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与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 被引量:45
1
作者 杨泽勇 徐莹华 +4 位作者 费凤英 吕浩 李泉 杨立群 俞卫锋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64-766,共3页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与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骨科全麻手术患者,年龄≥70岁,术前1d和术后2h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价患者认...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与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骨科全麻手术患者,年龄≥70岁,术前1d和术后2h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价患者认知功能,将术后2h认知功能评分相对于术前1d下降≥2分的患者归为POCD组(18例),无下降或上升的患者为对照组(21例)。采血检测IL-1β、IL-6和TNF-α。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OCD组术后2hMMSE评分明显下降(P<0.05),POCD组麻醉诱导前10minTNF-α和术后1dIL-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麻醉诱导前10min相比,POCD组TNF-α于术中1h、IL-6于术后2h和术后1d明显增高(P<0.05);对照组IL-6也于术后2h明显增高(P<0.05)。结论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发生术后认知障碍者伴随血中IL-6和TNF-α表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认知障碍 老年 白细胞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舌下变应原免疫疗法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伴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4
2
作者 马彩霞 陆美芳 +2 位作者 戈丽平 钱希岷 张明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73-876,共4页
目的 探讨舌下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疗法(SLIT)治疗支气管哮喘伴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5~14岁的哮喘伴变应性鼻炎患儿120例,随机分成SLIT治疗组(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和常规治疗组,每组60例。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哮喘... 目的 探讨舌下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疗法(SLIT)治疗支气管哮喘伴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5~14岁的哮喘伴变应性鼻炎患儿120例,随机分成SLIT治疗组(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和常规治疗组,每组60例。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哮喘控制问卷(ACQ)评分、鼻炎症状评分、月均用药情况和不良反应,检测血清粉尘螨特异性IgE (SIgE)值。结果 治疗1年后,SLIT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的ACQ评分、鼻炎症状评分、治疗哮喘月均用药评分及血清粉尘螨SIgE值均有所下降,且SLIT治疗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LIT治疗组与用药相关的皮疹、鼻咽痒和哮喘发作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SLIT治疗儿童哮喘伴变应性鼻炎安全有效,比常规治疗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下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疗法 儿童 支气管哮喘 变应性鼻炎 粉尘螨滴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大鼠胃溃疡对海马肠三叶因子表达的影响
3
作者 丁峰 戴屹东 +4 位作者 刘锦燕 周懿忆 林见敏 王金金 费凤英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94-598,共5页
目的:研究实验性大鼠胃溃疡期间海马区肠三叶因子(ITF)表达的变化。方法:选择SD大鼠42只,其中实验性胃溃疡36只,正常对照6只,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方法分别检测大鼠海马ITF蛋白表达量和mRNA转录变化。结果:大鼠海马锥体细胞... 目的:研究实验性大鼠胃溃疡期间海马区肠三叶因子(ITF)表达的变化。方法:选择SD大鼠42只,其中实验性胃溃疡36只,正常对照6只,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方法分别检测大鼠海马ITF蛋白表达量和mRNA转录变化。结果:大鼠海马锥体细胞和颗粒细胞质内,以及海马内部分神经细胞可见ITF免疫反应阳性物质。与正常大鼠比较,实验性大鼠溃疡1 d后海马ITF平均灰度值开始降低,随后逐渐降低,1周后达到最低水平(P〈0.01),维持2~4周后开始恢复(P〈0.05)。RT-PCR检测表明,大鼠实验性溃疡后1 d开始,海马ITF mRNA转录水平逐渐升高,1周达到最高值,其后开始下降(P〈0.05~0.01),4周后接近实验前水平。结论:实验性胃溃疡大鼠海马中ITF高表达可能是溃疡愈合过程神经内分泌调节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三叶因子 三叶草因子 海马 免疫组化 RT-PCR 实验性胃溃疡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那卡塞对血液透析患者血清FGF23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杨明正 阚林 +2 位作者 陈正芳 冯岗 白寿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4158-4161,共4页
目的探讨西那卡塞治疗对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我院血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 300pg/mL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60例,随机分血液透析组和血液... 目的探讨西那卡塞治疗对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我院血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 300pg/mL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60例,随机分血液透析组和血液透析加西那卡塞治疗组,观察周期12个月,根据血钙及iPTH调整西那卡塞剂量(0~50 mg/d)。ELASA法检测FGF23及Klotho蛋白,化学发光法检测iPTH,生化法检测钙磷水平,B超测量右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左心室后壁厚度。观察治疗前后各项指标,记录所有患者在观察期发生心血管事件次数及因上述事件住院次数。结果血液透析组80例和血液透析加西那卡塞治疗组51例患者完成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血FGF23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血液透析患者治疗前后血磷、FGF23及PT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血液透析加西那卡塞治疗后血磷、FGF23及PTH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Klotho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增高(P <0.05)。血液透析组治疗期间共死亡10例(12.5%),死亡病例中肿瘤2例(2.55%)、心血管疾病8例(10%),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45例次(56.25%)、其中住院23例次(28.75%)。血液透析加西那卡塞治疗组治疗期间共发生死亡2例(3.92%)、均为心血管事件,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16例次(31.37%)、其中住院7例次(13.73%),与HD组比较,观察期间,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明显减少(P <0.008)。结论西那卡塞干预治疗可明显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及住院率,降低血FGF23及PTH水平并继发降低血磷水平可能为其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那卡塞 心血管事件 血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 血液透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