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开启感染神经病学学科建设新纪元
1
作者 王佳伟 刘磊 冯国栋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9-202,共4页
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进步,传统病原体引起的脑炎和脑膜炎发病率和病死率有所下降,但是由于神经系统感染病原谱的改变、神经系统感染病原体检测手段的提升以及病原体引发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新证据的涌现,需重新思考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临... 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进步,传统病原体引起的脑炎和脑膜炎发病率和病死率有所下降,但是由于神经系统感染病原谱的改变、神经系统感染病原体检测手段的提升以及病原体引发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新证据的涌现,需重新思考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特征以及防控与诊疗特点。同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大流行后病原体不直接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后/副感染性神经系统疾病日益增多,因此提出应重视对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和感染后/副感染性神经系统疾病为主题的感染神经病学学科特点和学科建设,通过多学科合作和开展专科培训以提高对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和感染后/副感染性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控与诊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神经病学(非MeSH词) 神经系统疾病 感染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多普勒超声与神经网络的脑缺血风险评估方法
2
作者 曾泽延 余龙 +3 位作者 秦旺 汪昕 丁晶 王盛章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6-711,共6页
目的借助多普勒超声测量颈动脉和椎动脉的流速波形,构建神经网络模型,对脑缺血状态进行无创评估。方法采集已经完善CT灌注(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及多普勒超声患者的临床数据,通过超声图像采集血流动力学参数,将获得的数... 目的借助多普勒超声测量颈动脉和椎动脉的流速波形,构建神经网络模型,对脑缺血状态进行无创评估。方法采集已经完善CT灌注(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及多普勒超声患者的临床数据,通过超声图像采集血流动力学参数,将获得的数据通过神经网络进行训练,最后将结果与CTP进行验证。结果共收集62例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数据,将其随机分为训练集44例和测试集18例。在训练集中,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5、0.833、0.923、0.886。在测试集中,ROC的AUC、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60、0.889、0.714、1.000。结论基于多普勒超声及神经网络的模型经过临床验证,对于脑缺血评估的准确性较好,具有早期筛查脑缺血的潜在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 脑缺血 CT灌注成像 神经网络 多普勒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激素和姜黄素对海人酸杏仁核点燃大鼠行为学、脑电图及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郭曦 彭伟锋 +1 位作者 杜鹏 汪昕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562-564,共3页
目的了解雌激素和姜黄素对海人酸(kainic acid,KA)杏仁核点燃大鼠癫痫发作的影响。方法给去势的雌性大鼠添加雌激素治疗,添加姜黄素治疗,或添加雌激素和姜黄素治疗,比较各组大鼠致痫后癫痫发作的行为学、脑电图和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变化... 目的了解雌激素和姜黄素对海人酸(kainic acid,KA)杏仁核点燃大鼠癫痫发作的影响。方法给去势的雌性大鼠添加雌激素治疗,添加姜黄素治疗,或添加雌激素和姜黄素治疗,比较各组大鼠致痫后癫痫发作的行为学、脑电图和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变化。结果给雌激素治疗的大鼠重型发作(Racine 4/5级)评分最高,而雌激素加姜黄素治疗组评分最低(P<0.05)。脑电图的变化与行为学的改变基本一致。致痫后大鼠注射KA侧海马CA3区、CA4区可见到明显的细胞损伤,而该侧海马CA1区、齿状回区(DG)及对侧海马CA3区、CA1区及DG区神经元损害不明显。雌激素组大鼠双侧海马CA3区均出现加重的神经元损害,姜黄素组及雌激素加姜黄素组大鼠海马注射对侧CA3区存活神经元较雌激素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高水平的雌激素可以加重癫痫的发作,给姜黄素治疗可以减轻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 姜黄素 癫痫 脑电图 神经元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迟亚低温对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大鼠的神经保护效应 被引量:2
4
作者 韩锁成 吕佳宁 +1 位作者 郭景春 范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56-858,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延迟时间点给予亚低温治疗对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大鼠的神经保护效应。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线栓法制备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2h组(HT2h组)、亚低温治疗6h组(HT6h组)和缺血对照组(NT组),每... 目的探讨不同延迟时间点给予亚低温治疗对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大鼠的神经保护效应。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线栓法制备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2h组(HT2h组)、亚低温治疗6h组(HT6h组)和缺血对照组(NT组),每组10只。应用激光多普勒监测局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血流量。持续监测核心温度。取脑制备冷冻切片,进行焦油紫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脑水肿程度,TUNEL染色确定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与NT组比较,HT2h组和HT6h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全脑体积、脑水肿程度以及缺血半暗带区域内大脑皮质区、纹状体区和丘脑区TUNEL阳性细胞计数均显著降低。与HT6h组比较,HT2h组脑梗死体积全脑体积、脑水肿程度以及缺血半暗带区域内大脑皮质区和纹状体区TUNEL阳性细胞计数均显著降低。结论延迟亚低温治疗通过抑制大脑中动脉阻塞后神经细胞凋亡,从而达到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梗塞 大脑中动脉 细胞凋亡 神经元 再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基质细胞对离体Parkinson鼠脑片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5
作者 金莉蓉 洪震 +2 位作者 钟春玖 汪洋 沈馨亚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57-660,共4页
为探讨骨髓基质细胞对离体Parkinson鼠脑片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建立新生大鼠离体“Parkinson鼠病”模型,取成年大鼠骨髓,培养、分离、纯化骨髓基质细胞,将骨髓基质细胞(MSCs)与离体脑片联合培养,应用高效液相法观察了脑片... 为探讨骨髓基质细胞对离体Parkinson鼠脑片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建立新生大鼠离体“Parkinson鼠病”模型,取成年大鼠骨髓,培养、分离、纯化骨髓基质细胞,将骨髓基质细胞(MSCs)与离体脑片联合培养,应用高效液相法观察了脑片和培养液中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3,4-二羟苯乙酸(DOPAC)和高香草酸(HVA)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经MPTP代谢产物mpp+损伤的脑片多巴胺含量与正常组、联合培养组相比明显减少(P<0.01),而mpp+组培养液内DOPAC和HVA含量也减少(P<0.05)。但联合培养组与正常组相比DA,DOPAC和HVA的变化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提示,联合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对mpp+毒性损伤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该模型也为在脑片上测量单胺类神经递质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细胞 多巴胺 联合培养 PARKINSON病 脑片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GC-1α在海人酸(KA)诱导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氧化应激损伤中的作用
6
作者 唐海燕 杜鹏 +5 位作者 李鑫 林豪杰 刘剑英 马昱 范薇 汪昕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75-579,共5页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子(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coactivator,PGC)-1α在海人酸(kainic acid,KA)诱导的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氧化应激及神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离体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采...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子(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coactivator,PGC)-1α在海人酸(kainic acid,KA)诱导的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氧化应激及神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离体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采用电穿孔基因转染技术分别转染PGC-1αshRNA质粒和空载体质粒。培养7天后,用KA刺激上述海马神经元24h,检测转染空载体质粒海马神经元(空白对照组,n=10)、KA刺激的转染PGC-1αshRNA质粒(实验组,n=11)和KA刺激的空载体质粒海马神经元(KA对照组,n=10)的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ase dismutase,SOD)和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活性变化。FJB染色检测KA刺激24h后实验组和KA对照组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神经损伤情况。结果KA刺激24h,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GSH含量和SOD活性分别为(5.74±0.54)μmol.L-1.μg-1 protein和(10.57±1.25)U/mg protein,较空白对照组显著降低[(9.38±0.72)μmol.L-1.μg-1 protein,P<0.01;(23.12±3.23)U/mg protein,P<0.01];LDH活性为(2.21±0.18)mmol NADH,H+/min/100mg protein,较空白对照组海马神经元显著增高[(1.29±0.09)mmol NADH,H+/min/100mg protein,P<0.01]。转染PGC-1αshRNA质粒组,KA刺激24h海马神经元GSH含量和SOD活性分别为(3.37±0.42)μmol.L-1.μg-1protein和(4.54±0.91)U/mg protein,较KA对照组海马神经元明显降低(P均<0.05);LDH活性为(2.74±0.19)mol/NADH+/min/mg protein,较KA对照组海马神经元显著增加(P<0.01)。FJB染色显示转染PGC-1αshRNA质粒组,KA刺激24h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较KA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PGC-1α基因下调加重KA刺激后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可能与其加重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子(PGC-1α) 海马神经元 氧化应激 谷胱甘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中医证素及证型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余忠海 董振华 +3 位作者 刘吟枫 万文斌 刘露梅 李亚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2562-2566,2571,共6页
目的探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中医证素、证型分别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的相关性,为MCI精准中医辨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5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门诊及静安区江宁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黄浦区半淞园街... 目的探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中医证素、证型分别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的相关性,为MCI精准中医辨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5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门诊及静安区江宁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黄浦区半淞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老年MCI患者516例。运用《轻度认知障碍中医证素诊断评分表》对MCI患者中医证素及证型进行分型;运用Mo CA对患者进行测试评分。结果 MCI中医证素为:肾、心、肝、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血淤、痰浊;MCI中医证型为: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肾精亏虚证、肾虚血瘀证、肾虚痰浊证、心气虚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阳虚证、心脉淤阻证、痰蒙心窍证、心气血亏虚证、心肾不交证、肝郁证、痰瘀互阻证。MCI患者Mo CA总分为(22.6±2.0)分,视空间及执行功能得分为(3.3±1.0)分,命名得分为(2.4±0.7)分,注意力得分为(5.4±0.8)分,语言得分为(1.5±0.9)分,抽象思维得分为(0.9±0.8)分,延迟回忆得分为(2.7±1.4)分,定向力得分为(5.9±0.4)分。Mo CA总分与证素阴虚积分呈负相关(P<0.05);命名得分与证素肾、证素阴虚积分呈负相关(P<0.05);注意力得分与证素肾、证素肝、证素阴虚积分呈负相关,与证素阳虚积分呈正相关(P<0.05);语言得分与证素气虚积分呈负相关(P<0.05);抽象思维得分与证素阳虚呈负相关(P<0.05)。Mo CA总分与心气虚亏虚证、肝郁证积分呈负相关(P<0.05);命名得分与心阴虚证、肝郁证积分呈负相关(P<0.05);注意力得分与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肾精亏虚证、肾虚血瘀证、肾虚痰浊证、心阴虚证、心肾不交证、肝郁证积分呈负相关(P<0.05);抽象思维得分与心气虚证积分呈负相关(P<0.05);延迟回忆得分与心气血亏虚证积分呈负相关(P<0.05);定向力得分与痰蒙心窍证积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MCI中医证素、证型与Mo CA存在相关性,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为MCI精准辨证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度认知障碍 证素 证候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激素对海人藻酸致大鼠皮层和海马雌激素β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马昱 陈婕 +2 位作者 彭伟锋 费国强 汪昕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7-58,共2页
目的观察添加雌激素后海人藻酸(Kainicacid,KA)致癎大鼠皮层和海马的雌激素β受体(ER-β)的变化。方法用荧光免疫组化法。结果ER-β免疫阳性细胞广泛分布于大鼠的皮层、海马、下丘脑以及杏仁核区域,主要位于细胞核。单纯添力加雌激素(17... 目的观察添加雌激素后海人藻酸(Kainicacid,KA)致癎大鼠皮层和海马的雌激素β受体(ER-β)的变化。方法用荧光免疫组化法。结果ER-β免疫阳性细胞广泛分布于大鼠的皮层、海马、下丘脑以及杏仁核区域,主要位于细胞核。单纯添力加雌激素(17-βestradiol,E2)组、海人藻酸致癎(KA)组、添加雌激素后海人藻酸致癎(E2加KA)组海马的ER—β免疫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OIL组)明显减少(P<0.05),以DG(齿状回DentateGyrus)区的变化最明显;皮层(Conex)的ER—β免疫阳性细胞表达变化不显著。E2+KA组的ER—β免疫阳性细胞与KA组相比减少,(P<0.05)。结论大剂量雌激素下调ER—β免疫阳性细胞的表达,且此作用有区域性。添加雌激素后致癎,ER—β免疫阳性细胞下调更显著,雌激素可能是通过下调DG区ER—β的表达加重癫癎的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 海人藻酸 皮层 海马 雌激素Β受体 癫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酒精中毒性韦尼克脑病的临床与MRI特征 被引量:16
9
作者 费国强 钟春玖 +5 位作者 金莉蓉 王坚 张宇浩 郑小敏 张昱雯 洪震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8年第1期11-16,共6页
目的:提高对非酒精中毒性韦尼克脑病的认识、早期诊断率及预后判断能力。材料和方法:对我院1999~2006年收治的12例非酒精中毒性韦尼克脑病患者临床特征、颅脑磁共振成像特点及治疗转归进行分析。结果:非酒精中毒性韦尼克脑病患者临床... 目的:提高对非酒精中毒性韦尼克脑病的认识、早期诊断率及预后判断能力。材料和方法:对我院1999~2006年收治的12例非酒精中毒性韦尼克脑病患者临床特征、颅脑磁共振成像特点及治疗转归进行分析。结果:非酒精中毒性韦尼克脑病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大多病例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颅脑MRI检查显示韦尼克脑病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临床预后和转归与其脑部组织损害范围相关,其典型主要表现为内侧丘脑、第四脑室底部及侧脑室、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周围等脑组织对称性T2加权及FLAIR异常高信号,深昏迷患者出现大脑皮质损害。乳头体萎缩少见,增强可见强化。深昏迷及大脑皮质受损的患者预后不佳,其余患者及时给予维生素B1治疗,预后良好。结论:大多非酒精中毒性韦尼克脑病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颅脑MRI有一定特异性,具有诊断和预后判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尼克脑病 维生素B1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节选)——第2章卒中组织化管理推荐意见 被引量:14
10
作者 楼敏 丁晶 +8 位作者 张玉生 胡波 万艳 张珂萌 费贝尼 徐炳东 谭泽锋 徐安定 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撰写工作委员会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7期822-828,共7页
卒中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给患者及社会发展带来了沉重负担。组织化管理方法能够一定程度上提升卒中医疗质量,但医疗机构后勤服务支撑能力的异质性为卒中组织化管理的效果带来不确定影响。为进一步完善卒中组织化管理模式,... 卒中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给患者及社会发展带来了沉重负担。组织化管理方法能够一定程度上提升卒中医疗质量,但医疗机构后勤服务支撑能力的异质性为卒中组织化管理的效果带来不确定影响。为进一步完善卒中组织化管理模式,提升卒中治疗的科学性及系统性,本指南就院前急救系统及卒中急诊的组织化管理、急诊多学科协作团队的管理、绿色通道的持续质量改进、卒中单元及卒中门诊的组织化管理、卒中中心的区域协同网络建设、医疗质量评估与改进等多个方面,形成了推荐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组织化管理 建议 多学科团队 卒中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因素在普通型偏头痛发生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边建超 范薇 +2 位作者 蔡晓峰 赵旭 徐酝宜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14-317,共4页
目的 探讨遗传因素在普通型偏头痛发生中的作用及该病的遗传方式。方法 以 2 7例普通型偏头痛患者为先证者 ,收集其一级和二级亲属的患病资料 ,采用零截尾泊松分布模型判断该病有无家庭聚集性 ,应用Penrose法和Li Mantel Gart法判断... 目的 探讨遗传因素在普通型偏头痛发生中的作用及该病的遗传方式。方法 以 2 7例普通型偏头痛患者为先证者 ,收集其一级和二级亲属的患病资料 ,采用零截尾泊松分布模型判断该病有无家庭聚集性 ,应用Penrose法和Li Mantel Gart法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 ,应用PPAP软件估算该病的遗传度。结果 先证者一级亲属该病的患病率 >二级亲属 >一般人群 ,符合多基因遗传病的特点 ;Penrose法的结果也显示该病为多基因遗传病 ,其一级亲属的遗传度为 0 .935± 0 .0 98,二级亲属的遗传度为 0 .439± 0 .2 84,遗传度的加权平均值为 0 .82 4±0 .0 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型偏头痛 家庭聚集性 遗传度 遗传方式 遗传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节选版)——卒中组织化管理 被引量:30
12
作者 楼敏 丁晶 +6 位作者 胡波 张玉生 李昊 谭泽锋 万艳 徐安定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7期692-699,共8页
卒中组织化管理涵盖了卒中的院前急救系统、卒中中心的院内急诊快速诊治、卒中单元和卒中门诊的组织化管理、各级卒中中心之间的区域协同网络建设,及涉及前述各个环节的卒中医疗质量评估与持续改进。
关键词 脑血管病 管理 推荐 证据 急救系统 卒中中心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金莉蓉 董继宏 +1 位作者 朱文炳 汪昕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2-152,共1页
关键词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分析 预后 临床特点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迟发型女性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附1例报告) 被引量:5
14
作者 金莉蓉 吴旭青 +2 位作者 汪昕 卢家红 范薇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691-693,共3页
目的探讨迟发型女性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临床特点。方法本文分析1例学龄期起病女性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病例临床特点及转归,并结合文献复习就我国已报道病例做回顾性分析。结果迟发型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病例临床罕见,... 目的探讨迟发型女性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临床特点。方法本文分析1例学龄期起病女性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病例临床特点及转归,并结合文献复习就我国已报道病例做回顾性分析。结果迟发型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病例临床罕见,女性多见,缺乏家族史,临床表现多以智能损害、发作性意识障碍和惊厥为主,急性期血氨增高,尿有机酸质谱分析示乳清酸明显增高,部分患者血浆氨基酸和酯酰肉碱串联质谱分析示瓜氨酸降低、谷氨酸增高和鸟氨酸增高。结论对原因不明的急、慢性脑病患者应进行血氨测定,并行血尿质谱分析明确诊断,排除迟发型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氨血症 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 质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扩散张量成像研究脑梗死后早期皮质脊髓束Waller变性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5
作者 方珉 谢瑞满 +1 位作者 周林江 李克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93-196,共4页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脑梗死后早期皮质脊髓束(CST)Waller变性与神经运动功能缺损的相关性。方法:起病至DTI检查时间在14d内的单侧大脑中动脉区脑梗死患者16例纳入研究,按间隔时间分为两组:组一,间隔3~7d;组二,间隔8~14d。...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脑梗死后早期皮质脊髓束(CST)Waller变性与神经运动功能缺损的相关性。方法:起病至DTI检查时间在14d内的单侧大脑中动脉区脑梗死患者16例纳入研究,按间隔时间分为两组:组一,间隔3~7d;组二,间隔8~14d。通过放置感兴趣区(ROI)的方式获得CST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平均扩散系数(MD)值,并计算出rFA和r MD。所有患者于DTI检查前2h及发病后3个月分别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评分(NI HSS)、运动功能指数(MI)和修正的Rankin评分(mRS)。结果:与健侧相比,病侧CST在第1周未见有明显的FA值与MD值的改变(t=-1.759,P=0.12;t=-1.475,P=0.18),而第2周FA值下降具有显著性差异(t=-3.725,P=0.007),但MD值变化不明显(t=-1.891,P=0.10)。脑梗死第2周的rFA与DTI检查时的NI HSS和MI无相关性,而与梗死后3个月的NI HSS和mRS呈负相关(r=-0.756,P=0.030;r=-0.741,P=0.035),与MI呈正相关(r=0.731,P=0.040)。结论:脑梗死第2周CST的FA值变化有助于预测梗死3个月后运动功能受损的恢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皮质脊髓束 WALLER变性 扩散张量成像 各向异性分数 平均扩散系数 神经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药物干预的循证医学证据 被引量:16
16
作者 林豪杰 汪昕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6,共3页
关键词 脑缺血 脑血管意外 药物疗法 循证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压水平与颈动脉血流速度的关系 被引量:6
17
作者 范薇 黄久仪 汪昕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77-679,共3页
目的探讨血压水平和高血压类型与颈动脉血流速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脑卒中队列研究人群中55~65岁年龄段,无脑卒中、心脏病和糖尿病史者1084例,依据基线调查时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和高血压类型进行分组,其中收缩压按每增加10mmHg(1mm... 目的探讨血压水平和高血压类型与颈动脉血流速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脑卒中队列研究人群中55~65岁年龄段,无脑卒中、心脏病和糖尿病史者1084例,依据基线调查时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和高血压类型进行分组,其中收缩压按每增加10mmHg(1mmHg=0.133kPa)分为9组,舒张压按每增加5mmHg分为8组,根据血压水平分为4种类型,比较和分析各组间颈动脉血流速度指标的差异。结朵当收缩压≥120mmHg或舒张压≥80mm Hg时,脑血管最大血流速度(Vmax)、最小血流速度(Vmin)和平均血流速度(Vmean)均开始呈逐渐下降趋势;当收缩压≥160mmHg或舒张压≥100mmHg时,脑血流速度下降的趋势更加明显。不同类型高血压组间的流速差异主要表现为左侧Vmin和右侧max,各组的流速均显著低于血压正常患者(P〈0.01)。结论从脑供血角度,理想的血压水平应〈120/80mmHg,当血压水平≥160/100mmHg时,颈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减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血压 颈动脉 血流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高智玉 王雯 +1 位作者 王维宝 刁加桂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1279-1281,共3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神经内科新入院的老年患者260例,根据患者入院后头颅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对患者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梗死、缺血性脑白质病和脑动脉粥样硬化三个方面的严重程度进行影...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神经内科新入院的老年患者260例,根据患者入院后头颅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对患者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梗死、缺血性脑白质病和脑动脉粥样硬化三个方面的严重程度进行影像学评分;同时根据患者入院后所做的心电图检查及既往病史,对患者进行冠心病严重程度评分,然后将患者的影像学评分与冠心病评分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脑梗死、缺血性脑白质病及脑动脉粥样硬化评分与冠心病评分均无相关性(r=0.056,P=0.382;r=0.009,P=0.882;r=0.045,P=0.591)。在249例头颅MRI检查的患者中,确诊脑梗死153例(61.4%),无脑梗死96例(38.6%)。在260例心电图检查的患者中,依据心电图检查及冠心病史,确诊冠心病164例(63.1%),无冠心病96例(36.9%)。脑梗死与冠心病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一人群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冠心病患病及病情严重程度方面无相关性,说明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冠心病在病因及发病机制方面存在明显不同,具体差异尚需进一步研究,在治疗和预防方面也应区别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冠心病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双反转恢复序列检测健康人群大脑皮质变异情况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伟 蔡旸 +4 位作者 丁晶 曾蒙苏 陈财忠 汪昕 施伟斌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03-307,共5页
目的:分析并比较双反转恢复序列(DIR)联合磁共振T1、FLAIR成像对健康人群不同特征大脑皮质变异的检测情况。方法:选择在我院经临床诊断排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健康受检者27例,行脑磁共振T1、FLAIR和DIR扫描,统计并比较常规T1、FLAIR成... 目的:分析并比较双反转恢复序列(DIR)联合磁共振T1、FLAIR成像对健康人群不同特征大脑皮质变异的检测情况。方法:选择在我院经临床诊断排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健康受检者27例,行脑磁共振T1、FLAIR和DIR扫描,统计并比较常规T1、FLAIR成像和联合DIR成像在健康人群中探测到的皮质灰白质交界模糊、脑沟回异常、皮质增厚的变异数,归纳各型皮质变异在大脑中的主要分布特点。结果:在27例健康受检者中,T1、FLAIR共发现皮质变异38处,其中灰白质交界模糊13处,沟回异常21处,皮质增厚4处,人均变异总数为1.407±0.162。T1、FLAIR联合DIR共发现皮质变异69处,其中灰白质交界模糊28处,沟回异常34处,皮质增厚7处,人均变异总数为2.556±0.187。在总皮质变异、灰白质交界模糊数、沟回异常数的检测中,两组比较具统计学显著差异。结论:DIR联合T1、FLAIR可较好显示健康人群的皮质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反转恢复序列 脑回变异 灰白质交界模糊 沟回异常 皮质增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后早期锥体束华勒氏变性的弥散张量成像 被引量:20
20
作者 方珉 谢瑞满 周林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41-344,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检测脑梗死后早期锥体束华勒氏变性的可行性。方法选取起病14 d内的大脑中动脉区脑梗死患者23例,在入院时行MRI与DTI检查。采用工作站之Functool软件,重建出平均弥散系数(mean d... 目的探讨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检测脑梗死后早期锥体束华勒氏变性的可行性。方法选取起病14 d内的大脑中动脉区脑梗死患者23例,在入院时行MRI与DTI检查。采用工作站之Functool软件,重建出平均弥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的参数图。通过放置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方式获得FA和MD值。ROI放置的部位包括:脑梗死区、脑梗死同侧内囊后支前部和大脑脚,以及上述部位对侧相应区域。结果最早在起病后第3天即可见脑梗死同侧锥体束FA值下降,自起病7 d后所有患者均出现脑梗死同侧锥体束FA下降,与对侧锥体束FA比率为(0.89±0.09),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同侧锥体束MD无明显变化,与对侧锥体束MD比率平均为(0.96±0.10),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可以在脑梗死后早期检测到锥体束的华勒氏变性,最早为发病后第3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锥体束华勒氏变性弥散张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