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使用自制植骨漏斗经伤椎植骨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5
1
作者 荚龙 李向前 +4 位作者 高如峰 陈铭吉 付文芹 陶星光 陈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76-483,共8页
目的:探讨使用自制微创经皮植骨漏斗进行伤椎植骨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26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13例,女13例,年龄51.23±9.56岁(33... 目的:探讨使用自制微创经皮植骨漏斗进行伤椎植骨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26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13例,女13例,年龄51.23±9.56岁(33~65岁);均为单节段损伤,T122例,L18例,L28例,L35例,L43例。采用跨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再通过自制的微创经皮植骨漏斗进行伤椎内空腔内植骨(自体髂骨)。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观测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伤椎中部高度压缩率及矢状面Cobb角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随访时间为15.19±2.51个月(12~22个月),手术时间84.62±12.88min,出血量55.58±12.44mL,无伤口感染、脊髓损伤等并发症,1例患者出现1枚椎弓根螺钉尾冒松动脱落。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患者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6.89±7.25)%、(10.28±7.50)%]、椎体中部高度压缩率[(7.11±5.75)%、(10.63±6.24)%]、Cobb角(4.38°±7.77°、2.14°±7.78°)、VAS评分(3.35±0.56、1.73±0.45)和ODI[(41.96±3.82%、13.77±2.42)%]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10.28±7.50)%]、椎体中部高度压缩率[(10.63±6.24)%]较术后1周轻度增加,Cobb角(2.14°±7.78°)较术后1周略有下降(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1.73±0.45)和ODI[(13.77±2.42)%]较术后1周好转(P<0.05)。结论:对于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使用自制微创经皮植骨漏斗进行伤椎植骨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骨折 骨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外科治疗及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周健 陈农 +5 位作者 董健 李熙雷 周晓岗 方涛林 林红 马易群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9-383,共5页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至2008年9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39例胸椎OLF患者,其中30例采用"揭盖"式全椎板切除减压,9例采...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至2008年9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39例胸椎OLF患者,其中30例采用"揭盖"式全椎板切除减压,9例采用改良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及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随访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分析术前病程、术前JOA评分(日本矫形外科学会,11分)、硬化节段、CT分型、脊髓信号改变与术后疗效的关系。结果3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在10个月~8年,平均54个月。根据JOA评分标准进行术前和术后的疗效评价。术后疗效评价为优19例、良14例、可6例,优良率达84.6%。术前病程短,JOA评分高,单节段骨化,CT分型为外侧型及矢状位T2加权像髓内信号无改变的病例术后疗效好。结论"揭盖"式全椎板切除减压和改良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是治疗胸椎OLF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患者术前病程、术前JOA评分、硬化节段、CT分型及压迫节段MRI示脊髓信号有无改变是影响术后疗效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黄韧带骨化 手术治疗 术后疗效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种异体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复合β-磷酸三钙支架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 被引量:6
3
作者 吴子征 李受珉 +2 位作者 王泽 李智 张键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8-343,共6页
目的探讨以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陶瓷为支架材料复合兔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rabbit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rADSCs)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体外培养的rADSCs接种于β-TCP... 目的探讨以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陶瓷为支架材料复合兔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rabbit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rADSCs)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体外培养的rADSCs接种于β-TCP支架上,构建rADSCs/β-TCP骨组织工程复合体,并进行体外培养。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在双侧桡骨中下段造成2cm长度的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平均分为3组,A组: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B组:单β-TCP人工骨对照组;C组:rADSCs/β-TCP复合体实验组。在手术后2周、4周、6周和8周时进行X线检查,然后每组各选2只兔处死后取出标本,对标本进行大体观察以及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骨修复情况,并观察是否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结果 rADSCs在适当的诱导条件下具有成骨细胞分化潜能,复合β-TCP后对其生长分化无影响。X线检查结果发现,A组有稍多的骨组织形成,未见髓腔及正常骨影像学表现;B组虽然骨连接性基本恢复,但骨髓腔尚未完全再通;C组骨连接性完全恢复,骨缺损基本修复,骨髓腔再通。术后4周,C组可观察到骨缺损周围开始形成新生骨,并随着时间的延长新生骨量逐渐增多。术后6周,材料逐渐降解,材料孔隙内有新生骨长入。术后8周,C组材料降解明显,材料孔隙基本消失,髓腔已基本再通;B组部分骨髓腔再通,而A组未发现骨髓腔再通。新生骨组织面积比较,各时间点C组的面积最大,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织学检测未见免疫排斥现象。结论 rADSCs在适当的诱导条件下具有成骨细胞分化潜能。ADSCs有望成为理想的修复骨缺损、促进骨折愈合的组织工程骨所需要的种子细胞,为大段骨缺损组织工程的修复提供可行的技术方案,为临床治疗大段骨缺损提供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 骨组织工程复合体 大段骨缺损 Β-磷酸三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椎间融合器复合涂层及生长因子在山羊体内的融合效果评价
4
作者 顾宇彤 姚振均 +3 位作者 李智 王坤 张键 郑学斌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9-264,共6页
目的在活体山羊颈椎上比较自体三面皮质髂骨、帽式颈椎椎间融合器(hat type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fusioncage,HCIFC)、表面喷涂羟基磷灰石的HCIFC及载有生长因子的羟基磷灰石涂层HCIFC的椎间融合效果。方法将32头山羊随机平均分为4... 目的在活体山羊颈椎上比较自体三面皮质髂骨、帽式颈椎椎间融合器(hat type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fusioncage,HCIFC)、表面喷涂羟基磷灰石的HCIFC及载有生长因子的羟基磷灰石涂层HCIFC的椎间融合效果。方法将32头山羊随机平均分为4组:自体骨组、HCIFC组、羟基磷灰石涂层组及生长因子组。各组均行C3~C4椎间盘切除术并植入以上内植物。于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1、2、4、8、12周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于侧位X线片上测量平均椎间高度(disc space height,DSH)、椎间角(intervertebral angle,IVA)及前凸角(lordosis angle,LA);术后12周处死动物,取C3~C4节段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定及组织学评估。结果生长因子组的颈椎屈曲、后伸和侧屈的平均刚度显著大于其他组(P<0.05);羟基磷灰石涂层组后伸、轴向旋转及侧屈的平均刚度显著大于HCIFC组和自体骨组(P<0.05)。影像学及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3个颈椎椎间融合器组的椎间融合效果均好于自体骨组,其中生长因子组的融合效果最好。结论羟基磷灰石涂层可以改善颈椎椎间融合器的融合效果,生长因子能促进骨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柱融合术 动物实验替代试验 羟基磷灰石涂层 生长因子 山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MSC-Exo通过Wnt/β-catenin途径参与股骨头坏死大鼠软骨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龚东亮 付文芹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1819-1823,共5页
目的:探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外泌体(Exo)通过Wnt/β-catenin途径参与股骨头坏死(FHN)大鼠软骨细胞迁移、增殖和凋亡的机制。方法:通过注射地塞米松和强迫跑步的方法构建FHN大鼠模型。将收集到的FHN软骨细胞分为对照组、BMSCs-Exo... 目的:探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外泌体(Exo)通过Wnt/β-catenin途径参与股骨头坏死(FHN)大鼠软骨细胞迁移、增殖和凋亡的机制。方法:通过注射地塞米松和强迫跑步的方法构建FHN大鼠模型。将收集到的FHN软骨细胞分为对照组、BMSCs-Exo 50组、BMSCs-Exo 100组,其培养基中BMSCs-Exo的浓度分别为0、50和100μg/ml。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情况。评估各组Wnt/β-catenin通路表达水平。结果:三组细胞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SCs-Exo 50组的OD值为0.78±0.07,划痕前缘迁移距离百分比为(45.59±1.45)%,Wnt、β-catenin 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凋亡率[(2.55±0.24)%]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BMSCs-Exo 100组的OD值为0.89±0.08,划痕前缘迁移距离百分比为(61.44±1.76)%,Wnt、β-catenin 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BMSCs-Exo 50组,凋亡率[(1.03±0.01)%]显著低于对照组和BMSCs-Exo 50组(P<0.05)。结论:BMSCs-Exo可能通过激活Wnt/β-catenin通路促进FHN大鼠软骨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抑制凋亡,从而促进软骨生成治疗FH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软骨细胞 WNT/Β-CATEN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跟骨骨折伴胫神经损伤康复1例报告
6
作者 武艳玲 刘邦忠 +2 位作者 焦金保 刘佐庆 刘红池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44-1246,共3页
1病例资料患者,男,28岁,2020年10月29日从家中楼梯上踩空后跳下,致双踝肿痛,入院X线检查:双跟骨骨折(粉碎)、左距骨撕脱骨折。临床诊断:双跟骨骨折。于2020年11月4日行“双跟骨骨折外侧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患者自术后即出现左第2-... 1病例资料患者,男,28岁,2020年10月29日从家中楼梯上踩空后跳下,致双踝肿痛,入院X线检查:双跟骨骨折(粉碎)、左距骨撕脱骨折。临床诊断:双跟骨骨折。于2020年11月4日行“双跟骨骨折外侧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患者自术后即出现左第2-5足趾主动伸直不能伴被动活动疼痛,未予特殊处理。2021年1月20日复查双跟骨X线,骨折愈合可(图1),开始在助行器辅助下行走,发现左第2-5趾间关节僵硬、屈曲挛缩状态,步行后屈曲挛缩伴疼痛加重,至多家医院诊治,疼痛与关节功能均未得到明确改善。2020年3月24日因行走时脚趾疼痛、严重影响生活来我科就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曲挛缩 跟骨骨折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 撕脱骨折 被动活动 趾间关节 胫神经 距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