"过表达"在BD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而TNF基因区域的寡核苷酸基因多态性与TNF表达水平密切相关。综述目前研究认为,TNF-1031C/T和-238A/G可增加BD的发病风险,-857T/C则可减少其发病风险;对TNF-308A/G的不同研究结果尚存在差异;新近研究发现的TNF-646A等位基因多态性可能参与影响BD的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塞病 肿瘤坏死因子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核糖核酸在白塞病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前景 被引量:1
17
作者 叶京芬 管剑龙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38-541,547,共5页
微小核糖核酸(miRNA)是核糖核酸干扰的内源性介质,通过诱导转录后靶基因表达沉默发挥生物学作用。miRNA对机体免疫细胞具有多种调控功能,参与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调节。异常表达的miRNA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炎性因子参与白塞病(Behcet’s... 微小核糖核酸(miRNA)是核糖核酸干扰的内源性介质,通过诱导转录后靶基因表达沉默发挥生物学作用。miRNA对机体免疫细胞具有多种调控功能,参与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调节。异常表达的miRNA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炎性因子参与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的发病,可能成为BD诊断的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本文从miRNA调节自身免疫,部分miRNA参与BD发病的机制,miRNA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核糖核酸 炎性因子 白塞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T3磷酸化与白塞病临床活动性的关系 被引量:5
18
作者 鲍华芳 蔡剑飞 +4 位作者 陈永 罗丹 申艳 邹峻 管剑龙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9-176,共8页
目的通过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磷酸化抑制剂Stattic的应用,探讨STAT3磷酸化在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与BD活动的关系。方法采集BD活动期(BD-A... 目的通过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磷酸化抑制剂Stattic的应用,探讨STAT3磷酸化在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与BD活动的关系。方法采集BD活动期(BD-A)、BD缓解期(BD-R)患者各10例和健康对照(HC)10例的外周血各15 mL,分离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将各组PBMC分为Stattic抑制剂亚组和空白对照亚组。Stattic抑制剂亚组中加入Stattic 2.5μmol/L和1 640培养基共5 mL,空白对照亚组仅加1 640培养基5 mL。使用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中STAT3及其磷酸化(pSTAT3)蛋白质水平;ELISA和RT-PCR分别检测TNF-α、IFN-γ、IL-17蛋白质和mRNA水平。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和Bonferroni post hoc test事后检验分析各项检测结果。结果与健康对照比较,BD患者pSTAT3、STAT3蛋白质水平,TNF-α、IFN-γ、IL-17蛋白质和mRNA水平均升高;与空白对照亚组比较,Stattic抑制剂亚组pSTAT3、STAT3蛋白质水平,TNF-α、IFN-γ、IL-17蛋白质和mRNA水平均降低。BD活动期pSTAT3蛋白质水平,TNF-α、IFN-γ和IL-17蛋白质和mRNA水平均显著高于BD缓解期。结论 STAT3通路激活可能通过介导BD患者TH1、TH17活化而与BD活动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塞病 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 发病机制 TH1细胞 TH17细胞 Statt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调节因子8抑制辅助性T淋巴细胞17分化在白塞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林晨红 管剑龙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35-537,共3页
白塞病是一种主要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和皮肤损害的慢性系统性血管炎。白塞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遗传易感个体在感染或环境等因素触发下发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在白塞病发病过程中有重... 白塞病是一种主要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和皮肤损害的慢性系统性血管炎。白塞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遗传易感个体在感染或环境等因素触发下发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在白塞病发病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干扰素调节因子8(IRF8)可抑制Th17分化,从而抑制Th17及白细胞介素17产生的炎性反应。基因组学研究提示,IRF8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是白塞病的风险基因位点。近年来,IRF8抑制Th17分化在白塞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已经成为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塞病 TH 17细胞 干扰素调节因子8 白细胞介素17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SPOT.TB检测白塞病(BD)患者潜伏结核感染(LTBI)的临床意义及随访观察 被引量:4
20
作者 申艳 罗丹 +3 位作者 马海芬 林晨红 邹峻 管剑龙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探讨连续的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T细胞检测(T-SPOT.TB)技术对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患者中潜伏结核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对225例BD患者进行T-SPOT.TB检测,结果阳性但无结核临床表现... 目的探讨连续的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T细胞检测(T-SPOT.TB)技术对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患者中潜伏结核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对225例BD患者进行T-SPOT.TB检测,结果阳性但无结核临床表现的BD患者为LTBI。根据检测结果分为LTBI组(66例)和非LTBI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LTBI组患者给予预防性抗结核药物治疗并每3个月随访1次。诊断标准参照1990年BD国际诊断标准。结果 BD患者中LTBI感染率为29.3%(66/225)。LTBI组患者口腔溃疡发生的频率、次数及口腔溃疡的范围均明显高于非LTBI组(P值分别为0.008、<0.001和0.001);LTBI组患者外阴溃疡及眼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LTBI组(P值分别为<0.001和0.001)。两组之间其他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TBI组患者随访的中位时间为27.9(3~58)个月,未发现活动性结核病发生。结论 T-SPOT.TB可应用于BD患者LTBI的筛查,其LTBI感染率高于健康人群(<20%)的整体水平,对合并LTBI的BD患者进行预防性抗结核治疗后未见活动性结核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塞病(BD) 潜伏结核感染(LTBI) T-SPOT.TB 活动性结核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