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20排CT单能量去金属伪影技术用于内脏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后随访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侯凯 吕鹏 +3 位作者 唐启瑛 陆秀良 顾君英 曾蒙苏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23-427,共5页
目的:探讨320排CT迭代算法联合单能量射线去金属伪影技术(SEMAR)在内脏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后CT随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行内脏动脉瘤(脾动脉22例,肝动脉2例)弹簧圈栓塞术患者的CTA图像,对扫描原始数据分别采用单纯迭... 目的:探讨320排CT迭代算法联合单能量射线去金属伪影技术(SEMAR)在内脏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后CT随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行内脏动脉瘤(脾动脉22例,肝动脉2例)弹簧圈栓塞术患者的CTA图像,对扫描原始数据分别采用单纯迭代重建算法和迭代重建算法联合SEMAR技术进行图像重建,对2组图像上瘤体内对比剂分布和血栓形成情况、动脉瘤体的大小、载瘤动脉和出瘤动脉的显示情况和邻近正常器官的血供情况进行评估和比较,主观评价采用4级评分法。结果:瘤体内血栓形成情况、载瘤动脉和出瘤动脉的显示情况及正常器官血供情况这四项的主观评分,SEMAR组均高于未采用SEMAR组,分别为(3.3±0.7)和(1.3±0.5)分(Z=-4.52,P<0.01)、(3.4±0.7)和(1.3±0.5)分(Z=-4.38,P<0.01)、(3.4±0.8)和(1.4±0.5)分(Z=-4.37,P<0.01)、以及(3.3±0.7)和(1.5±0.5)分(Z=-4.46,P<0.01)。4例患者因为严重伪影无法评价瘤体内径,余20例患者的瘤体内径在采用和未采用SEMAR组分别为(25.4±9.3)和(28.2±9.5)m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6,P<0.01)。结论:SEMAR技术可以明显减轻CTA图像上的金属伪影,有助于准确评估内脏动脉瘤腔内栓塞术的效果,在术后随访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内脏动脉瘤 弹簧圈栓塞术 金属伪影 单能量射线去金属伪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灶性肝紫癜的CT及MRI表现 被引量:5
2
作者 刘志健 耿婷婷 +4 位作者 王明亮 罗荣奎 董光 耿海 曾蒙苏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06-910,共5页
目的:探讨局灶性肝紫癜(FPH)的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局灶性肝紫癜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图像,其中2例同时行MRI检查。图像分析包括病灶的数目、部位、大小、形态、CT及MR平扫以及强化特征等。结果:6例患者中,男3例,... 目的:探讨局灶性肝紫癜(FPH)的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局灶性肝紫癜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图像,其中2例同时行MRI检查。图像分析包括病灶的数目、部位、大小、形态、CT及MR平扫以及强化特征等。结果:6例患者中,男3例,女3例,年龄(52.8±9.9)岁;5例为单发病灶,1例有2个病灶。病灶位于肝右叶5个,肝左叶2个;边界模糊6个,边界清晰1个;平均直径(长径与短径之和的平均值)9.5~23.0mm,均值(15.5±5.3)mm。CT平扫:病灶均呈略低密度,平均CT值为(44.3±13.0)HU,邻近肝实质平均CT值为(57.3±7.3)HU,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扫描:病灶均呈渐进性强化,其中4个呈均匀轻度强化,2个呈离心性强化,1枚呈轻度环形强化;动脉期及静脉期,病灶平均CT值分别为(58.0±9.7)和(80.4±15.9)HU,邻近肝实质分别为(75.9±9.4)和(102.3±10.4)HU,两期图像上病灶与邻近肝实质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病灶在MR平扫T2WI上呈稍高信号,T1WI上呈低信号,增强后呈渐进性强化。结论:局灶性肝紫癜的主要CT表现为肝内边界模糊的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紫癜 肝脏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假淋巴瘤的MRI表现 被引量:1
3
作者 郝新民 王明亮 曾蒙苏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28-1131,共4页
目的:探讨肝脏假性淋巴瘤的MR表现及其相关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假性淋巴瘤的MRI及其临床资料,MR图像分析内容包括病灶的数目、部位、大小、形态,边界,病灶平扫信号特点,动态增强特征等。结果:6个病例共7个病... 目的:探讨肝脏假性淋巴瘤的MR表现及其相关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假性淋巴瘤的MRI及其临床资料,MR图像分析内容包括病灶的数目、部位、大小、形态,边界,病灶平扫信号特点,动态增强特征等。结果:6个病例共7个病灶,5例单发,1例含2枚病灶;7枚病灶均呈类圆形结节,平均大小为1.9cm,MRI平扫T1WI均为低信号,T2WI2枚略高信号、5枚呈中等高信号;DWI呈不均匀高信号;动态增强7枚病灶呈“快进快出”强化模式;6枚病灶表现为不规则厚环形强化;1枚病灶表现为不均匀强化;2枚病灶外见尖角状强化并向外延伸;1枚病灶内可见血管穿通征。6例病例肝门及腹膜后均未见淋巴结肿大、未见腹腔积液,未见远处转移。结论:肝脏假性淋巴瘤临床罕见,体积较小,多呈类圆形,MRI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术前诊断及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肿瘤 假淋巴瘤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