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脑梗死3.0 T MR ARMS DWI与常规MSEPI DWI图像质量对照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马炎奇 靳珍怡 +4 位作者 温喜喜 张澍杰 陈财忠 饶圣祥 孙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31-235,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无变形弥散加权成像(ARMS DWI)与常规多次激发脉冲平面回波(MS⁃EPI)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对急性脑梗死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5月至2022年3月在本院接收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采用磁共振进行ARMS DWI和MS⁃EP... 目的:对比分析无变形弥散加权成像(ARMS DWI)与常规多次激发脉冲平面回波(MS⁃EPI)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对急性脑梗死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5月至2022年3月在本院接收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采用磁共振进行ARMS DWI和MS⁃EPI DWI序列扫描。分别计数2组图像中脑梗死病灶数量和位置;对2种序列的磁敏感伪影、病灶边缘锐利度、脑实质解剖结构显示度和图像整体质量进行评分;并进行客观评估,包括测量脑梗死病灶的信噪比(SNR)、对比度(CR)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对采集的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0例患者共检出急性脑梗死病灶133处,其中MS⁃EPI DWI序列正确检出130处(另有12处识别为急性脑梗死,后被证实为磁敏感伪影),未检出3处,而ARMS DWI序列都正确检出所有病灶。MS⁃EPI DWI序列诊断急性脑梗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7.7%、92.9%、95.0%;而ARMS DWI序列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为100%。ARMS DWI显示磁敏感伪影、病灶边缘锐利度、脑实质解剖结构显示度和图像质量评分的分数都高于MS⁃EPI DWI(均P<0.05)。ARMS DWI中的SNR低于MS⁃EPI DWI(P<0.05),但CR高于MS⁃EPI DWI(P<0.05);ARMS DWI序列的脑梗死ADC值高于MS⁃EPI DWI序列(P<0.05)。结论:ARMS DWI图像无磁敏感伪影,特别在颅底岩骨周围、颞叶、副鼻窦近额叶等处可以提高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弥散加权成像 磁敏感伪影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盆部孤立性纤维瘤的CT和MRI征象分析 被引量:18
2
作者 单艳 曾蒙苏 +2 位作者 林江 徐晨 徐鹏举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分析腹盆部孤立性纤维瘤(SFT)CT/MRI征象,提高对本病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11例腹盆部SFT的CT/MRI表现,7例行CT动态增强扫描,4例行MR动态增强扫描;分析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最大径),平扫密度及信... 目的:分析腹盆部孤立性纤维瘤(SFT)CT/MRI征象,提高对本病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11例腹盆部SFT的CT/MRI表现,7例行CT动态增强扫描,4例行MR动态增强扫描;分析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最大径),平扫密度及信号特点,动态增强特征,病灶周围有无迂曲血管影,病灶内有无点条状小血管影,边缘是否清晰。结果:11例共14个病灶;14个病灶表现为圆形或分叶状肿块,最大径约1.5~15.0cm;7例10个病灶CT表现为低密度,7个病灶有囊变或坏死,2个伴钙化;4例4个病灶MR平扫T1WI为等或低信号,T2WI为混杂信号或低信号,3个病灶伴囊变或坏死;12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期中等或明显强化伴延迟强化,2个表现为动脉期轻度强化伴延迟强化;6个病灶增强后显示病灶周围迂曲血管影,10个病灶内可见点条状小血管影;10个病灶边缘清晰,4个病灶边缘不清晰。结论:腹盆部SFT的动态CT/MRI表现有一定多样性,但多数为富血供伴延迟强化的肿块,病灶周围迂曲血管影和病灶内点条状小血管影有助于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纤维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肝硬化结节多步癌变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2
3
作者 曾蒙苏 李若坤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38-41,共4页
肝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明显提高5年生存率。肝硬化患者,绝大部分均经历肝硬化结节多步癌变的过程,即由再生结节发展为异型增生结节,其中高分化异型增生结节发展为癌变结节后(早期肝癌),再发展为小肝癌,小肝癌最后发展成进展期或晚期肝... 肝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明显提高5年生存率。肝硬化患者,绝大部分均经历肝硬化结节多步癌变的过程,即由再生结节发展为异型增生结节,其中高分化异型增生结节发展为癌变结节后(早期肝癌),再发展为小肝癌,小肝癌最后发展成进展期或晚期肝癌。上述结节的一系列变化过程中,其结节内内源性铁逐步廓清,本文重点介绍利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观察结节中内源性铁变化情况,同时结合常规MR T2WI、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增强等技术,提高识别肝硬化背景下的癌变/早期肝癌结节能力,从而对进一步提高早期小肝癌的诊疗,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肝细胞 铁化合物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自动去骨及钙化斑块技术评价颈动脉狭窄 被引量:3
4
作者 吕鹏 林江 +2 位作者 张维升 王莉莉 侯凯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721-1724,共4页
目的评价颈动脉双源CTA中CT自动去骨去钙化斑块技术评价颈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纳入接受颈动脉双源CTA的疑似颈动脉狭窄患者43例,采用标准MIP及自动去骨去钙化斑块MIP技术重建图像,评估两种重建方法评价颈动脉狭窄与DSA结果的相关性,以... 目的评价颈动脉双源CTA中CT自动去骨去钙化斑块技术评价颈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纳入接受颈动脉双源CTA的疑似颈动脉狭窄患者43例,采用标准MIP及自动去骨去钙化斑块MIP技术重建图像,评估两种重建方法评价颈动脉狭窄与DSA结果的相关性,以DSA结果为金标准计算两种重建方法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DSA和CTA均发现53处颈动脉杈狭窄。去骨去钙化斑块MIP重建图像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与DSA间相关性(r2=0.96)高于标准MIP重建图像与DSA间相关性(r2=0.83)。去骨去钙化斑块和标准MIP重建图像诊断颈动脉闭塞敏感度均为100%(6/6),特异度为100%(47/47)和89.36%(42/47),诊断重度颈动脉狭窄敏感度为100%(15/15)和73.33%(11/15),特异度为94.74%(36/38)和89.47%(34/38),诊断轻、中度颈动脉狭窄敏感度为90.63%(29/32)和81.25%(26/32),特异度为100%(21/21)和95.24%(20/21)。结论颈动脉双源CTA中,采用去骨去钙化斑块技术可提高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准确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颈动脉狭窄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价迭代重建法与滤过反投影法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的价值 被引量:12
5
作者 严诚 陈刚 +4 位作者 丁玉芹 杨雪 陆秀良 张利军 曾蒙苏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6期663-667,共5页
目的:对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原始数据应用低剂量自适应迭代重建技术(AIDR)与滤过反投影法(FBP)两种方法的图像进行比较,旨在了解迭代重建算法的图像质量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6例临床疑似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采用320排CT行冠状动脉... 目的:对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原始数据应用低剂量自适应迭代重建技术(AIDR)与滤过反投影法(FBP)两种方法的图像进行比较,旨在了解迭代重建算法的图像质量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6例临床疑似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采用320排CT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利用AIDR重建的常规X线剂量方案扫描,对采集得到的原始数据分别用AIDR和FBP两种方法进行图像重建。测量升主动脉开口、右冠状动脉近段、左冠状动脉主干、右冠状动脉中段、左前降支近段及左回旋支近段的CT值、背景SD并计算分析SNR、CNR值。比较两者的图像质量。结果:26例患者都在一次心动周期完成冠状动脉检查。在血管各节段测得的平均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背景SD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计算得到的SNR、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IDR(3.73±0.49)、FBP(3.59±0.61)(P<0.01)。结论:应用AIDR重建法的图像质量优于FBP重建法,迭代重建技术可明显降低图像噪声,改善影像质量并具有降低辐射剂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脏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及CT表现 被引量:16
6
作者 贺新华 丁玉芹 +5 位作者 陈亮 刘锴 缪熙音 罗荣奎 周建军 曾蒙苏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6期673-676,共4页
目的:探讨肾脏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临床、病理及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乏脂肪AML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将其分为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组和其他乏脂肪AML组,观察病灶的数目、大小、形状、... 目的:探讨肾脏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临床、病理及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乏脂肪AML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将其分为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组和其他乏脂肪AML组,观察病灶的数目、大小、形状、密度及其均匀性、劈裂征、血管影、假包膜、病灶的强化程度及强化方式等,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AML组18例19灶,平均年龄40岁,其他乏脂肪AML组18例22灶,平均年龄49岁。两组病灶最大径分别为(58.63±56.59)mm和(16.97±8.59)mm,P<0.05;密度不均匀者分别为10例和4例,P<0.05;形态不规则者分别为12例和10例,劈裂征阳性者分别为8例和13例,血管影分别为6例和2例,假包膜分别为6例和2例;病灶强化方式快进快出者分别为4例和10例,持续性强化者分别为14例和12例,渐进性强化者分别1例和0例,两组间病灶形状、劈裂征、血管影、假包膜均无统计学差异。EAML组病灶平扫、皮髓质期和肾实质期CT值分别为(44.3±10.7)HU、(101.6±26.6)HU和(86.9±17.9)HU,其他乏脂肪AML组各期CT值分别为(37.1±7.3)HU、(108.7±23.8)HU和(87.6±13.6)HU。EAML组比其他乏脂肪AML组平扫CT值高,P<0.05,增强后CT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乏脂肪AML 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EAML较其他乏脂肪AML发病年龄小,病灶体积大,平扫密度相对高且不均匀,明确诊断依赖于病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平滑肌瘤 上皮样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