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务社会工作课内实践中标准化案主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1
作者 何姗姗 张思涵 简杜莹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99-810,共12页
标准化案主法的引入为缓解社会工作传统教育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衔接不足提供了新的解决策略。分析了已有的经验证据,并针对医务社工课程,从理念内涵、教学目标、实施程序、辅助条件及教学评价体系五个维度出发构建并验证了以标准化案主... 标准化案主法的引入为缓解社会工作传统教育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衔接不足提供了新的解决策略。分析了已有的经验证据,并针对医务社工课程,从理念内涵、教学目标、实施程序、辅助条件及教学评价体系五个维度出发构建并验证了以标准化案主为核心的体验式教学模式。课内教学实验表明,该模式能创设医院情境为学生带来接近临床实际情况的沉浸式体验,为学生提供了三种视角下多样的学习体验,有效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提升其临床实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务社会工作课内实践 标准化案主 教学模式 体验式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别认同与性别表达的社会困境:医务社工介入跨性别儿童青少年多学科联合诊疗案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董颖 刘泳志 +7 位作者 罗飞宏 魏佳 师正楠 孔祥宁 郝宇昕 杨宁 郑章乾 傅丽丽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43-851,共9页
跨性别儿童青少年(跨儿)在性别认同和表达过程中面临严重的社会困境,阻碍该群体寻求合理及平等的生存发展权利。在平权视角及社会困境理论框架下,通过对在某院跨性别多学科(MDT)门诊寻求医务社工帮助的跨儿进行访谈,揭示出在传统“二元... 跨性别儿童青少年(跨儿)在性别认同和表达过程中面临严重的社会困境,阻碍该群体寻求合理及平等的生存发展权利。在平权视角及社会困境理论框架下,通过对在某院跨性别多学科(MDT)门诊寻求医务社工帮助的跨儿进行访谈,揭示出在传统“二元性别”体制下,跨儿社会包容性及基础设施不足,导致该群体在性别表达和性别认同过程中同时遭遇“社会陷阱”和“社会藩篱”两大社会困境。具体表现为,跨儿的社会性别选择常导致集体非理性反应和性别惩罚,影响其获取合法有效的诊疗服务。为此,研究团队运用批判性方法论,构建医务社工参与的跨儿多学科联合诊疗路径,并验证该路径在合理化跨儿及其家庭自身需求、缓解其在性别认同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和社会适应问题、培养所在家庭多元对话环境、提升自我效能和社会参与度等方面有显著干预效果,以期为社会困境中的跨儿群体提供帮助,助力其权益纳入儿童友好指标体系,提升全社会对跨儿群体的包容和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性别儿童青少年 性伦理 社会困境 多学科联合诊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品管圈提升医院志愿者服务规范率的实践探索 被引量:8
3
作者 傅茜 傅丽丽 +2 位作者 刘玉楣 李贇 徐虹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6年第3期504-506,共3页
介绍了将品管圈的方法运用于提升医院志愿者服务规范率的实践经验,通过开展PDCA质量监控管理,不断完善志愿者管理路径,促进志愿者规范服务,提升就医体验,帮助患者更好康复。
关键词 志愿者 品管圈 社会工作 服务规范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临终过程中不同哀伤主体的情绪表达及干预实践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灵慧 王怡航 傅丽丽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0年第2期227-230,共4页
立足于“乐生讳死”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在哀伤辅导理论的指导下,聚焦医疗场域中濒死期的儿童临终过程,通过真实案例来探究如丧子家属、病友、病友家属、医护人员、医务社工及志愿者不同哀伤主体的情绪表达,以及医务社工针对不同主体进... 立足于“乐生讳死”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在哀伤辅导理论的指导下,聚焦医疗场域中濒死期的儿童临终过程,通过真实案例来探究如丧子家属、病友、病友家属、医护人员、医务社工及志愿者不同哀伤主体的情绪表达,以及医务社工针对不同主体进行哀伤辅导的干预重点和干预形式。总结了儿童临终过程中不同哀伤主体的哀伤辅导实践模式,旨在充实本土化哀伤辅导理论基础,提升儿童临终关怀服务质量,丰富医学人文关怀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临终 哀伤辅导 情绪表达 干预实践 医务社工 医学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