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4例肠道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2
1
作者 于泳 龚沈初 +5 位作者 王睿婷 侯凯 陆秀良 刘立恒 周建军 丁玉芹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2-68,共7页
目的研究肠道神经鞘瘤(intestinal schwannoma,IS)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评估包括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性质、生长方式、CT密度、MRI信号、PET/CT代... 目的研究肠道神经鞘瘤(intestinal schwannoma,IS)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评估包括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性质、生长方式、CT密度、MRI信号、PET/CT代谢等特征。结果14例IS中,病灶位于十二指肠3例,盲肠2例,结肠8例,直肠1例。病灶均为类圆形或椭圆形,最大径平均(2.4±1.1)cm。病灶为实性13例,肠腔外生长型10例,囊变1例,黏液变性1例。9例病变肠周可见慢性炎性淋巴结,其中6例淋巴结短径>5 mm。14例IS的CT平扫均为低密度,增强后均为渐进性强化,其中轻度强化1例,中度强化2例,明显强化11例。2例IS在MRI上均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DWI明显高信号,增强后明显渐进性强化。2例IS在^(18)F-FDG-PET/CT上均表现为高代谢,病灶SUVmax分别为9.4和8.8。结论IS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主要表现为肠道黏膜下来源的实质性结节或肿块,密度或信号均匀,增强后明显渐进性强化,^(18)F-FDG-PET/CT上肿瘤明显高代谢,灶周常见均质稍大淋巴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神经鞘瘤(IS)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增强CT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分级中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陈晓姗 周建军 曾蒙苏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6-171,共6页
目的:探讨双期动态增强CT鉴别不同病理级别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NET的CT表现,观察病变的位置、最大径、包膜、钙化、囊变坏死、胰胆管扩张,有无周围淋巴结肿大、血管侵犯和肝转移。... 目的:探讨双期动态增强CT鉴别不同病理级别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NET的CT表现,观察病变的位置、最大径、包膜、钙化、囊变坏死、胰胆管扩张,有无周围淋巴结肿大、血管侵犯和肝转移。分别测量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图像上肿瘤病灶和病灶周围正常胰腺实质的平均CT值,计算肿瘤的平扫相对密度指数、动脉期相对强化指数、静脉期相对强化指数。根据2010年WHO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方法将50例肿瘤分为两组:胰腺神经内分泌瘤(G1、G2级肿瘤,记为G1/2级)和胰腺神经内分泌癌(G3级肿瘤)。比较两组肿瘤的CT影像表现差异。结果:50例pNET均为单发病灶。G1、G2、G3级pNET分别为21、22和7例。胰腺神经内分泌瘤(G1/2级)43例,胰腺神经内分泌癌(G3级)7例。G1/2和G3级肿瘤的病灶位置、囊变坏死和钙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G1/2、G3级肿瘤的平均最大径分别为(27.2±15.9)和(35.6±16.4)mm,随着病理级别的增高,肿瘤的平均最大径有增大趋势,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的包膜、胰胆管扩张、周围淋巴结肿大、血管侵犯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1,0.001,0.002,0.029),肝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0)。G1/2级肿瘤的动脉期相对强化指数(1.33±0.27)和静脉期相对强化指数(1.31±0.26)均较G3级肿瘤高(分别为0.96±0.16、1.03±0.14),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动脉期相对强化指数、静脉期相对强化指数鉴别不同病理级别pNET的ROC曲线分析:两者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7、0.817,动脉期相对强化指数较静脉期相对强化指数能更好地鉴别G1/2和G3级pNET。结论:双期动态增强CT有助于G1/2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和G3级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病理分级 可行性研究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变螺距技术对头颈部CT血管造影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张进慧 裴锦奎 +3 位作者 唐启瑛 徐如林 刘豪 周建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872-1876,共5页
目的探讨可变螺距(vHP)技术对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120例接受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并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各组以不同参数进行扫描,A组采用常规螺旋扫描,头颈部噪声指数(NI)=5;B组采用vHP技术,头... 目的探讨可变螺距(vHP)技术对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120例接受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并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各组以不同参数进行扫描,A组采用常规螺旋扫描,头颈部噪声指数(NI)=5;B组采用vHP技术,头部NI=5,颈部NI=10;C组采用vHP技术,头部NI=5,颈部NI=15;其余扫描参数一致。比较组间辐射剂量及主、客观图像质量评价结果差异。结果B、C组CT容积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及有效剂量均低于A组(P均<0.01),且C组低于B组(P均<0.01)。3组CTA图像中主动脉弓及颈总动脉分叉噪声(SD)、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A组SD值最低、而SNR及CNR最高,C组SD值最高、而SNR及CNR最低,B组各值均位于A、C组中间。3组大脑中动脉M1段CT值、SD值、SNR及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头颈CTA各重建图像均可满足诊断需求,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1)。结论vHP技术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情况下显著降低头颈部CTA检查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CT血管造影术 螺距 管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后典型及不典型副神经节瘤MSCT表现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5
4
作者 吴丽兰 陈晓姗 +2 位作者 钟莲婷 唐启瑛 周建军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99-904,共6页
目的:综合分析腹膜后典型及不典型副神经节瘤(PGLs)的临床和MSCT特征,提高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病理证实的PGLs,其中典型组14例,不典型组28例,综合分析两组之间临床及MSCT特征的差异。结果:典型组PGLs患者持续... 目的:综合分析腹膜后典型及不典型副神经节瘤(PGLs)的临床和MSCT特征,提高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病理证实的PGLs,其中典型组14例,不典型组28例,综合分析两组之间临床及MSCT特征的差异。结果:典型组PGLs患者持续性高血压症状较不典型组多见(92.9%vs 5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组与不典型组PGLs其他临床及MSCT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及不典型组PGLs发病年龄为48(16~67)岁、52(32~72)岁,患病男女比例为4/10、17/11,术中可有血压波动(35.7%vs 21.4%),病灶好发于腹主动脉右侧(64.3%vs 59.4%),多为圆形或卵圆形(85.7%vs 59.4%),易囊变(85.7%vs 90.6%),罕见钙化(14.3%vs 12.5%),肿瘤血管多见(92.9%vs 68.8%),最大径为4.8(2.5~14.0)cm、(4.9±2.3)cm。典型组PGLs病灶实质成分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平均CT值分别为(41.9±3.3)HU、(114.9±22.4)HU、(98.7±17.3)HU;不典型组分别为(39.8±5.8)HU、(128.1±45.3)HU、(106.1±27.1)HU;增强均为轻中度或明显强化,强化模式典型组PGLs持续强化多见(64.3%),不典型组快进快出多见(63.3%)。结论:持续性高血压症状在典型PGLs更多见,典型及不典型PGLs的MSCT表现趋向一致,病灶多为卵圆形或分叶状,肿瘤血管多见,易发生囊变/坏死,钙化少见,强化程度无特异性,强化模式以快进快出及持续强化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 副神经节瘤 异位嗜铬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T及3.0T MR T2 mapping技术定量鉴别子宫良恶性肿瘤 被引量:5
5
作者 朱柳红 路伟宏 +2 位作者 刘豪 成启华 周建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9-263,共5页
目的对比不同场强下子宫正常结构及常见良恶性肿瘤的T2值,观察T2 mapping技术量化鉴别良恶性肿瘤的效能。方法对比73例子宫肿瘤患者(82个病灶)及34名健康妇女的1.5T及3.0T常规MRI和T2 mapping图像,测量不同TE值下正常子宫组织及良恶性... 目的对比不同场强下子宫正常结构及常见良恶性肿瘤的T2值,观察T2 mapping技术量化鉴别良恶性肿瘤的效能。方法对比73例子宫肿瘤患者(82个病灶)及34名健康妇女的1.5T及3.0T常规MRI和T2 mapping图像,测量不同TE值下正常子宫组织及良恶性肿瘤信号强度,采用Matlab平台拟合信号,计算并比较T2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T2值鉴别良恶性肿瘤的效能。结果1.5T MRI子宫正常结构及良恶性肿瘤的T2值均显著高于3.0T(P均<0.05)。1.5T及3.0T MRI子宫良性肿瘤T2值均显著低于恶性肿瘤(P均<0.05)。1.5T及3.0T MRI鉴别良恶性肿瘤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67和0.9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断值为93.24 ms和79.28 ms时,敏感度均为100%,特异度分别为96.36%和98.18%。结论T2 mapping技术可定量鉴别正常子宫组织及子宫良恶性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子宫颈肿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3D-SPACE序列对面肌痉挛病因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6
作者 孙伟 张澍杰 +2 位作者 饶圣祥 陈财忠 刘豪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17-221,共5页
目的:评价磁共振3D-SPACE序列对面神经微血管压迫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单侧面肌痉挛患者30例及健康成人(对照组)20例,行3.0T磁共振3D-SPACE序列检査,利用原始图像进行斜矢状位和冠状位重建,从3个方位观察血管神经的关系,并与手术结果进... 目的:评价磁共振3D-SPACE序列对面神经微血管压迫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单侧面肌痉挛患者30例及健康成人(对照组)20例,行3.0T磁共振3D-SPACE序列检査,利用原始图像进行斜矢状位和冠状位重建,从3个方位观察血管神经的关系,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HFS组患侧神经血管存在接触或压迫30例,健侧存在血管接触或压迫13例,对照组40侧有12侧显示神经血管接触或压迫。HFS组患侧神经血管接触或压迫的阳性率与健侧及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V0.05),健侧和对照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249)。3D-SPACE对神经血管接触或压迫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约登指数分别为100%、64.29%. 75%、54.55%、100%、2.80. 0、0.64。结论:3D-SPACE序列能清晰显示面神经与周围结构解剖关系,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 血管神经压迫 磁共振体层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联合心电门控轴位扫描对于头颈部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张进慧 谢安杰 +4 位作者 裴锦奎 汪禾青 陈素萍 刘豪 周建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736-1740,共5页
目的 观察螺旋联合心电门控轴位扫描技术对于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100例因疑诊头颈部血管疾病而接受头颈部CTA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50例,对A组采用螺旋联合心电门控轴位扫描模式,对B组采用... 目的 观察螺旋联合心电门控轴位扫描技术对于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100例因疑诊头颈部血管疾病而接受头颈部CTA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50例,对A组采用螺旋联合心电门控轴位扫描模式,对B组采用常规螺旋扫描模式。比较2组图像客观评价指标,包括降主动脉、颈内动脉分叉处、大脑中动脉M1段及其血管对比区域(ROC)(血管对应同层面肌肉或脑白质)的CT和标准差(SD),以及信噪比(SNR)和对比度噪声比(CNR),分析组间图像质量主观评价和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 A组降主动脉SD及SD_(ROC)、颈内动脉分叉处SD_(ROC)均高于,而降主动脉SNR及CNR均低于B组(P均<0.05);组间其余客观评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图像质量均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8)。A组剂量长度乘积(DLP)及体型特异性剂量估计DLP(DLPSSDE)均低于B组(P均<0.001)。结论 利用螺旋联合心电门控轴位扫描技术行头颈部CTA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部 颈部 CT血管造影 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肾脏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和MRI表现 被引量:3
8
作者 王睿婷 丁玉芹 +5 位作者 钟莲婷 唐启瑛 冒炜 戴辰晨 曾蒙苏 周建军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6-201,共6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脏神经内分泌肿瘤(primary renal neuroendocrine tumor,PRNET)的CT和MRI特征,以提高对该罕见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PRNETs,4例行CT扫描,3例行MRI扫描,1例同时行CT和MRI扫描,总结其影像学特征...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脏神经内分泌肿瘤(primary renal neuroendocrine tumor,PRNET)的CT和MRI特征,以提高对该罕见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PRNETs,4例行CT扫描,3例行MRI扫描,1例同时行CT和MRI扫描,总结其影像学特征,并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8例PRNETs中,6例分化良好,G1和G2级各3例,分化差的G3级2例;双肾各4例,病灶平均直径(4.1±1.7)cm,范围2.0~7.0 cm;类圆形5例,形态不规则3例;囊变4例,出血6例,坏死2例,钙化0例。1例位于肾上极,7例位于肾门附近。分化良好的PRNETs淋巴结转移1例,脉管癌栓1例。1例分化差的PRNET伴脉管癌栓、肝脏、骨及淋巴结多发转移。CT平扫均呈稍高密度,分化良好的PRNETs实质部分T1WI 3例等信号,1例高信号;T2WI 1例等信号,3例稍低信号;4例ADC图均呈低信号。分化良好的PRENTs增强后呈中度及明显强化,分化差的PRNETs轻中度强化,其中7例呈持续性强化,1例“快进快出”强化。结论PRNETs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好发于肾门附近,CT平扫呈稍高密度,T2WI呈等或稍低信号。分化良好的PRNETs易囊变,增强后中度及明显强化,分化差的PRNETs易出血、坏死,增强后轻中度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 神经内分泌肿瘤(NET)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神经黑色素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郭屹 王剑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25-528,共4页
帕金森病(PD)是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黑色素与其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通过神经黑色素磁共振成像(NM-MRI)技术可在体观察脑干神经黑色素的生理性和病理性改变。本文重点综述PD患者的黑质和蓝斑NM-MRI特征及其与临床表征的相关性,... 帕金森病(PD)是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黑色素与其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通过神经黑色素磁共振成像(NM-MRI)技术可在体观察脑干神经黑色素的生理性和病理性改变。本文重点综述PD患者的黑质和蓝斑NM-MRI特征及其与临床表征的相关性,并探讨NM-MRI在PD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帕金森病 神经黑色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震颤为主型帕金森病与特发性震颤患者脑灌注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邵暇荔 张泳 +1 位作者 金莉蓉 王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42-548,共7页
目的探讨震颤为主型帕金森病与特发性震颤患者的脑灌注差异。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25例震颤为主型帕金森病患者和23例特发性震颤患者,并招募性别、年龄相匹配的39例对照者,采用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 目的探讨震颤为主型帕金森病与特发性震颤患者的脑灌注差异。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25例震颤为主型帕金森病患者和23例特发性震颤患者,并招募性别、年龄相匹配的39例对照者,采用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pCASL)测定脑血流量。结果3组受试者双侧额中回、尾状核、小脑后叶,左侧额上回、海马旁回、枕叶舌回、枕下回、楔前叶,右侧眶部额中回、楔叶、枕上回、枕中回脑血流量存在差异(均P<0.05,AlphaSim校正)。帕金森病组左侧额上回(t=4.891,P<0.05)、左侧额中回(t=4.993,P<0.05)、左侧枕下回(t=4.403,P<0.05)脑血流量低于对照组,右侧眶部额中回脑血流量高于对照组(t=4.162,P<0.05);以及左侧(t=5.471,P<0.05)和右侧(t=4.798,P<0.05)额中回、左侧枕叶舌回(t=4.972,P<0.05)、左侧顶下回(t=4.532,P<0.05)、左侧尾状核(t=5.001,P<0.05)、右侧小脑后叶(t=3.852,P<0.05)脑血流量低于特发性震颤组。结论震颤为主型帕金森病与特发性震颤存在不同的脑灌注模式,提示二者病理生理学机制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特发性震颤 脑血管循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