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TO基因SNP rs9939609,rs1421085多态性与儿童青少年肥胖及其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曹凌峰 罗飞宏 +3 位作者 支涤静 程若倩 沈水仙 杨毅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研究FTO(fat-mass and obesity associated)基因SNP rs9939609和rs1421085多态性与儿童青少年单纯性肥胖及其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以2004至2006年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门诊就诊的汉族单纯性肥胖和超重儿童青少年分别作为... 目的研究FTO(fat-mass and obesity associated)基因SNP rs9939609和rs1421085多态性与儿童青少年单纯性肥胖及其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以2004至2006年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门诊就诊的汉族单纯性肥胖和超重儿童青少年分别作为肥胖组和超重组;选择上海市某中学正常体重汉族学生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量身高和体重,计算BMI。测定血清空腹葡萄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TC)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素敏感指数(QUICKI)。抽提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Taqman-MGB探针技术检测FTO基因SNPrs9939609和rs1421085多态性,分析不同基因型与代谢指标和BMI的相关性。结果肥胖组纳入236例,超重组纳入239例,正常对照组纳入241名。肥胖+超重组的BMI、FPG、FIns、TG和HOMA-IR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②肥胖、超重和正常对照组rs9939609分型成功率分别为94.9%(224/236例)、97.9(234/239例)和95.9%(231/241名),rs1421085分型成功率分别为92.8%(219/236例)、97.1%(232/239例)和95.4%(230/241名)。rs9939609AA基因型频率:肥胖组为2.7%,超重组为0.4%,正常对照组为1.7%,肥胖+超重组A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OR=1.437,P=0.048);rs1421085CC基因型频率:肥胖组为2.7%,超重组为0.9%,正常对照组为1.7%,肥胖+超重组C等位基因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388,P=0.0760);③rs1421085TC+CC基因型和rs9939609TA+AA基因型儿童青少年的BMI显著高于TT基因型(rs9939609:P=0.0003;rs1421085:P=0.0005);rs1421085TC+CC基因型和rs9939609TA+AA基因型与FPG、FIns、TG、TC、HOMA-IR、QUICKI无显著相关性。结论FTO基因SNP rs9939609和rs1421085多态性与中国汉族儿童青少年肥胖和(或)超重存在相关性。A等位基因频率远低于欧洲人群,对BMI的作用效果与欧洲人群相似,但对代谢指标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青少年 肥胖 肥胖相关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胰岛素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联素基因SNP276多态性与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曹凌峰 罗飞宏 +3 位作者 支涤静 程若倩 沈水仙 杨毅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6期525-529,共5页
目的研究脂联素(APM1)基因SNP276 G/T多态性与儿童青少年单纯性肥胖及其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以2004至2006年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门诊就诊的单纯性肥胖或超重儿童青少年分别作为肥胖组和超重组;选择某中学正常体重学生作为... 目的研究脂联素(APM1)基因SNP276 G/T多态性与儿童青少年单纯性肥胖及其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以2004至2006年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门诊就诊的单纯性肥胖或超重儿童青少年分别作为肥胖组和超重组;选择某中学正常体重学生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量身高和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测定血清空腹葡萄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TC)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素敏感指数(QUICKI)。抽提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Taqman-MGB探针技术检测APM1基因SNP276 G/T多态性,分析不同基因型与代谢指标和BMI间的关联性。结果肥胖组纳入227例,超重组纳入231例,正常对照组纳入216名。①肥胖+超重组的BMI、FPG、FIns、TG和HOMA-IR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②基因分布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③肥胖组、超重组和正常对照组的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1.4%、72.5%和69.7%,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0.2%、52.4%和45.8%,G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2.3%、40.3%和47.7%;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④SNP276 GG、GT和TT基因型的BMI、FPG、FIns、TG、TC、HOMA-IR和QUICK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9~0.99)。⑤肥胖+超重组IFG儿童青少年中GG+GT型有70例,TT型4例;正常对照组IFG儿童青少年中GG+GT型有10例,TT型0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结论APM1基因SNP276 G/T多态性与青少年儿童单纯性肥胖及其代谢指标间无显著关联性,提示该SNP位点可能存在种族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青少年 肥胖 脂联素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胰岛素抵抗 空腹血糖受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药耐药基因在肾病综合征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朱智 俞建 +4 位作者 徐虹 曹琦 黄文彦 周利军 王莹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41-644,共4页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NS)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表达与不同激素(GC)效应患儿的关系。方法收集2007年5月-2008年2月收治的原发特发性肾病(PNS)患儿47例,按照GC对患儿的效应分为GC敏感组(SSNS)、GC耐药组(SRNS...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NS)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表达与不同激素(GC)效应患儿的关系。方法收集2007年5月-2008年2月收治的原发特发性肾病(PNS)患儿47例,按照GC对患儿的效应分为GC敏感组(SSNS)、GC耐药组(SRNS)两组,根据GC敏感患儿临床疗效又分为非频反复组(NFR)和频反复(FR)及GC依赖(SD)组(简称FR&SD)两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NS患儿的外周血中PBMC中MDR1 mRNA表达水平,以12例健康正常儿童为对照。结果GC治疗后NS患儿PBMC中MDR1 mRNA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SRNS组PBMC中MDR1mRNA的表达高于SSNS组;且FR&SD组患儿MDR1 mRNA的表达量要比NFR更高;SSNS患儿MDR1 mRNA的表达与缓解时间、复发次数、病程呈正相关,尤其是FR&SD组患儿MDR1 mRNA的表达与其缓解时间呈正相关(r=0.796,P<0.01)。结论GC治疗后NS患儿MDR1的高表达与GC耐药、GC依赖和复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药耐药基因 肾病综合征 糖皮质激素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戊酸单药治疗对癫癎患儿中性粒细胞功能影响的自身对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敏 王晓川 +1 位作者 王莹 王艺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1期45-49,共5页
目的探讨丙戊酸(VPA)单药治疗对癫癎患儿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指导VPA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6年10月至2008年7月门诊首次确诊并给予VPA单药治疗的癫癎患儿。以二氢若丹明荧光染色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通过流... 目的探讨丙戊酸(VPA)单药治疗对癫癎患儿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指导VPA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6年10月至2008年7月门诊首次确诊并给予VPA单药治疗的癫癎患儿。以二氢若丹明荧光染色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患儿服药前和服药6个月时的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和刺激指数;收集健康儿童全血,分别加适量VPA配成0、50、100、150和200μg.mL-1浓度进行培养,于培养后6、18和24h检测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和刺激指数(SI),观察中性粒细胞功能变化的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特征。结果研究期间纳入癫癎患儿29例,其中男13例,女16例;全身性发作22例,部分性发作7例;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为(6.41±3.14)%,治疗后为(12.30±7.73)%;治疗前SI为440.6±32.4,治疗后为429.6±2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全身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间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和S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随VPA浓度升高而增高,SI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显著降低,VPA 50μg·mL-1培养6h后中性粒细胞SI轻度升高,但培养24h后显著降低;VPA 200μg·mL-1培养后各时间点均见中性粒细胞SI显著降低。结论VPA单药治疗癫癎患儿体内存在中性粒细胞的自身活化现象,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的升高呈浓度依赖性,SI的降低呈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VPA单药治疗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功能的显著下降,且该作用与癫癎发作类型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 中性粒细胞 二氢若丹明 免疫 儿童 癫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介素28B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免疫阻断效果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杨天娇 俞蕙 +2 位作者 钟华清 缪瑾 朱启镕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2期122-126,共5页
目的 探讨IL28B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免疫阻断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1年6月至2012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就诊的、母亲慢性HBV感染史的、出生后按计划免疫接种乙肝疫苗的患儿为病例组;根据HBV血清学检测结果,... 目的 探讨IL28B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免疫阻断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1年6月至2012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就诊的、母亲慢性HBV感染史的、出生后按计划免疫接种乙肝疫苗的患儿为病例组;根据HBV血清学检测结果,分为母婴传播免疫阻断成功亚组和免疫阻断失败亚组.以母亲无慢性HBV感染史、出生后按计划免疫接种乙肝疫苗的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病例组2个亚组和正常对照组儿童IL28B基因rs12979860、rs12980275及rs8099917位点的基因型.结果 病例组109例(免疫阻断成功亚组65例,免疫阻断失败亚组44例),正常对照组221例.IL28B基因rs12979860位点及rs12980275位点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在免疫阻断成功亚组、免疫阻断失败亚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0.266和0.051);rs8099917位点的基因型分布频率在上述3组中均以TT基因型占优势,且差异总体上有统计学意义(P=0.009),免疫阻断成功亚组TT基因型频率高于免疫阻断失败亚组(P =0.008).在校正年龄、性别因素后,发现免疫阻断成功率TT基因型是非TT(TG/GG)基因型的6.48倍(OR =6.48,95%CI:1.27~32.0,P=0.025).结论 IL28B基因rs8099917位点的Tr基因型频率HBV母婴传播免疫阻断成功患儿高于免疫阻断失败患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28B基因多态性 乙型肝炎病毒 母婴传播 免疫阻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F7L2基因多态性与肥胖儿童青少年代谢的相关性研究
6
作者 程若倩 曹凌峰 +8 位作者 罗飞宏 沈水仙 陆炜 杨毅 叶蓉 郑章乾 章淼颖 奚立 支涤静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24-1128,共5页
目的探讨TCF7L2的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rs7903146与肥胖儿童青少年代谢异常的相关性。方法701例3~18岁儿童青少年,根据体质指数(BMI)分为正常、肥胖、超重组,测定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H)、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计... 目的探讨TCF7L2的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rs7903146与肥胖儿童青少年代谢异常的相关性。方法701例3~18岁儿童青少年,根据体质指数(BMI)分为正常、肥胖、超重组,测定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H)、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定量胰岛素敏感指数(QUICKI),并研究TCF7L2基因SNP rs7903146在各组间的分布及不同基因型之间代谢指标的差异。结果正常组与肥胖/超重组间的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各项代谢指标之间无显著相关(P>0.05),不同基因型之间的空腹血糖异常、高脂血症、高胰岛素血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基因型HOMA-IR明显高于CT基因型(P=0.048),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CF7L2基因SNP rs7903146与肥胖儿童青少年的糖、脂代谢异常无明显相关,其基因型与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敏感性可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胰岛素抵抗 单核苷酸多态性 TCF7L2基因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疑似遗传代谢病的高危新生儿行质谱检测与高通量测序检测诊断准确性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徐素华 杨琳 +5 位作者 吴冰冰 孙卫华 陆炜 王慧君 程国强 周文浩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比较质谱检测与高通量测序(NGS)筛查疑似遗传代谢病(IMD)的高危新生儿的诊断效能。方法纳入2016年8月至2018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临床表现疑似IMD的高危新生儿,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患儿参加质谱检测和NGS筛查IMD,以NGS检... 目的比较质谱检测与高通量测序(NGS)筛查疑似遗传代谢病(IMD)的高危新生儿的诊断效能。方法纳入2016年8月至2018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临床表现疑似IMD的高危新生儿,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患儿参加质谱检测和NGS筛查IMD,以NGS检测(包含2 742个已知致病基因)为金标准,以质谱检测(包含20种氨基酸代谢病、12种脂肪酸代谢病和19种有机酸代谢病)为待测标准,随访至6月龄结局。结果纳入2 000例疑似IMD的高危新生儿,NGS诊断IMD 33例(1.7%),涉及21种IMD;质谱检测结果异常154例(7.7%),提示IMD可能26例、继发性改变可能128例。以NGS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质谱检测提示IMD可能+提示继发性改变可能为待测标准1,质谱检测的敏感度93.9%(95%CI:79.8%~99.3%),特异度93.8%(95%CI:92.6%~94.8%)。质谱检测提示IMD可能(待测标准2)与NGS相符13例;质谱检测提示某一类或某几种IMD可能11例,NGS均明确并细化了疾病类型;质谱检测提示IMD可能,但与NGS检测结果不一致2例;质谱检测提示继发性改变可能5例,NGS检测为致病/可疑致病变异,明确并细化了疾病类型。待测标准1中,质谱结果正常的1 846例中,NGS发现2例IMD。NGS诊断的IMD有5例不包含在本文质谱检测的病种中。NGS诊断IMD 33例,有机酸代谢异常8种15例、氨基酸代谢异常7种9例、脂肪酸氧化代谢异常3种6例、其他类型IMD共3例;可疑遗传代谢病家庭史12例;以6月龄为随访终点统计,13例IMD患儿家属放弃治疗死亡,2例抢救无效死亡; 18例IMD患儿临床诊疗方案得以明确,7例因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目前生长发育良好,11例有不同程度的发育落后,主要以精神运动发育迟缓为主,部分伴有听力损害。结论质谱检测+NGS检测较单纯质谱检测可以更加快速且全面确诊临床表现疑似IMD的高危新生儿,尽早实施个体化治疗,改善患儿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谱检测 二代测序 遗传代谢病 新生儿 NIC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钡对斑马鱼心脏毒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石亚楠 姚磊 +2 位作者 王佑华 李强 符德玉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5-146,共2页
斑马鱼是重要的模式生物之一,在心血管药物的筛选与评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心脏荧光转基因(cmlc2:GFP)斑马鱼有利于心脏形态与结构的观察[1]。氯化钡已广泛应用于抗心律失常的研究中[2-3],但其对斑马鱼心脏的影响报道较少。因此,本... 斑马鱼是重要的模式生物之一,在心血管药物的筛选与评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心脏荧光转基因(cmlc2:GFP)斑马鱼有利于心脏形态与结构的观察[1]。氯化钡已广泛应用于抗心律失常的研究中[2-3],但其对斑马鱼心脏的影响报道较少。因此,本实验探究氯化钡对斑马鱼的心脏毒性,为构建斑马鱼心脏毒性模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氯化钡 心律失常 心脏毒性 心率 心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哮喘儿童血浆脂质代谢特征与潜在生物标志物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郑红梅 温亚锦 +7 位作者 韩晓 冯瑞 刘丽娟 陈仁杰 李小玲 金婷婷 周玉峰 张晓波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83-691,共9页
目的分析重症哮喘与轻中度哮喘儿童的血浆脂质分子差异,寻找重症哮喘潜在的新型血浆生物标志物。方法于2020年9月1日—2021年4月30日纳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哮喘专病数据库的哮喘儿童,将其分为重症哮喘组(50例)和轻中度哮喘组(54例)... 目的分析重症哮喘与轻中度哮喘儿童的血浆脂质分子差异,寻找重症哮喘潜在的新型血浆生物标志物。方法于2020年9月1日—2021年4月30日纳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哮喘专病数据库的哮喘儿童,将其分为重症哮喘组(50例)和轻中度哮喘组(54例)。采集入组儿童血浆,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技术检测血浆中脂质分子。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比较两组脂质分子差异,筛选显著差异的脂质分子;使用KEGG数据库分析主要受干扰的代谢途径。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显著差异脂质分子对重症哮喘的诊断价值。结果重症哮喘组平均年龄(8.8±2.6)岁,轻中度哮喘组平均年龄(8.4±2.8)岁,两组性别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0.422)。临床指标:重症哮喘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和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均显著高于轻中度哮喘组(P=为0.029,0.023);重症哮喘组FEV1/FVC、FEF50%预计值、FEF75%预计值、MMEF%预计值均低于轻中度哮喘组(P=0.003,0.005,0.005,0.003)。血浆中共筛选出39种差异表达的脂质分子,其中变异倍数(fold change,FC)>1.5的脂质分子为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47∶10)和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40∶2);代谢通路富集分析显示39种差异脂质分子与胆碱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等5条代谢通路相关。以组间差异临床指标为基线,ROC曲线分析显示基线联合PE(47∶10)或PS(40∶2)的曲线下面积(area of under,AUC)分别为0.928(95%CI:0.851~1.000)和0.923(95%CI:0.863~0.983),均高于基线0.737(95%CI:0.640~0.834)。结论重症哮喘儿童脂质代谢显著改变,共筛选出39种差异脂质分子,其中胆碱代谢途径紊乱最为显著;PE(47∶10)和PS(40∶2)可能是诊断重症哮喘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哮喘 脂质组学 代谢通路 生物标志物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信息学在罕见病诊疗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姜召芸 卢宇蓝 +4 位作者 余乐 弓孟春 史文钊 张抒扬 周文浩 《协和医学杂志》 2018年第2期165-171,共7页
罕见病种类繁多、表型复杂,存在遗传异质性和临床异质性,故其诊断极具挑战,且治疗方面缺乏有效药物。随着临床语义系统研究、二代测序、影像组学数据分析、多组学融合分析等医学信息学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罕见病在数据共享、科学研究等... 罕见病种类繁多、表型复杂,存在遗传异质性和临床异质性,故其诊断极具挑战,且治疗方面缺乏有效药物。随着临床语义系统研究、二代测序、影像组学数据分析、多组学融合分析等医学信息学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罕见病在数据共享、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限制正在逐步被打破。整合和研究不同来源的罕见病相关共享数据,有利于更多致病位点的发现和孤儿药的开发,可促进罕见病的诊断和治疗。本文旨在介绍医学信息学技术在罕见病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应用,以期推动医学信息学在罕见病诊疗方面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罕见病 医学信息学 术语标准 基因组学 全表型组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黄酸诱导基因-Ⅰ样受体与抗病毒固有免疫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陈思源 杨毅 王卫平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70-672,F0003,共4页
机体的固有免疫应答在抵抗病毒感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应答的前提是参与固有免疫的细胞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对病毒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进行识... 机体的固有免疫应答在抵抗病毒感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应答的前提是参与固有免疫的细胞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对病毒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进行识别,发生受体配体反应,进而诱导干扰素和促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发挥抗病毒免疫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有免疫应答 模式识别受体 抗病毒感染 诱导基因 促炎症细胞因子 视黄酸 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 受体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力发育迟缓新候选基因POSTN对脑损伤神经元体外保护作用研究
12
作者 林伊凤 杨琳 +4 位作者 马思敏 卢宇蓝 王慧君 陈龙霞 周文浩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3-227,共5页
目的通过对1例智力发育迟缓患儿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旨在为该患儿寻找潜在的致病原因。方法纳入1例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住院期间诊断不明患儿,采用Sure Selct Human All Exon捕获试剂盒和Illumina Hi Seq2000测序平台,行WES检... 目的通过对1例智力发育迟缓患儿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旨在为该患儿寻找潜在的致病原因。方法纳入1例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住院期间诊断不明患儿,采用Sure Selct Human All Exon捕获试剂盒和Illumina Hi Seq2000测序平台,行WES检测;数据分析采用我院分子诊断中心建立的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流程;结果采用Sanger直接测序法进行验证。建立体外大鼠神经元原代培养和糖氧剥夺(OGD)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Sham+PBS亚组、Sham+POSTN亚组)、OGD组(OGD+PBS亚组和OGD+POSTN亚组),采用免疫荧光、LDH毒性检测、Brd U和TUNEL方法检测POSTN对2组及其亚组神经元生长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患儿WES共检测到532 151个变异,筛选后检测到POSTN基因(NM_006475)外显子23:c.A2475T:p.G825G和外显子19:c.G2251A:p.E751K。Sanger测序显示p.G825G来自母亲,p.E751K来自父亲,符合复合杂合遗传模式。培养的大鼠原代神经元(MAP-2或Neu N阳性细胞)中有内源性POSTN的表达。LDH活性Sham+POSTN亚组与Sham+PBS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GD+POSTN亚组与OGD+PBS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GD+PBS亚组致神经元细胞缺氧2、6、12 d后比Sham+PBS亚组Brd U阳性的神经元数量增高,TUNEL阳性神经元凋亡也增高;OGD+POSTN亚组各时间点神经元增殖较OGD+PBS亚组均明显增高,但凋亡减少。结论 POSTN可以减少脑损伤后LDH对于神经元的细胞毒性,促进损伤后神经元的增殖,抑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N基因 突变 全外显子序列检测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塑料诱导肺泡Ⅱ型上皮细胞DNA损伤加重重症哮喘
13
作者 施泽纶 王青 +4 位作者 何雯 傅唯佳 王颖雯 韩晓 张晓波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91-1405,共15页
目的·探讨纳米塑料(nanoplastics,NPs)对重症哮喘发生发展的影响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建立屋尘螨(house dust mite,HDM)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联合诱导的重症哮喘小鼠模型,并给予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olystyrene na... 目的·探讨纳米塑料(nanoplastics,NPs)对重症哮喘发生发展的影响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建立屋尘螨(house dust mite,HDM)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联合诱导的重症哮喘小鼠模型,并给予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olystyrene nanoplastics,PS-NPs)气道滴注,收集小鼠肺泡灌洗液及制作肺组织切片。通过流式细胞术、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过碘酸希夫(periodic acid-Schiff,PAS)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 de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TUNEL)染色,观察PS-NPs对重症哮喘小鼠气道炎症、黏液分泌、肺泡结构,以及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lveolar typeⅡepithelial cells,AT2 cell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采用CCK-8法及AnnexinⅤ/PI双染色法测定PS-NPs对小鼠AT2细胞系MLE-12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使用γ-H2A.X免疫荧光染色检测PS-NPs对AT2细胞的DNA损伤作用。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酪胺信号放大(Tyramide signal amplification,TSA)多重荧光染色及免疫荧光共定位检测PS-NPs对AT2细胞ATR/Chk1/p53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使用ATR特异抑制剂Ceralasertib(AZD6738)与PS-NPs共同处理MLE-12细胞,以测定其对细胞增殖、凋亡的恢复作用。结果·流式细胞术显示,重症哮喘小鼠暴露于PS-NPs后,其肺泡灌洗液中炎症细胞总数及各炎症细胞数量均有增加,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肺组织H-E染色及PAS染色显示,气道炎症细胞浸润及气道黏液分泌显著增加,肺泡结构被破坏。在体外试验中,CCK-8结果显示PS-NPs显著抑制MLE-12细胞的增殖能力并呈现浓度依赖性;AnnexinⅤ/PI双染色结果显示,PS-NPs暴露后的细胞凋亡率[(56.20±3.84)%]相比于未暴露组[(23.22±2.52)%]显著上升;免疫荧光染色显示PS-NPs能被MLE-12细胞所吞噬并定位在细胞核周围。TUNEL染色结果表明,在体内PS-NPs同样促进AT2细胞凋亡的发生。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DNA损伤标志物γ-H2A.X表达增加。qPCR、Western blotting、TSA多重荧光染色显示,PS-NPs诱导MLE-12细胞ATR/Chk1/p53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免疫荧光共定位实验也证实在小鼠体内,PS-NPs诱导AT2细胞表达ATR、p53蛋白。而ATR特异抑制剂Ceralasertib能部分恢复由PS-NPs引起的MLE-12细胞增殖的抑制和凋亡的增强。结论·NPs暴露能够造成AT2细胞DNA损伤,激活ATR/Chk1/p53信号通路,进而加重重症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反应及肺泡结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哮喘 纳米塑料 肺泡Ⅱ型上皮细胞 DNA损伤 ATR/Chk1/p53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RF8新发移码突变的基因功能分析
14
作者 李乐盈 陈尧 +3 位作者 周维涛 何晨 张端午 钱莉玲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9-367,共9页
目的对反复肺炎患儿队列病因筛查中发现的干扰素调节因子8基因(interferon regulator factor 8,IRF8)新发突变(c.1266dupA)进行分子细胞水平的功能研究与验证。方法针对IRF8突变序列构建野生与突变蛋白过表达载体,通过质粒转染或构建慢... 目的对反复肺炎患儿队列病因筛查中发现的干扰素调节因子8基因(interferon regulator factor 8,IRF8)新发突变(c.1266dupA)进行分子细胞水平的功能研究与验证。方法针对IRF8突变序列构建野生与突变蛋白过表达载体,通过质粒转染或构建慢病毒感染不同工具细胞,通过q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等实验手段检测其表达差异及对下游炎症相关基因表达调控的改变。结果IRF8野生及突变过表达载体构建成功,且转染效率可观,包装成的慢病毒感染效率亦较高。突变基因IRF8(c.1266dupA)相较于野生型IRF8转录水平降低,表达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略增大,表达量降低,突变蛋白IRF8mut相对野生型IRF8蛋白核质比增加,IRF8(c.1266dupA)对下游ISRE元件的抑制功能增强。结论IRF8新发移码突变属于功能获得型(gain of function,GOF)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调节因子8(IRF8) 移码突变 反复感染 转录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式细胞仪测定成人与儿童中性粒细胞功能 被引量:16
15
作者 俞晔珩 朱文胜 王晓川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1-104,共4页
目的 建立评价中性粒细胞吞噬和氧化功能的流式细胞仪方法。方法 取健康成人、儿童外周血,佛波 脂(PMA)刺激中性粒细胞活化后吞噬并氧化二氢若丹明123(DHR)为可发出绿色荧光的若丹明123,用流式细胞 仪检测阳性细胞以评价中性粒细胞吞噬... 目的 建立评价中性粒细胞吞噬和氧化功能的流式细胞仪方法。方法 取健康成人、儿童外周血,佛波 脂(PMA)刺激中性粒细胞活化后吞噬并氧化二氢若丹明123(DHR)为可发出绿色荧光的若丹明123,用流式细胞 仪检测阳性细胞以评价中性粒细胞吞噬和氧化功能。结果10μg/mL佛波脂(PMA)可有效刺激中性粒细胞吞噬 和氧化功能。20例健康成人无刺激时中性粒细胞活化率<10%[(4±3)%],10μg/mL PMA刺激后中性粒细胞活 化率均>90%[(96±3)%];19例健康儿童无刺激时中性粒细胞活化率<10%[(5±4)%],10μg/mL PMA刺激后 中性粒细胞活化率均>90%[(95±4)%];8例足月儿脐带血无刺激时中性粒细胞活化率为(7±4)%,10μg/mL PMA刺激后中性粒细胞活化率(89±6)%。采用刺激指数(SI),PMA刺激与对照荧光强度几何均数,也可用于评 价中性粒细胞刺激后活化情况,但变异较大。结论 流式细胞仪-DHR分析可用于临床评价成人与儿童中性粒 细胞吞噬和氧化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活化 刺激 吞噬 流式细胞仪 PMA 健康成人 胞吞 荧光强度 变异 脐带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GT1A1基因G71R突变与新生儿不明原因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相关 被引量:16
16
作者 孙碧君 赵诸慧 +3 位作者 杨琳 李刚 吴冰冰 周文浩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G71R突变与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病例组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收治的不明原因严重高胆红素血症(血清总胆红素水平≥342μmol...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G71R突变与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病例组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收治的不明原因严重高胆红素血症(血清总胆红素水平≥342μmol·L^-1)新生儿,采用PCR对外周血UGT1A1基因进行检测.对照组为我院新生儿出生缺陷生物样本数据库中血清总胆红素水平〈221μmol·L^-1病例.病例组及对照组新生儿均要求胎龄≥35周,出生体重≥2500g.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各65例.UGT1A1G71R是病例组中最常见的突变类型(73.8%,48/65).对照组UGT1A1G71R突变位点与既往Meta分析中提取的中国健康新生儿对比,在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UGT1A1基因G71R突变中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5和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把握度为0.993.与携带G/G基因型新生儿相比,UGT1A1G71R突变(A/A+G/A基因)可增加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风险(OR=7.373,95%CI3.395~16.008),把握度为1.0.结论UGT1A1基因G71R突变与新生儿不明原因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疸 高胆红素脑病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 基因突变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3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遗传学特征 被引量:10
17
作者 郭晓红 翟晓文 +2 位作者 钱晓文 王宏胜 范翠青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2-317,共6页
目的:了解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通过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对163例初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0-17岁)进行细胞遗传学分型。结果:本组病例细胞遗传学异常率87.7%(143/163)。倍体群分析显示,... 目的:了解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通过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对163例初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0-17岁)进行细胞遗传学分型。结果:本组病例细胞遗传学异常率87.7%(143/163)。倍体群分析显示,最常见高超二倍体(51-67条染色体)45例(27.6%),X染色体和21号染色体获得率为100%。特异性基因异常最常见t(12;21)ETV6/RUNX1(26例,16.0%),其次是t(1;19)TCF3/PBX1(13例,8.0%),t(4;11)MLL重排和t(8;14)IGH/MYC(各6例,3.7%),t(9;22)BCR/ABL(2例,1.2%)和i AMP21(1例,0.6%)。非典型结构异常率为:dup(1q)20.2%,del(6q)和del(9p)10.4%,del(12p)12.9%和del(13q)5.5%等。与西方儿童比较,t(12;21)、t(1;19)、t(9;22)和高超二倍体的发生率均较一致(P>0.25)。与韩国儿童比较,t(9;22)的发生率似乎更低(1.5%vs 9.5%)(P<0.005)。结论:本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的细胞遗传学异常表现与西方儿童基本相似,风险可能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细胞遗传学 荧光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至2011年上海单中心住院腹泻儿童轮状病毒基因型别流行特征 被引量:14
18
作者 卢丽娟 钟华清 +3 位作者 苏犁云 曹凌峰 徐梦华 徐锦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2期98-104,共7页
目的监测并分析上海单中心住院腹泻儿童A组轮状病毒(RV)基因型别的变化特征,为RV性腹泻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入住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5岁的腹泻患儿粪便标本,RV抗原阳性者345份,采用套式多... 目的监测并分析上海单中心住院腹泻儿童A组轮状病毒(RV)基因型别的变化特征,为RV性腹泻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入住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5岁的腹泻患儿粪便标本,RV抗原阳性者345份,采用套式多重RT-PCR法进行RV的基因分型。结果①G基因型:2008至2010年以G3型为主,检出率分别为49.2%、44.6%和78.0%;G9型的流行呈上升趋势,成为2011年最主要的流行型别(51.1%);G1型在4年中均有检出(8%~20%);G2型少见,G4型未检出。G混合型中,以G3+G9型为主,其次为G3+G1型,还检出4例3种G基因型的混合。②P基因型:2008、2010和2011年均以P[8]型为主,检出率分别为55.6%、60.0%和68.1%,2009年以P混合基因型(43.2%)为主;P[4]型在4年均有流行;P[6]、P[9]型少见,仅在混合感染中检出P[10]型。P混合型中,以P[8]+P[4]型为主,其次为P[8]+P[10]型。③P[8]G3型是2008至2011年最主要的RV流行株(24.3%),其次为P[8]G9型及PmG3型。2011年P[8]G9型跃升为最主要的流行型别(40.5%)。结论与2001至2007年相比,2008至2011年上海地区A组RV基因型出现了新的流行特点,G1型及G9型的流行呈上升趋势,G3的流行有所下降,各种混合型别多见。对RV基因型保持系统性的连续监测对RV疫苗在上海的应用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轮状病毒 腹泻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哮喘模型胸腺中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Foxp3的表达及调节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文婕 王晓川 +3 位作者 章迁 陈莲 王莹 徐振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4期292-297,共6页
目的通过建立小鼠哮喘模型,探讨胸腺在过敏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胸腺肽干预哮喘模型的作用和可能的机制。方法40只小鼠随机分为哮喘模型组、卵清蛋白(OVA)+胸腺肽组、对照组和胸腺肽组,每组各10只。①采用OVA腹腔注射和超声雾化... 目的通过建立小鼠哮喘模型,探讨胸腺在过敏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胸腺肽干预哮喘模型的作用和可能的机制。方法40只小鼠随机分为哮喘模型组、卵清蛋白(OVA)+胸腺肽组、对照组和胸腺肽组,每组各10只。①采用OVA腹腔注射和超声雾化吸入建立BALB/c小鼠哮喘模型;②通过血清总IgE水平和肺组织病理学检查评价哮喘模型;③用Real-time PCR检测哮喘模型和胸腺肽干预下,小鼠肺组织和胸腺中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TSLP)以及胸腺Foxp3 mRNA表达变化,并通过血清总IgE水平和肺组织病理学评价胸腺肽干预下哮喘模型的过敏状态。结果①哮喘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总IgE浓度明显增高,肺组织病理学检查示气道炎症明显,胸腺和肺组织TSLP mRNA表达均显著增高,胸腺Foxp3 mRNA表达显著降低;②OVA+胸腺肽组肺组织病理学检查示气道炎症减轻,胸腺TSLP mRNA表达显著低于哮喘模型组。结论①OVA哮喘模型胸腺TSLP mRNA的表达水平上调、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下调,提示OVA可影响中枢性免疫器官——胸腺;②OVA哮喘模型引起胸腺Foxp3 mRNA表达降低,提示胸腺功能的改变可能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有关;③胸腺肽可改善过敏状况,其作用机制至少部分是通过胸腺而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 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 胸腺肽 叉头状转录因子 哮喘模型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目的基因捕获的二代测序技术对质谱检测阳性患儿的分子诊断 被引量:6
20
作者 吴冰冰 陆炜 +6 位作者 杨琳 姜萍萍 李刚 张萍 王慧君 高瑞 周文浩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0-45,共6页
目的运用基于目的基因捕获的二代测序技术,对质谱检测阳性的遗传代谢病疑似患儿进行基因检测,探讨二代测序技术在遗传代谢性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遗传代谢专科门诊收治的、质谱检测阳性遗传代谢病疑... 目的运用基于目的基因捕获的二代测序技术,对质谱检测阳性的遗传代谢病疑似患儿进行基因检测,探讨二代测序技术在遗传代谢性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遗传代谢专科门诊收治的、质谱检测阳性遗传代谢病疑似患儿的剩余干血滴滤纸片,行目的基因捕获的二代测序,行Sanger进行验证。结果 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共有48例质谱检测阳性的遗传代谢病疑似患儿纳入本文分析,40例完成二代测序,男性22例。40例测序标本中,29例(72.5%)检测到与临床症状相符的基因变异,包括甲基丙二酸血症6例,citrin缺陷病6例,高苯丙氨酸血症5例,戊二酸血症3例,其他遗传代谢病9例。2例疑似citrin缺陷病的标本在SLC25A13基因上仅检测到单个致病性突变,进一步行长片段PCR,检测到2例标本均存在3 kb的杂合插入突变。结论基于目的基因捕获的二代测序技术在对临床疑似遗传代谢病的检测中,有着较高的阳性诊断率,不仅能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分子诊断依据,而且可以根据致病基因对疾病分型,有效地为后续的临床治疗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基因组合 二代测序 分子诊断 遗传代谢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