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标志物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性分析:基于上海社区老年人队列 被引量:8
1
作者 应云清 王轶卿 +4 位作者 夏忆玮 吴丹红 吴卫文 程忻 董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43-852,共10页
目的探讨我国社区老年人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标志物与总体认知功能和不同认知域的相关性。方法 2016年8月至2019年10月招募上海市静安区、闵行区、青浦区共933例社区健康老年人,头部MRI评估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标志物,包括腔隙性梗死、脑白质... 目的探讨我国社区老年人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标志物与总体认知功能和不同认知域的相关性。方法 2016年8月至2019年10月招募上海市静安区、闵行区、青浦区共933例社区健康老年人,头部MRI评估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标志物,包括腔隙性梗死、脑白质高信号、脑微出血、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和总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评估总体认知功能,听觉词语学习测验(AVLT)评估记忆力,连线测验(TMT)评估执行功能,搭火柴测验(ST)评估视空间能力,改编的常见物体分类测验(COST)评估语言功能。Spearman秩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探讨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标志物与总体认知功能和各认知域的相关性,多因素线性逐步回归分析验证二者的线性数量关系。结果最终863例完成头部MRI检查和认知功能评估。相关分析显示,腔隙性梗死与TMT评分呈正相关(r=0.072,P=0.038),脑深部白质高信号与ST评分呈正相关(r=0.105,P=0.047),脑室旁白质高信号(r=-0.111,P=0.001)、脑微出血(r=-0.088,P=0.015)和总评分(r=-0.087,P=0.015)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进一步行多因素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校正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因素后,脑室旁白质高信号(标准化偏回归系数=-0.088,FDR校正后P=0.020)和脑微出血(标准化偏回归系数=-0.078,FDR校正后P=0.040)与MoCA评分存在线性回归关系。结论在我国社区老年人群中,脑小血管病可能对认知功能的早期损害有潜在作用,脑室旁白质高信号和任意部位脑微出血是总体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影像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小血管疾病 认知障碍 磁共振成像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源性脑保护的诱生:从缺血预处理到缺血后处理
2
作者 时芳芳 任传成 章军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65-170,共6页
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残率的特点,目前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可以选择的有效治疗方法尚较少。
关键词 腑缺血 缺m预处胖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辅助下脑小血管病视网膜血管改变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罗煜凡(综述) 杨晓丽 +3 位作者 孙文博 钟萍 韩翔 吴丹红(审校)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90-696,共7页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与视网膜血管改变密切关联。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发展加强了视网膜眼底图像处理的能力,进一步推动了CSVD视网膜血管改变的研究。现本...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与视网膜血管改变密切关联。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发展加强了视网膜眼底图像处理的能力,进一步推动了CSVD视网膜血管改变的研究。现本文对AI辅助下CSVD视网膜血管改变研究进行综述,通过系统性回顾AI对眼底典型视网膜病变的识别、对视网膜血管直径和几何学改变的识别以及AI对OCTA中特征性变化的识别,进一步探讨AI辅助下CSVD视网膜血管改变研究的未来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CSVD) 视网膜血管改变 人工智能(A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智慧医联体平台的脑卒中区域性管理新模式的建立 被引量:29
4
作者 张书凡 韩翔 +4 位作者 吴丹红 崔修涛 王惠英 王永明 任传成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05-810,共6页
目的依托于华山医院-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闵行社区医疗联合体信息服务平台(华山-五院-闵行社区医联体,H5M),计划初步建立针对脑卒中患者的全流程新型管理模式,为脑卒中单病种质量管理提供经验与方法。方法由H5M平台提供原始的医疗数据... 目的依托于华山医院-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闵行社区医疗联合体信息服务平台(华山-五院-闵行社区医联体,H5M),计划初步建立针对脑卒中患者的全流程新型管理模式,为脑卒中单病种质量管理提供经验与方法。方法由H5M平台提供原始的医疗数据、患者健康档案、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等,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以安全可靠的混合云为基础的单病种脑卒中新型智慧医联体平台。结果绘制出脑卒中患者全流程管理模式图;建立了智慧化社区卒中早期筛查、多学科远程会诊、智慧化随访评估、临床教学同步的华山-五院-社区分级诊疗体系;实现了资源三级共享、为科研提供可靠完善的数据库。结论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支持,初步构建出了满足多学科医教研一体化需求、满足以患者和医护为中心的、安全可靠的、基于互联网脑卒中智慧医联体平台的新型区域性脑卒中患者全流程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计算 大数据 脑卒中 医联体平台 管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信平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救流程优化中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陈昕 吴丹红 +4 位作者 徐中杰 蒋超 崔修涛 王永明 韩翔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4-89,共6页
目的研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救过程中应用微信平台优化急救流程的效果。方法连续入组2016年11月至2018年6月在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9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在院前急救过程中通过微信实时与卒中中心联系的... 目的研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救过程中应用微信平台优化急救流程的效果。方法连续入组2016年11月至2018年6月在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9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在院前急救过程中通过微信实时与卒中中心联系的患者为120急救+微信组(n=16),仅通过120急救的患者为单纯120急救组(n=13),自行到达医院的为自行就诊组(n=69),观察3组患者的急救效果。结果比较3组患者前往医院时间、到达医院至确诊时间、确诊至专科治疗时间,120急救+微信组均显著短于单纯120急救组和自行就诊组(P<0.05);120急救+微信组和单纯120急救组发病3个月预后良好比率显著高于自行就诊组(P<0.05);此外,120急救+微信组院前急救现场处置时间显著低于单纯120急救组,并呈逐月下降趋势。结论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急救过程中借助微信平台对急救流程进行优化,可以为患者争取更多有效治疗时间,让急救更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医疗 微信平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急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与振动感觉阈值(VPT)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6
作者 丁和远 石蕾 +3 位作者 盛励 李苗苗 查兵兵 刘军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9-92,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 hydroxyvitamin D,25(OH)D]与振动感觉阈值(vibrating perception threshold,VPT)的相关性。方法入选T2DM患者766例,根据VPT进行分层:振动觉正常组(vibration ...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 hydroxyvitamin D,25(OH)D]与振动感觉阈值(vibrating perception threshold,VPT)的相关性。方法入选T2DM患者766例,根据VPT进行分层:振动觉正常组(vibration sensation normal group,VSN)(n=394)、振动觉减退组(vibration sensation impaired group,VSI)(n=227)及振动觉缺失组(vibration sensation deficiency group,VSD)(n=145)。比较各组血清25(OH)D水平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Stepwise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评价血清25(OH)D与VPT相关性。结果与VSN组相比,VSI组和VSD组的年龄、病程和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显著增加(P<0.001),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和25(OH)D显著降低(P<0.01)。与VSI组相比,VSD组的病程更长(P<0.01),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显著升高(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年龄、病程和Scr与VPT呈显著正相关,BMI、DBP、ALT和25(OH)D与VPT呈显著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程、DBP、HbA1c、Scr及25(OH)D是VP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25(OH)D与VPT呈显著负相关,可能是VPT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T2DM) 25羟维生素D[25(OH)D] 振动感觉阈值(VPT) 糖尿病周围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慧医疗对优化急诊救治流程的意义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晨 韩翔 吴丹红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5-97,共3页
通过介绍近年来常见的移动医疗应用,本文从院前急救、诊疗流程、医疗结算的角度,阐述智慧医疗在急诊救治过程中的作用。智慧医疗能有效优化急诊流程,提高患者就医体验,缩短排队等待时间,但目前仍未形成统一网络。
关键词 智慧医疗 移动医疗 急诊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里中心卫生单元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作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陆海峰 贾杰 +4 位作者 陈静 杨建钊 刘梅 邱巍 赵伟忠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2287-2290,共4页
目的了解邻里中心卫生单元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作用效果。方法在2017年1—4月闵行区马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吉祥坊"邻里中心卫生单元、旗忠卫生服务站、临松卫生服务站门诊登记在册的就诊居民中,按照10∶1的比例,采用简单... 目的了解邻里中心卫生单元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作用效果。方法在2017年1—4月闵行区马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吉祥坊"邻里中心卫生单元、旗忠卫生服务站、临松卫生服务站门诊登记在册的就诊居民中,按照10∶1的比例,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居民725、362、415例,分别作为邻里中心卫生单元组、社区卫生服务站组。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居民进行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居民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知晓、签约情况,基层首诊、预约情况,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共发放问卷1 502份,回收有效问卷1 451份(邻里中心卫生单元组703份、社区卫生服务站组74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60%。结果邻里中心卫生单元组、社区卫生服务站组居民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知晓率分别为93.2%(655/703)、90.6%(678/748),签约率分别为33.9%(238/703)、28.6%(214/748),基层首诊率分别为68.7%(483/703)、63.8%(477/748),就诊预约率分别为50.5%(355/703)、45.2%(338/748)。两组知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邻里中心卫生单元组的签约率、基层首诊率、就诊预约率高于社区卫生服务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邻里中心卫生单元组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总体满意度及对就医便捷、上门诊疗、服务态度、健康宣教、心理咨询的满意度高于社区卫生服务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排队等候、免疫预防、定期体检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邻里中心卫生单元组对家庭医生重视自己需求、医生重视自己医疗意愿、医生出错时坦诚方面的得分高于社区卫生服务站组,在不信任医生建议、医生对谈话内容保密性差方面的得分低于社区卫生服务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感觉医生不关心自己、听从医生建议、信任医生告知内容、信任医生的诊治、医生诊治不尽力、医生技术水平高方面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邻里中心卫生单元的开展较好地提高了居民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满意度及信任度,但居民的家庭医生式服务签约率、基层首诊率仍有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里中心 家庭医生式服务 满意度 信任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线心电监测设备在脑梗死患者心房颤动(AF)筛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金枝 吴丹红 韩翔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0-94,共5页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且至少15%的脑梗死是由AF引起的心源性脑梗死。由于近半数患者的AF为阵发性且无临床症状,因此AF的检出率偏低。智能设备等新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解决办法。...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且至少15%的脑梗死是由AF引起的心源性脑梗死。由于近半数患者的AF为阵发性且无临床症状,因此AF的检出率偏低。智能设备等新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解决办法。本文就这些新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心电监测 心房颤动(AF)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脑出血伴多器官梗死1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昳 陈淑芬 韩翔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8期774-778,共5页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34岁,因“突发左侧肢体、口舌麻木2小时余”于2021年2月22日至本院急诊就诊。患者就诊当日晨起出现左侧肢体及口舌麻木症状,无言语不清、肢体无力、头痛、恶心、呕吐、肢体抽搐等不适。急诊头颅CT检查(09∶32)结果示...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34岁,因“突发左侧肢体、口舌麻木2小时余”于2021年2月22日至本院急诊就诊。患者就诊当日晨起出现左侧肢体及口舌麻木症状,无言语不清、肢体无力、头痛、恶心、呕吐、肢体抽搐等不适。急诊头颅CT检查(09∶32)结果示右侧额叶稍高密度影,出血性病变可能(图1A~D);头颅CT复查(18∶04)结果示右侧额叶脑出血(图1E~H)。遂后患者以脑出血收入神经内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心内膜炎 心源性卒中 脑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缺血性脑卒中脑皮层蛋白质组学分析
11
作者 张笑笑 徐威 +3 位作者 金巍 陈静 刘明丽 任传成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7-232,261,共7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cerebral stroke,ICS)后脑皮层蛋白质组的变化,寻找与其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42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12)和脑缺血组(ICS组,n=30)。利用远端大脑中动脉梗阻(distal middle cerebral arte...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cerebral stroke,ICS)后脑皮层蛋白质组的变化,寻找与其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42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12)和脑缺血组(ICS组,n=30)。利用远端大脑中动脉梗阻(distal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dMCAO)构建ICS模型,分别在脑缺血后1、6、24和48 h取脑皮层组织。对不同组的样品进行基于串联质谱标签(tandem mass tag,TMT)标记的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鉴定表达有差异的蛋白质;利用Gene Ontology富集分析对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分类;利用Western blot验证定量蛋白质组学的结果。结果与sham组比较,ICS组共鉴定到25个差异表达蛋白质。Gene Ontology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蛋白质主要与急性期反应、炎症反应、脂蛋白代谢过程、补体激活经典途径及固有免疫反应有关。热休克蛋白27(heat shock protein 27,HSP27)的表达变化与定量蛋白质组学的结果基本一致。结论这25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可能作为ICS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蛋白质组学 生物标志物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