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小主动脉瓣环(直径≤19mm)患者行St.Jude Medical Regent(SJM Regent)瓣膜置换术后的心功能改变,研究是否存在植入瓣膜与患者不匹配(Prosthesis-Patient Mismatch,PPM)现象.以及是否有行主动脉瓣瓣环扩大术的必要。方...目的探讨小主动脉瓣环(直径≤19mm)患者行St.Jude Medical Regent(SJM Regent)瓣膜置换术后的心功能改变,研究是否存在植入瓣膜与患者不匹配(Prosthesis-Patient Mismatch,PPM)现象.以及是否有行主动脉瓣瓣环扩大术的必要。方法2004年3月-2005年3月,22例主动脉瓣环直径≤19mm患者置换SJM Regent机械瓣,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左心功能进行术前、术后监测.并与22例置换St.Jude Medical Hemodynamic Plus Series(SJMHP)机械瓣及22例置换外径23mm常规机械瓣患者进行对比。结果置换SJM Regent机械瓣膜患者术后的左心功能指标较术前明显好转,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缩短分数、瓣膜有效开口面积/体表面积之比(EOA指数)明显上升,左室重量指数及主动脉跨瓣压差也有不同程度降低。左心功能各项指标改善明显好于置换SJMHP机械瓣患者.部分指标接近或好于置换外径23mm瓣膜者。结论对于小主动脉瓣环患者.置换Regent机械瓣后指标已经接近或达到置换外径23mm常规瓣膜者,无PPM现象,大部分患者无须行主动脉瓣瓣环扩大术。展开更多
目的总结分析1例心肺移植患者术后5年随访时移植物功能变化及影响长期存活的关键因素。方法2003年12月复旦大学中山医院为1例房间隔缺损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心肺功能衰竭的患者施行心肺联合移植术。供体心肺以1 000 mL UW液及4 000 mL HTK...目的总结分析1例心肺移植患者术后5年随访时移植物功能变化及影响长期存活的关键因素。方法2003年12月复旦大学中山医院为1例房间隔缺损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心肺功能衰竭的患者施行心肺联合移植术。供体心肺以1 000 mL UW液及4 000 mL HTK液保存。术后抗排异治疗方案采用达昔单抗、环孢霉素A(或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及激素四联方案,环孢霉素A谷浓度维持在100~200μg/L,他克莫司谷浓度维持在8~20μg/L。术后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肺功能及胸部CT评估心肺功能。结果随访时患者存活已达5年6个月。心功能恢复为(NYHA)Ⅰ~Ⅱ级,左心室射血分数65%~86%。肺功能检查氧和指标稳定,术后1年开始出现小气道气流受阻表现但保持稳定。随访中出现2次严重肺部感染,经联合应用抗细菌及真菌药物治愈,无急性排斥反应事件发生。结论心肺联合移植是治疗心肺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良好的供体保护、准确平衡抗排斥反应与感染的关系,以及严格预防和治疗感染是患者长期存活的关键因素。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长冷缺血时间对离体供心超微结构的影响,为临床心脏移植供体的合理利用提供资料。方法将离体供心置于低温器官保存液(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olution,UW液)中保存,分别于冷缺血时间6、8、10、12及14 h取部分左心室心肌...目的观察长冷缺血时间对离体供心超微结构的影响,为临床心脏移植供体的合理利用提供资料。方法将离体供心置于低温器官保存液(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olution,UW液)中保存,分别于冷缺血时间6、8、10、12及14 h取部分左心室心肌和冠状动脉在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供心缺血时间6 h,心肌细胞及冠状动脉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基本正常。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心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出现损伤性改变。供心缺血超过12 h,心肌肌丝断裂,心肌细胞出现局灶性坏死,血管内皮细胞完全脱落。结论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是衡量供心质量的重要指标。供心冷缺血时间10 h以内,心肌损伤程度较轻,供心可用于移植。缺血时间超过10 h,心肌超微结构出现不可逆损伤改变明显增多,供心将不宜用于移植。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小主动脉瓣环(直径≤19mm)患者行St.Jude Medical Regent(SJM Regent)瓣膜置换术后的心功能改变,研究是否存在植入瓣膜与患者不匹配(Prosthesis-Patient Mismatch,PPM)现象.以及是否有行主动脉瓣瓣环扩大术的必要。方法2004年3月-2005年3月,22例主动脉瓣环直径≤19mm患者置换SJM Regent机械瓣,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左心功能进行术前、术后监测.并与22例置换St.Jude Medical Hemodynamic Plus Series(SJMHP)机械瓣及22例置换外径23mm常规机械瓣患者进行对比。结果置换SJM Regent机械瓣膜患者术后的左心功能指标较术前明显好转,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缩短分数、瓣膜有效开口面积/体表面积之比(EOA指数)明显上升,左室重量指数及主动脉跨瓣压差也有不同程度降低。左心功能各项指标改善明显好于置换SJMHP机械瓣患者.部分指标接近或好于置换外径23mm瓣膜者。结论对于小主动脉瓣环患者.置换Regent机械瓣后指标已经接近或达到置换外径23mm常规瓣膜者,无PPM现象,大部分患者无须行主动脉瓣瓣环扩大术。
文摘目的总结分析1例心肺移植患者术后5年随访时移植物功能变化及影响长期存活的关键因素。方法2003年12月复旦大学中山医院为1例房间隔缺损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心肺功能衰竭的患者施行心肺联合移植术。供体心肺以1 000 mL UW液及4 000 mL HTK液保存。术后抗排异治疗方案采用达昔单抗、环孢霉素A(或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及激素四联方案,环孢霉素A谷浓度维持在100~200μg/L,他克莫司谷浓度维持在8~20μg/L。术后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肺功能及胸部CT评估心肺功能。结果随访时患者存活已达5年6个月。心功能恢复为(NYHA)Ⅰ~Ⅱ级,左心室射血分数65%~86%。肺功能检查氧和指标稳定,术后1年开始出现小气道气流受阻表现但保持稳定。随访中出现2次严重肺部感染,经联合应用抗细菌及真菌药物治愈,无急性排斥反应事件发生。结论心肺联合移植是治疗心肺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良好的供体保护、准确平衡抗排斥反应与感染的关系,以及严格预防和治疗感染是患者长期存活的关键因素。
文摘目的观察长冷缺血时间对离体供心超微结构的影响,为临床心脏移植供体的合理利用提供资料。方法将离体供心置于低温器官保存液(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olution,UW液)中保存,分别于冷缺血时间6、8、10、12及14 h取部分左心室心肌和冠状动脉在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供心缺血时间6 h,心肌细胞及冠状动脉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基本正常。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心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出现损伤性改变。供心缺血超过12 h,心肌肌丝断裂,心肌细胞出现局灶性坏死,血管内皮细胞完全脱落。结论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是衡量供心质量的重要指标。供心冷缺血时间10 h以内,心肌损伤程度较轻,供心可用于移植。缺血时间超过10 h,心肌超微结构出现不可逆损伤改变明显增多,供心将不宜用于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